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另一种幻觉的制造——评南京首部沉浸式互动演出《南京喜事》
-
原创 2022-08-31
2016年风靡纽约和伦敦的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被引进中国,由英国戏剧先锋Punchdrunk和上海文广演艺集团SMG LIVE联合制作了上海版,这一演出打开了商业想象的空间,开启和见证了中国沉浸式产业井喷式爆发的历程。当下全国各地各类沉浸式演艺涌现,形式和题材十分多样,如今已经成为文旅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南京首部沉浸式互动演出《南京喜事》正式开启,该剧融入了大量南京本土文化,通过代表不同主题的八条支线(八房子孙),围绕着为宁家老爷过寿展开故事情节,最后点出人生八喜之主题。在其宣传中,该剧以360度全沉浸式实体互动演出为亮点深受大众喜爱,目前已演出近500场次。今天与大家分享此剧带给笔者的思考。
一、“沉浸式”发展的追溯
谈起“沉浸式”,学术界至今没有任何的盖棺定论去定义一个标准的沉浸式演出应满足什么条件。在大众观念下,沉浸式意味着有一个实体的舞台布景,自己具有该戏的人物身份或者换上人物服装成为其角色之一,可以与剧场中演员进行直接对话。早在30年代,熊佛西的定县戏剧大众化实验之时就已有尝试,熊佛西为了将话剧艺术发展至农村,在长年的实验中,从内容到形式,从剧本到舞台演出都从农民观众的需求出发,创作了《过渡》《屠户》等话剧作品并创造了“新式演出方法”,即打破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相互隔离的传统演出形式。剧场露天而建,演员在观众之间穿梭演出,使观众沉浸其中。
在新时期探索戏剧阶段找到为了打破传统戏剧的“第四堵墙”和戏剧演出中的幻觉,颠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现实主义演出观念,在80年代探索阶段时期,中国戏剧家就已经开始了各种尝试,放弃舞台,让演员融入于观众,观众参与演出之中。在王晓鹰执导的《挂在墙上的老B》中拉近了观众与演员的空间距离,舞台变成了平地演出,演员到观众席中并与观众建立直接的交流,同时鼓励观众参与,与演员一同跳舞。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观众已经不愿意坐在观众席上欣赏演员的表演,他们更愿意与演员一起参与其事件当中,成为戏剧的一部分。笔者认为“沉浸式”戏剧的应运而生让戏剧又再一次找到了新的表现形式,摆脱了传统大剧院式的镜框式舞台和一排排密密麻麻冰冷的观众席,观众被反捆着的双手得到解放,在参与戏剧演出和近距离接触演员中也带来了许多新的交流模式。
二、沉浸式互动演出的魅力
英国戏剧大师布彼得·鲁克在《空的空间》中的第一句话就表达了对空间的重视。福柯更是表示:当前的时代可能首先是空间的时代。在传统镜框式舞台空间中,19世纪法国自由剧团巩固和实践了自然主义戏剧将“第四堵墙”的舞台空间幻觉推向了极致。对于当下的沉浸式戏剧更是直接抛弃传统舞台的束缚,在特殊场域下将空间运用到剧场的每一个角落,将幻觉延伸至观众的各个感官,从而使观众感受到更加真实的规定情景。
《南京喜事》是南京首部沉浸式互动演出,其故事发生在古代的江宁城中的宁府,在剧中观众作为被赋予角色的实体自由行走并可与演员真实交流。《南京喜事》作为沉浸式互动演出,在创造幻觉上,不止将观众搬上舞台与演员一同表演,更在于与观众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建立在对观众的绝对信任之上,而赋予观众一种角色身份,在没有任何预设下,观众可以融入角色,化身为角色与剧场演员进行交流对话。对于传统戏剧观众被束缚在座位上,只能通过耳朵听和眼睛看的戏剧形式下,“沉浸式互动演出”戏剧仿佛打开了观众的另一种感官体验,让观众在角色之中主动思考,自主行走,观众的自觉意识被强调,同时不同观众的表演与演员的表演之间在每一场演出中都产生了不同的且唯一的化学效应,更加强调了演出的在场性。观众被解放在了实体剧场创造的梦境之中,创造出了另一种幻觉体验。
三、“另一种幻觉”
