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曹林:用传统民族曲艺表达当代真挚情感的成功之作

原创 2022-08-18


用传统民族曲艺表达当代

真挚情感的成功之作

——曲艺剧《农场情》观后感

曹林


首届西藏文化艺术节的8台剧目各有特色,尽管拉萨市歌舞团(曲艺团)的曲艺剧《农场情》只有格桑卓嘎获得了格桑花导演奖,但并不妨碍我对这个作品的整体良好评价。



首先说编剧好。


剧中从1973年开始讲述的知青下乡建设林周农场,我在九十年代初听叶农多次讲过这段历史,他是北京老知青,在林周和当地藏族兄弟姐妹一起学大寨,搭建大寨式的窑洞,模拟虎头崖造梯田,修建虎头山水库。后来我还到当地看过那些遗留物,尽管现在看起来当时知青们的举动有些稚嫩和简单,但他们的情感是绝对单纯而真挚的。叶农等人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藏语,与当地老百姓亲如一家人,后来他担任自治区歌舞团首席小提琴手以后依然如此。《农场情》的故事用白杨的回忆为主线,展开一段青春史的演绎,以国家“大事”为背景铺陈个人“小情”成长史;又以小中见大的手法,用个体经历为线索烘托民族团结这一宏大叙事。女主在1995年再次回到西藏的时候,正是国家对口支援西藏派出首批援藏干部之日,我有幸亲身体会过这一民族团结建设边疆的壮举。至今又快过去三十年了,我们理应发挥舞台艺术的特长,记录、回顾、反思、纪念这些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展现历届援藏干部的家国情怀。



其次是导演好。


“曲艺剧”这一类舞台表达形式,很容易搞成传统项目“大串烧”。但该剧目巧妙塑造了一个知青白杨的老年形象,通过她的青春回忆,一幕幕为观众展现火热年代的生活场景,把优秀的藏族民间曲艺项目贯穿其中,如一气呵成的贯口“哲嘎”、欢快悦耳的“扎念”、载歌载舞的“锅庄”、低沉悠扬的“仲鲁”、生动有趣的“堆巴谐巴”,更有曼妙动听的“喇嘛玛尼”以及带有特殊时代痕迹、情绪激昂的“忠字舞”等等。这些平时单独表演的艺术形式,随着剧情发展与戏剧情绪相整合、统一,形成起承转合、起伏跌宕的戏剧节奏。



上述的编导之好,必须要有好的表演和音乐来支撑。


这里不得不再次谈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拉萨市歌舞团尽管是市级院团,但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地处腹心地带,历史绵长,曲种完整,人才济济,艺术资源雄厚。加上这几年国家对非遗传承的高度重视,迅速成长起来的青年演员广受群众喜爱,他们在音乐、舞蹈、说唱等方面的表演中,与时俱进的带有鲜明时代感,具有较强的舞台影响力。上世纪九十年代,自治区文化厅分管艺术创作的罗布副厅长就一直在探寻继承与发展之路,他时常感叹藏族音乐的优秀元素都被别人拿去创新,而本地艺术家却总是原地踏步。目前,我们从本届文化艺术节的这些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此类问题正在逐步得以解决。尽管未来的路还很漫长,但终究是迈出了很大一步。



再说舞台美术。


最后说,并不是因为它不重要。恰恰相反,一台优秀剧目离不开相应的舞台设计。这里所说的舞台美术是一个“大舞美”的概念,包括布景设计、灯光设计和人物造型设计、音视频设计等等,它们是一个整体,共同为表演营造出合理的空间,正所谓“适合的设计便是好的设计”——《农场情》的舞美设计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简洁明快,手法新颖。如开场就用LED大屏显示真实的林周农场礼堂这个地标性建筑物,一下就把观众带入历史的深处。


二、动静结合,重点突出。如只有一个演员在讲述“喇嘛玛尼”时,设计师并没有把知青们战天斗地的场景显示到LED大屏上,而是运用人工推拉图板,轮换展现大幅当时的黑白老照片,既起到视觉提示作用,又强化了舞台的流动感,同时也不影响演员的表演。


三、空间丰富,布局合理。如表现藏族一家人关心知青的一场戏,设计师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场面调度,充分发挥剧场艺术的假定性特征,在同一舞台上用灯光营造出不同空间,人物角色隔空交流情感,又与观众产生共情。


四、情绪饱满,繁简自如。这一点有赖于灯光设计的整体感和局部的细腻表达,除了营造四时、昼夜、天气等特定场景以外,设计师对送别、思念、重逢等情绪化场面,都用不同技术设备做了特殊处理,烘托了戏剧感。


五、形象典型,性格突出。这台戏在人物造型方面,对两大难点都处理得比较好。一个是历史人物的前后关系,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延续至今,藏汉着装风格普遍都有很大变化;再一个就是要协调好舞台上的现实生活形象与镶嵌其间的曲艺表演装扮,如剧目尾声出现的歌舞其实就是“甲谐”的变体。设计师并没有照搬民间舞蹈服饰,而是加以生活化改造,弱化特殊符号所指,强化民族服饰之美。



如果说还有一些不满足的地方,我觉得这个作品的后半段相对较弱,没有强调好当年林周农场老知青的精神遗产对今天的激励作用,有点虎头蛇尾的意思。建议在后半段适度扩展故事情节,加强戏剧冲突,继续渲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今生献子孙”的老西藏精神,而不是用一段朗诵简单表述就结束了。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责编:吕佳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传统民族曲 西藏文化艺术节 舞台美术

1468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