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你,拜金吗?

原创 2022-08-12

Banksy《Christ with Shopping Bags》,丝网印刷,69.8×49.5cm,2004年



“天气很好,钱几乎没有。”“钱给了我世上最珍贵的东西——独立自主,现在只要我愿意,就可以叫任何人见鬼去。”听听文人们的花样“拜金”,再看看自己,果然古今如一。钱钱钱!金钱欲望膨胀的不仅有文人骚客与你我,更有“神坛”上的艺术家们……




拜金难分伯仲


倘若跟随《蒂芙尼的早餐》中赫本的脚步穿梭纽约,你也许最能体会金粉世界的诱惑。一间Tiffany门店,橱窗内精美,橱窗外落寞,二者间有难以跨越的金钱与阶级鸿沟。无怪片中的霍莉痴迷于此,即便穿着华丽,炊金馔玉的生活仍不属于她。在这样一座城市、一个时代,不“拜金”,似乎会被归为异类。


电影《蒂芙尼的早餐》,剧照,1961年

罗伊·利希滕斯坦《Crying Girl》,彩色平版印刷,43.8×59cm,1963年


这是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战后经济腾飞,艺坛的镁光灯照向这片土地,前卫艺术、波普艺术由此繁荣。伴随着印钞机飞速运转的声音而诞生的新一代艺术家,理所当然地将消费主义裹挟入自身创作中。就如人们熟知的安迪·沃霍尔便完全可被称为“拜金”,他毫不掩盖自己对金钱的赤裸热爱。


“如果你打算买一幅20万美元的画,我劝你把钱一捆一捆地挂在墙上就好。这样一来,你的客人第一眼就能看见墙上的钱。”沃霍尔在其非正式自传《安迪·沃霍尔的哲学:波普启示录》中这样写道。如此讽刺、如此真实,毕竟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美元符号便是其创作主题之一。


安迪·沃霍尔《Dollar Sign》,丝网印刷,51.1×40.6cm,1981年

安迪·沃霍尔《Dollars Sign》,丝网印刷,50.2×39.7cm,1967

安迪·沃霍尔《Fifteen One Dollar Bills》,纸本墨水、铅笔1962


艺术与“金钱”二字挂钩,似乎是大众最不乐于听闻的,其葆有的纯粹性怎能被“铜臭味”侵染?但即便被后世烙上“媚俗艺术”的标签,做生意与赚钱对浸淫、成长于消费主义时代的沃霍尔而言也是最优雅迷人的艺术,或许这正是这位小镇青年的心结所在。但成长于上流社会的彼得·保罗·鲁本斯就不尽如此了。在这位艺术家身上,人们可以体会到他对金钱、权势天然的谄媚。


彼得·保罗·鲁本斯《Two Sleeping Children》,布面油画,65.5×50.5cm,1612-1613年
彼得·保罗·鲁本斯《Old Woman and Boy with Candles》,布面油画,77×62.5cm,1616-1617年


于意大利逗留期间,鲁本斯从未停止与权贵联络,其目的就是要钱。他似乎对金钱永不满足,且非常“拉得下脸”。1603年,他为获得赞助费在给一位公爵的信中写道:“事实上,我承认这是我的个人愿望。我的经纪人为我考虑后建议我这样做,而且我自己也愿意伏在您脚下并亲吻您的双手。”也是依靠这位“金主”,鲁本斯得以在意大利各地游历、学习。


彼得·保罗·鲁本斯《The Feast of Herod》,布本油画,208.3×271.5cm,1635-1638


可以说,以上行为与人们心中艺术家的形象毫无关系。纵览艺术史,如提香、伦勃朗等艺术家都有着各式“拜金”的人生标签:投资狂热爱好者、“吝啬鬼”,这些足以打破人们对艺术家“清高”的刻板印象。而艺术的祛魅之旅才刚刚开始。



拜金促进创作?


艺术变为逐利方式如同被拉下神坛,面对露骨的数字交易,爱好者难免有微词。但你绝对想象不到,“拜金”并非百害而无一利,艺术史中不乏有以此推动创作的例子。


丢勒《自画像》,布面油画,67.1×48.9cm,1500年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版画行业开始兴盛。该现象的“幕后推手”之一便是丢勒。他在1495年至1500年间创作了数十幅版画作品。显然,相比传统油画,版画因可以印刷多份而拥有更大的传播量与市场。据说,丢勒所制的《勃兰登堡的阿尔布雷特》的印刷量便不少于500份。


阿尔布雷特·丢勒《Knight, Death, and the Devil》,木版画,24.3×18.8cm,1513年
阿尔布雷特·丢勒《Cardinal Albrecht of Brandenburg》,木版画,15.2×10.2cm,1519年

