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王敏:设计的不确定性之美

2022-08-26


设计的不确定性之美

——纪念博恩教授


曾经与工作室合伙人博恩(Michel de Boer)一起讨论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设计行业与教育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时,博恩提出用“不确定性之美”来定义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不确定性”代表了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对未来的揣测与期盼,不确定性意味着机会,不确定性意味着可能性,人类是在不确定的机遇与挑战中不断发展。今天,我重新用这个题目谈未来的设计,为的是纪念博恩先生。


不确定性

/ 未来的诱惑


未来设计行业有着诸多不确定性,人工智能是否是设计的终结,更悲观一些,人工智能是否是人类的终结。还是说,人工智能将开启想象与现实更多衔接的可能性,未来设计师的创造力与机器联手,可以去创造我们迄今无法实现,甚至没有想到的东西。


人类离不开设计,这是可以确定的,从远古走来一直如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或是元宇宙里,还是在未知的时代都将如此。机器也离不开设计,器是人设计的,程序是人写的,机器自己去设计机器或程序也是始于人的最初设想,如同今天的战争机器是人设计的,将来毁灭人类的程序也会是源自人类的最初设计。


什么是设计?设计是人类想象力、创造力变为现实的方案是人类面对问题,做出决策的过程与实施手段,是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需求链接的过程,是人类改善生存条件的创造性活动。过去与今天,社会需要设计,在人工智能时代也需要设计,需要设计师与工程师、与其他相关人员、与机器合作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设计师的创意与初始想法则应先行。


我们常说,设计是创新的驱动力,设计是技术创新、社会创新、商业创新的驱动力,设计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存工具,是我们身边如同空气一样的现实存在,如我们常用的口号,“人人都是设计师”,“生活里无处没设计”。对专业设计师来说,当机器将他们从重复性、技术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当强大的运算力与设计师无限想象力聚合,设计师专注于他们的创造力、创新力,设计对社会发展起到的影响将会是巨大的,是让人憧憬的,这是不确定之美的确定。


我们要有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观念,相信大家都有这个共识,应对不确定的未来,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有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观念。我们设计或者改造现有设计教育模式,为的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的设计人才,因为既存的设计师的定义已经被颠覆。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也不能忘记,人才培养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是不变的,先哲对人的认识今天依然鲜活。今天在这里回忆过去,从过去发生的事件中、经验中,也许我们可以找到某些洞察未来的孔径与光丝,为我们探索新的设计教育模式提供一些参考。


设计师与机器

二分法


1978年我在中国美术学院学设计,那时我们77届整个学校学设计的新生只有14个人,没有电脑,没有排版的设备,很多现代设计理念、先进的工具也都还没有传进中国。我们虽然学设计,但大部分时间都在画画,画装饰画、手绘海报与包装设计的稿子。与设计近距离接触是去上海的印刷厂实习,那时上海是中国印刷最发达的地方,橱窗最时尚的城市,在那里可以看到设计在真实世界的运作。改革开放初始,商业不发达,对设计的需求并不显著,只有工艺美术被重视,因为工艺品可以出口创汇,而平面设计只是设计包装、设计封面(那时的书籍设计只是专注封面,因为内页是排版工人去做),工业设计则几乎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我们那时关注的是设计作品艺术性的部分,设计教育是以艺术素养的培育作为首要条件。


1986年,我在耶鲁大学艺术学院读研究生,是耶鲁大学现代主义设计教育几位大师教授的最后两届学生。作为Paul Rand的学生与助教,近距离地了解了这位被誉为“美国平面设计之父”的现代主义大师。1987年在他的一门课程上我们每个人要做一本书,文本是用Macintosh Plus排字,用300dpi激光打印机打印出来,图片则是用复印机放大与缩小,然后一起拼到版面上,这是计算机进入设计教学的初始。用Macintosh可以设计和选字体,尽管最初Macintosh与Apple激光打印机上只有13套字体可用,但可以排文字,可以让字排得更有意思,与过去手绘或铅字排版相比,增加了文字设计尝试的许多可能性。桌面出版,技术的进步,文字设计成为平面设计师可以自己去操作、自由去开拓的领域。机器为文本内容与视觉呈现搭建了连接的手段,设计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了对工具的依赖,设计师对印刷字体的理智与情感、对文字设计的认识,因为工具,因为机器而发生变化。


