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凤凰艺术  | 乌雷亚洲首展开幕,中国前妻丁小松现身宝丽来作品《情侣》

2022-09-04




 

乌雷·无量之物




9月4日下午,著名艺术家乌雷的亚洲首次个展“乌雷:无量之物”在北京789艺术区的马刺画廊(SPURS Gallery)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来梦馨和乌雷基金会的总监哈娜·奥斯坦·奥日博尔特(Hana Ostan Ožbolt)联合设计。展览时间从9月4日起将持续到10月30日。


本次展览以乌雷的艺术和人生为主题,聚焦于三个不同的时代:70年代早期的艺术活动,1976年到1988年期间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的合作以及90年代后期的个人创作。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在当代,构成艺术的形式是什么?我们更需要从技术、美学、对话客体等相应的“后部构成”来判定行为艺术抑或摄影是否仅仅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当代艺术的技法和材质在并进的过程中,往往更能反映出作品内在的意念。


今秋,著名艺术家乌雷的首次亚洲个展“无量之物”于北京马刺画廊开幕。乌雷作为宝丽来摄影、身体和行为艺术的开拓者,他的作品具有根本性、历史性的独特内核,在摄影和以概念为导向的行为和身体艺术的交汇处运作,就像每个人的思维都如同一个私人的暗室,透过展览来连接彼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乌雷:无量之物”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作品所暗含的对应物。

 

▲ "乌雷:无量之物”展览海报


乌雷(Ulay,1943年11月30日—2020年3月2日),是宝丽来摄影、身体和行为艺术的先驱。


▲ 艺术家乌雷(Ulay,1943年11月30日—2020年3月2日),图片来源:乌雷基金会


乌雷本名弗兰克·乌韦·莱西彭(Frank Uwe Laysiepen),1943年出生于德国索林根,接受过正式的摄影训练,在艺术活动早期(1968—1976),他主要通过一系列宝丽来照片、警句、视觉诗和具体诗以及私下的行为表演,对理解身份诸概念、个人和群体层面的身体进行了主题性的探索。他的摄影方法变得越来越具有表演性;由此产生了数以百计的自拍照和所谓的“表演性摄影(performative photography)”,并进一步发展出一系列有现场观众的“Fototot”行为表演(1975—1976)。


▲ 艺术家乌雷(Ulay)肖像


躯体是参考,是起点,是乌雷艺术的载体,他曾这样表达过自己的想法“我一开始使用宝丽来相机,是把镜头对准自己的——我称之为‘自动宝丽来’拍摄法——并立即发现了它的表演元素。拍摄宝丽来照片对我来说是一种表演性行为。我是在镜头前表演。”

70年代初,乌雷的创作手法不仅局限于当时的创作手法,其创作题材也非常前卫,他利用宝丽来摄影制作作品以捕捉自身的改变,如《白色面具》(White Mask,19
73)探究自身的身份;《
乱序警句》Anagrammatic Aphorism197475中,乌雷在没有旁观者的情况下,通过短暂的私人演出,探讨了社会结构中的性别问题;《她/他》(S'he,1973-74),他以男女双面的角色形象出现,而在《修整伤痕》Retouching Bruises1975中,他更多关注着摄影是怎样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穿梭的。

乌雷,《白色面具》,1973/2022,原始宝丽来照片转数字照片于灯箱,32 x 237 x 8 cm,版权为艺术家所有,图片致谢乌雷基金会和马刺画廊


乌雷,《乱序警句》,1974-75/2016,哈内姆勒硫化钡纸本彩色打印,83 x 43 cm(带框),64 x 45 cm(照片拼贴),版权为艺术家所有,图片致谢乌雷基金会和马刺画廊


乌雷,《她/他》,1973-74/2022,原始宝丽来照片转数字照片于灯箱,130 x 130 x 8 cm x 3,版权为艺术家所有,图片致谢乌雷基金会和马刺画廊

▲ 乌雷,《修整伤痕》,1975/2018,哈内姆勒硫化钡纸本彩色打印(根据原始宝丽来照片放大,108),56 x 46 cm(带框),35 x 25 cm(照片),版权为艺术家所有,图片致谢乌雷基金会和马刺画廊



