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文化旅游】艺术+社区,用“社区营造”提高文旅吸引力
-
2022-08-25
【广振按】社区作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城镇的细胞,也应是社会公众美育的落脚点。通过“社区营造”等形式,将艺术的种子“种植”在社区空间中,构建一种有温度的价值认同和再生,形成有温度的活态公共空间,不仅能将公众美育融入日常生活,也可以提高文旅吸引力。
社区作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城镇的细胞,也应是社会公众美育的落脚点。 随着上海公共文化的创新,一些社区通过“楼道美术馆”“社区营造计划”等形式,让更多的居民接触、了解,甚至参与公共艺术,将公众美育融入日常生活。
这些艺术空间和展览如何做到不单单是把艺术作品“放置”在社区公共空间,而是将艺术的种子“种植”在社区空间中,构建一种有温度的价值认同和再生,形成有温度的活态公共空间?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案例。
1
“三星堆”特展搬进社区停车棚
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东昌新村是离陆家嘴金融区最近的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过去,小区的“星梦停车棚”乱脏差,居民怨声载道。
去年1月,许多准备骑行出门的居民一进小区内的停车棚,就被内部景象给震住了:太阳神鸟金饰、铜兽面、石璧、铜瑗、玉璋……灯箱照明下,4000多年前辉煌灿烂的三星堆文化图片展呈现在眼前。这一展览作为上海大学博物馆“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的公共教育活动,把“同款”展示内容带到陆家嘴的社区居民身边。
星梦停车棚内景
由于疫情原因,上大博物馆的三星堆特展只能对校内师生开放,博物馆进不去,策展团队就想办法把展览带出来。
设计团队定制了展架灯箱,与停车区域挡板有机结合起来,既不影响车辆停放,也能为出行提供照明。此外,车位号码牌也被更换为统一的白色亚克力立体字号牌,再加上室外布置的展览海报,停车棚顿时拥有了博物馆气质。而由社区居民题写的“星梦停车棚”5个字,则被珍惜地用玻璃罩罩了起来。
星梦停车棚外景
通过对停车棚的改造,社区展还参与了陆家嘴社区微更新,探索艺术融入生活的美好愿景,不仅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更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参与“社区治理”,加强了博物馆与城市在地居民的联系。
2022年,东昌社区“星梦停车棚”又迎来龙门石窟特展
半年后,设计团队又在距离“星梦停车棚”几分钟路程的东昌大楼的7层办了一个楼道美术馆。利用公共楼道布展,面积不大却“五脏俱全”。通过模型、照片、视频等方式,展示了陆家嘴周边的变迁。而正对电梯口的一座模型就是当年的东昌消防瞭望塔。
东昌大楼楼道美术馆
这个50平方米左右的楼道空间,请来了专业美术馆常用的布展团队,楼道天花板铺设电路轨道,装上了射灯、电子屏,全部按照标准美术馆来打造。据介绍,楼道美术馆的灵感来源就是想通过这栋楼的变化,反映浦东的飞速发展,唤起居民的共同记忆。
2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幸福样本
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为主题在各区举办,曹杨社区作为本届空间艺术季的重点样本社区之一,通过艺术为社区空间赋能,围绕用“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五大板块,通过系列活动、展览、论坛、雕塑及公共作品等,集中展示了普陀城市空间魅力和曹杨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幸福样本的探索实践。
曾成钢《莲说》,曹杨公园茶室东侧绿地
新打造的上海首座“高线公园”——百禧公园,其前身是曹杨铁路农贸市场,它见证了曹杨社区的历史变迁。2021年重新规划建设成一个全新的、多层级、复合型步行体验式社区公园绿地。同时,该项目作为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曹杨样本社区的主展场,通过“3K”展廊的概念(半地下的K1艺术展廊,地面的K2休闲活动廊,和架空的K3云上廊)将艺术融入曹杨社区生活。
百禧公园 ©上海普陀
其中,顶层步道选用拱形的遮阳棚,从设计形态上,保留了居民们对曹杨铁路市场的集体记忆;半地下空间和开放的休闲活动廊,设置了篮球场、休闲驿站等活动场所,在空间打造上弥补了曹杨公园东部居民公共活动与休憩空间的缺失,通过各式展览、沙龙和装置,把更丰富的体验,更多元的生活方式传递给市民群众。
普陀城市更新和曹杨“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成果展示
在百禧公园南展场的一个墙面上,还出现了“今日曹杨——百禧公园墙绘”作品,作品以曹杨新村代表性建筑为创作元素,以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为点缀,描绘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带给人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展现了社区的好生活画卷。
墙绘作品
