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天美学术|“观念的温度” 2022 综合艺术系优秀作品文献展 第一辑 黄建

2022-08-12


前言

preface

继天津美术学院2022届毕业季之后,此次文献展选择了综合艺术系15位优秀毕业生,从他们的毕业作品切入,系统梳理形成毕业创作的脉络,以文献的方式研究和探讨基于实验艺术专业教学理念所形成的教学成果,并期待以此为积淀,思考和探索更为系统与行之有效的实验艺术专业教学体系。

在梳理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毕业创作的呈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于综合艺术系以培养学生艺术创造性思维方式为主导的教学观。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毕业创作的脉络在每位同学之前几年内的课程作业中是有迹可循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和每位同学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探讨,引导学生从最初基于懵懂直觉的内心需求所进行大量实验和探索,到之后的自我意识觉醒,再到后来有目的的研究、实验和表达,经历的自内而外的漫长艰难的生长过程逐渐建立自己的观念,并形成起属于自己的内在逻辑和方法论,这种感知和建构个体观念的过程,就是形成有温度的观念表达的过程。

观念的温度,在于作品的生成是源自每位创作者的内心需求,源自他们在意的和想表达的内在的直觉。他们的创作从单纯的感受出发,深入自己的内心深处,他们挖掘、尝试、沉淀、提炼后再建构着新的思维模式和逻辑,提供给观众超出惯性思维模式的可感知的作品,触动人心,滋养人心,改善人心,使人豁然开朗。这也是每位同学的作品呈现出超越常人想象的,多元丰富且具内涵的独特作品面貌的原因所在。

综合艺术系2022届的学生从入系到毕业的三年,正是新冠疫情肆虐的三年,是学业最艰苦的三年。超出所有预期的逆境却没有拖垮他们。毕业创作中呈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张力和激情,是在这几年期间感知、思考、尝试和沉淀的必然结果,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作品中生命的温度。年轻的艺术学子们所呈现的作品中,或有对社会问题和生存环境的思考,或有对成长体验和生命状态的感悟,亦或是对情感的释放与价值观念的转化。他们通过作品提出问题,然后再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文化立场。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选择适当的表达媒介、材料和手段,寻找将观念和思想外化表现的可能性。这就让这些作品显得多元、生动、鲜活、智慧,并富有张力和创造力。在这次文献展中呈现了同学们不同时期的感知、思考和艺术实践,让我们感受到同学们敏锐的感知力、判断力与具备实验精神的行动力,感受到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独特的表现力,是有温度的生命观照。

综合艺术系建系二十年,一直秉承的教学理念,也是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理念的独特特质,让艺术学子们将自己与作品融为一体的生命感,带给人们精神维度的滋养,也带给他们走出校园后直面问题与生存压力时的勇气和力量。我们再从这里开始,继续前行。


策展人赵素梅

2022年7月27日


2018级

综合艺术系

黄建


创作与理念

Creation and concept

毕业作品

系列一


系列二


系列三


作品名称:《水泥的构造》系列

作品尺寸:200 x 120 x 100(cm)

作品材质:亚克力板、不锈钢、水泥

作品形式:装置

指导老师:李知遥

作品说明:父亲曾是水泥工,儿时的我与他有一周的工地生活经历,水泥粗糙的美感给我种下了特殊的记忆。在大兴土木的城市中,水泥被农民工塑造成参天巨物,让这种材料有了时代属性和阶级属性,我在作品中试图挖掘水泥这种材料背后的信息。这其中包括住房空间、身份认同、个人记忆,这个材料承载着我对这个时代的焦虑与困惑。

这些图案是用水泥制作的,源于工业建筑,桥梁结构,住房建筑,家居用品。这些散乱在城市中的局部,在作品中穿插、聚合、疏离,形成一个个变动中的临时景象。



作品理念

《水泥的构造》主要材料为水泥、亚克力板、不锈钢、水泥这种材料的物理属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接触和体会,有的粗糙,有的平整,在它干燥以后的状态都很坚硬。它可塑性高,性价比高的特点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建筑施工材料。自从水泥问世以来,房屋可以越来越高,桥梁可以越来越长,公路可以越来越宽,建筑速度越来越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现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泥与建设者的贡献。水泥的文化属性也在其中被塑造出来,可塑性高运用广的特点让它无处不在,坚硬的质感有踏实的感觉,再加上现代人所奢求的遮风避雨的家也让水泥这种材料有种温馨、可靠的心理感受。在我的作品中它给我带来安定与踏实的个人感受,不过在这样形式的散乱组合下带来的不安与焦虑同样是这个时代下水泥城市所带来的感受。

我毕业创作作品上的这些图案是用水泥制作的,图案源于工业建筑,桥梁结构,住房建筑,家居用品。这些散乱在城市中的局部,在作品中穿插、聚合、疏离,形成一个个变动中的临时景象。另一方面,之所以把建筑结构抽离出来,打乱之后再进行重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想掀开社会赋予房屋建筑的各种本不属于它的东西,在资本运作下的房屋,我太多的不理解,我想让它单纯一些,简单一些, 用我的方法拉近与它的距离,以我的方式回归它的基本构造。