▲ “乌雷:无量之物”展览现场,2022年,马刺画廊


乌雷从1976年到1988年间一直与著名女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一起工作。12年来,他们建立了独一无二的感情与工作关系。乌雷不再深挖性别问题,他和阿布拉莫维奇用前卫的表演艺术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将彼此都推向了一个新的、无人涉足的领域,他们在行为艺术的历史上,无疑是举世无双的。


▲ 乌雷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Ulay & Marina Abramović,1976-1988)


马刺画廊展示两位艺术家的代表性表演——《静止能量》Rest Energy1980。在四分钟里,乌雷持箭、阿布拉莫维奇持弓,他们身体倾斜以身体的重量将弓拉满;箭头直指阿布拉莫维奇的心脏,两个麦克风记录了他们彼此的心跳和呼吸声。


▲ 乌雷/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Ulay/Marina Abramović),《静止能量》,1980,行为表演录像,16 mm胶片转数字录像,彩色,有声,4分4秒,版权为艺术家所有,图片致谢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档案、乌雷基金会、LIMA和马刺画廊


乌雷与阿布拉莫维奇于1986年首次访问中国。在最初的行程中,两人准备在长城中心举行婚礼,但是在旅程的最后,二人以一个拥抱而告终。

▲ 乌雷和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Ulay/Marina Abramović)开始徒步行走在长城上,1988年
▲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Marina Abramović/Ulay在旅途最后以拥抱说“再见”,1988年


《情人·长城》(The Lovers: The Great Wall Walk,1988)这一伟大的艺术作品中,他们分别从长城的两端开始90天的徒步旅行,阿布拉莫维奇从长城东部(渤海沿岸山海关)出发,一路向西;乌雷在长城西面(嘉峪关,戈壁滩的西南方向)行进。在两人陆续向对方走去的两千公里中,两人也分别记录了这场旅程。

‍‍‍‍‍‍‍‍‍‍‍‍‍▲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乌雷(Marina Abramović/Ulay),《情人·长城》“乌雷:无量之物”展览现场,2022年,马刺画廊

▲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乌雷(Marina Abramović/Ulay,《情人·长城》(静帧),1988,双频录像装置,彩色,无声,15分41秒,版权为艺术家所有,图片致谢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档案、乌雷基金会、LIMA和马刺画廊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乌雷的宝丽来照片《中国——长城沿线》(China– Along the Great Wall,1986—1989),它们记录了沿途风景与他一路所遇之人,以及他当时的私密日记。此外,受长城建筑启发的大型铝制门状雕塑《门,98》(Mén, 98,1988—89)也被展出,这是艺术家极少数量的雕塑作品之一。

《〈长城〉日记》,1986–1989/2016,纸本打印(根据原始实物日记放大),47 x 62 cm(带框),版权为艺术家所有,图片致谢乌雷基金会和马刺画廊,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乌雷,《门,98》,1988–89/2016,铝、粉末涂层,243 x 100 x 1 cm,“乌雷:无量之物”展览现场,马刺画廊,北京,2022,图片致谢马刺画廊


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在陕西省神木市二郎山相会。长城漫步,最初是为了确定他们的爱情,但最终却标志着两人艺术合作关系的终结。




 乌雷,《中国——长城沿线》,1986–1989,原始照片,53 x 43 cm(带框),版权为艺术家所有,图片致谢乌雷基金会和马刺画廊


 乌雷,《中国——长城沿线》,“乌雷:无量之物”展览现场,2022年,马刺画廊

乌雷于1989年创作的一部中型宝丽来系列《情侣》(The Lovers,1989),通过纸偶的表演,在宝丽来相机前上演了乌雷和阿布拉莫维奇的长城漫步。乌雷当时的妻子丁小松通过操纵纸偶来诠释这个故事,乌雷的前妻丁小松用纸人对故事进行了解读,为作品增添了一层新的参照。最后一幕中,丁小松在画中点燃了一个纸人,预示二人之间的感情已经走到了尽头,标志着乌雷开始了一个新的人生


▲ 乌雷,《情侣》,1989,一套8张宝丽来照片/Polacolor,德国法兰克福工作室,每张106 x 66 cm(带框),70 x 55 cm(照片),版权为艺术家所有,图片致谢乌雷基金会和马刺画廊