我曾多年为Adobe工作,Adobe提供创意内容生产的工具与平台,设计师的工作都离不开Adobe,像大家熟悉的PDF文件格式,Photoshop图像软件都是Adobe的产品。前一段时间,Adobe的市值曾经超过IT行业的大佬IBM,超过年产一千多万辆汽车的丰田。我从实习开始,到资深设计师、资深艺术指导,再到设计经理,负责管理公司的设计业务,对Adobe整个技术发展的过程特别熟悉。在80年代末开始的桌面出版革命是一场影响与改变了设计出版与传播的技术革命。在数码设计的初期,技术为上,很多传统经典排版的因素没有被考虑到或是在技术上难以实现,字体与排版的审美因素常常被忽略,以至于在桌面出版初期用电脑排版被很多专业设计师所鄙视。面对桌面出版所形成的近乎泛滥的低品质文字排版与低水平的打印效果,许多专业设计师对电脑文字编排水准与品质提出质疑,用电脑还是不用电脑成为争论的话题。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机器给了设计师很多新的表现的可能性,机器改变了我们的设计流程,机器让我们可以做以往不可能的工作,Adobe的口号曾经是:只要你能梦想到,你就能看到。机器加大了我们的想象空间,桌面出版的软件与硬件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视觉环境,数码技术影响了我们的设计审美意识。设计师与大众早期对桌面出版带来的视觉质感,曾经有拥抱,也有抵触,在手作与机器所做之间有过的审美徘徊,如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一样。


在1987年Adobe Illustrator出现之前,平面设计师就是做创意,创意完了以后,让排字工人去排字,让制图人去制图,让印刷厂的人去修图、修照片,排版人去做黑白稿,起码在美国是如此。因为有了设计软件,设计师变得什么都会,什么都要会,什么都要学。设计师不仅是做创意,还要学习软件,用电脑排版,用电脑修图,用电脑做文字编辑,还是发布者,需要做很多很多的事,很多时间是在学习技术的使用,学习如何掌握机器,学习新的软件。未来的设计师可以把精力更多放在创意上,放在解决问题上,放在理念上,把技术工作交给机器来做,那技术不仅是提供了工具,它是对设计师的解放力。


技术突变

/ 设计站位


技术提高了效率,技术改变了生产模式,技术带来了观念的改变,技术带来了行业的转变。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工具,工具提高了我们的工作的效率,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模式、生产模式,这种变化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观念、新的模式改变了我们的行业。在这个过程里面,有一些工作消失了,但一些新的工作又会被创造出来,这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今天,从桌面出版革命到信息技术革命发展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只有15%学平面设计的学生毕业后能找到专业的工作,但很快随着光盘作为信息发布与出版的媒介出现,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设计师变得很抢手。到90年代末,我们工作室要从外地招设计师,因为在硅谷招不到设计师了。当上帝关闭了一扇门时,他会开启一扇新的门,当机器消灭了一种技能之后,它会创造另外一个新的职业机会。


技术与艺术,与设计的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技术影响了行为,技术改变了市场。有一种说法,如果没有便携式唱片机,就不会有滚石乐队,当唱片机只是客厅一部分时,听什么是在家长的掌控下,滚石音乐就难以有市场,不会涌现出年轻的参与者。人工智能在设计行业的出现也势必带来对行业,对市场颠覆性的改变。


前些年,国际上与国内已经出现一些AI设计系统,很多基于模版,有生产logo的系统像Brandmark,Logo Crunch,Logopony,Looka,Tailor Brands;有基于模版的设计工具,像来自澳大利亚的Canva等等,改变了设计制作流程。在时装领域,在建筑规划与设计领域,在工业设计领域都可以看到许多AI解决方案。同济大学的张周捷老师用AI协助创作公共艺术作品,为我们带来全新视觉体验。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各类生成技术将大大改变设计的生产方式与效率,也会替代很多设计师的工作。基于大数据的企业设计解决方案,像特赞的企业解决方案则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这同时也意味着企业不需要以往那么多设计师了。


未来的不确定性意味着传统定义上的设计行业的终结,但设计本身不会消失,只是设计师需要重新站位。


不确定性人才

/ 设计教育突围


如何培养能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的设计人才,如何培养“不确定性人才”,如何培养“不确定性创新设计人才”,如何培养能够不断重新站位的设计师,设计教育如何从旧模式的束缚中突围?


