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文博日报】人民日报评考古热从业冷 | 又开两馆 | 王家岗遗址新发现

2022-09-20


    2022年9月20日    


【综合】

■    人民艺起评:考古热而从业冷亟待“破局”

■    夏文化保护研究宣传工作专题座谈会召开

■    陕西开展2018至2021年度《文物拍卖许可证》年审工作

■    文博类节目:创新传播形式 弘扬传统文化

■    苏州姑苏区创新探索非遗传承

■    浙江文化观察:国宝泰顺廊桥如何“延年益寿”?


【博物馆】

■    时隔五年 北京艺术博物馆重新开馆

■    河南首家高校命名省级行业博物馆开馆

■    东北抗联博物馆展出日军侵华新物证

■    横州市博物馆重装开馆


【考古】

■    人民日报:提升石窟寺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水平

■    河北王家岗遗址抢救性发掘出土完整或可复原器物50余件



人民艺起评:考古热而从业冷亟待“破局”


近日,一则“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话题冲上热搜。一边是考公热,今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200万,一边是考古热,众多文物、文物机构和考古相关节目走红网络,但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招聘岗位却总是空缺,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一个招聘名额,在报名时有五、六个人应聘,毕业院校都很不错,但最终全都弃考,相关名额也被浪费掉。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在招聘中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外因是近些年各省各单位都增加了编制,毕业生有不少选择;内因则是敦煌地处西部、较为偏远,加之招聘门槛也不低等多重因素。


理清了为什么人才不愿来的缘由,才能更好解决这一问题。要招考的岗位需要专业性人才,专业门槛不能随意降低,那还能做些什么?不妨给予足够的成长空间、完善良好的生活配套,再给予与职位要求和专业水平匹配的待遇等。要关心爱护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别让情怀成为负担,给予奉献更多保障,这样才能招得来人,也才能留得住人、用得好人,让更多有兴趣的考古人才投身进来,助力敦煌考古学重新焕发生机。


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博大精深,解决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招聘难的问题很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要正视这背后折射出来的“考古热而从业冷”的趋势。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但全行业从业人员只有17.57万人。文物多、人才少,文物保护如何好?这是摆在行业和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已逾百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学术研究体系日益完善,考古队伍和工作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新时代考古研究、工作的实际发展需要,对考古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想要走出“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一方面要抓前端,给予高校考古专业招生和人才培养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另一方面得稳后端,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搭建科研交流平台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考古人才专业化水平,保持考古人才队伍稳定。


好在,考古人才重要、留住人才不易,已经逐渐成为共识,并且正在通过具体措施进行改善中。比如,今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文件,表明将在未来5年,通过高考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免费定向培养600位文物全科人才。这是一种有益探索,给全国其他地方、其他部门不少启示。地方文物部门和高校联手,培养人才、供给人才,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培养机制。


心怀问题意识,解决实际困难,让心怀考古热情和理想的专业人才和伟大的中国考古事业“双向奔赴”,才能更好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也才能真正落实好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人民日报  燕陆)


夏文化保护研究宣传工作专题座谈会召开


近日,夏文化保护研究宣传工作专题座谈会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召开,座谈会总结近年来夏文化保护、研究、宣传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交流特色亮点工作,并对下一步工作重点进行部署。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战营主持会议并作总结发言。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深化中华文明历史研究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王战营强调,要扛稳扛牢河南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历史重任,增强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的责任感、自豪感,深挖夏代遗址的时代价值和文化意义。对照申遗标准推进二里头遗址的保护、发掘、研究、阐释工作,对夏代遗址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分领域的系统研究,完整展现夏朝历史。加强考古工作队的服务保障,积极引进夏文化研究人才,强化多学科、多部门联合攻关,更好揭示文明脉络。强化二里头遗址和夏文化宣传推介,健全联动机制,加强沟通对接,提升传播水平,用河南元素诠释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国家文物局 周鼎凯)

陕西开展2018至2021年度《文物拍卖许可证》年审工作



为加强文物拍卖活动管理,规范文物拍卖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文物拍卖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陕西省文物局组织开展2018至2021年度《文物拍卖许可证》年审工作(因疫情原因,2018至2019年度、2020至2021年度年审合并进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年审企业范围

