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热点追踪 | 国际博物馆人的集体共识 博物馆新定义诞生记
-
原创 2022-09-05
自201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京都大会后,国际博物馆界面临着极大的变革和挑战,2019年搁浅的博物馆定义提案使国际博物馆界以及国际博协组织内部的割裂愈演愈烈,2020年国际博协原主席苏埃·阿克索伊(Suay Aksoy)的辞职也为原本分歧重重的国际博协“雪上加霜”。因此,博物馆新定义的重新“启程”成为“动荡之中”的国际博协的一针“强心剂”,也是团结国际博物馆大家庭、听取各家之言并协调内部关系的绝佳机会。京都大会的三年后,国际博协希望以本届布拉格大会为契机,从不同方向引领博物馆行业应对变革,其中包括:完成博物馆定义修订、制定五年战略规划和推动职业道德准则调整等。2022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召开了特别全体大会,对博物馆定义进行最后的审议,并正式进行了全体大会的表决。至此,历时五年半的关于博物馆新定义的国际性讨论尘埃落定。
博物馆新定义在8月24日特别全体大会上以高票通过
博物馆新定义研究最基础的部分,是建立一个可以反映其所处时代并代表最主要观点的原则框架。在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常委会(ICOM-Define)[ICOM-Define由哥斯达黎加人劳安·邦尼拉-莫恰夫(Lauran BONILLA-MERCHAV)和巴西人布鲁诺·布鲁隆(Bruno BRULON)出任联合主席,成员来自巴西、哥斯达黎加、叙利亚、突尼斯、斯洛文尼亚、韩国、多米尼加、英国、以色列、瑞士、菲律宾、加拿大、美国、法国、丹麦、肯尼亚、南非、澳大利亚、意大利和赞比亚等20个国家]历时18个月的研究、讨论与修改下,经过12个步骤和4轮集中协商,在126个国家委员会和国际专委会的积极参与下(参与率达70.7%),本届大会完成了博物馆定义的修订,并以92.41%的赞成票批准了新的定义。最终博物馆的新定义如下:
“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它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会各界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A museum is a not-for-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that researches, collects, conserves, interprets and exhibits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pen to the public, accessible and inclusive, museums foster diversity and sustainability. They operate and communicate ethically, professionally and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ies, offering varied experiences for education, enjoyment, reflec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
与2007年的定义相比,“可及性”“包容性”“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等提法首次出现,反映了过去15年中博物馆在新时空条件下对其机构使命、功能领域及其实现方式等方面认识的更新,也是全球博物馆共同达成的“最大公约数”(安来顺,《变革环境下博物馆关键性认知的最大公约数——ICOM 2019年京都大会以来博物馆定义修订的回溯》,《东南文化》2022年第4期)。而新定义中出现的新兴概念也在本届布拉格大会上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大会主旨报告围绕着四个主题“宗旨:博物馆与社会”“可持续性:博物馆与韧性”“愿景:博物馆与领导力”和“传播:博物馆与新技术”展开。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担负起关键的社会责任,需要发挥其在社区中的职能,并通过这些职能与当地团体和利益相关者关联起来。
哥伦比亚人类学与历史学会研究专家玛加丽塔·雷耶斯·苏亚雷斯(Margarita Reyes Suárez)发表主旨演讲《关乎地方的博物馆:寄于吾身的记忆》(Museos para pensar territories: Las memorias que me habitan),深入讨论了哥伦比亚博物馆塑造集体与个人记忆与体验、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她也强调了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在博物馆中的跨界融合。可持续性是博物馆的动态过程,是基于对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以及博物馆对社会需求的回应。
乌干达气候与环境活动家伊尔达·弗拉维亚·纳卡布耶(Hilda Flavia Nakabuye)在主旨演讲中强调博物馆在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方面的启迪性与倡导力,同时激发青年群体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上的思考想象、情感共鸣与责任使命。全球博物馆正面临着加速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博物馆各部门的复原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领导才能,也考验着博物馆决策层的卓越领导力。
