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视野】浙江丽水的3个废石窟,被她改活了:美到震撼!

2022-08-24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佛教建筑

“缙云石宕在哪里,能发个定位吗?”
这是社交网络上关于缙云石宕的分享下,提问最多的。这里尚未正式对外开放,但已是发酵中的“网红打卡地”,

因为实在美得震撼。

石宕位于浙江丽水下属的缙云县,2021年4月,常年在丽水松阳县做乡建的建筑师徐甜甜,受邀到隔壁县缙云,改造荒废的石宕。她以最低的干预和成本,将首批8、9、10号三个石宕,改造为石宕音乐厅、石宕书房和表演空间。从调研、设计到建造,不到一年时间。

▲接受德国Aedes建筑论坛采访中的徐甜甜,在建筑圈,她是独树一帜的存在,清华大学本科、哈佛建筑城市设计硕士毕业,她已在浙江松阳县做乡村改造8年

今年7月,一条摄制组来到缙云石宕实地探访、拍摄。也联系到徐甜甜,在她奔波于出差的间隙,多次采访,聊缙云石宕改造幕后之外,也谈了谈她8年来的乡村实践。

“乡村不缺建筑师的风格,别炫技,做乡建要克制,要扎在该扎的点位上,能激活整个乡村系统的循环。”

编辑:游威玲

责编:陈子文

改建好的石宕,“石宕”“岩宕”是缙云当地对采石场的称呼,与石窟同义

在缙云县仙都板碧岩附近的村子,一条岔路拐进去,绕过一座小山,10层楼高的石宕展现眼前。

缙云的采石产业从宋代就开始了,整个县3000多个石宕,都是人工挖出来的,千奇百怪、形状各异,像是超大尺度的大地艺术。随着90年代开采被禁止,这些石宕逐渐闲置,也存在坍塌危险。改造的第一步,就是加固。

目前已经完成的8、9、10号石宕,都是当地石宕的典型形态。

9号窟,从鱼塘,到水之音乐厅


▲9号石宕,也为当地传统婺剧提供了新的舞台

9号石宕是顶部完全开放的露天空间。以前是鱼塘,徐甜甜最初在一个雨天来到现场,发现雨水滴在水中声音特别好听。

▲村民的鱼塘概念被稍加改造,如今,人们可以洞内发呆之余,体会“天光云影共徘徊”

于是,她延续了村民们自发改造的水塘概念,在正中央保留了一汪水,柔和了石宕的粗砺感,人行两侧,倒影其中,诗意便生。

▲石宕上部的岩壁肌理细腻,为人工开采,靠近地面处的横条纹为机器开挖的痕迹,摄影:王子凌

▲岩壁颜色最漂亮的9号,摄影:王子凌

石宕的岩壁颜色很漂亮,凝灰岩就是火山喷发后凝固的石头,尤其是阳光下会有温暖的色调。

她还为这个石宕设计了几种不同的使用方式,雨天、晴天,有水、无水,各有妙处:“池中有水时,这时天光云影映在水中,很漂亮。游客不多的时候,人们沿着水从边上走,水的倒影在这里面也是一种体验。”

▲无水状态下,摆上椅子,“水池”变成剧场观众席;拿掉椅子,变成小型广场,摄影:王子凌

“水放掉,就对应两种舞台形式。一种是中间的中心舞台;还有一种就是标准的舞台,舞台在前面,人坐在放掉水的空间。”

石宕的刚劲,与水的灵动,互相补充,互相冲撞,空间自然而然有了张力。

▲舞台状态,摄影:王子凌

▲清华大学的声学专家燕翔教授的吸声材料设计▲采石纪录片《谜窟探秘》片段,2001年


另外一个令徐甜甜印象深刻的,是这里悠长的回响。她邀请清华大学的声学专家燕翔教授,对石宕进行了声学优化,在岩壁上增加了吸音栏板。

“在这里面的演出都是不插电的,混响质量非常棒。”说起这些改造,她整个人都洋溢着开心和自豪。

8号窟,十层楼高的“书房”


▲光影在岩壁滑行

▲石宕改造前,内部有用于采石的台阶和平台,摄影:王子凌

▲改造后的岩壁,用原有的台阶和平台,用栏板稍加“勾勒”,让人们可以安全攀爬,摄影:王子凌

说到8号窟的设计,徐甜甜用了一个有趣的表达:“我们只是把这个空间勾勒了一下”。设计之轻,像是要为了迎接客人,把石宕收拾干净,顺便用家里有的木材、石头,搭一些桌椅招待客人那么简单。

▲石宕书房,摄影:王子凌

8号石宕底部,有原本用于采石的台阶小路和一个个上下串联的采石平台。建筑师保留了向上攀登的石阶,而采石平台被改造为一个个书房,摆上书架、书桌,成为一个个天然的阅读室。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具象表达,摄影:王子凌