创作草图



过程与脉络

Process and context

从我关注的出租屋的生活空间,到水泥这种建筑材料的挖掘,结合时代,生活和个人经历,完成一个个作品。

那时候用这件作品来探讨出租屋的生活空间问题,还有在外务工人员的生活狭窄,在大三的第一学期“材料与媒介的语言研究”课程中创作了作品《无题》,当时水泥的含义没有特别的挖掘。

作品名称:《无题》

作品材料:水泥,水龙头

作品尺寸:2*2*2(m)(单个作品体积)

作品材质:水泥、不锈钢

作品形式:装置

创作课程:材料与媒介的语言研究

指导老师:韩淑英

创作时间:2020

局部样品图


制作过程图


作品构思:这些粗糙的未经打磨的水泥如同工人阶级朴素而坚强的化身。水龙头是每个家庭,每个租客所必要的一件物品,有它,就算在烂尾楼里也能生存,(至今已烂二十多年的广东澳洲山庄烂尾楼里的业主就是如此。)把这些水龙头装在二米乘以二米乘以二米的立方体水泥上,强化观感。我记得有个教授回应过这样一个问题:“现实中的穷人都去哪了,我怎么没看见”,戴锦华老师回答“现实中很多如同快递小哥,餐饮服务人员或者建筑劳动工人,他一穿上制服,‘人’就消失不见了”。水龙头是生活必需品,它同时也是工业化流水线的产品,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劳动人民。整件作品即是工人阶级这个集体的外化,也是现阶段他们生存空间与他们创造的价值无法匹配的体现。


作品灵感来源:高中时,在离学校不远处租了一个人住的出租屋,一整栋房子都是用来出租的,那一单层的两个房间外加只有唯一的水龙头的卫生间,然后整一单层的楼顶还有一个水龙头用来洗衣服。我的房间也就是放一个桌子一张大床一个拼装衣柜就没有任何东西更没有地方放任何东西了。像我们这层那样两个房间共用一个水龙头的卫生间的有很多,大部分的欠发达地区出租屋都是这种规格。当时我租的房间对面是一对母子,偶尔碰见这个阿姨,听她说,他儿子两年前从湖南到这里找了份厨师的工作。

在小时候有次国庆节,记得还有很隆重的阅兵。那段时间我们一家人开了一天的电瓶三轮车,我爸要到连续好几栋的毛坯房的工地上装窗户,我则一个人在每层楼都是柱子的楼房里乱跑,玩耍嬉戏,楼里没装电梯时的断崖,没有护栏的楼梯对于那时的我是奇观,是次冒险。(那里的毛坯房和烂尾楼的样子没什么不同,烂尾楼就像是在楼房没装修的那刻,时间停止了,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在建造的过程中,被迫按下暂停键,直到被拆除的那一刻。)当时我们一家在全是水泥的空间里临时的搭了床,拉开窗帘,伸手不见五指,时而有神秘的回响声。这些只有粗糙的水泥包裹着的楼房,好像工人阶级的化身:朴素,坚强。


然后到“水墨的建构与表现”和“置换的空间造型A”的课程中,我才慢慢意识到水泥对我来说即是温暖的可以依靠,又有时太粗糙,留下过伤痕(我当时挺在意我爸拉我去工地干活的,违反自己的意愿很不好受,有一次为了对抗他,我还在工地从二楼跳到一楼弄伤过脚,现在才慢慢理解他们的难处,从以前被动帮忙到现在主动去帮他们干活)。

作品名称:《无题》

作品尺寸:可变

作品材质:水泥

作品形式:综合绘画

创作课程:水墨的建构与表现

指导老师:李军

创作年份:2021

作品说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水泥的初步平面尝试。


作品名称:《水泥与楼房》

作品尺寸:可变

作品材质:水泥

作品形式:综合绘画

创作课程:置换的空间造型A

指导老师:孙鹏

创作时间:2021

作品说明:或许在城市里也能经常看到各种楼盘上正在建造还没建成边缘还露着钢筋的一格格水泥楼房,有些还包裹着绿色施工网,还有些是废弃的空无一人的烂尾楼。有时我真觉得它们是乐园一般的存在,在它建成后每个人只能缩在远处看如同像素点般的存在,却要大部分人一生的打拼,而且每间格子中的人际关系如同水里的氧气十分稀薄,而在它建成之前,如果允许进入,人可以穿梭在各个房屋间,没有建成的墙和门,没有装饰,表里都是水泥,我感受到的是自由,放松。我还一直想象我能拥有这样粗糙的,未经装饰的,还没有门的一栋楼,一个人拥有那么大的空间,真奢侈,想在里面做很多事,在它建成之前,这空间可以只属于一个人。 


在“主题创作”课程中,老师更是鼓励我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去挖掘水泥的另外的可能性,或许可以在水泥的本身物质性上去强化它,而不单单局限于平面的方式,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毕业创作的过程中,老师给我的引导和帮助,都至关重要,不断尝试,不断用小搞去探索去试错,用更适合的方式去完成毕业创作。

