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大湾区可有文化情怀?回溯大湾区三大典型传统文化项目的成与败

2022-08-30


粤港澳大湾区的传统文化项目,一直落后于中国其他地区,为什么?这是个问题。

曾在2020年12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及“要到 2025 年,人文湾区与休闲湾区建设初见成效”。在“共建人文湾区”方面,明确要求大力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并具体提出”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研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和统筹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名人故居、会馆商号等展示空间及非遗传承体验设。”发展要求。 


湾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第一个首先要明白何谓大湾区传统文化



纵观诸多观点,我们认为茅盾文学奖得主刘斯奋先生对广东传统文化的定义最为准确。他认为,广东传统文化是在当地百越族的土著文化基础上,叠加中原驻军及移民带来的移民文化,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而来的海外文化三个文化源“杂交”而成。用一句话概括,广东传统文化的灵魂是“即不拘一格的务实精神,不定一尊的包容精神,不守一隅的进取精神”


其次,今天离2025年仅余3年,大湾区的传统文化振兴工作进展如何?

以下,我们就站在文旅产业的角度,盘点当下大湾区传统文化重塑方面的三个典型文旅实案,从中洞察湾区的传统文化发展问题出在哪?

1、重塑文化代表:


长沙“文和友”

重塑广东“在地美食文化” 

热门场景的 “穿衣戴帽”

无法掩盖内容的苍白

 



  • 广州店开业一年后快速的衰败,正宗老牌广东店家纷纷撤出。
  • 深圳店开业半年后,就变成了以生蚝为主的“老街蚝市场”。
  • 拿下德国红点年度最佳设计奖的“文和友”,以还原80年代市井生活为目标,主打地方美食文化怀旧情怀。集结餐饮、创意市集、展览、民宿等多种形态,看似破旧拥挤,却开创出都市丛林中时光倒流的魔幻场景空间。德国红点评审团予以的获奖理由是:“游客可以在文和友体会到一种更为真实的、愉悦的气氛,并与过去的时光产生情感上的联结









为何,重塑广东美食文化的文和友遭遇本地店家的摒弃、食客的“浅尝即止”,仅成为外地游客“打卡地”?

对热爱忙碌的广东人来说,市井美食文化代表就是“大排档”。坐在路边,乘着凉风,不必在乎环境、不必在乎美酒佳肴,就着夜色和三两好友喝啤酒“吹水”,这便是广东打工仔们最好的下班补给,大排档是他们留给紧张生活的一丝喘气空间,他们的需求与“文和友”所包装的90年全民挣钱时代的怀旧生活主题不完全匹配。

这点可以在“知乎”上,看到广州人对“文和友”的点赞虽高,却不认可。



“东门的太阳百货、华强北的电子市场,还有街边的大排档才是我记忆中的深圳,深圳文和友给我的感觉更像是香港。”从小在深圳长大的陈威坦言,深圳文和友难以带给他“时光倒流”的感觉。

深圳市智慧零售协会执行副会长黄君表示:“深圳作为一座更新迅速的城市,市井、夜市文化在某个时间段内成为消费文化的主流,但又随着时代不断升级而迅速消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深圳文和友并未真正触及深圳本土的精神内核,所以难以让消费者产生共鸣。”

可见,传统文化重塑不是简单的“穿衣戴帽”。文和友的宵夜文化、夜间娱乐、性价比高才是文和友的“根”,长沙浓厚的“极至娱乐”市井文化,无法搬迁到地域文化基因同样浓厚的深圳和广州。当文和友来到大湾区,虽然同样以“80/90年代时光的壳”包装本地市井文化,却止步于对本地文化内核进一步挖掘,流于形式的重塑极快转化为审美疲劳,使得湾区的文和友沦为 " 有打卡、没消费、低重购 "的网红景点。


2、传承文化代表:


1600年“潮洲古城”

大湾区最坚定的传统文化坚守者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古城考察时,强调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潮绣、潮雕、潮塑、潮剧以及功夫茶、潮州菜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弥足珍贵,实属难得。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

作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潮州历史文化旧城区依旧烟火飘飘,潮州古城的老居民仍在此生活、工作。这千年不灭的人间烟火,独树一帜的潮州文化,深刻印在全球的潮州人心中。



