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沈业成|关于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
2022-08-28
关于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作者/沈业成
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要求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深化文物领域各项改革,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1]。国际博物馆协会指出,21世纪的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它们可以将世界变得更美好,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是博物馆变革的重要力量,使博物馆成为创新的乐园,新技术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应用,数字化创新使博物馆更容易接近和参与,释放更大的潜能,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①。
在此背景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是博物馆变革发展的重要途径,大部分博物馆已经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工作,但缺少整体战略及路线图、管理层缺乏共识、业务价值体现不足、组织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逐步显现,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已由“浅滩区”进入“深水区”,业界亟需找到一条相对正确的“航道”,探索数字化转型的科学方法和规律,形成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就尤为重要。
IT调研与咨询服务企业——高德纳咨询公司指出,数字化转型是开发数字化技术及支持能力,以新建一个富有活力的数字化商业模式。2019年华为公司在《行业数字化转型方法论白皮书》中指出,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构建一个全感知、全联接、全场景、全智能的数字世界,进而优化再造物理世界的业务。
IT和咨询行业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可归纳为:数字化转型超越了信息的数字化或工作流程的数字化,着力于实现“业务的数字化”,对传统管理模式、业务模式、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和重塑,使企业具有新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博物馆而言,数字化转型主要是基于云计算、AI、5G、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博物馆藏品征集保管、文物保护、展陈建设、社会教育等业务融合、创新,进而寻求全新的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以期提高管理运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增强观众体验等,使博物馆在价值阐释、内容建设、创新转化等方面获得更大的发展能力和优势。
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可理解为:
一是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博物馆的发展潜能。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技术运用不是直接目的,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文物保管保护和观众服务等核心履职能力才是关键所在。
二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业务转型,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的一场博物馆业务、管理模式的深度变革重构,技术是支点,业务是内核。
三是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来自方方面面,从技术驾驭到业务创新,从组织变革到文化重塑,从数字能力建设到人才培养,这些方面的转变和改进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1.新技术成为博物馆新的生产要素《博物馆条例》规定设立博物馆应具备固定的馆址、展室、藏品保管场所、相应数量的藏品、必要的研究资料、陈列展览体系、专业技术人员、运行经费和安全设施制度等条件,这些也是构成博物馆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在信息化和数字经济时代,新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各行业都在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博物馆行业同样需要运用新技术通过全方位、全角度、全流程的优化再造,使新技术成为新的生产要素。
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否得到有效运用,为博物馆产生显著的业务价值是转型的关键特征。
2.数字资产成为博物馆创造价值的新源泉博物馆业务管理与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包括藏品数据、展览数据、研究数据、宣教数据、观众数据及行政办公数据等,从数据类型上可归纳为藏品二维影像、藏品三维模型、工作影像(二维)、音视频、展览全景漫游数据及数字藏品数据等[2],并通过不断积累形成博物馆数字资产,具有艺术内涵、科学价值与经济价值,同藏品一起构成博物馆双核心资产。数字资产可复制、可共享、无限增长和供给的禀赋,使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成为可能,将为博物馆创造更大的价值。
纵观全球,数字化经济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数字经济”正式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国家对于数字经济的定位不只局限于新兴产业层面,而是将之提升为驱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国家战略。每一轮技术革命,都有企业和组织抓住机遇,顺势而上,也有一些错失机遇,渐渐地消失在历史的烟海中。
