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观察丨艺术院团积极寻求创作与市场全面“破圈”

2022-09-08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100万、200万、300万!7月21日,正在成都巡演的广州歌舞剧院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因受疫情影响改为线上直播,吸引超300万人次挤进直播间,一夜间火遍全网。

就在不久前,有着近70年历史的南方歌舞团,首次“轻装上阵”,以都市轻喜剧形式走入年轻观众。今年6月底,该团出品的音乐剧《这里冬天不下雪》首轮巡演场场爆满,成为今夏火爆广州的中小剧场本土原创剧目;7月,广东出品的话剧《深海》、粤剧《谯国夫人》《白蛇传·情》等多部作品展开全国巡演,所到之处,无不掀起关于粤产文艺精品“破圈”的探讨。

过去两年多,受疫情影响,广东各文艺院团历经“蛰伏”,纷纷苦练内功,重启创作内生机制再锻造,主动“触网”、对接市场、走进青年人,开展了一系列市场“破冰”与创作“破圈”的全方位探索,与剧场联手为青年文艺力量“引航”……在多方合力助推之下,一条文艺演出复苏的“突围”之路,渐渐清晰、明朗起来,令人充满期待。


01

从新疆、四川到东南沿海

辗转数千公里的文艺“破冰之旅”


广州歌舞剧院《醒·狮》团队没有想到,仅仅48小时,他们经历了线下演出被迫取消、无奈转战线上、一夜“出圈”火爆全网的戏剧化情节。

7月20日、21日,《醒·狮》原计划于四川大剧院的演出场次,因成都突发疫情而临时取消。团队与四川大剧院紧急磋商,决定转为线上直播,票价仅为1元。

“来都来了,台也不能白搭。”团队宣布转战线上的推广语,击中了许多网友。消息迅速在社交媒体刷屏,一度冲上微博热搜。作家桑格格、导演陈嘉上等名人纷纷转发。广州歌舞剧院院长史前进的电话被四川当地媒体打爆了。直到登飞机离开成都前,他还在接受媒体采访。

“疫情之下万般无奈地线上直播,能够赢得超过300万人次的围观,这说明,好作品一定有超乎寻常的号召力。”上海歌剧院艺术创作室主任、文艺评论家游暐之说。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则表示:“这个消息太振奋人心了!为《醒·狮》点赞。”

7月中下旬,广东省话剧院历时三年潜心打造的话剧《深海》先后赴厦门、宁波等地演出。这部讲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跌宕起伏人生故事的作品,在省外掀起观演热潮。

在厦门,曾服役于黄旭华院士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海军退伍老兵倪永健观看了该剧。动情的表演让他回忆起曾经在核潜艇上度过的岁月,他激动地表示:“感谢广东的艺术家,把为国之安宁立下赫赫之功的英雄们鲜为人知的往事搬上舞台,我很感动。”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世雄认为:“《深海》成功解决了这类题材‘重事不重人’的问题,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理刻画是这部戏最成功的地方。”

与此同时,在4000多公里之外的新疆,广东粤剧院的“破冰之旅”又下一城。一连三晚,粤剧表演艺术家们为新疆观众献上粤剧《谯国夫人》《白蛇传·情》《四大名著·选粹》,将南国红豆之美传播到西北。

开演前,对于新疆观众是否能接受风格迥异的岭南戏曲,团队心有忐忑。关键时刻,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的一句话,给所有人打了一剂“定心针”:“我一直坚信艺术之美是相通的,艺术可以超越地域的。”

“现场观众的欢呼声说明了一切。”一名第一次看粤剧的新疆观众说,虽然要听懂粤语有些难,但是配合舞台边的字幕,从头到尾都被剧情深深吸引,“粤剧传统的水袖功夫融合现代舞美,视觉效果让人震撼!”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还不愿散去,久久地为粤剧演员们起立鼓掌。

在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沈维琼看来,粤剧在新疆的演出,成功在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之间建立了联系,受到年轻人喜欢。“广东粤剧院把粤剧之美用现代手段展示出来,让年轻人喜欢,甚至追着演出全国跑,非常值得新疆的同行学习。”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导演张军连续两晚观看了粤剧演出,深有感触,打算在今年的创作中与广东粤剧院尝试合作。


02

开放“探班”与启用“大数据”

与年轻观众一起“头脑风暴”


成立于1953年的南方歌舞团,是广东历史最悠久的文艺院团之一。成立近70年来,剧团一直以制作大型歌舞剧为主,走“专业圈子”路线,票价相对较高。用团长黄倩的话来说:“很多老百姓并不知道我们在演什么。”