▲ 乌雷的中国前妻丁小松现身乌雷的作品《情侣》,1989,一套8张宝丽来照片/Polacolor,“乌雷:无量之物”展览现场,2022年,马刺画廊

 “乌雷:无量之物”展览现场,2022年,马刺画廊

探索宝丽来摄影媒介的极限并从根本上融合摄影和行为表演,促使乌雷使用更大画幅的宝丽来相机,包括20 × 24英寸的相机(《情侣》和《星期三—星期六》系列)和最大的40 × 80英寸相机。此次展览也首次展出了名为《低语》(Whispers1993)的大尺幅宝丽来摄影作品(约240 × 110厘米)。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乌雷,《星期三—星期六(棕榈叶的云纹和夜空的阴影)》,1987,宝丽来照片/Polacolor,纽约工作室,双联,每张76 x 60 cm(带框),72 x 56(照片),版权为艺术家所有,图片致谢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档案、乌雷基金会、LIMA和马刺画廊

▲ 乌雷,《自拍,低语系列》,1993,宝丽来照片/Polacolor裱于铝板,波士顿工作室,253 x 121 cm(带框), 244 x 112 cm(照片),版权为艺术家所有,图片致谢乌雷基金会和马刺画廊

 “乌雷:无量之物”展览现场,2022年,马刺画廊

在欧洲作家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和萧沆(Emil Cioran)的虚无主义文学的影响下,该系列的作品反映了乌雷的内心状态,同时也延续了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表演性“自拍”,作为虚实象征的花瓶、死亡象征的骷髅与生命象征的水和种子。





‍‍‍‍‍‍‍‍‍‍‍‍‍▲ “乌雷:无量之物”展览现场,2022年,马刺画廊

乌雷的一生通过世界旅行游走于与不同文化和人与人的关系,探索身体与精神的状态及其发展。或许正是这种自持的态度,让乌雷得以持续不辍地创作,并在简练的外表形式下,刻画深沉的艺术思考。

“我期待的是更多的流动性,不再那么具体……我开始看到,一切都在不断地运动:生命在于变化。”

——乌雷(Ulay)



乌雷:无量之物


策展人

来梦馨

哈娜·奥斯坦·奥日博尔特

 

展览时间

2022年9月4日至10月30日


展览地点

Gallery I & II|SPURS Gallery,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二号院 798 艺术区 D-06


Ulay 


关于艺术家


‍‍‍‍‍‍‍‍‍‍‍‍‍▲ 乌雷,2016,Primož Korošeč 为 Schirn Kunsthalle Frankfurt摄影|Ulay, 2016, photographed by Primož Korošeč for Schirn Kunsthalle Frankfurt


乌雷(Ulay,1943年11月30日—2020年3月2日),是宝丽来摄影、身体和行为艺术的先驱。


乌雷,本名弗兰克·乌韦·莱西彭(Frank Uwe Laysiepen),1943年出生于德国索林根,1968年移居阿姆斯特丹,后担任宝丽来公司顾问摄影师,由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在艺术活动早期(1968—1976),他主要通过一系列宝丽来照片、警句、视觉诗和具体诗以及私下的行为表演,对理解身份诸概念、个人和群体层面的身体进行了主题性的探索。1976至1988年间,乌雷和当时的伴侣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合作。交往12年,他们是20世纪最高产也最著名的艺术伙伴之一。凭借“关系”系列、《穿越夜海》、《情人·长城》等行为表演,他们成为行为艺术无可争辩的代表。与阿布拉莫维奇分手后,乌雷专注于摄影,探索这一媒介和它的边界,并不断通过大量合作项目、行为表演、工作坊和表演讲座“挑衅”观众,投身旨在提高意识并增进对水的理解感谢和重视的项目和艺术倡议。他2014至2017年间的晚期艺术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以粉红色为标志(乌雷的“粉红时期”),由一系列素描、中画幅宝丽来照片和(合作)行为表演组成。2020年3月,乌雷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逝世。


乌雷,以及他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合作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收藏,包括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巴黎蓬皮杜中心国立现代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维也纳现代艺术博物馆路德维希基金会(Mumok)等。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编辑/曹佳慧 索菲 责编/索菲)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凤凰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乌雷亚洲首展 丁小松

2302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