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观展 | 提炼具象,诠释意象——苏州博物馆西馆常设展览
-
2022-08-22
观看,是展览与受众之间最为传统和主流的沟通形式。无论知识背景和价值倾向,有所“看”之后必有所“感”。当我们想要去反思和推介一场展览之时,这种“感”都是不可忽视的。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希望有一千个观展者,便有一千篇宣扬着自我独立视角的观展文章。
观展77期丨评论
展览地点
苏州博物馆西馆(苏州高新区长江路399号)
展览时间
常设展览
展览单元
第一部分: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
第二部分:技忆苏州——苏作工艺馆
主编推荐语: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常被看作是博物馆展览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那么,如何协调这二者的关系,历来便成为了博物馆展览设计之时的难题。实际上,“好”的形式也常兼备内容表达的功能;“好”的内容也需要与形式相融合。本期观展所关心的苏州博物馆的这场展览便在此方面做出了尝试。
作为国内最负盛名的城市博物馆之一,开放于1960年的苏州博物馆承载了许多人对“江南”这一文化符号的具象记忆。特别是自2006年,由享誉世界的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新馆开放以来,苏州博物馆的国际知名度日益提高,深受本地及外地观众的喜爱,成为了旅游城市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苏州博物馆西馆(以下简称“苏博西馆”)位于苏州市高新区狮子山南侧,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约1.3万平方米。承接老馆的主题,苏博西馆的使命仍离不开弘扬江南文化这一中心。为了诠释、弘扬苏州文化中的这些江南具象与意向、开拓文化旅游新模式,苏州博物馆尝试了多样的展示手段,并借由这些新颖的表达,逐渐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解读和体验中心。
图 | 苏博西馆建筑由德国GMP建筑事务所设计,其外观由“十个盒子”组成,“盒子”们在馆内也形成了不同的展厅空间,中间用走廊连接。该设计在保证了公共区域采光的同时,为各个展厅提供了相对独立的环境,有利于展览的区隔和展品的分类管理。
苏博西馆共有5个主要展厅,分别为“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技忆苏州——苏作工艺馆”、儿童探索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合作展厅和临展厅。
“江南”于苏州,是具象的感触,如优美的园林、动听的昆曲、鲜甜的苏帮菜;也是抽象的遐想,如吴门画派的淡雅、苏作工艺的纤巧、小桥流水的闲静。经过三年的筹备,苏博西馆融合江南文化的各个面相,从文化艺术、苏作技艺、苏式生活等多个角度全面展示了苏州的悠久历史和特色工艺。江南文化的这些面相,在“纯粹江南”通史陈列馆、“技忆苏州”苏作工艺馆等展区的展陈设计中都有别出心裁的体现。
图 | “纯粹江南”展厅内的展柜一例
在苏博西馆的五个常设展览中,在立意上具有中心位置的的当属“纯粹江南——苏州历史陈列”展区。该展区为苏州地区首个通史性质的常设展,从“城、史、人”三个方面出发,展现苏州的文明史和城市史,溯源苏州文脉传承和地域文化。“纯粹江南”展区共有1200件展品,其中包含吴王余眛剑等150件重点文物。
图 | 如该玉琮展柜,选择浅粉色绢布作为背景,较为稀疏的丝线肌理体现了沉稳的调性,通过灯光营造的背景渐变增加了趣味性,整体在简约的同时更丰富了视觉的层次感。
如何将这些具有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展品与新近的审美取向、技术手段相结合,体现“江南”这一抽象概念,是该展区的使命所在。“纯粹江南”展区由以空间、史实、人物为线索,以时间为序,展示从三山岛旧石器时代起,至辛亥革命爆发止,讲述了一万年间的苏州历史。在展厅中,每个展柜都配合其中的展品与故事线,对背景颜色、构图及材质进行了细致的设计。
图 | 该展柜以陶器为主,背景通过战国车马及山水的图案轮廓营造了符合展品时代的氛围,并通过多层次的材质及色彩制造景深,形式美、内涵深。
另一处极具匠心的设计亮点,是“纯粹江南”展厅中的吴王余眛剑展区。吴王余眛剑剑身铸有75字铭文,是前所见剑类兵器中铭文最多的一柄。内容不仅涉及“寿梦、余祭、余眜”三位吴王,还有伐麻、伐荆楚、伐越等三场战役的内容,也涉及到吴国王位继承的兄终弟及之制,具有很高的展示、研究和文献价值。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观众的想象空间,该展区的设计者刻意省去了详细的展品文字介绍,而选择通过图形、灯光、装置等手段营造了一个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空间,用于增强观众对战国时代氛围的感性体验。
图 | 吴王余眛剑展区位于“纯粹江南”展区中的一处拐角空间,恰好形成了一个近似正方形的展览区域。设计者不仅将展品放置在正方形区域的正中,而且选用了高至天顶的展柜,搭配以特制的方形吊顶和灯光,通过聚焦式照明和吊顶的折射效果,最大限度地强调了展品,使观众的注意力聚焦在展品本身。