版画于丢勒是意外之喜,也令他脑洞大开。艺术家思来想去后决定:“自此以后,我将投入到版画中。如果我更早地开始此项创作,我将会有超过一千埃居的钱。”


金钱的驱使令丢勒在版画领域开始不断耕耘,导致在后续一个世纪内,其版画作品都保持着难以企及的高度,也影响着后来者——丢勒是贾科梅蒂最爱的艺术家,后者在创作中时常参考丢勒于1514年所作版画《忧郁I》,那种倦怠与愁容亦成为其艺术标签。


丢勒《忧郁I》,版画,24×18.8cm,1514年

贾科梅蒂《L'Homme qui Marche》,青铜雕塑,1960年


因此,我们必须直视:金钱有时确是艺术创作的源动力。艺术虽美,其背后的创作与交易却露骨得“不尽如人意”,就连埃菲尔铁塔也如此——19世纪,工厂与工业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方法的成功。该时代发生的所有奇迹都在向金钱靠拢,埃菲尔铁塔也不例外。


埃菲尔铁塔建造过程,1887-1889年


在建造期间,这座建筑一度是众矢之的,且被称为巴黎“品位摇摆”的证明。然而,即便包括小仲马与莫泊桑在内的一众文艺界巨擎刊出署名信,直言即将完成的建筑为“巴别塔”、“工厂烟囱”和“可恨的铁柱子”,由工业革命与金钱刺激而设计的巨塔还是在古典建筑群中拔地而起。


莫奈《Arrival of the Normandy Train, Gare Saint-Lazare》,布面油画,60×80cm,1877

梵·高《Factories at Clichy》,布面油画, 44×73cm,1887年


所以,不单单是艺术家,“拜金”亦促进了社会的艺术发展。埃菲尔铁塔便是明证,当财富与技术得以成全欲望时,这一迷人的现代城市丰碑才会出现。如今,人们对其争议已不在,铁塔甚至成为法国标志。“拜金”或为艺术的“双刃剑”,但至少在如上例子中,它为艺术创作推波助澜。



能“拜金”吗?


“当代艺术已死,资本主义害的。”网络上至今仍流传着这句“振聋发聩”的语句。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便编写了《拜金艺术》(Mammonart)一书,以痛斥被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化后的艺术,并称艺术已为金钱的奴仆。


Otto Dix《Portrait of the Journalist Sylvia Von Harden》,蛋彩画、油画,121×89cm,1926
Otto Dix《Metropolis(Triptych)》,混合媒介,181×402cm,1927-1928


这很大一部分源于艺术“光环”带给人们不够真实的情感期待,“真相大白”后又导致幻灭。实际上,大多艺术家虽“拜金”,但只为谋生。譬如梵·高也会投机地进行创作,绘制圣物橄榄树与柏树迎合品位。其弟提奥迫切想要销售自己哥哥的作品,却明确表示拒绝一切低估作品价值的交易;木匠出身的齐白石自幼即认定做活计是为了挣钱,在《发财图》中称算盘为“欲人钱财而不施人危险”的工具,想必艺术于他也类似。


梵·高《Olive Trees with the Alpilles in the Background》,布面油画,73×92cm,1889
梵·高《Cypresses》,布面油画,93.4×74cm,1889


也有如雷内·马格利特般的艺术家将艺术与贸易分得格外清晰。他在给一位画商的信件中写道:“……我靠我的作品为生,我也希望尽可能多地卖出作品,但并不是任何作品……请您详细地告诉我,在所有作品中哪一幅的出售几率最大。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没人买的,就应该被撕毁。”


艺术家面对自己的心血之作都如此看得开,观者只应更甚。更何况,马格利特渴望赚钱的原因也并不“可憎”,他曾写道:“我力求为未来的妻子提供像资产阶级那样有条不紊的安宁生活。


雷内·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Clairvoyance (La Clairvoyance)》,布面油画,54×64.9cm,1936年

雷内·马格利特《禁止复制》(Not to Be Reproduced),布面油画,81.3×65cm,1937年


再者,艺术家本也有“放荡不羁”、“恣意妄为”等标签。直面自身欲望,似乎并不可耻——他们与旁人一样,有着追名逐利的渴望,而天赋与努力给予了其追求的资本,何乐而不为?并且,如若为此遮掩,岂非更加难堪?


身价最贵在世艺术家杰夫·昆斯谈论起最爱的艺术家达·芬奇“极度富有”时也称:“他的作品令社会受益,所以富有是正常的。”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或许艺术作品通过明码标价才能向市场证明其价值,从而被全社会所珍视?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欢迎留言讨论。



编辑、文  于明祎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时尚芭莎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478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