推动文博事业开创新局面,呈现新气象,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是新时代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责任担当,同时,文物价值挖掘阐释有待加强,历史研究成果转化有待创新,中国故事传播能力有待提升,新时代的新课题亟需探究新的解决办法。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博物馆发展建设是一个通过新技术、新手段获得新能力,不断强化收藏、保管、教育、服务等博物馆价值的过程。藏品资源是博物馆的立身之本,探索借助新技术更加有效地保存和管理藏品文物,更进一步深入挖掘核心资产的有效利用是博物馆的永恒诉求,因此在数字化时代,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存、管理、利用等方面的应用既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博物馆通过展览和活动更好地达成教育和娱乐的双重作用和意义,而在数字化时代公众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如果博物馆仍然固守之前的展示和活动方式,既不能达成目的,也会弱化公众影响力。
无论从博物馆的价值建立(藏品文物的管理和利用),还是价值实现(公众服务)都说明数字化应用的重要性,因此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是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
当前博物馆存在大量封闭的IT系统,烟囱式、重载的业务流程,并且“信息孤岛”严重;数据准确性、全面性、连通性及数据共享无法保障等一些现实问题,导致博物馆内部工作效率低下、对外服务无法进行更加有效的改进、教育传播能力受到严重制约、人员专业能力亟待提升、运营及决策无法得到精准数据支撑等,严重制约了博物馆的提质赋能。而破解这些难题的解决方案只有通过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来实现。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IT业界已经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并沉淀总结了一批成型的理论、方法、实践与模型工具。国内一些博物馆也通过智慧博物馆顶层设计和建设实践,结合博物馆行业特点,提炼了具有通用性、适用性的关键点与要素,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性并持续演进的工程,包含战略、组织、文化、业务、技术等整体性升级改造,并制定相应的演进策略。数字化转型方法可总结为“1234”共十个要点,即坚持同1个战略目标,创造2个保障条件,坚持3个核心原则,推进4个关键动作。
首先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并在博物馆内部达成共识,为数字化转型指明方向;其次通过组织机制与文化氛围营造,建立灵活且充满活力的组织机制、创造转型氛围,为转型的成功落地提供“软件”保障;转型过程中恪守“战略+执行统筹、业务+技术驱动、自主+合作并重”的原则,保证转型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然后通过顶层设计、平台赋能、生态落地、持续迭代等关键动作,控制转型的关键节点;最后通过自我循环动态演进不断进行完善(图1)。
图1 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方法
一个全面、足够高度、达成共识的战略是数字化转型的起点和驱动力。博物馆转型战略是在高层次上面向未来,在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问题上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
内容主要包括转型的愿景、使命、定位、目标,明确新的业务模式、管理模式、运营模式以及相应的举措等。
战略制定必须深刻领悟国家的政策,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相关行业的领先实践,厘清自身的现状和特点,确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战略制定必须有足够的高度,数字化转型是一种业务变革,涉及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决不能仅着眼技术的引进和使用;战略制定应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以提高转型成功的概率,避免转型局限在作业层面,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战略的形成必须经过充分的论证,需要在全馆范围内充分沟通、深入理解,进而达成共识,避免转型过程中出现偏差和脱轨。
组织机制保障是数字化转型的硬性条件。数字化转型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来支撑,需要明确转型的责任主体,制定合理的组织业务目标,配套考核和激励机制,优化组织间协作流程。在适当的条件下,还应成立专门的数字化转型组织,协调业务和技术部门,建立协同运作机制,统筹推进数字化转型落地。
博物馆基本组织架构大体由综合管理、文物保管、展览展示和安全保障等部门组成。进入信息化时代,由于战略目标和业务流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博物馆组织架构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根据各部门、单位新的职能进行组织重构,有所加强、有所调整,甚至组建新的业务部门单位[3]。
一是信息化部门的重新定位和职能扩展。信息化部门是数字化转型的组织者和驱动者,主要承担博物馆数字化转型规划、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及运营,数据管理工作的统筹及组织,收集分析业界数字化转型及技术趋势情报,审视规划和项目方案的输出,提出借鉴改进意见,支撑管理层决策。
二是厘清并明确各业务单位在数字化转型中的职责。设立年度目标及测评实际业务输出的方法,并将业务单位完成数字化任务的情况体现在绩效考核中。
三是构建新的适应数字化转型的“合成营”。建立“实体业务单位+项目制”的力量编成模式,形成更高效的运转机制,完成展陈筹建项目、博物馆运营等需要各要素密切协同的工作任务。