8号窟是三个石宕中最高的,净高38米,相当于十层楼高的岩壁,结合岩壁的小径,将古诗中“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抽象概念变成了一个真实的空间。

登高望向洞口,石壁之间的狭窄缝隙框出洞外的光亮和青山,与洞内幽暗的石壁形成鲜明对比。

10号窟,村民的表演艺术中心


▲采石表演

10号石宕之前是村民的养鸡场,在设计之初,村民们主动要求得有一个可以继续做采石表演的地方,也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这个矩形的敞开式石宕。

▲采石表演的户外展厅,摄影:王子凌

由于经年的雨水冲刷,在岩壁上形成了峻黑的、富有冲击力的水刷痕迹,与原本的浅石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竖直方向的石宕壁上,有两种人工斧凿的痕迹。上半部分是人力一敲一凿形成的,肌理细腻、过渡自然;下半部分是机器开采。两种不同的印迹,对应着不同的时代和作业方式。

石宕顶部的边缘被移除,与山林接壤的边缘加以固定,防止高空坠物。

▲上图,采石表演展厅的入口;下图,户外看台,图片摄影:王子凌

一座看台矗立在岩壁之前,人们可以在这里观看表演采石,给予石匠们充分的仪式感,没有表演的时候,看台顶部是向外俯瞰周边山景的绝佳场所。

未来:十二时辰漫游路线


▲待改造的2、3、4号石宕

已经完成的三个石宕是石宕改造的一期,目前二期的建造已经启动,未来,还将有6个石宕被改造,整体9个石宕组成一天的石宕游览路线。


▲内部相连的2、3号石宕,内部怪石嶙峋,采石活动像是蚂蚁不断四周啃噬一般,形成了奇特的洞天世界,摄影:王子凌

▲2、3号其中的一个洞窟,水中蛙声响亮,四周和顶部有岩壁可以遮风挡雨,稍加整理和加固,未来人们可以在此坐下品茶,摄影:王子凌

未来,从石宕茶室出来后,沿山边小路会路过石宕花园的瀑布水景,日落时分来到石梁日照,赏日落烘亮石梁墙壁的奇观……

事实上,这里已经成为村民新的文化中心,疫情期间,村民自发来这里跳舞、拍照。

▲2022年3月,柏林Aedes展场现场,摄影:Erik-Jan Ouwerkerk

今年3月,国际级建筑论坛Aedes在德国柏林为缙云石宕单独设展,从生态到经济的多个角度,探讨这一系列项目的示范作用。

论坛馆长表示,缙云石宕的改造,将为德国的露天矿址和地下矿洞改造,带来借鉴。

▲建筑师徐甜甜

这些石宕从哪里来?为什么需要改造?

一条带着这些问题,和徐甜甜进行了一场连线采访。采访时间历经多次变更,除了忙不过来,徐甜甜觉得石宕是一个集体的作品和回忆,不应该只是她一人在那里“傻傻地说”。

“我们只是参与其中很小一部分,这空间不是我们能设计得出来的。”

“那么壮观的石宕,其实讲的是属于当地人共同的故事,把这些标榜到一个建筑师身上,我觉得是不公平的。”

以下是一条和徐甜甜的采访精选。

Q:一条

A:徐甜甜

从十几个项目中,挑出了没人做过的石宕Q:您第一次去缙云是什么情况?

A:因为我们多年在隔壁的松阳县做项目,2021年4月,缙云县邀请我们过去调研。

当时给了我们一个清单,大概有十几个项目,我们提出说石宕。没有人做过类似的东西,他们以前也想做了十几年都没做成。

▲8、9、10号石宕和附近的村落

▲改造中的10号

他们以前有做过石宕造像、还有酒店方案,受限于加固难度和生态破坏等原因,不是很恰当,就放弃了。

我们觉得可以做一个方案,让当地政府看看,如果能接受,就可以往下推进,就这么开始的。

Q:改造思路是什么样的?

A:当地有3000多个石宕遗址,我们并不打算拿一个特别酷的石宕,打造一个什么作品。

▲半露天的石宕,摄影:王子凌

最初的想法是,从这3000个里,梳理出几种形态类型,做针对性的改造。然后以这几个案例为示范,交给当地政府主导剩余的石宕改造。

设计原则是将干预、投入成本减到最低,同时得用生态修复和可持续的改造方式。

调研以后发现,从景区来说,自然景观已经很成熟了,但缺少新鲜的、可以吸引年轻人的内容。

当时我们就提出:1)满足生态安全的加固需求;2)能不能不再建新房子;3)加入新空间的功能,比如改成吸引年轻人的人文设施、阅览空间、咖啡空间……这些就都合在一起了。

▲计划改建成茶室的石宕

Q:石宕的改造之前没有人做过,意味着很多事情没有先例可循,你们具体如何开展?