2021年6月31日前取得《文物拍卖许可证》的拍卖企业(以下简称企业)。


二、企业应提交的资料

(一)《文物拍卖许可证》年审申报表(附件1)。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拍卖经营批准证书》(均为加盖企业公章的副本复印件,其中《拍卖经营批准证书》副本复印件须包含“变更记录”)。

(三)《企业聘用人员提交材料说明》(附件2)要求的所聘文博专业高级职称人员及文物拍卖企业专业人员材料。

(四)《文物拍卖许可证》正副本原件。

材料(一)至(三)一式一份,按顺序装订成册。


三、年审办法

(一)年审合格的企业,发还《文物拍卖许可证》正副本原件。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由我局责令其限期整改或暂停其文物拍卖资质:

1.一个自然年度内未独立举办一场文物拍卖会的;

2.因故未按要求报送年审材料的;

3.文物拍卖活动未经批准,情节轻微的;

4.未按时对文物拍卖记录进行备案的;

5.文博高级职称人员或文物拍卖企业专业人员不符合相关要求的;

6.涂改、出租、出借或转让《文物拍卖许可证》的;

7.其他违规行为,尚未达到撤销文物拍卖资质处罚程度的。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由我局撤销其文物拍卖资质:

1.拍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情节严重或构成犯罪的;

2.从事文物购销经营活动,情节严重的;

3.文物拍卖活动未经批准,情节严重的;

4.有违法违规行为,拒不接受调查处理或不按期整改的;

5.企业股权变更后,成为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的;

6.提交虚假材料或隐瞒重要事实取得《文物拍卖许可证》的;

7.《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吊销或《拍卖经营许可证》被商务管理部门吊销的;

8.无故未按要求报送年审材料的。

(四)被暂停文物拍卖资质的企业,整改合格后可申请恢复文物拍卖资质。

(五)被撤销文物拍卖资质的企业,须依法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商务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且三年内不得申请文物拍卖资质。


四、时限要求

企业于2022年9月30日前向陕西省文物局报送年审材料。


文博类节目:创新传播形式 弘扬传统文化


“隔着千年光阴,探索文物承载的灿烂文明,寻找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近日播出的文化节目《闪耀吧!中华文明》深入三星堆、秦始皇帝陵、南海一号、殷墟、敦煌等考古现场,对话各大博物馆馆长、一线考古队队长、资深文博考古专家,带领观众寻找民族文化的高光。

聚焦浙江良渚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湖北曾侯世代墓群等,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悉心梳理中华大地上的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演进脉络,生动呈现百年来考古工作对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作用。

近年来,文博类节目亮点频出,综合利用综艺、纪录片等形式,带领人们感受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据优酷发布《2022文博节目报告》显示,近8000万人次“云”逛文博,其中六成热衷文博节目。95后成文博节目的观看主力军,超六成年轻人认为,文博节目弘扬传统文化,兼具知识与趣味,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方创新传播形式,推动文物合理利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推动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多措并举做好阐释推广,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供给,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 王珏)

苏州姑苏区创新探索非遗传承


近日,一曲新编昆曲《游园》在江苏苏州大儒实验小学校上演,让更多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苏州市姑苏区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拥有100项非遗项目。近来,姑苏区探索出以非遗文化润泽学子的教育新路径,全区有18所学校成为“姑苏区非遗传承教育基地”,4所学校成为首批“姑苏区非遗传承教育示范基地”。

2021年起,姑苏区启动非遗赋能百年老校传承发展工程,逐步在全区19所百年老校中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开展与百年校史紧密相关的传习活动,形成了“百年老校+千年非遗”的教育新模式。鼓励非遗传承人在学校、传习所开展特色非遗传承活动,鼓励学校开发传统文化主题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人民日报 姚雪青)

浙江文化观察:国宝泰顺廊桥如何“延年益寿”?