《南京喜事》作为一个以文化为主题内涵的戏剧,创造这种更加让观众沉入的戏剧形式,对于导演编剧来说是困难的且最有挑战的。首先,对于面向大众所开放的演出项目来说,来到这里的观众拥有不同的特征,从孩子到老人各个阶层的人对于互动演出的尺度和理解都有偏差。有些观众刚到这里会由于新的陌生环境而陷入尴尬一言不发,有的观众因为刚与多年未见的朋友畅饮而激情澎湃急于在戏中表达从而破坏整体戏剧情节的发展和规定情景。
因此在编剧上采用了“破冰”方式,所谓“破冰”即在戏剧刚刚开始,观众准备融入已设定的规定情景下,在不打破整体戏剧规定情景的情况下与观众通过被赋予的角色身份的方式进行游戏性的互动。这样游戏性的互动可以使观众放松对陌生环境的警惕性,同时在游戏性的互动中,观众也通过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去尝试,试探互动的方式与尺度,从而为后面更好的体验做铺垫。其次,对于创造另一种幻觉上,导演并没有彻底取消传统镜框式舞台下所创造的观演距离,因为正是这样的观演距离让舞台应运而生了“假定性”,为了利用“假定性”,在剧中每一幕,每一个互动中都会穿插传统镜框式舞台的演出方式,其目的也是为了达到使观众缓解由于一味的互动而产生的疲劳感,同时也让戏剧丰富了表现形式。最后,对于互动式的演出最难的便在于剧情的设置上,如果剧情安排过于复杂观众便很难理解,在剧场内容易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丧失了体验感。因此在演出中,演员所扮演的角色会不断地给观众下达明确的任务,让观众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行动目的,这样才能走在“创造幻觉”的途径之上。
四、沉浸式演出的舞台艺术
对于沉浸式演出的舞台要求更多是偏向了自然主义流派的舞美风格,真实的剧场环境成了沉浸式演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让观众在踏入这个被设计好的空间的那一刻就真实感受到穿越之感。在《南京喜事》中舞台美术并没有局限于还原古代风格的建筑之中,而是在于通过现代科技营造气氛。在360度环绕的投影仪和四面环绕的立体音响中,通过投影仪播放的幻灯片和欢快的音乐共同营造了江宁城中的宁家宁老爷六十大寿的喜悦的气氛,观众走近宁家感受到的则是浓浓的喜悦之情扑面而来。同时现代投影仪的使用也让环境气氛的转变更加便捷从而影响观众的内心感受。在老爷入中堂后,八房子女依次介绍自己的过程中,由于每一房代表的特色不同,便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变化配合演员的表演产生一种震撼效果。如:代表江宁武功的七房演员出现时幻灯片呈现的是各种拳法功夫打在四面墙上;而代表书法的八房出现时,四面墙上则呈现出江宁书法文字的图片。
《南京喜事》对于剧场空间的细节处理也做到了无微不至的还原。由于观众的肢体在剧场中是完全解放的,所以在演出过程中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道具都会被好奇的观众拿来使用。因此,在剧场中的书本、石锁等物品不再是舞台道具,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物品,一本看似不起眼的书,打开来里面却是满满的文字记录着宁府的账单。在这样的高度复原下使得观众对宁府家中充满好奇,任何东西都想拿来看看和感受一下。在看戏的过程中也让观众体验到了古代江宁的风土人情。19世纪末的自然主义在舞台上高度还原剧中场景的真实性曾被认为是一种愚蠢的做法,认为阻碍了观众的想象力;而当下在沉浸式剧场中的自然主义可否被认为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传统的保留。
结语
在未来学的经典著作《未来冲击》中就已经预测:继制造业之后大为繁荣的是服务业,但服务业以后又将兴盛一种代表社会发展更高水平的经济,叫做“体验业”。2021年国务院更是将发展沉浸式体验写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同时沉浸式体验也成为解决商业和文旅问题的重要利器。“沉浸式体验”的戏剧形式重新激活了很多产业的活力,在探索这条沉浸式的道路之上,《南京喜事》无异于做了一次挑战与尝试。相信未来沉浸式的演出将会越来越好!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