作品名称:《切片》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材质:水泥,氧化铁,亚克力板

作品形式:综合绘画

创作课程:主题创作

指导老师:李知遥

创作时间:2021

作品说明:“切片”用的是最常见的和最便捷的一种建筑材料—水泥,它的斑驳粗糙的的表面肌理有种现代生活的颓废感,也是我感觉亲切的材料(以前我和我爸经常去工地干活)。这是我记忆情感的切片,也可以说生活里局部时空的切片。



在我记忆里,夏天没有门窗的毛坯楼房吹出来的风是最舒服的。瓦楞纸可是那里不可多得,用来午休的好东西。

每次看到烂尾楼一样的建筑(只有骨架),总想进去寻找我童年时光里生活过的角落,那段时光里,落魄的气息包裹着,强有力的建筑骨架,驱散着负面感受,在黑夜里风雨里带来了迟了些的庇护,有限的遮掩,“粗糙”的温度。

水泥框架


我在做这些作品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在这些课程中,老师们会给我们非常自由的创作环境,即便是“水墨解析”课程,在把握课程的核心理念之后,依然可以捣鼓你感兴趣的媒介,并不局限于课程中提供的线索。老师们也鼓励从自己关注的感兴趣的东西出发。即便是一些稚嫩的尝试,老师也能从中看出它们的亮点,这种正面反馈让我肯定自己的尝试是有价值的,就算有时不想揭示的过去经历,在他们的推动下,也可以成为创作中的养料。



新尝试

水泥与氧化铁

作品名称:《无题》

作品尺寸:可变

作品材质:水泥、氧化铁

作品形式:综合绘画

创作课程:主题创作

指导老师:李知遥

创作时间:2021

作品说明:完全的把水泥和氧化铁当做颜料来尝试的创作。


以往作品

Previous works

烟雾与楼房


作品名称:《烟雾与楼房》

作品尺寸:可变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形式:综合绘画

创作课程:主题创作

指导老师:李知遥

创作时间:2022

作品说明:在城市中忙忙碌碌,被爆破的楼景成为我们不可多得的消遣,能看到如此壮丽的场景,为没有激情的社会增加了一丝声响。或许,即便是火灾现场,观众们也能把它的悲伤情绪消解后,转化成在枯燥的夜晚如同看到绚丽烟花在黑暗中迸发的景象。



000


作品名称:《000》

作品尺寸:30*40(cm)

作品材质:油画

作品形式:架上绘画

课程名称:意象素描

指导教师:刘晓姝

创作时间:2019

作品说明:  我期望着能在充满痕迹的时代留下这样的痕迹。



风干

作品名称:《风干》

作品尺寸:53*76(cm)

作品材质:纸、水彩、水墨

作品形式:架上绘画

课程名称:水墨解析

指导教师:李军

创作时间:2019

作品说明:动物的死亡有许多种样子,风干脱水是其中一样,这是它留下的最后的痕迹。



会议

作品名称:《会议》

作品尺寸:37*49(cm)

作品材质:水彩纸、丙烯

作品形式:凹版印刷

课程名称:综合材料印刷语言研究

指导教师:韩淑英

创作时间:2020

作品说明:会议时的平静的气氛


总结与感悟

Summary and perception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探索适合于自己特点的风格是不言而喻的事,从生活中搜集创作素材是创作的原则,整理起过去许多年里的回忆,留下的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在工地帮忙的那段日子。脱离这样的场景很久之后,来到大城市里读书,在街边,在巷子里,在车窗外,偶尔能看到以前经历的那些熟悉的元素,有种莫名的熟悉感,亲切感,而那些富丽堂皇装修的餐饮馆,让我难以靠近。要说烂尾楼是中国独有的景象,这是不准确的,但是要像中国有那么多的烂尾楼的开发商卷款烂尾或许是中国独有的,这样的场景,我总是忍不住驻足观望,这样的楼景成为我不可多得的消遣,能看到如此的场景,也许把它的附着的悲伤情绪消解后,转化成壮丽的景观也不是不可以。


策展人的话

Words of the curator

黄建的作品《水泥的构造》是源于水泥在他成长记忆中那种“粗糙”的温度。我曾和他聊过作品的初衷,他说了儿时的他与同水泥打交道的父亲有过一周的工地生活经历,我深深理解和感受到作品产生看似偶然却是必然的属于他的情感脉络。相比期间水泥粗糙的美感给他种下了特殊的记忆,更多的看到由这种记忆带给他关注与之相关的人群的生存状态所表达出来的人性温暖。水泥这种材料虽然承载着他对这个时代的焦虑与困惑,但同时也让他觉得自在和踏实。当我看到他最初用水泥尝试画出的立方体,画出的类似涂鸦的实验性作品时。那感性中又有种源于直觉的理性控制的画面,让我有一种言说不清的感动和震撼,我想那是一种最真切的生命体验,它呈现出来的真实、朴素和有温度的表达,直击人心。 


END

                   编     辑: 戴李瑶

                   资料提供: 黄  建

                   平台初审: 刘  涛

                   平台复审: 李知遥

                   平台终审: 赵素梅


天津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

微信号|TAFADCA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天津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观念的温度 作品文献展 黄建

1379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