泰顺廊桥——北涧桥 季海波 摄
泰顺廊桥——薛宅桥 季海波 摄
季海波和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在文兴桥的修复现场 季海波 供图

从家门口的大桥,到浙江温州泰顺的廊桥,季海波对国宝级廊桥薛宅桥称呼的变化,反映出了他对廊桥保护意识的转变,也成为众人对历史遗产保护意识增强的一个缩影。

泰顺是“中国廊桥之乡”,泰顺域内现存古廊桥32座,其中15座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千年的泰顺廊桥,以其“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独特桥梁样式,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的“活化石”。

季海波是温州博物馆副馆长,曾多次参与泰顺廊桥修葺工作。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泰顺人,他告诉记者,廊桥是后来才有的称呼。在他小时候,薛宅桥只是家边上的大桥,是他和小伙伴去玩耍、纳凉、躲雨的地方。他也是在参加工作后,逐渐增强了对薛宅桥等泰顺廊桥的保护意识。

据悉,从二十世纪90年代到2016年8月,季海波的镜头曾无数次记录下各种距离、角度下的廊桥。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这些出于兴致拍下的照片,之后竟能派上用场。

2016年中秋节,台风“莫兰蒂”来袭,溪流暴涨,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3座国宝级廊桥被洪水冲垮。那一刻,身为泰顺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的季海波哭了。“也是在那个时候,大家对廊桥的保护意识井喷式增长。”季海波说。

救桥如救人,一场万人寻找廊桥木构件的行动,在他的倡导下迅速展开。庆幸的是,在全民救桥的热潮中,灾后第10天,三座被毁廊桥90%以上的大中构件都奇迹般地找了回来。

“当我看着打捞回来的构件,脑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甄别、归位’,心想着要快点翻出多年拍摄过的纪实廊桥摄影作品,为修复与归位提供大量的详实的图片资料。”季海波看着廊桥的照片,一遍遍回忆当时的情景。

廊桥修复工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恢复文物本体的肌理。有时为了契合照片中桥上的一块黑色石头,季海波和文物工作者们甚至会在一堆石头里仔细挑拣比对。

“为了尽可能达到和照片上的桥台样子一致,薛宅桥的桥台返工了3次,文重桥返了5次,桥台修砌工人都被我‘气’走了几批。”季海波坦言。

那一年,季海波每天都要往返于三座桥的施工现场,与施工队、传承人商量、核对各种各样的修桥细节。“一边甄别一边修复,桥台修复只花了3个月,而甄别却整整用了6个月。”季海波说。

不仅是季海波和文物工作者们对廊桥的修复有苛求,廊桥周围的民众也是如此。

“我们的村民对廊桥修复工作的帮助很大。”季海波说,在修复现场,廊桥周边的村民也会过来看看修复工作进展如何,看到哪个构件放不对了,也会积极指出并帮忙找到正确的构件。

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细节“苛求”中,2017年10月,泰顺三座国宝级廊桥重新屹立在溪水两畔。

值得一提的是,泰顺廊桥成功修复的经验,也成为2021年全球文化遗产恢复和重建案例大会中唯一入选的中国案例。

关于廊桥的保护,季海波说,实际上,浙江省内被列为文保单位的廊桥都建设了系统性的保护措施,包括视频监控、热敏感应器、消防灭火设备等,而且还是实时监控的,但凡监控视频发现异常或者感应器被触发,系统就会自动通知到工作人员,以及时做出反应

“但设备措施再完备,也离不开人防措施。”他说,“可能工作人员刚刚转身离开,火灾就发生了,比安装智能设备和密集巡查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文保意识的提高,要靠全社会的参与。”

为了增强民众的文保意识,近年来,泰顺为廊桥立法,出台《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上线文化遗产监管平台,不仅护“桥”也护“艺”,条例还鼓励聘请传承人参与廊桥的修缮、迁移、重建。

没有保护就没有文物。为温州通过立法等多措并举保护廊桥,让其“延年益寿”的做法点赞。
(中新网 王题题)


时隔五年 北京艺术博物馆重新开馆


9月16日,北京艺术博物馆(万寿寺)在历经五年修缮之后再度对公众开放。


据介绍,本次开放区域主要为万寿寺中路前六进院以及东路方丈院,方丈院为腾退修缮后首次对公众开放。观众们可以看到经过修复的山门殿顶彩绘“洪福齐天”,以及慧日长辉殿内原状陈列的佛像等万寿寺重要历史文物遗存。