我们设计教育者需要与产业,与社会共同合作,因为今天新的创新模式,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社会创新模式,如同新的的设计教育模式一样正在被探讨、被尝试。当设计将技术、商业、社会交织为创新网络、创新环路,成为一股强大的创新驱动力时,设计教育也势必与产业、与社会共振和互动,从而发生变革,产生新的思路,新的模式。可喜的是有远见卓识的政府官员、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正在与设计教育者一起推动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发展,这里介绍的上海创新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寰宇”创新工作坊,北京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机制,正是产业与教育者共同打造全新创新教育的举措。在大湾区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的成立则是设计教育者们脱壳于原有设计教育模式的努力,其它如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这些老牌美术学院也在尝试新设计教育的模式。


对设计教育的关注力正在更多地向工科倾斜,设计教育在工科大学被重视,关注设计带来的技术价值,创新价值。这些新的创新教育模式会很快蔓延开,成为设计教育的新景象。 


这个新景象里突出的特点是,设计教育由专业转为问题导向;从注重技能转向创新素质教育;从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垂直线性进展,变为多维、多面,点到点的连接、点到面的拓展;从校园内的设计教育变为与社会、与产业的创新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问题意识,注重问题的本质,注重解决问题过程中群体智慧与经验的交汇,注重不同学科与领域之间的融合,注重创新力与思维能力的多向延展。


设计教育的根本是大写的人,是设计师素质的培养,从技术层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模拟强化审美能力,但人类的情感、想象力、创造力、幽默感和认知路径是千万年来演变的结果,其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完全取代的。正因为这些原因,当职业的技能被机器所取代的时候,人的心智教育愈显重要,设计教育要回归到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上,注重培养创造力、好奇心、同理心、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美的追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驾驭新科技。当机器取代了自己专业技能时,要有找到自己存在价值的能力,这是设计教育的使命所在。大家知道,今天设计教育也正在进入中小学阶段,进入商学院,进入工学院,进入社会,进入再教育过程,成为一种多维设计思维教育这样将来“人人都是设计师”便不再只是一个美好的口号,全民创新,全社会设计审美提升成为现实可能,设计师则成为真正的创造、创意、创新的引领力量。


今天设计教育从对事物表面需求转为深层次的社会责任,学校都开始关注地球的命运、后疫情时代、危机处理、大健康、老年人生活。作为设计教育者,我们应该关注这些问题,因为只有当设计师仰望星空,胸怀人类命运时,设计才不再仅仅是一个维生的职业,不再只是一种技能,而是改变未来,创造未来的动力与工具!


设计作为连接点

创新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想象力+设计人的创造力会无限放大。当设计作为连接点,链接技术与商业,链接不同行业与社会,设计成为驱动创新的动力,这是令人期待,也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不确定性之美。


设计驱动创新的推广者John Meada多年前开始的设计报告在世界各地引起很大的反响,在中国也是如此,它促使很多设计师参与创新与创业。他说:“我希望能将设计技术和商业世界连接起来,这样人们就不会再觉得这是三件事情”2016年在北京的未来论坛上,我与John Meada以及几个风险投资人在一个论坛上谈创新,会后我与他交流作为设计学院院长的经验与感想,后来又把范凌找来一起聊设计师创新创业。范凌创办的特赞成为设计师创新创业的的极好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去创业,John对范凌创办的特赞十分欣赏,之后我们两人都成为特赞的顾问。今天John Meada的理念被产业与学界接受,很多人都认可,设计作为创新、创业的驱动力,设计作为创新的方法与手段,创造新的可能性,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模式,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创业机会。这将是设计不确定性之美的呈现。


BDD WATCH是大湾区的童慧明老师创办的专注于研究、传播、推动、赋能设计驱动型品牌理念的内容生产平台。BDD WATCH收集的60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设计思维引导下,中国产业正在向中国品牌转化,设计、技术、商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走向成功之路。


创新的原动力

设计为善


艺术是人工智能时代创新的一种原动力,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重视设计教育中艺术的重要性,要看到艺术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原动力。回望设计史,我们可以看到,艺术为设计的发展提供新的语言,提供创意源泉。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艺术原创力将滋润、激励、升华设计的发展,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发展。


人类在科学与艺术上的追求与努力,最终是为了完善人类精神与生活的美好,而设计让这一切体现在为善之上,集真善美一身,这应该是设计的本质所在。设计作为与人相关的,为我们生活提供解决方案的这样的一门行业,我想它可以从真善美的多个维度为这个社会、为人类的福祉做一些贡献。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人文的光辉,需要设计的善。


为了纪念博恩先生,重提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不确定性之美,因为未来我们将用设计打造更真、更善、更美的世界。


王敏


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AGI)会员,德稻王敏与博恩工作室合伙人。曾任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讲座教授、AGI中国区主席、AGI 执行理事、国际平面设计联合会副主席、世界经济论坛创意经济理事会理事、世界经济论坛设计创新理事会理事、2008年北京奥组委形象与景观艺术总监。

信息来源:王敏博恩工作室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王敏 设计

2055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