A:确实是以前没有试过,涉及整体的一个机制创新。

▲加固中的石宕书房,摄影:王子凌

首先是安全加固,消除安全隐患。不少石宕是用铁栅栏围起来。确实有石宕是不安全的,去年夏天我们在那里,有一天下大雨,半夜塌了一个。

当地政府联系了浙江省地质七大队,先做测绘,然后做安全评估,再后是岩土加固的工程介入,计算出安全的加固方案。

包括政府由哪个部门来主持主导,怎么去落实政策,都是当地摸索出来的一套方法。

▲荒废的石宕,摄影:王子凌

所以通过现有8、9、10号这三个石宕的改造,其实已经形成一种机制,未来3000个石宕要再利用的话,已经有一种基础的操作方法了。

那么9个石宕,串联起来变成一条路线,包括在山路中爬上爬下,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体验。

▲9号石宕,摄影:王子凌

Q:整体设计很轻,似乎信手拈来,该怎么理解这样的介入呢?

A:如果把我们做的设计单独摘出来,确实是没有太多东西——但这个恰恰是设计的关键。

设计仅仅提供必要的干预,人的停留空间和行走路径,让人的关注度是在石宕自身,就是走进去,感受石宕,被这个形态所震撼,而不是说,我们要做一个形式矫揉造作和它对抗。对我们来说,设计是把现状、所有的逻辑都梳理好以后,做减法。

当地村民的需求:留住回忆和骄傲


▲9号,摄影:王子凌

Q:周边村民们怎么看待石宕的改造?

A:景区里是有几个村庄的,原来的采石工人就住在附近,从2000年左右石宕才关停,他们就转向了旅游业,比如说开民宿、做农家乐,但是村民对石宕都非常有感情。

▲上图,被关停前的采石场石匠,他们多数10多岁就进山;下图,主动要求保留表演采石的老匠人正在表演,摄影:王子凌

包括如今10号石宕表演采石的几个老匠人,施工的时候,他们也每天都去看,我觉得还蛮感动,他们讲起以前采石的往事,都是很骄傲。

▲采石纪录片《谜窟探秘》片段,2001年


我看过一个以前采石的纪录片,当年采石的现场非常震撼,这一方水土才能塑造一方人的性格。缙云人性格果敢,这么大一座山,你会觉得说这怎么能挖得出来?不可思议,要现在根本不敢去挖。看到这些石宕,就会觉得人的极限潜力是很大的。

▲女性村民的排舞

Q:一期3个石宕造完以后,村民反应怎么样?

A:效果还挺好的。因为疫情没有什么外地游客,旁边那个村庄里的村民,他们就组了一个广场舞队,在石宕里跳舞,然后拍短视频发网上宣传,他们要自救,为未来情况变好做准备。

我看过他们跳广场舞,年轻的女性有自己的团体舞,年纪再大一点的人,就是喜欢看传统婺剧了。

没有疫情的话,景区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应该是很不错的,村民都不愿意搬出去。疫情早晚也会过去的,应该会好转起来。

网红建筑,没有当地采石工人挖的石宕帅

Q:作为建筑师,您好像没有很强的自我表达的欲望?

A:我是非常反感建造过度、设计过度的,这会让乡村充满紧张感和造作感。

▲徐甜甜在松阳县设计的石门廊桥远景,摄影师:王子凌

乡村和建筑,它们本身构筑了一个完整系统,比如说这个地方的气候、农耕形态是什么,会决定大家的生活方式,也会决定它的空间形态。

所以我们作为建筑师,在乡村这个系统里,我们的干预,只是要嵌入到它既有的系统里。

而且不是为了做一个多么漂亮的房子,干预的目的,是通过建筑作为一个基点,撬动一个乡村的发展潜力,它的产业还有历史文脉,还有它未来经济的可能性。

Q:这就是您说的“针灸式”改造?

A:对,可以这么说。针灸也是相对克制、而且是要在该扎的点位上扎。扎下去,是希望能够激活整个系统的循环。

▲松阳县茶园中的竹亭,摄影师:王子凌

Q:对很多进到乡村的建筑师来说,是不是他无法做到像老中医那样系统地把脉,也没有时间?

A:我觉得可能这就是建筑观的问题了。你去乡村,乡村不差你的风格。

其实建筑的社会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在乡村。造一个空间,本意上就是我们肉身的庇护,但它也是可以起到精神和人文的庇护,也是具有生产力的。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排斥美学的价值。

但是如果把建筑纯粹就以一个简单的视觉、美学标准来衡量,其实很狭隘、单一的,是狭义的建筑学。

▲松阳豆腐工坊,辛苦的劳作,也像是一场传统手艺的表演,被赋予了尊重、诗意和仪式感

过度关注材料、建构或者过度设计,对乡村生活真的没有什么必要,也是一种矫情。

Q:那在您看来,乡村是不是也不需要所谓的网红地标建筑?