目前,博物馆新设万寿寺历史沿革展、佛教造像艺术展、吉寿文物专题展、清代皇室书画艺术展以及中国传统家具展等基本陈列。展览展示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各类文物精品35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60余件。


河南首家高校命名省级行业博物馆开馆


9月17日,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揭牌暨开馆仪式在开元校区九九广场举行。据介绍,这是全省首家以高校命名的省级行业博物馆。


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洛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杰,洛阳市社科联调研员宋红伟、洛阳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李进学,洛阳民俗博物馆名誉馆长王支援,兄弟高校图书馆馆长,部分博物馆馆长,学校党委书记陈岩,校长张锐,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曾涛,副校长胡恩立、马珺,相关职能部门及图书馆负责同志等参加了博物馆揭牌暨开馆仪式。仪式由马珺副校长主持。


据了解,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位于洛阳理工学院开元校区图书馆五楼,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是由河南省文物局备案的省级国有行业博物馆。馆内开放四个主题展馆和一个辅助功能区,即李进学艺术馆、碑刻文书陈列馆、李準先生纪念室、特色文献馆和文化交流区,现有馆藏文物2532件(套),其中,清代以来名人字画、洛阳作家李準先生日记手稿、唐宋墓志及拓片、清代延至民国地契文书最具特色。


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揭牌暨开馆仪式上,张锐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对各位专家、领导长期以来对学校工作和博物馆建设的支持与指导表示感谢。他表示,学校充分发挥地方文化优势,积极把握高校教育改革方向,在原有特藏展馆的基础上建成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今后要以此为平台,与省市文博界携手共建,进一步发挥馆藏文物文献特色、提升博物馆的教育科研功能,让青年学子在高雅的育人环境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之永恒魅力。


李庚香主席在讲话中表示,洛阳理工学院根植于河洛厚土,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是在中原文化、河洛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为河洛文化的传承创新付出了诸多努力。学校致力于弘扬河洛文化,着眼于培育高雅育人环境,精心打造校园文化服务品牌,充分发挥教育立德树人作用,不仅建成了河南省第一家以高校命名的省级国有行业博物馆,还打造成河南省、洛阳市的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为引领和推动全省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马萧林院长表示,“十四五”期间,河南省积极鼓励各级各类博物馆大胆探索和试验,新的时期,洛阳理工学院大胆求变,找准亮点,突出特色,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的建立促进了文博与教育融合发展,优化文博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同时,构建区域文化协同发展大格局,使文博教育成为打造文化强省中发挥有力的凝聚力。


余杰局长表示,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的建成开放,这是洛阳理工学院文化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也是我市推进“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的一件盛事。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博物馆群的战略目标,洛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的建成投用实现了文物资源与文博人才、教育传播人才的强强联合,促进了文博事业与教育事业融合发展。


杨连专馆长表示,在新的历史期,高校图书馆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特色馆藏资源的必要性,必须走地方性、差异性的特色发展的道路。此次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的建立,打破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壁垒,为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享提供了契机。


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揭牌暨开馆仪式中还举行了河南博物院文博精品图书捐赠仪式、早期中国研究中心研学基地和河南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揭牌仪式,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分别与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共建签约仪式。(大河报 李晓波赵祎)


东北抗联博物馆展出日军侵华新物证


“九一八”事变91周年之际,记者从东北抗联博物馆了解到,该馆首次对外展出侵华日军使用的回转式射击鉴查写真机。

据介绍,该写真机是一架形似重机枪的军用训练器械,表面喷有黑漆,长97厘米,管口直径8.3厘米,口内装有摄像机镜头,尾部有木质把手。在装写真机的木箱上印有“回转式射击鉴查写真机”“第1307号”等字样。经鉴定,它是侵华日军陆军航空部队进行射击训练及作战时使用的照相枪,对研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历史具有实证价值。

由哈尔滨一名市民在1996年捐赠的这架写真机上有瞄准镜和扳机,仿制英式“海瑟”式照相枪。通过反光镜可以准确看到航空炮、航空枪的弹着点和命中情况,必要时可以通过扳机联动摄像机快门,把射击过程拍摄下来,用冲洗出来的底片观察研究射击的准确度。