美国史密森尼协会第14任秘书长朗尼·伯奇(Lonnie G. Bunch)的主旨演讲《在非常时刻寻找有效领导力》(Seeking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exceptional times)指出了培养文化领导力的关键价值以及在“新常态”下制定灵活且激励人心的最佳方案的方法。疫情作为一剂催化剂,加速了数字技术进入博物馆的步伐,同时也加速了传统博物馆转型的步伐。
澳大利亚国立银幕文化博物馆(ACMI)体验总监赛博·陈(Seb Chen)的主旨演讲提出了博物馆数字化的未来形式,以及如何对数字藏品进行符合伦理、公平公正并可持续的展示与传播。
方法论:基于178个委员会的
全球咨询
ICOM-Define在2020年8月重新配置后,便开始先后向包括国家委员会、国际专委会、区域联盟、附属机构及工作小组等在内的178个委员会征求意见,通过12个步骤和4次协商,具体涉及以下步骤:
步骤1(2020年12月):ICOM举办“在变革时期定义博物馆:前进的道路”(Defining the Museum in Times of Change: A Way Forward)公开网络研讨会,博物馆定义新研究方法启动,ICOM官网推出ICOM Define专题页面。步骤2(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第1轮协商:ICOM各国家委员会、国际委员会、地区联盟和工作小组等回溯2019年的定义修订和2020年工作内容。步骤3(2021年1月至4月)第2轮协商:各委员会提交不超过20个博物馆定义相关的关键词/概念及其所含内容的描述。步骤4(2021年4月至6月)定量和定性分析:外部独立分析团队对第2轮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步骤5(2021年6月至7月)发布第2轮协商报告:对第3轮协商做结构化处理(确定博物馆定义考察维度),启动第3轮协商。步骤6(2021年7月至9月)第3轮协商:对第2轮协商中出现的博物馆定义相关术语加以分析,排除首选术语的先后顺序。步骤7(2021年9月至11月)第3轮协商数据分析:分析博物馆定义不同维度的首选术语及其选择次数比例、含义说明,确定起草定义提案的过程与细节方法。步骤8(2021年11月至12月)ICOM Define起草定义提案:在第3轮协商报告的基础上,ICOM Define按地区分布和专业背景分成五组整理定义提案。步骤9(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讨论和修订五项备选提案:ICOM Define对调查中排在前五位的备选提案进行必要文字编辑。步骤10(2022年2月至4月)第4轮协商和公布定义提案:邀请ICOM各委员会对公布的五项备选提案发表意见并排出优先顺序。步骤11(2022年4月至5月)ICOM Define最终报告:ICOM Define 评估第4轮协商的报告,为提交ICOM咨询委员会特别会议审议做准备,咨询委员会召开特别会议在五个提案中优选两个,咨询委员会召开正式会议确定一个提案以提交执委会确认后正式公布为最终提案。步骤12(2022年8月最后一周)提交最终报告和通报结果:ICOM Define在布拉格ICOM特别全体大会上提交最终工作报告。(安来顺,《变革环境下博物馆关键性认知的最大公约数——ICOM 2019年京都大会以来博物馆定义修订的回溯》)
在该轮全球咨询中,ICOM-Define收到了97个回复(68个英语、15个法语、14个西班牙语),其中96个有效回复。在这些回复中包含了1659个词条,平均每一回复中包含17个,其中74%的词条是描述性的,即1231个可供分析,同时经ICOM-Define复核,共有2085个概念术语,如为了方便分析,将“包容性空间(Space for inclusion)”拆分成“空间(space)”和“包容性(inclusive)”两个术语。经过筛选后,列出超过30%的委员会都提到的术语,其中大部分已经存在于2007年的定义中,而新出现的术语有:“包容性(inclusive)”(66%)、“藏品(collection)”(60%)、“社区/社会(community/society)”(51%)、“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47%)、“可及性(accessibility)”(45%)、“多元(diversity)”(41%)、“知识(knowledge)”(31%)。这些新增术语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国际博物馆界的全新变化,同时也反映在了新定义的编写中。
超过30%的委员会提到的术语(图片来自ICOM-Define的最终报告)
研究法:基于六大维度的
定量分析
在博物馆定义修订过程中,为了使上述术语更好地体现其所传达的概念,同时也为了多层次地分析和整合数据,ICOM-Define从六大不同维度搜集和分析了关键性数据,并通过不同轮次协商的报告呈现出来。这六个维度是:博物馆作为一种实体的属性(Entity,即“什么是博物馆”和“成为博物馆的资格”)、博物馆的行为领域(Action,即“博物馆做什么”)、博物馆的对象(Objective,即“博物馆的对象是什么”)、博物馆的价值观念(Values,即“博物馆所持的价值观是什么”)、博物馆提供的体验(Experiences,即“博物馆提高什么体验”)和博物馆的受众群体(Target,即“博物馆为谁服务及之间关系是什么”)。
六大维度的术语占比(图片来自ICOM-Define的最终报告)