受疫情冲击,剧团大型演出和排练陷入“停摆”。“速冻”的市场,让剧团领导很着急,要迫切做出调整。黄倩还记得那段难熬的时间,“要带领整个剧团开启未知的探索”。

音乐剧《这里冬天不下雪》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立项,目标非常明确:小体量、走市场,锁定时下年轻人热衷的音乐剧市场。“剧目要能走出去、演起来,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作品。”

为此,剧团打破以往“闭门创作”模式,把年轻剧迷请进来“探班”。《这里冬天不下雪》通过项目制引进刘溯溪、付哲、谭浩、王婷等一批来自北京、上海的音乐剧制作人才。编创过程中,剧团开放排练场,邀请年轻观众走进来,一起“头脑风暴”。

导演刘溯溪带领团队捕捉演出“大数据”,记下观众的反应,哪里笑、哪里没反应,还向粉丝发出了问卷调查,收集诸如演出时长、戏剧节奏等方面的观众反馈。

“开放式”探班,打开了剧目创作的新思路。在与年轻戏迷的碰撞中,主创团队的故事主线愈加清晰:以业主与租客的关系为脉络,展开一段年轻人在广州追梦打拼的欢乐故事。全剧只有6名演员,戏里穿插了老火汤、英歌舞、潮汕话等岭南文化“梗”,“不要说教,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讲故事”成了全体创作人员的共识。

与以往“重创作,弱营销”的固有路子不同,剧团在前期就开始与专业宣发团队合作,组建富有市场经验的运营团队。针对年轻受众,团队将推广运营的重心放在小红书、微信等社交媒体渠道。一批时尚博主、大V受邀前来探班、观演,然后通过发表观演感受,形成作品口碑。

首演地点定在哪?团队决定勇敢“走出去”,找到了地处广州天河繁华商圈、有500多个座位的潮人聚集地——正佳大剧院。剧场所在的正佳广场正着力结合“文商旅”、打造“微度假”模式,与《这里冬天不下雪》主打年轻化、都市温情牌的作品定位不谋而合。双方很快达成共识,正佳大剧院在宣传推广、场租、售票分成等方面给予很大助力。商场在出入口醒目位置、中庭嵌入该剧海报,吸引年轻人目光。

这些尝试很快尝到甜头。黄倩注意到,开演后半小时,还有观众被商场的巨幅海报所吸引,购票走进剧场。

令团队尤为惊喜的是,首场演出便迎来了爆满。演出结束,热情的观众还不愿散去,围在后台等候与主演合影。

“这次创作最大的感受就是,离观众更近了。”剧中反串“包租婆”一角的南方歌舞团演员王尊强发现,有粉丝在他的社交媒体账号留言:“现在开始默默关注你了”。

黄倩和团队趁势推出特殊会员购票机制“南鸽票”,为多次购票的音乐剧爱好者提供专属优惠,还设计了剧目线下活动、剧组探班等“大礼包”。剧团收获了许多三刷、四刷的粉丝,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年轻粉丝群,还吸引了大型企业洽谈冠名和广告植入。


03

为青年艺术家定制“小而美”专场

激活高雅文艺演出“内循环”


7月,珠江之畔的星海音乐厅重回热闹,26场售票音乐会一路票房长红。其中,由林大叶执棒深圳交响乐团带来的《马勒第七交响曲》,距离开演还有1周多,演出门票已经售罄。

开业24年来,星海音乐厅与广州交响乐团、广东民族乐团形成了“厅团合一”模式,由乐团负责艺术内容、训练和演出,音乐厅负责传播策划、整合营销与演出服务。疫情中,“厅团合一”模式发力,彰显出高效、灵活等优势。

然而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国外演奏家无法抵穗演出,星海音乐厅的团队一度陷入焦灼,原定的演出计划被打乱,还要日复一日面对退票等琐碎事务。

去年9月,广州交响乐团开启新乐季。与以往国外音乐家云集的情况不同,厅团联手挖掘本土优秀艺术家,挖掘“宝藏”青年艺术家,开启高雅音乐演出市场的“内循环”。

广州交响乐团首席彭珂和大提琴副首席潘畅在广交常任指挥景焕的建议下,组建起“Peng&Pan”弦乐二重奏。在星海音乐厅线上“无限音乐会”的首次亮相,就吸引了上万人次观看。两位艺术家将小提琴与大提琴这两个音域迥异的乐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带给观众新奇的音乐体验。

两年间,这支诞生在广州、刚满两岁的二重奏组合,已完成了南宁、青海、深圳等多地近20场线上线下演出。

星海音乐厅还为国内优秀青年艺术家量身打造了“青年音乐家”和“室内乐·听”系列,其中前者设置全场均一的150元公益票价,后者主打高水准、小而美的室内乐演出。饶灏、刘子正、莫漠等一批具有出色演奏技巧和国际视野的青年艺术家们相继亮相。