因此,潮州古城的振兴是从保护传统入手。在古城走一遍,你可以看到他们在“修古”“秀古”“品古”方面的成绩,无论是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名人故居、会馆商号,还是非遗传承体验和新的民宿,以及韩江上的城市灯光秀,潮州古城方方面面都以“古”体验,让旅人感受最纯粹的潮州文化。


古城最让人无法忘怀的是,一声声的“入来呷嗲 ” (潮汕方言,意思是进来喝茶)。在这里,每个铺面和居民的门口,必定摆着潮州功夫茶具,水不停煮着,茶一直续着。来到店铺,他们先不问你要什么,只是热情地招呼“入来呷嗲 ”。通过“入来呷嗲”的仪式感,居民们让外来游人解除满满的戒备心,放下旅途的疲劳,正式进入潮州文化体验。





近年来,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呈现新态势,街头巷尾,文物建筑、历史街区成为潮州文化的空间载体,到广济桥看潮州文化,也渐渐成为游客消费时尚和了解古城的方式。从2011年开始,每逢节假日,潮州广济桥文物管理所都会在广济桥上举办“一里长桥一里市”非遗集市活动。届时会有一批民间博物馆、艺术馆等先后进驻古城





品潮州美食,更是游客感知潮州古城风貌的一种必须方式,无论是早晨五点,还是深夜2点,无论是街头还是巷尾,你总可以寻到不同家族味道的潮州菜,不同风格卖相的潮州点心。仅仅一碗牛肉丸,就可以品到家家都有自己的风味,让你立刻明白何谓广东文化的“食以味为先”。


 


现在不少住在新城的人也搬回老城区,开起了主打潮州文化特色的小店。如今,137家民宿客栈、2家创意园、30家茶馆茶舍、35家非遗特色展馆等坐落在古城街头巷尾,大大丰富了游客的文旅体验。



可见,潮州古城与其他广东古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化有根”, 这里保留了最古朴的潮州生活文化场景,通过古老习俗的延续,向世人展示潮州传统的时代再发展。


潮州古城
一座能够走进乡愁的老城
他保留了最古朴的潮州生活
原住民以他们的本色生活将潮州文化
从一杯茶、一碟菜、一条街的牌坊、一座桥、一个木雕、
一座古城、一句潮剧唱词、一句潮州话的生活方方面面得以传承
结合旅游的形式将其传播出去,影响更多的世

3、放弃传统代表:


江门“古劳水乡”

本是大湾区最后一个岭南文脉水乡

却被成为

一个流行文化堆积的无魂水乡橱窗

 


古劳水乡位于广东省江门鹤山市古劳镇,在很多农村逐步被城市侵蚀消失的今天,这里依旧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桑基鱼塘自然生态与围墩水乡风貌,堪称大湾区最后一块原生水乡。这个原生的水乡,不仅占据了文旅资源的后发展优势,而且四通八达的交通,让古劳水乡具备大湾区两大核心城市周末度假的可能。

我们追溯历史发现古劳水乡是岭南水乡中唯一拥有千年文脉的大湾区文化宝藏。古劳水乡深藏岭南文脉发展的时间线,从“唐朝窑,宋古劳,明围墩,清石桥,民咏春,珠江潮”,岭南文脉的进取心、包容心、自在心,无不一一烙在如镜水面之上。


从古劳水乡的文化碎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岭南文化 “风气之先、真实不虚、海纳百川”三个特色的深刻呈现。岭南文化最缺的历史丰富性,在这个水乡就能集结,从唐代的陶瓷文化到改革开放40年,这里都能找到对应的文化现象及符号体系,这是多么珍贵的岭南文化宝藏。

从传统文化的发展战略层面上,应合国家在“共建人文湾区”提及大力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要求。从文旅市场开发层面来看,古劳水乡这条历史积淀文化线索,也是助力古劳水乡与华东水乡抗衡,打造岭南水乡名片的最强竞争力,可谓是彰显岭南水乡独特个性的好资产。



而从当前的开发来看,古劳水乡却走向与全国二流水乡千篇一律的调性:花船观荷,村头歌会、特型建筑、网红商街等,这些流行文化的碎片,既构不成古劳水乡的文化核心,更无法呈现岭南文脉。如此看来,不开发可能才是古劳水乡最好的保护。








