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从毕业生走向看文博教育这几年

原创 2022-08-11


又是一年毕业季,大批学生即将走向下一个人生阶段。在人们的印象里,文博行业与文物朝夕相对,工作稳定有趣。“去博物馆工作”成为新一代高考生的理想职业之一。考古文博学生真的能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吗?考古文博学生毕业后去向是什么?

考古本科生毕业去向管窥

根据2022年近百所高校公布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情况,学生深造率(升学、出国、出境)普遍达半数以上,少数人选择直接就业。笔者调查了某高校2018级本科毕业生(2022年毕业)的毕业去向。该高校考古文博专业本科毕业生共七十多人,其中,本校读研、外校读研、出国留学约占总人数55%;暂不就业预备继续升学的约占40%;另有少数毕业生选择就业。相比前两年,可明显看出2022年毕业生竞争激烈,但各项政策和形势整体是利好的。6月,文旅部公布文化和旅游发展最新统计公报。公报称,截至2021年末全国文物机构从业人员18.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8万人。7月,北京市西城区区长孙硕在北京市十三次党代会小组讨论会上关心毕业生就业问题时说:“(北京)西城区的孩子,今年必须保证人人有工作!”2022年,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时期末全国考古人员总数超过10000人。


某高校组织博物馆志愿讲解活动


疫情下的“教”与“学”

“大学就四年,疫情占三年。”已成为近几年大学生时常调侃的一句话。高校学生作为体量大、流动性大的“高风险群体”逐渐习惯推迟开学、线上教学甚至缺席自己的毕业典礼。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大学考古文博学生的学习。

疫情这几年,不少高校老师都谈起过线上教学质量不稳定的问题。难以和学生形成有效互动、无法监督教学质量、缺少实地观摩机会、照顾学生情绪降低考试要求等都成为高校教师们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可想而知,与在校学习相比,线上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除线上课程外,考古文博专业特有的田野、博物馆实习也受到疫情的较大影响。2020年部分高校的田野考古实习因疫情推迟出发,提前结束。缩短的工期要求教师精准掌握发掘进度,学生短时间内迅速学习田野技术。有些往年列入教学计划的学习内容不得不因时间原因删减或供学生选择性学习。实习期间,学生也不能随意外出,很难与当地居民交流。考古工作中的调查环节常有赖于和当地居民沟通,在交流中获取遗址信息,征集文物。如何有效地和居民交流,融入当地环境是每个考古人的必修课。对于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而言,本科时期的实习是一次绝佳的锻炼机会,因疫情错失,无疑有些遗憾。2021年,某高校的博物馆实习也因疫情改在省内博物馆进行,实习时间从三个月缩短到一个月。


晨雾中繁忙的田野实习工地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考古领队。2022年上半年的全国疫情使很多考古工地被迫停工。即使开工,尽量缩减人员,主要进行室内整理工作,这使得工地的工作进度推进迟缓。4月到9月,正是毕业生结束考研任务,还未进入新学期的闲散时间。往年这个时候,考古工地都会招收大量大四毕业生参与发掘,也为考古学生积累发掘经验。但是今年,高校纷纷封校,禁止出入校园。

2022年5月22日,某高校考古专业的秦教授熬夜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某会议软件从下午开到晚上,电脑上的文档满页飘红,而距离这位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时间仅剩下一天。“不是学生不用心写”,虽然挑灯奋战到凌晨两点,但是秦教授没有否定学生的努力,“从开题到结题,学校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学生没有办法按照既定计划到考古所接触实物,最后只好修改选题方向,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同为毕业生,小周没有在论文中遇到困难,却被疫情绊住了返校的脚步。有时一学期无法和同学见面,意味着连续两三个月都没有和同龄人说话的机会。当时大三结束田野实习后,小周勉强能把全班同学的名字和面孔一一对应上。最后一个学期,因为疫情无法返校。朋友圈里,同学们“各显神通”,晒出隔着栅栏或远程视频的学士服合影。

考研人数再创新高

“生在千禧年,永远都是人最多的那届。”毕业于某高校文博专业的小林这样感叹。根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毕业的本科生多达1076万,同比增加167万,创下历史新高。而各高校招收的研究生名额并没有因毕业生增多而显著增加。2022年全国高校共招收文博研究生1100多人,与2021年招生人数基本持平。目前全国开设考古文博类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50所,其中较为知名的包括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这些高校开设的相关专业有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等。硕士研究生阶段研究方向细分,除常规课程外,各个学校都有与学科优势相关的特色方向。

小林心仪的学校去年在文博专业四个方向共招收60人,而2022年仅招收40人。压力不仅来源于同龄人,还来源于蜂拥而至的跨考生。

某文博考研机构,每年成功“上岸”文博专业的考生绝大多数来自五花八门的专业,他们中有人从《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中了解文博,对文博产生热情,希望未来从事这个行业,也有的人目标是取得研究生学历,找到更好的工作。与法律、金融等大热专业相比,文博专业相对冷门且考试门槛较低,成为许多考研机构的推荐选项。因此,报考文博专业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跨考生们凭借坚定的考研愿望和相对较长的学习周期常常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文博学生常选择在大四参与更多的实习,积累实习经验的同时备考。近几年考研形势变得严峻起来。在某一毕业班同学中,报考本校本专业成功上岸的不足一半,其余的多调剂去了其他高校。

多数文博本科毕业生不想在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有人早早计划继续深造;有人留恋学生生活,还没有做好走入社会的准备;也有人认为本科生能获得的工作不够理想,希望有更好的选择。在考古文博行业,对口岗位多要求研究生学历,对本科生的招聘通常不涉及核心业务,不限制专业。此类岗位发展空间较小,与毕业生的理想薪资有距离。疫情之下,原有的文旅公司也都纷纷缩减规模,使得原就不多的对口单位进一步减少。

文博行业大热使更多人看到文博,选择文博,对于文博领域的人才建设和储备都有益处。但是,文博行业的发展空间也需要被看到。考生们逐热点而来,能否收到满意的结果?文博行业在视野焦点中,又能否借着时代的东风继续发展壮大?这些,恐怕还需要时间给我们答案。

刊于7月12日《中国文物报》5版

编辑:卢   阳  范一苇

审核:冯朝晖

复审:崔   波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文博教育

1562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