曹杨公园入口的管道小品具有强烈的街头气息,作品采用鲜艳色彩和周围环境形成反差的同时产生一种超现实的感觉,用以小博大的方式激活整个社区空间。
管道小品 ©上海普陀
“曹杨人的微笑”影像展以生活在曹杨社区的15个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物生活影像片段为主线,以参访及生活记录的形式,从不同视角出发多维度呈现表达他们的内心体验。
“曹杨的微笑”新媒体艺术展现场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3
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
“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由刘海粟美术馆和上海长宁江苏路街道共同发起,致力于将艺术植入上海的街巷里弄,通过空间改造、艺术创意、社区互动有机融合,激发建筑活力、提升社区品质、完善城市功能、构建美好生活。
“栗上海”社区美术馆的彩虹廊道
第一家“粟上海社区美术馆”,位于愚园路1088弄的“愚园路公共市集”二层,主打体现上海“腔调”的弄堂生活。整个展馆由泼墨廊道、台阶式书吧、装置彩带、观影互动区、可移动式书画展览、休闲洽谈区以及临展雕塑区等组成。
该项目打破既有的美术馆场馆公共教育的边界,拓展其外延,将美术馆汇聚的艺术资源通过有机转化,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美育中,探索设计在城市微更新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构建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在社区营建中的积极意义,在全民美育体系构建中形成一种新的公共艺术教育范式。
活动&展览现场 ©刘海粟美术馆
“粟上海”从上海愚园路公共市集内二层空间开始,又根据不同的社区特点逐渐推出“粟上海·愚园”(长宁区愚园路)“粟上海·红园”(闵行区江川路)、“粟上海·大厦书店”(闵行区虹桥商区)、“粟上海·控江”(杨浦区黄兴路)、“粟上海·豫园”、“粟上海·无边界青年创想中心”(虹口区)、“粟上海·艺芳华”(浦东新区)“记忆市场-粟上海顺昌路艺术项目”(黄浦区顺昌路)多个点位,共开展了30余期展览、350余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将美术馆文化带入了社区,更拉近了美术馆与市民的距离。
粟上海 · 大夏书店
4
艺术氛围植入上海街巷
不止“粟上海·美术馆”,艺术社区的氛围正越来越多地被“植入”上海的街巷。在市中心愚园路上,一家原来开着东北饺子馆的门面,变身为充满人文气息的“故事商店”,被许多人追捧;在偏僻的宝山庙行镇一处公共绿地,一个废弃的公共厕所被改建成艺术氛围浓郁的群众文化空间,还成了网红打卡地。
东北饺子馆变身“故事商店”
如何在城市更新与周边居民的获得感间寻找更好的连接?不如听路过人聊聊自己和愚园路的故事。“故事商店”的想法萌芽于百年愚园路(长宁段)正在进行的一系列城市更新。这里原是一家东北饺子馆,饺子馆搬走后,这里临时开了家故事商店。
故事商店一落地,很快成了“网红”。除了受到年轻人追捧,也受到很多老年人欢迎。一对老夫妇乘坐公交车跨区赶来,讲述他们年轻时在愚园路的往事。短短两个多月,9平方米的小天地就被2000多则故事填得满满当当。这里被网友称为现实版的“解忧杂货铺”。顾客走进店里,可以留下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带走别人留下的故事。
故事商店挂满了故事
这样的“故事商店”,也引起刘海粟美术馆的关注。作为发生在上海的艺术文化介入城市微更新和社区营建项目的创新案例,“故事商店”被纳入“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展览项目。
故事商店吸引了很多当地居民前来
废弃厕所变身“文艺之家”
宝山庙行镇一处公共绿地,是当地居民的健身场所。绿地一侧有个精致的众文空间,室内米白色系的原木书柜和阅读桌,营造出温馨的阅读氛围;室外绿色网格钢板模仿拱门庭院,半开放式地围合出一个室外活动场地,不仅融入公共绿地本身的设计,也延伸了活动空间。
宝山众文空间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个众文空间的前身,竟是一个废弃的公共厕所,一直无人问津,还成为绿地的一个“死角”。在一次实地调研中,宝山区文旅局发现这个“宝藏”。在专业设计师的介入下,最终成了宝山众文空间。院落围合的公共空间可以满足村民的基本社交和文化交流需求。众文空间成为百姓家门口的“文艺之家”,受到很多居民喜爱。
程雪松、赵璐琦的装置作品《记忆书香》@社区枢纽站
2019年11月,“艺术地带:庙行社区展”在宝山众文空间和庙行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展览以“艺术地带”为主题,用公共艺术的方法,把庙行镇的周围绿地和整个文化板块都联动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区域的文化艺术活动地带。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市民在家门口就欣赏到公共艺术,让市民体会艺术带来的愉悦感,让美育真正落到实处。
陈春妃、顾奔驰的《莫比乌斯·光谱庙行》@社区枢纽站
文章 | 睿途旅创
图片 | 网络
编辑 | 乐多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广振智库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