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王恺作品:弦境2022-005 木版 100 × 140cm 2022
INFORMAL ESSAY | 艺术家随笔
目前的创作阶段是从 2019 年的「线性的天籁」系列开始,线的应用则可以追溯得更早。「2019 线性的天籁 - 王恺作品展」之后,我开始随着创作的深入,对自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提问的同时,就是寻求解决之道的开始。长年累月的专注,必定会引发深入的思考。越是深入,越是与环境脱离了关系,它属于个人的体验和感受 , 所表征出来的是观念以及促成圆满呈现的技术以及材料的选择。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本人的心领神会和成长的愉悦,是金钱以及虚名无法带来的。持续的疫情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常态。但我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白天的时间都是在工作室度过,九点准时到,六点准时回,天天如此。就如同我划出的一条条的线,平平常常无有波澜。但线线相映却自有一番景象。她安静,没有激情的笔触;她平淡,没有欲望的绚烂;她柔软,没有刀劈斧砍的塑造。她还是本原的她。一直以来很喜欢木板的这种材质,它有生命的温度。从作品的基底到成为作品主体的转变,反映的是创作思路的转变。重复用刀刻的形式来施线的这个过程中,几千条几万条的线,实际上就是对这个木板的一个细微的破坏过程,同时恰恰又是一个重建的过程。使它的隐含的东西(天然纹理)得以似隐非现的显现。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我通过有意控制得到,实际上是随势无分别的以刀运线,自然而无意的得到。如同那砂岩经过百千年的风化,所形成线性纹理一般。行线的过程,仿佛是心通过手,手通过刀对木板的一次次轻轻的抚摸。我闭着眼睛,只关注手与木板流动的触感,现在这就是世界的中心,也是世界的全部。光滑和粗涩,停顿与流畅、清浅与深刻。这是一种极细微的体验。这个体验,很像禅修中的呼吸,一呼、一吸 、一呼、一吸…… 在这个过程,不能允许有急于完成的躁动,也不能有总是停顿想要休息的懒散,这需要持续的体会。我的作品就是我自心的写照,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作品即我。 ART REVIEW | 艺评
《弦外之音:论王恺的弦境绘画》
(节选)
文/夏可君
作为「弦境-2022王恺作品展」的策展人和评论人的夏可君教授这样评论:
这是王恺绘画的哲学要求,如何更为彻底深入到物自身的内部?倾听到那更为沉默的寂静?那物之心的回旋之回声,王恺就还必须发明自己的“聋”,之前的绘画可以说发明了一种“盲人”触摸时的倾听。
那么,更为彻底地一步如何可能?王恺还必须进入更为深渊地挖掘,即在如此丰富的刻画之后,绘画还能进行到何种程度?那有意与无意之间的振荡如何进入更为幽微的玄境?他必须发明另一种的倾听,但首先必须再次学习放弃,发明自己的聋,色彩必须被放弃了,而是更为彻底回到木纹的内部,不是表面,而是内部,但也是来到表面可触的内部,让物之心获得新的呼吸节奏。
也许,刀刻的挖掘手法也必须保持克制,回到那更为原初的柔软触摸?■ 弦境 2022-008 木版 100 × 140cm 2022
这迫使王恺随后迈出了更为彻底的一步,即在木板上不再施加任何别的材料,只是在木板上非常轻微地刻,如同艺术家自己所言,严格说不是雕刻而是触摸,以坚硬的刀去“触摸”(touching),但应该说是“抚摸”(caress)木版,就是回到事物本身,直接面对眼前的这块木版,回到触感哲学最为彻底地还原。
王恺用的是品质极高的偏白色的板材,纹路非常浅,不仔细看根本上就看不出来。因此,既要出现纹理,又要保持其微茫的不可见,就只能如同盲人去触摸古琴那般,绘画要保持的仅仅是一种极微妙的触及感(tangible),这就要求艺术家用心用手去感知(contact),去调控力度与角度,还有运刀的快慢以及工具的利钝,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手法的控制,只有如此的控制才体现出艺术的精准与恰切(tactful)。
这几乎就是一种宗教式的面壁方式,乃至于一种苦修的禅宗简化方式,只是王恺是以刀刻来面对原物,但颜料的修饰与画面的修辞都放弃了,王恺走向更为彻底地一步,看起来还是在用刀去触及木版,但其实不再是刀刻了,而是用刀去抚摸!用刀去与木版对话,不是去凿开物体的纹理,如同之前叠加颜料又破坏的方式,现在则仅仅是俯身去倾听淡淡木纹的声音,是进入物自身的内心或内核的纹理。反复以刀轻微触及木版的过程才是关键,几乎不再看,不再注意纹理的交织美感,最后获得的虚薄图像与微妙视觉,其实只是偶得,只是某种副产品。■ 弦境 2022-018 木版 100 × 140cm 2022
晚近2022的作品,似乎是物与心的一种对话,一种抚摸般的隐秘对话,这是艺术家王恺“摸索”很久,而自觉实现出来的视觉-触觉-心觉相互贯通的手法:
一方面,木板还是木板,艺术家并没有添加任何材料在她之上,根本上没有用任何的颜料,与之前的方式不同,彻底保持了物性的现成品特性;
另一方面,艺术家以艺术之名,以刀作手去触碰木版,以毫米为单位,与木版进行细腻单纯的感知,直到出现神交,画面出现一种氤氲虚白的气息。
即,本来白色木版上的木纹并不清晰,但因为艺术家以刀去触摸木版,似乎就是自己的皮肤,在反复的触感中,画面出现了奇特的纹理,就如同沙漠上分化后的丹霞地貌般的线纹隐约浮现出来,似乎是盲人重获光明,这是神遇的时刻,是意外的惊喜,因为艺术家所用的板材是偏白色的浅浅的纹路,不仔细都看不出来,而施线时仅仅触及最表层的木皮(厚度一毫米),尽管被刀破坏,但这一层多数也还在,只是极薄,可能是十分之一毫米的留存,这就导致这些具有微妙凸凹感的线立体,极其温柔,宛若水上之烟氲。
此虚薄烟氲气息的隐约浮现,让我们想到了古典山水画的至高境界,无论是宋代的烟江叠嶂图,还是元代文人画的烟岚气韵,再到明代的烟浮远岫,氤氲化生之美一直是古典的神髓。但进入现代性,还必须具有观念的反思,这就是杜尚提出的现成品绘画的虚薄气息,必须尝试新的手法,把古典的氤氲之气以当代的方式与个体化的心灵体验表达出来,王恺的新作是中国式虚薄艺术的贡献!■ 弦境 2022-013 木版 120 × 120cm 2022生长在内蒙古戈壁上的我,喜欢苍莽凛冽之美。戈壁上的生机与衰亡,生灭不已。我的创作无不留有这北方大地的印记。人在此显得渺小脆弱,只有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人才会不知天高地厚。有人说,我喜欢你的执着。我知道,我只是把一件事做到有始有终。我也并没有刻意的疏远人群,只是我的心,永远活在不羁的旷野中。
七十年代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生活创作于北京。
迄今,举办过三次个展,参加过五十余次群展。
个展:
2019 线性的天籁— 王恺作品展 朴子艺舍 北京
2017 铁道北-王恺情景创作呈现展 乌素图 内蒙古
2011 临界-王恺个人作品展 798宏艺术空间 北京
个人项目:
2021 王恺个人项目 串珠003 引力(行为装置)上苑黄山创作园
2021 王恺个人项目 串珠002 唯识的天空 (行为装置)朴子艺舍
2021 王恺个人项目 串珠001 存在的温度与时间 (装置) 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