文化氛围营造是数字化转型的软性条件,是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博物馆行业普遍存在对新技术进展关注不够,对变革转型为博物馆工作所带来的无尽前景缺乏准确把握,习惯运用传统的方式和手段开展工作。这种相对保守的文化氛围是数字化转型亟需改变的。
当下博物馆要不断培养转型文化理念,激发个体活力,营造好转型环境,形成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源泉。文化氛围的营造主要包括培育数字文化、变革文化和创新文化。
数字文化的培育是引导博物馆改变传统的管理思路和模式,习惯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变革文化的培育是激励博物馆人勇于探索、拥抱变化、自我颠覆、持续变革;创新文化的培育是在博物馆内部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求变求新的氛围,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更加积极和主动。
数字化转型全过程,需要自始至终贯彻战略和执行并重原则。其中战略着重于顶层设计与规划,是自上而下、从博物馆战略逐层解码,明确数字化转型目标、实施路径,从而指导具体的落地工作。执行强调自下而上,在大致正确的方向指引下,自下而上的探索和创新,将新技术与实际业务场景结合进行业务变革与创新,挖掘数字化转型能够为博物馆带来的价值,然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而返向修订和优化上层战略。
战略是从全局视角,进行宏观设计,规划数字化转型的长期工作;而执行则是从局部业务出发,进行微观场景设计,着眼于当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来自于业务和技术两个方面,业务是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需要从业务视角思考转型目标和内容,最终还需将转型落实到具体的业务运作中。技术则是数字化转型所采取的重要手段,新技术的运用需融入实际业务场景中,是针对某项具体业务的优化。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化转型必须警惕技术主义的泛滥,不能过高估计技术的意义而导致业务价值的弱化和文化价值的旁落[4]。
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尤其是首次应用,可以借鉴行业内博物馆经验,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同时通过持续的探索和学习,把新技术的能力变现为实际的业务价值,推动业务持续优化。
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在于博物馆自身。博物馆首先要识别和聚焦自身的展览展示、文物内容供给、知识产权开发等核心能力,自我提升,强化优势。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和新场景、新业态发掘等拓展性能力,则以开放的心态,充分借助外部力量,通过与高校、研究所、咨询公司和馆际合作,快速补齐自身短板,为博物馆发展构建互利共赢的生态体系。
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是从博物馆全局角度制定的转型总体框架与发展路标,是建设过程中博物馆各层面能够有效协同的基础。明确博物馆自身长期发展目标,并对数字化战略进行充分解读,帮助博物馆上下统一思想,为馆内各部门及不同层级人员指明各自的着力点与推进方向。
从项目历程来看,主要包含洞察与差距分析、蓝图设计、实施路径规划3个主要环节。其中洞察与差距分析主要是挖掘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关键点,是蓝图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业界洞察也确保对业界的学习借鉴,避免闭门造车。蓝图架构描绘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应该如何设计和实施,并确保与战略保持一致。
实施路径则是根据蓝图设计,制定数字化转型项目的长期实施计划和项目清单。在具体实施时这三个环节依次展开,前一个环节的输出成果为后一个环节提供输入(图2)。
图2 博物馆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历程
(1)洞察与差距分析
如何准确并有效识别出博物馆的关键业务场景是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首要问题。首先对博物馆战略进行解读,制定场馆或展陈规模、藏品数量、观众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增长目标,以及博物馆预期影响力等要素都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输入;通过洞察行业趋势,可以明确博物馆自身优劣势及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分析技术趋势,评估新技术在博物馆应用的场景及价值;通过分析标杆,借鉴博物馆行业的领先实践,找出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做法;通过调研业务现状,发现博物馆存在痛点,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通过以上五个层面的综合分析,经研讨和论证明确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及重点。
(2)蓝图设计
蓝图从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描述了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视图,指导建设和实施,并确保与战略保持一致。蓝图设计是顶层设计的核心部分,其关键输入是洞察及差距分析。
业务架构设计是用结构化的语言描述业务,呈现全面、多维度的业务视角,主要包括关键用户旅程、价值流和流程架构。用户旅程包括了一类用户(个人观众、团体观众、合作伙伴等)和博物馆互动的所有节点,例如观众从获取展讯信息直至完成参观的所有交互活动。
价值流是博物馆的价值创造、交付、实现的端到端描述,例如藏品征集保管、展陈建设、观众服务等各类价值流。流程架构是对未来博物馆业务的描述,标识了业务目标、责任业务单元、集成关系、主要业务内容、基础业务能力等。