在受疫情波动影响的2021年,星海音乐厅全年依然举办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超过100场,各类演出活动300多场。得益于与本土院团、艺术家的密切合作,加上灵活的运营策略、“小而美”的包装策划,星海音乐厅实现了收支平衡,交出了一份难能可贵的“成绩单”。

不仅如此,广东各大文艺演出场馆尝试打开边界,与艺术机构深度合作,结合市场需求,推出更有实验色彩、更时尚新颖的小剧场演出。例如,顺应“沉浸式”演出风潮,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的传统前置舞台和阶梯式座位,来了个“乾坤大挪移”,被改造成中间舞台、四周环绕座位的吧台式小剧场表演场地。

同样是在今年7月,一部由广州大剧院与星海音乐学院携手打造的室内乐版独幕喜歌剧《丽塔》在这里上演,收获好评如潮。200多名观众端着酒杯,变身酒馆里的看客,目睹发生在酒吧老板娘身上的搞笑故事。

《丽塔》只有3名演员,由来自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邢馨元、林俊良、钟昊东担纲主演,饰演女主角的邢馨元只有18岁。艺术总监杨岩说,希望青年演员能用他们的活力,把青年观众吸引到歌剧的剧场来。

3名初出茅庐的新人演员也不负众望。原本只演一场的《丽塔》,加演到三场,演出票也一早卖光,演出形式的新颖功不可没。有观众说:“没想到自己竟然看完了一整部歌剧,不仅看懂了,还看得很入迷!”

“歌剧在大家固有观念里,会觉得很有距离感。但其实歌剧也可以很好玩,所以我提出来‘要做些改变’。”在制作人、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看来,这次创新的意义在于,打开思维,拥抱年轻人,激活原创生产力,为演出市场注入青年人的活力和创造力。接下来,广州大剧院还计划携手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等本地艺术学院,继续探索原创作品,将更多青年优秀创作力量真正地推向市场。


04

记者观察

拥抱潮流变化,拥抱年轻观众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指出,“潮流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激发都市商圈及休闲街区消费活力”成为文化消费新趋势,专项调研数据显示,文化消费线下场景中都市商圈及休闲街区占比达到55%。

随着中小剧场、Live House(小型展演空间)等新型演出业态的风靡,给传统剧团创作生产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国潮热”与新技术激荡火花,用新技术讲好传统文化故事,为剧团创作带来全新挑战;另一方面,以沉浸式、场景式体验为特征的文化消费成为新趋势,也为剧团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空间。

在这样背景下,广东各文艺院团经历疫情中“蛰伏”,主动拥抱潮流变化,拥抱年轻观众群体,积极“突围”,走上了一条激活内在生产机制与外在市场营销的改革之路。

从舞剧《醒·狮》转战线上一夜爆火,到《这里冬天不下雪》掀起中小剧场风潮,再到音乐剧《使命必达》、沉浸式独幕喜歌剧《丽塔》等的锐意创新……粤产舞台精品频频“出圈”,文艺院团以新面孔亮相,形成了从创作模式到演出形式,再到营销模式的全新突破。

首先,是主动融入市场的尝试。《醒·狮》在成都巡演转战线上直播的成功,在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看来,除了事件本身具备传播效应之外,作品一直以来的好口碑起到了关键作用。广东文艺院团寻求“打通创作与市场壁垒”,主动拥抱变化、融入市场,建立良性的创作生产机制,打破“作品叫好不叫座”的瓶颈,原因就在于进行了更为科学、符合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创作生产规划,迈出了自我改革的坚实步伐。

第二,适应新趋势拥抱年轻人。著名实战营销专家、时代文旅战略营销顾问公司董事长熊晓杰留意到,近年来在互联网长尾效应的影响下,音乐剧、街舞等小众业态,通过电视节目等渠道的推广,对文艺演出消费模式带来了深刻影响。广东各文艺院团积极顺应变化,在沉浸式、体验式演出模式上积极创新,以互联网思维展开网络营销,在互联网上找到年轻观众,吸引年轻人走入剧场。

第三,抢占演艺与文旅融合新蓝海。随着疫情下“微度假”模式盛行,文化消费产生新变化,消费者倾向于在一个地方同时体验购物、餐饮、表演等不同的休闲业态。旅游需要高端文化IP,为剧团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例如《这里冬天不下雪》走入正佳大剧院,不仅培植了本土音乐剧品牌,也在剧目推广模式闯出新路径。

适应新变化、拥抱新观众、运用新技术,打破固有创作生产和运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源、与市场接轨,推动内容生产与演出模式的与时俱进……广东文艺院团开启的尝试与探索,为疫情下的演出市场复苏找到“突围”新路径,相信未来必将有更多“叫好又叫座”精品涌现,推动广东演艺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责编:吕佳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成都巡演 舞剧

1097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