A:石宕改造其实花费不多,造价不高,然后快速成型。不是说花了很长时间去盖一个几百平米的小房子,也不是那种极度挑战建造技术的网红建筑,或者说标志性建筑。我觉得是浪费,也并不高级,就是靠花钱和时间去炫技。

说实话,没有当地采石工人挖的石宕帅。

▲夜色中熠熠发光的采石展厅,摄影师:王子凌

我们更希望展现的是石宕,是采石工人这种非常强烈的情感归属。

先重塑属于这个地方的一种身份感、标识感,这是属于他们的。他们自己用手开挖,几十年耗在山里,这样一点点挖出来的,跟修行一样的。 


松阳8年乡改实践,眼看房子从一栋1000块,涨到20几万


▲松阳县平田农耕馆


Q:您2014年刚到松阳时,当地村民会跟你们说,他们会觉得要去上海、北京、杭州这样的地方才是现代的、好的,现在还这样吗?

A:他们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当时刚到松阳,听说村里的房子一千块钱都没人要,前几年听说一个房子可能二十几万,有些村还不一定买得到,我们算是亲历了整体的价值提升。

乡村需要这种观念转化,对自己的、自身资源的一个价值再判断。

▲徐甜甜在松阳的红糖工坊,农忙时可以用于一村一品的生产和农产品的销售,还可以作为村民们聚会的公共空间

比如说红糖工坊、豆腐工坊,都是地方习以为常的日常生产活动;石宕,过去都被认为是一种生产后的剩余废弃物,当时看了很挠头,这怎么办?

实际上通过设计的干预,可以把它转化,这等于是对当地的存量资产的价值再判断。它是可以变成一种积极的、有地方情感关联的、新型的乡村空间。

▲石门廊桥,既是接连和通行的基础设施,又是可以散步、开市集、观景台的复合公共空间

在松阳,我们并不是做一个项目,不是打造一个作品,而是做系统,这个系统是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的系统。

Q:关于单个空间的设计和整个乡村系统的关系,能稍微展开说一说吗?

A:其实还是我们说的“针灸”。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属性和特点,比如在平原或者山上,有不同的资源和产业,比如红糖、豆腐,就像下棋一样,可能一开始是散了几个棋子,但是其间不断的放入,它就成了一个体系了。

▲石仓契约博物馆,集中展示客家村民契约,凝聚村民历史文化精华,提升村民们的身份认同,还是婚丧嫁娶的公房

而且确实是有几个点下了以后,可能性就会从这个点的周边生长出去。

▲大木山茶亭,用当地产的竹子,在茶园里立起一座轻盈的茶亭

▲同样就地取材,仿佛信手拈来的,还有竹林剧场,编织竹林中自然生长的竹子,围合出类似穹顶的露天剧场

▲王景纪念堂

比如说廊桥和王景纪念堂就很近,走过去10分钟就能到,然后契约博物馆和豆腐工坊,开车不到5分钟就能到,那也是一个路线。

这样一个小板块,你可能花半天、一天时间都能够看到,就能体验到当地的生活形态。你今天看完在一个镇子住下,明天接着游览。

Q:您刚刚提到村子里的房价,这也是您一直会关注的东西吗?

A:对,我们也会关注这些发展。

包括村里的民宿,表面上看好像是他们给地方带来一些营收,比如说村民多卖一些萝卜干,多卖一些农产品。但是民宿本身一晚1000、2000多的房价,这些资源本身应该是在村民们手里的,这是属于村庄和村民的商业价值和潜力。

很多乡村的现状是,在还没有这样的意识之前,就已经被城市的这些投资人,把风景最好的那些房子全都给买掉断了。

▲原乡上田,农户通过房产田地入股集体经济的民宿实体,让当地农民不因为认知的断层,被资本攫取最大价值

所以我们在上田村,是一个混合所有制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我们一直在强调乡村共有的公共权属,还有它的经济模式,这些得利应该是属于村集体的。

所以不管如何推销生活美学,需要从和村民收入提高的配比来算账,才知道这合不合理。而且得考量一个民宿对一个村庄来说,热度是不是很快就过去了,这一波收割完大家就走了。

▲上百年的土楼,夯土墙依然屹立不倒,徐甜甜正在为这些“废墟”的重生,奔走在福建的大地上

Q:您最近还在忙什么乡建项目?

A:我们最近在做福建土楼的活化利用课题。目前福建还有数千存量土楼,只有46个是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大部分是需要修缮或已经荒废的状态,特别可惜。我们想把不同形态的土楼再利用起来:过去是集合居住,现在能不能变成新的公共空间,仍然成为当地人的一个精神家园。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由 数艺网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

文旅项目 建筑改造 展示

1462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