1938年6月,日本关东军在哈尔滨市平房区等地划定特别军事区域,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成为日本细菌武器研究中心和细菌战指挥大本营。据推测,该写真机是上述驻军进行空中射击训练时使用的。

东北抗联博物馆馆长刘强敏说,这一日军侵华新物证的展出,再次印证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罪行,警示人们要勿忘国耻、居安思危,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新华社 杨思琪)

横州市博物馆重装开馆


历经一年零四个月的升级改造,横州市博物馆于9月17日重新开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广西壮族治自区文物局副局长顾航,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党委书记、研究馆员苏兴周,广西民族博物馆党委书记、研究馆员吴伟镔,广西自然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莫运明,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慧超,横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晓婷共同出席开馆仪式。



横州市博物馆升级改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展览内容方面为历史脉络进行了更新和梳理,更加的丰富和深入;二是在展呈方面增加了科技互动和场景还原等多方面的手段,更加的灵动和鲜活;三是在特色展示方面,以镇馆之宝元代青花人物故事图罐为核心进行了突出和升华。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是保留和传承人类文化基因的殿堂。横州市博物馆重新开馆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横州历史文化,讲好横州故事,增强群众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横州市融媒体中心)




河北王家岗遗址抢救性发掘出土完整或可复原器物50余件



近日,河北王家岗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相关学者表示,这次考古发掘,基本建立起冀南清漳河中上游区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


河北王家岗遗址出土的陶器。(资料图) 图片来自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1年4月至9月,为配合青兰高速涉县至冀晋界段改扩建工程顺利实施,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王家岗遗址实施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据了解,王家岗遗址位于河北省涉县涉城镇寨上村东偏南,清漳河北岸的高台地上,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共计发掘墓葬4座(含瓮棺1座)、窑址2座、灰坑(窖穴)54个。出土器物材质涵盖陶、石、铜、骨、蚌,完整或可复原器物50余件,其他标本陶片300余片。


河北王家岗遗址发掘的墓葬。(资料图) 图片来自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据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杨丙君介绍,根据出土遗物,可知该遗址年代跨度大,文化内涵丰富,包括新石器、夏、西周、东周等时期的文化遗存,以发现的新石器时期及夏时期遗存最为重要。


其中,新石器时期遗存初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出土遗物可分为陶、石、骨、蚌4类,文化面貌与北福地二期文化相类。晚期出土遗物可分为陶、石、骨3类,文化面貌属于大司空村类型。


夏时期文化遗迹发现灰坑1个,灰坑体量较大,坑口近圆形,直壁、平底,出土遗物丰富,文化面貌为典型“漳河型”先商文化。


杨丙君表示,王家岗遗址地处冀南太行山腹地,位于漳河上游的清漳河流域,遗址面积较大,延续时间长,出土遗物丰富,是继漳河下游界段营、下潘旺遗址之后,在漳河上游类似遗址考古发掘的一次重要收获。(中新网 李晓伟)


人民日报:提升石窟寺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水平

沿丝绸之路由西向东、向南传播的石窟寺,发展脉络清晰,蕴含的文化、历史、哲学内涵深厚,是我国文物长河中的瑰宝,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开放包容。

莫高窟壁画保护、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川渝石窟保护专项等代表性工程,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石窟寺保护水平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世界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数字化工作,为新时期石窟寺保护管理与展示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克孜尔石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供图

石窟寺保护一直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点内容。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均对石窟寺保护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对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做出重要部署。石窟寺保护利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保护利用系统思维确立
沿丝绸之路由西向东、向南传播的石窟寺,发展脉络清晰,蕴含的文化、历史、哲学内涵深厚,是我国文物长河中的瑰宝,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开放包容。

我国石窟寺多开凿于河流阶地,既反映了古人选址和营造的工程思维,又构成了独特的景观特点。石窟寺内包含洞窟构筑物、壁画、彩塑、石雕像、题刻题记等内容丰富、形制多样、艺术魅力深厚的文物类型。

2020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全国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2155处石窟寺和3831处摩崖造像,新发现有635处。调查结果对厘清我国石窟寺传播线路、开展分期分区研究、分门别类实施保护以及加强展示利用等具有显著意义。

