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里森画廊北京空间揭幕,带来安尼施·卡普尔“不再隐秘”的绘画
-
原创 2022-08-27
2022 年8月20日,里森画廊在北京的首个永久空间揭幕。改造总面积达780平方米的空间,由荷兰设计师Henny van Nistelrooy携团队StudioHVN 主持设计,是一个比上海更具实验性的场地。首展为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罕见的九件绘画作品和三件雕塑作品,这位知名艺术家的个展曾于201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及太庙美术馆两处同时举办,此次展览标志着他再度回归中国。
去年,卡普尔在英国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揭秘了其一直以来不为人所知的绘画创作。实际上,他的绘画实践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之久。上世纪90年代,已享誉全球的他就曾自称自己是“雕塑家的画家”,并如此描述自己的创作:“……对我来说,这两种创作已经不知不觉地结合在一起了,所以我正在制作的实物都是关于一些陌生的风景,关于虚幻的空间。”
这些话语强调他与绘画媒介之间紧密的连接,所以在展览现场虽然不会看到卡普尔标志性的《Void》系列和镜面系列作品,但仍可以感受到其艺术实践的延伸。画作着重呈现的是卡普尔的潜意识,以及他如何用双手在画面中留下他潜意识的痕迹。几件大型的布面油画的背景黑雾缭绕,颜料涂抹和极富动感的笔触和线条赋予了画作一种迫切、焦灼感,红色颜料从背景中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画中如同爆炸后的余烬,描绘了卡普尔对于生命之源的好奇。
其中《混沌》(Inhuman, 2020)喑哑的红色和明艳的黄色在幽黑的背景之上炸裂开来,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创作于2021年的《夜幕笼罩》(The Night Encloses)以厚重的笔触刻画土地膨胀和崩裂的瞬间,直面未知。
2022年创作的全新双联画《有无之相》(Blood in the Sky)以一种祭仪的方式呈现出卡普尔对于红色和血液的兴趣。艺术家曾表示:“在我看来,祭仪材料有且只有两种,一个是大地,另一个是血液,这两者之间相连甚密.....女性行经是大地和血液产生联系的一种途径。”画布上醒目的红色暗喻经血——孕育生命、构成人类早期社会的重要元素。在这件作品中,卡普尔尝试将蓝色视作一种代表黑暗的颜色,这也表示了他没有固定使用的色彩——卡普尔的艺术实践与作品中的笔触走向一样,充满探索性和动态感。
2021年的《噢母亲,再次诉说我的身世》(Oh Mother, Tell Me My Life Again)体现了卡普尔对“母性”的探讨,其中山头升起的月亮则象征着一个全新周期的到来。起源的主题也可以在创作于2021年的大型三联画《母体的黑》(Blackness From Her Womb)中找到,深邃的黑色中隐约渗透出红色,而代表内部的红色是卡普尔更广泛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颜色。
雕塑作品则如同人体脏器一样的作品浓烈且厚重,揭露了艺术家创作中暗藏的祭仪特质。卡普尔从人体中寻找作品的灵感,这三件雕塑使用的材质则让人联想到身体内部的形态,进而为作品注入不安感。雕塑支架上深红色和黑色的垂坠物质如同颤动的内脏,仿佛随时会从侧面渗出、滴落,这也赋予了作品某种生命体征一般的状态,牢牢地捕获了观众的视线。这些雕塑还体现了艺术家对于有机物和祭祀仪式的热忱。和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有条不紊地围绕画布踱步一样,卡普尔的创作过程也充满“仪式感”。艺术家将这些雕塑视作一种仪典,依照自身感觉的指引,为其叠加层层颜料。
其中两件雕塑的底部被血肉的红色覆盖,仿佛暗示作品中其余的部分都从此处生长出来。这些雕塑让人想起肉体与精神最原始的内部空间;伦勃朗(Rembrandt)、苏丁(Soutine)和培根(Bacon)笔下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以及社会和政治动荡、暴力和创伤等更广泛的文化现实。
卡普尔在二维空间中勾勒出一个自生自长的寰宇世界,丰盈且深邃:无论观众对于卡普尔内心所想了解多少,都能从中感知到他所创造的世界,那个超越人类想象的万物之宗的境界。
Artnet新闻
×
里森画廊策展总监
Greg Hilty
Q:安尼施·卡普尔之前在北京的大展已经向中国观众展示了自己作为一位卓越雕塑家的成就。此次在里森北京空间的开幕展览中展出了他少见的绘画作品,从策展人的角度来说,能不能谈谈绘画作品在卡普尔的整体创作中意味着什么?