在实体维度上,“机构”一词占80%,即认为博物馆是一个机构;同时在实体资格中,“向公众开放的”选择度最高,其后为“非营利性”“包容性”“常设/永久”“可及性”“专业化的”“有社会责任感的”“遵守职业道德的”和“可持续的”;在行为/功能领域上,“研究”高居首位(93%),其后为“陈列/展览”“教育”“收藏”“保护”“传播”“保存”和“阐释”;在博物馆的对象维度,“遗产”(92%)拥有最高的提及率,随后是“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知识”“藏品”“文化/文化的(事物)”“记忆”和“身份认同”;在社会价值维度上,“包容性”(78%)位列首位,“服务社会”(75%)、“可及性”(66%)、“可持续性”(61%)、“多样性”(52%)、“真实性”(40%)、“遵守职业道德的”(38%)、“平等的”(36%)也有不低的提及率;在体验维度上,“欣赏/娱乐”(64%)位居第一,其后为“教育”“知识”“深思”“发现/好奇”“体验/实验”“学习”“参与”和“对话”;在受众及其关系维度上,“社区/社会”(94%)高居首位,其后为“公众/向公众开放”“观众/访客”“参与”和“合作伙伴/合作网络”。
六大维度下的各术语占比(图片来自ICOM-Define的最终报告)
在这些较高占比术语的基础上,ICOM Define的20多名专家分成5个小组(每组4名成员,代表不同地区、专业和母语背景)着手起草定义提案,并从法律适用、文化特性和文本翻译等方面加以完善,经过三个月的分析,形成五个初步提案,2022年4月25日在ICOM公开发布,广泛征求意见。2022年5月5日,ICOM咨询委员会召开特别会议,集中讨论上述五个提案,决定提案2和提案3入围下一轮筛选,序号改为提案A和提案B[提案A:博物馆是一个永久性的非营利机构,向公众开放,为社会服务。它以专业、道德和可持续的方式收集、保存、阐释和展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和自然遗产,以便研究、教育、反思和欣赏。博物馆以包容、多样和参与的方式与社区和公众进行沟通;提案B: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它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专业、道德的方式,在社区的参与下进行运营和交流,为教育、欣赏、反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安来顺,《变革环境下博物馆关键性认知的最大公约数——ICOM2019年京都大会以来博物馆定义修订的回溯》)]。2022年5月20日,ICOM咨询委员会召开常规大会会议,投票表决提案B为最终提案,提交ICOM执委会。
价值观:从共性出发,包容个性
三年前搁置的博物馆新定义最终在布拉格全体大会上获得了国际博物馆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也正是这段时间,不仅全球遭受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同时国际博物馆界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博物如何找到自己的复原力并重塑未来,国际博物馆人如何达成共识、减少分歧,都需要思考、探索。而新定义的高票通过也预示着国际博物馆大家庭正在逐渐弥合2020年以来的分裂,正在向更稳定的关系迈进,博物馆及博物馆专业人员对国际博协依旧充满信心。
博物馆的新定义可以说是国际博协内部的一次难能可贵的共识,也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博物馆的指导性建议,同时该定义在各个国家不同的政策环境之下、各个博物馆类型之下的应用也可以因具体国情和语境而变。国际博协拥有45000多会员,他们拥有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学科的背景,因此,博物馆的新定义是这些会员投票支持的“最大公约数”,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容各个博物馆个性的存在。
博物馆新定义的高票通过是国际博物馆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国际博协致力于引领博物馆机构及其从业者应对变革、激发活力和携手未来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启。新的定义相信会作为博物馆理论研究者饶有兴趣的研究话题出现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中,同时也会作为博物馆运行管理者重要的行为坐标用以引导博物馆的功能实现,更重要的是作为各国各级博物馆决策者的重要参考协助博物馆相关政策制订(安来顺,《变革环境下博物馆关键性认知的最大公约数——ICOM2019年京都大会以来博物馆定义修订的回溯》)。
可见,通过此次国际博协布拉格全体大会,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博物馆文化可以让社会更坚韧、民众更团结,可以对公众心理健康和福祉产生积极影响,可以极大拓展与教育之间广泛紧密的联系,可以成为受到社会公众高度信赖的公共机构,可以与科技深度融合,提供新的文化交流生态(安来顺,《恢复和重塑博物馆的文化驱动力——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讨论之一》,《中国博物馆》2021年第2期),这便是本届布拉格大会主题“博物馆的力量”的体现,也是赋能博物馆的应有之要义。
编辑:卢 阳 高子晴
审核:崔 波
转载投稿联系wwbbowuguan@163.com
010-84078838转6180 8081 8030
本号刊载的作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