我国石窟寺保护理念,是在遵循文物古迹保护的基础上,根据石窟寺的特点逐渐形成的。通过70余年的实践,石窟寺的保护理念从“修旧如旧”“不改变原状”到尊重各个时期的贡献和重视保护历史环境与价值的转变

近10年,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顶层设计不断优化,石窟保护系统思维逐渐确立,石窟考古研究、保护技术理念等诸多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大足石刻全集》、《龙门石窟考古报告》等一批重要石窟寺考古报告的出版,推动了石窟寺考古学科方法和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14个省份印发石窟寺保护利用方案,石窟寺保护研究机构和人员力量显著增强。

2021年1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系统统筹保护利用工作。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石窟寺的时代价值和社会作用进一步凸显。

技术人员修复敦煌莫高窟 敦煌研究院供图

科技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石窟寺保护离不开科技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以石窟寺岩体裂隙灌浆材料、岩体锚杆加固等为代表的关键技术的突破,开启了我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石窟科学保护的先河。上世纪70年代,“莫高窟挡墙加固工程”“龙门石窟奉先寺防渗加固工程”“云冈石窟加固三年工程”“麦积山喷锚粘托加固工程”等一系列代表性和示范性保护项目陆续实施,为石窟寺的“延年益寿”打下重要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是我国全面开展石窟寺保护的20年,一大批重要石窟得到抢救性保护。同时,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集中进行了风沙治理、壁画修复、渗水裂隙灌浆、壁画数字化等综合性保护工作。“十一五”以来,我国石窟寺保护科学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通过设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开展石窟寺岩体赋存地质环境、岩石特性、危岩体结构特征、变形破坏机理、稳定性评估及加固机制等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工作,石窟寺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果

通过一辈辈文物工作者的探索,石窟寺保护目前已形成“重视前期试验成果支撑、科学研究贯彻保护过程、多学科联合攻关、动态设计和实施”的工作方法理念,并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示范性经验。

近10年,石窟寺病害机理研究、勘察技术、保护加固技术和展示利用技术快速发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模式逐步确立,石窟寺保护中,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石窟寺岩体稳定性预测与加固技术研究”中,创新性地利用振动磨和气流磨技术,将中国传统石灰材料进行微纳化改性研发,解决了监测数据不连续、监测精度不足的难题。

一系列重要保护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石窟寺保存状况,逐步实现了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重”的转变。在长期“抢救性保护”过程中,针对石窟寺的环境监测、保存状况调查、保护设施建设、数字化档案建设、自然灾害预警等多项工作,已经形成石窟寺预防性保护的共识。以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等为代表的重要石窟寺,开展了大量预防性保护工作。

莫高窟壁画保护、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川渝石窟保护专项等代表性工程,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石窟寺保护水平。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世界遗产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数字化工作,为新时期石窟寺保护管理与展示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十三五”以来,围绕石窟寺保护关键难题,科技部分别布设了石窟岩体稳定性、表层岩体风化、渗水裂隙治理等方向的国家重点研发任务,重视石窟本体安全、石窟保护环境的改善。

积极探索展示传播新手段
近年来,依托自身优势,许多影响深远的石窟寺主题展览面向公众。以“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等为代表的石窟展览活动,不断推动石窟寺走近民众,让更多民众得以认识和了解石窟寺。围绕石窟寺开展的壁画艺术展、雕塑论坛、岩彩展览等多维度展览展示活动,充分彰显了石窟寺的艺术价值

除传统实物展示外,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一直积极探索石窟寺展示新方式,如莫高窟的“数字敦煌”“虚拟洞窟”,龙门石窟的“万佛洞三维数字虚拟现实体验”等,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展示石窟价值内涵和艺术特色,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每一座石窟都是一座不可移动的博物馆,是公共文化的科普长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新性举措涌现,吸引民众走近石窟寺。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推出“飞天服”,吸引游客在沙丘上旅拍;云冈石窟景区内多元文化馆的“文化大餐”,为广大游客的云冈之行增添了丰富的文化旅游体验。以龙门石窟为背景实景拍摄的舞蹈节目《龙门金刚》播出,引来赞誉。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采用实景拍摄和CG动画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

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石窟寺保护利用将获得越来越显著的成效。(人民日报 李黎)


编辑:少侠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文博日报 人民日报 王家岗遗址

2353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