A:绘画是卡普尔艺术实践的一个不可或缺部分,这几十年来他也在这方面付诸了大量的时间和研究,但只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向公众展示他的绘画作品。卡普尔有很大一部分的画作是关于发自肺腑和炙热的态度,而有些更感性和浪漫的描绘,甚至关于人性的光辉的展现,同时也有视觉上极具戏剧性的、富有表现力的风景场景。卡普尔大部分画作是基于墙壁创作的,而有一部分的画作则在地板上创作,具有雕塑的特质,它们都以其独特的存在来对抗物理空间。
就像他实践中的其他元素一样,这些画作展示了他作品的私密性和仪式感,即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深入内心世界,探索使我们生而为我们自己的血肉之躯,以及深刻的心理和精神概念。艺术家类似系列的作品已经在伦敦里森画廊、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2021-2022)展出,最近还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Gallerie dell'Accademia di Venezia)和曼弗林宅邸(Palazzo Manfrin)展出过。
Q:本次展览中许多绘画作品可以看到许多之前作品的影子,还有三件落地作品,被描述为“即是绘画,也是雕塑和表演”,该怎么理解卡普尔这个阶段媒介的融合与转译?当一位如此重要艺术家的创作发生变化或者转向的时候,作为与他合作多年的策展人,你都做了哪些工作?
A:我认为对卡普尔来说,创作更多的是关于概念,而不是媒介,它只是探索的载体。他是一个不断通过独特的新型材料来推进自己创作的艺术家。绘画一直是他实践中的一个元素,事实上,他以前的许多作品,如他的大型雕塑、具有自我生发动势的装置和镜像作品,一直都具有绘画的特质,这一点在渐变的颜色、材料和纹理都有所体现。甚至早在1990年,卡普尔就曾说过:“我认为我是做雕塑的画家……对我来说,这两种创作已经不知不觉地结合在一起了,所以我正在呈现的实物的另一个时空,一个关于虚幻的空间。”(引自《艺术月刊》,1990年5月)
同时,绘画也与他的素描创作密切相关,几十年来,素描一直是他实践中稳定而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这些新的作品虽然看起来令人惊讶,但在卡普尔更广泛的创作中却有明确的来源。
Q:为什么会选择卡普尔作为北京空间首位展览的艺术家?
A:考虑到卡普尔2019年横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太庙艺术美术馆的大型展览大受欢迎,之后他又曾在深圳举行过展览,卡普尔是为北京里森画廊的全新永久空间揭幕的最佳人选——因为我们知道,当地的观众会对体验卡普尔的新画感到兴奋,这些作品在画廊空间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呈现。
Q:北京与上海空间在策展上会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A:北京将会是一个更具实验性的空间,有更长的展览时间,并且有更大的空间允许我们在南、北两地的画廊空间同时展示不同的作品集。上海仍然是我们的中国总部,也是我们为观众持续展现更紧凑、更集中的展览的重要空间。当然,我们也将继续与许多正在改变中国当代艺术场景的杰出的新机构进行合作,我们的许多工作将围绕这些合作进行展开。
Q:里森画廊曾帮助建立了Sol LeWitt、Dan Graham、Anish Kapoor、Richard Deacon、Tony Cragg、Ryan Gander、Haroon Mirza等许多知名艺术家的职业生涯。随着进一步在中国扎根,里森画廊有计划寻找新的艺术家吗?
A:画廊一直在寻找杰出的艺术家,无论是新兴的还是成熟的,只要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我们都会帮助他们。现在,我们在北京和上海各有一个空间,加上我们在英国和美国的其他空间,使我们能够切实地呈现全球性的展览项目。今年,我们已经宣布代理北京的知名艺术家喻红和驻上海的年轻艺术家李然。
Q:里森画廊与许多知名艺术家有着漫长且稳定的合作关系,能谈谈与这个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艺术家一起工作是什么感受?
A:我感到非常荣幸的是,我与里森画廊的许多艺术家合作了很久,每个人都处于他们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而我与他们一起见证了他们作品的演变和实验。
Q:在之前的采访中,你提到过艺术需要亲身体验,在这个疫情几乎影响到所有行业的当下,与艺术家都策展过程中如何进行沟通?是否有采用一些独特的工作方式?同时,对于观众而已,是否有新的体验方式?
A:在全球新冠大流行期间,我们必须创造性地找到展示和体验艺术的全新方式。里森画廊尝试开发了许多创新的体验渠道,从AR平台到在线展览和虚拟工作室导览。在那几个月的封锁期间,这些创新体验是极具价值的,并持续性地在为世界各地遗憾不能亲自看到每一场展览的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同时,由于艺术家和我们的团队分布于世界各地,我们已经习惯跨洋合作并共同组织展览。我们的团队也关切碳足迹问题,因而当对话或甚至更密集的工作可以在网上完成时,我们选择不再过度旅行。团队正在寻求实现正确的平衡,从新冠流行的经验中学习,同时优先考虑最有意义的事情。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