数据架构设计是以业务为起点和依据,用数据视角描述业务,主要包括梳理数据资产并构建数据资产目录,建立数据模型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制定数据标准,厘清数据分布及确认可信数据源。在开展数据架构设计的同时,应同步开展数据治理相关工作。
数据治理的关键内容包括明确数据的责任人,识别主数据,制定主数据管理和数据质量管理的规则,勾画数据安全的概貌等。通过体系化的数据工作实现数据可用、好用和集成共享,拉通业务流,提升运作效率。
应用架构设计是企业级的IT系统功能描述及定位,是业务架构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联接纽带,应用架构使应用系统覆盖业务需求,确保没有被遗漏或重复建设,主要包括从功能的角度分析、整合、拆分IT需求形成应用功能模型,将应用功能和已有的现状系统进行匹配,分析哪些系统需要增强或新建,进一步指导未来系统规划,最后描述系统之间的集成关系。
技术架构设计为数据架构和应用架构(支持业务需求)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撑。主要包括IT基础设施及IT技术平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网络系统、数据中心机房等;IT平台主要包括云平台、AI平台、视频分析平台、GIS定位平台等。技术架构设计为后期IT基础设施和技术平台的选型、搭建、使用奠定了基础。
(3)路径规划
实施路径主要是根据蓝图设计,制定数字化转型项目的项目清单及内容。通过识别项目间的约束条件与资源实际需求,从重要性、紧迫性、见效速度、内外依赖和约束四个维度确定项目建设优先级和起始时间的高阶计划,指导项目立项并依据规划进行建设。
数字化时代的特点是新技术层出不穷,业务需求快速多变,而博物馆的运营要求相对稳健,平台系统也需平滑演进,这一矛盾关系带来了新挑战,也亟需构建业务与技术深度结合、数据智能和业务价值再造等若干能力。
为快速响应外部变化,数字化转型的平台构建需体现应用场景化、能力服务化、数据融合化、技术组件化、资源共享化等特征。随着数字化能力积聚,业务经验有效沉淀至业务平台上,数据服务能力有效沉淀至数据平台上,技术能力有效沉淀至技术平台,数据资产逐步积累,技术架构平滑演进,博物馆数字化能力将迅速得到提升(图3)。
图3 博物馆数字化能力平台参考架构
在当今数字经济环境下,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千变万化,这就需要借助生态的力量,从传统的上下游合作方式转为网状互联的合作模式,生态的建立可以更加突出自身的强项,借助伙伴补足短板。
对于博物馆的业务,可以考虑更多的合作伙伴,既包括展陈建设、藏品保管、文物保护、社会教育和运营安全等实际业务活动,也包括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等外脑的充分利用。
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创新产业界,以及博物馆之间、博物馆和其他文化文旅企业等都成为彼此的生态合作伙伴,构建各方联动、各展所长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断扩展博物馆到公众的可及边界和影响力。
博物馆发展过程中,存在业务功能扩展升级,需要敏捷迭代的现实需求。而迭代模式是分层的,不同分层以不同的周期进行迭代和演进。包括针对功能场景的“短周期”迭代,实现业务需求的快速响应和敏捷交付;针对服务平台的“中周期”迭代,建立和夯实快速引入新技术和服务化的能力,支撑业务需求的敏捷交付;针对战略规划的“长周期”迭代,使阶段性成果逐步趋近于战略目标。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持续迭代,推动博物馆数字化转型不断完善。
数字化转型无论从响应国家战略还是博物馆发展需要出发都是势在必行,数字化转型给博物馆带来的改变是巨大和前所未有的,将重塑博物馆的形态,重塑博物馆人与物、物与物和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也面临着文化观念冲突、新技术的驾驭和整合、博物馆组织机构的变革和高水平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等诸多挑战。
博物馆需要借助IT和其他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和方法框架,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坚持1个博物馆转型战略,创造组织制和文化氛围2个保障条件,贯彻战略与执行统筹、业务与技术双轮驱动、自主与合作并重3个核心原则,推进顶层设计、平台赋能、生态落地和持续迭代4个关键动作,探索出一条有智慧、有人文、有创新的新路径,使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博物馆事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简介:
沈业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信息资料室主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信息化、智慧博物馆。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21]43号)[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3): 16.
[2] 杨超,李兰. 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中数据的管理——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J]. 博物馆管理,2020(4): 8.
[3] 王春法. 关于智慧博物馆建设的若干思考[J]. 博物馆管理,2020(3): 12.
[4] 苏东海. 博物馆、博物馆学:警惕技术主义[C]//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学学术研讨会,2008.
注释:
① 国际博物馆协会发布的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阐释,https://www.chinamuseum.org.cn/detail.html?id=12&contentld=12061.
(责任编辑:李晨/责任校对:游敏)
本文来源:
《中国博物馆》2022年第二期
原标题/关于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END-
/ 官 方 网 站 /www.518bwg.com
排 版|博小二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展联盟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