图 | 吴王余眛剑展柜的正后方,是以黑色钢钎为主材料制成的艺术装置。该装置利用线条的疏密关系以及实虚结合的手法,营造了极富动态的临场感。此外,这个装置并没有配上年代、人物等文字,只简洁明了地展现出一幅行刺图景,为观众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背景投影也使用了简洁的黑白形式,只保留图像轮廓而不展现过多元素,即使出现在展柜正后方,成为展品的背景,也不易喧宾夺主。
“技忆苏州:苏作工艺馆”也是一个充分运用了“江南”意象的常设展区。江南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园林、家具、手工艺品都与苏作工艺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该展区通过约9 0 0件文物,回顾了苏作工艺从宋元至当代的发展脉络。玉雕、竹刻、金属制作、民族乐器、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式家具、苏绣等传统工艺品一应俱全,为“江南”概念的具象化体现增添了生动的注脚。
图 | 这是苏博西馆“技忆苏州”展区的前言墙。多层镂空的墙面构成了鲜明的太湖石形状,并通过灯光设计增添明暗对比,保留了太湖石透、漏、瘦的特点,使该装置更接近真实。同时,利用部分镂空的墙面实现借景,也是展厅内常见的技巧。
图 | “技忆苏州”展厅的另一角度,也模仿了江南园林的花窗取景方式,通过展厅墙面的镂空,制造对展览空间的多视角体验,让观众产生移步换景的感受。
为了使观众更加切身地感受“江南”氛围,苏博西馆在互动体验方面也有新的尝试。比如“技忆苏州”展厅的中央位置就设置有视频观看区。观看区模仿江南园林,在围墙顶部用金属线条制作了白色墙脊,既保证了展厅整体风格的充分融合,又营造了鲜明的江南氛围。博物馆还将不易损坏的文物在展厅中裸展,通过触觉、嗅觉等体验,使观众对苏州工艺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加深对“江南”概念的具象化理解。
图 | 这是“技忆苏州”展厅中的一处视频观看区。该观看区位于展厅正中,被各类苏作工艺品围绕,使观众具有充分的临场感。
近年来,长三角范围内的博物馆对“江南”这一意象的表述各有侧重,其中的优秀代表包括吴中博物馆常设展、上海博物馆“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等。面对社会认知如此普遍的展览主题,苏博西馆仍然在保证内容全面的基础上创造了展览形式上的惊喜。成熟的布展理念与创新的陈列形式相结合,利用多元的具象因素成功诠释了“江南”这一抽象概念,成为继苏博本馆之后又一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作为国内地方综合类博物馆,苏博西馆还首次尝试设置了一个面积约4500平方米的“探索体验馆”,聚焦3-12岁的儿童观众,将展厅与教育空间融合,透过展览和教育的互动体验,激发儿童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提供一个尽情探索、学习和挥洒想象力的专属空间。同时,为青少年观众打造博物馆学校,让他们在开放式、互动式和探索式的体验中学习苏州历史、感受江南风貌。
图 | 苏博西馆“探索体验馆”一角。除了忠实复原江南风貌的园林迷宫体验区,馆内还有上图的儿童游乐区。该区域在保证安全、简洁的基础上,克制地融入了部分江南建筑元素,意图让儿童在日常游玩中熟悉“江南”,亲近“江南”。
当然,作为全新建设并开放的展馆,苏博西馆在展览的位置安排和空间规划方面尚有缺憾。在主展区的边边角角,笔者时常发现面积大小不一的空白区域,由于这些区域并未被隐藏起来,而是单纯用隔离带拦住或裸露在观众动线途中,所以会较为明显地打断参观过程,给人按下暂停或戛然而止的感受。也许,这些空白空间的存在是为了给将来新增的展览内容留足余地,但当下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苏博西馆将文化元素提炼为抽象装饰的表达,不仅简洁凝练地呈现了江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和元素,在有限的空间内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苏州”的各个面相,也迎合了近年来日趋走向主流的极简风格审美,摆脱了博物馆展览在大众心目中昏暗、沉闷的固有印象,为更多潜在观众走进博物馆提供了可能。作为博物馆场馆建设、展览更新的成功案例,苏博西馆必将为国内博物馆的建设与更新带来一股新风。
作者 | 牛梦沉
上海大学博物馆助理馆员
图片均为作者所摄。
工作组希望这一栏目能吸纳各类独具自我视角的展览评介,故而不限于专业和权威,只要您热爱看展、热爱思考,只要有那么一个展览深深地刺激过您,请告诉我们!
观展投稿信箱:yuanliuguanzhan@163.com
微信名:源流运动 | |
❷ 我们将分享那些永不过时的美好,探寻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让传统美重归日常。 |
-END-
/ 官 方 网 站 /www.518bwg.com
排 版|博小二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展联盟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