从社会评论中,我们也能看到,脱离了在地文化挖掘的粗放式开发,不仅不能与本地乡土人情建立情感的共鸣,对于渴望差异化文化体验的外地游客也难以为此买单。


将一个满地都是文化遗产的水乡,开发为一个普通的“水乡乐”旅游项目,这个背后的逻辑是地产的快速回报,操盘行为充分体现了文旅成为地产勾地的工具,地产成为文旅平衡现金流的运营手法。可见被“包养”的文旅,一定是彻底丧失了文化发展的独立角色与精神追求,古劳水乡也不例外。


人们根据什么选择一生的伴侣?应该践行一种怎样的生活道路?甚至根据什么观念去教育孩子?多数时候并非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爱它看上去的样子。这恰恰是人类进化至今形成的底层逻辑。这就是我们重塑传统文化需要做的东西,要大家看到文化的模样。





赖莎
平成文旅创意研究院院长
《文旅求是》创刊人及总编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新文艺群体评论工作者委员会委员




唯有文化不可欺


文化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

所谓“乡愁”,背后是因为我们对家园有一个共同的想象:山水、血脉、家园的文化概念,和宋代、明代、清代士大夫的笔墨印象,层层叠加凝结。如今都被毁掉了,为什么会这样?

文化的进化离不开城市而强有力的故事,如果不断地耳濡目染于浮华、空洞和虚假的故事,社会必定会走向堕落。我们需要真诚的讽刺和悲剧、正剧、喜剧,用明丽素洁的光来照亮人性和社会的阴暗角落。不然的话,“家难再维系”。


上文三个近期的文旅开发运营案例,可以看到大湾区当下的传统文化建设现实的一面,如果仅是文化投机,将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变成一个纯粹追求金钱流水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将不能产生思想增值,此地的人们也将无法获得精神加持。


中华传统南粤文脉的振兴,不能因为开发运营的短视而将“传承“与“重塑”割裂而谈,应该站在“传承与重塑并存”的角度,坚守传统文脉是根脉,时代表达是形式,逐步建设是逻辑的发展观,粤港澳大湾区才能摆脱传统文化严重流失的落后现实。


如何做到“传承与重塑并存”?我认为需要考虑三个方面:

1、文化保真:
开发的前提是“真正寻找在地的文脉”,根据时间轴予以系统整理。明确在地文化的主旨,开发文化地标,重新设定文化核心体验内容,并作为文化开发运营的标准。
2、产品创新:
结合新的、现代、多元的文化呈现手法,“赋予文化仪式感与时代的体验进入路径“,根据细分市场需求,设计不同的文化产品组合,予以丰富的文化体验,达成完整的在地文化体验闭环。 
3、标准先行:
对参加投资、开发、设计、运营管理的等所有全供应链参与者,”给予明确文化表达准则,并根据文化标的进行验收”

这很难吗?广东有一位艺术家就做到了,凭借他个人的力量复兴一个小村。

他名字是渠岩,一个从85新潮美术运动里走出来的前卫艺术家。在广东顺德一个名字是“青田”质朴的岭南小村,拥有400年历史,水网密集。他们的相遇创造了一个传统文化新生的传奇。
经他改建的青田,没有显著的、地标式的新建筑。但行走其间,那些修旧如旧的祠堂、书院、池塘、长街、碉楼,那些重新回到家园的当地人,那些逐渐恢复起来的民俗、信仰活动,会让你逐渐明白渠岩所说的:
“乡村才是我们的根子所在,支撑了中国人的生命和精神意义。”



的确,来自理性的东西终究容易磨灭,只有根植于“仪式美感”的文化,才教人生死相许,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沉淀,最终升格为一个民族族群的人生信条。

大湾区的传统文化复兴,的确需要更多产业参与支持,不仅仅是地产业、文旅业。如何做到在传统文化保留发展上坚持纯粹,而且一直有收益有发展?首先需要转变大湾区传统文化的发展观念。不从“挣快钱”的短期角度,去设计商业投资收益模型。而是先从文化思考进入,开发者需要更多的思考“你希望你的孩子、孩子的孩子能看到的是什么?”即使条件不成熟,也可以考虑项目适当留白,逐步开发投资平衡有序,这些是应该要做的思量。只要这个“文化自信”的念头加以坚持,大湾区传统文化一定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
1.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及设计图片,我方非相关图片的原创作者,所有转载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产权归该权利人所有,我方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2.因技术能力有限无法查得来源而无法直接与版权人联系授权事宜若转载可能存在引用不当或版权争议,请相关权利方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方迅速采取适当行为(如及时删除、敬付稿酬、澄清声明等形式),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平成文旅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传统文化项目 大湾区

2873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