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关于儿童美育,大师罗斯科有话说……
-
原创 2022-08-04
艺术家马克·罗斯科
马克·罗斯科不仅是美国战后最杰出的抽象艺术家之一,在艺术市场亦屡创纪录、傲视群雄。不过,除了画家身份,他曾在布鲁克林犹太中心学院(Brooklyn Jewish Center)给儿童教授艺术课程长达23年。今天,时尚芭莎艺术通过十问十答带你深入了解罗斯科的教育心得。
1923年,20岁的罗斯科(Mark Rothko)决定从耶鲁大学肄业。
作为从小跳级的学霸,他在耶鲁修习了数学、经济学、历史、法语等科目。肄业这一决定或是出于其奖学金花完、经济拮据,或是作为犹太移民受到排挤以及认识到精英教育的虚伪。总之,他选择毅然退出。
马克·罗斯科《地铁》(Subway),布面油画,104.8×79.4cm,1939年,其早期作品具有表现主义风格。
辍学后,罗斯科拜访了一位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学习的朋友,自此决定将艺术作为终身事业。不过,当艺术家并非易事,生存就是第一难题,他也曾遭“社会毒打”。比如有一次,罗斯科为书籍创作插画,出版社却并没有给他署名;起诉对方,又惨遭失败……
为了有份稳定收入,他于1929年开始教小孩子画画。尽管如此,对于当老师,罗斯科可是认真的。虽然他对评论家、藏家总是不假辞色、脾气古怪,但据后来其学生回忆,大家都亲切称呼他“Rothkie”,将之视作全学校“最友善、最亲切、最温暖的人”。其对儿童绘画、教育方式方面亦有独到见解。
马克·罗斯科《Underground Fantasy》,布面油画,87.3×118.2cm,约1940年
Q:你还记得自己刚开始当老师时的感受吗?
罗斯科:一开始并不顺利。我讲课磕磕绊绊,两眼一抹黑,更像在“闲扯”,上完第一堂课差点就想放弃了。不过,人们仿佛热衷于某种古怪陌生的论调,我那晦涩难懂的言辞被当作一种“神谕”。所以,我决定继续教下去。教书也能缓解我画画时难以寻觅、难以定位到感觉的焦虑。
Q:你的方式与传统艺术教育有何不同?
罗斯科:传统的绘画方式不过是教孩子如何制作各种不同物体,这让其一开始就将自然的技巧视作不可攻破的难题,还未开始就灰心丧气了。我们的方法则截然不同。一开始,我首先会鼓励孩子做一个创作者,教育他们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以及如何清晰生动地表达出来,而非告诉其用这种方法还是那种方法。
马克·罗斯科《Slow Swirl at the Edge of the Sea》,布面油画,191.4×215.2cm,1944年
Q:再往前推,文艺复兴的学徒制下诞生了许多大师,你如何看待当时与当下的艺术教育?
罗斯科: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目的和方法有着极为清晰的界定,同时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这里面也许存在着某种教条主义,然而在它指导下的艺术创作反过来抵消了教条主义本身。因为那些至关重要的艺术杰作,不仅在过去的时代里生机勃勃,即便在我们的时代也同样无法消减其价值。
遗憾的是,无论从观念层面还是艺术层面,美国社会并没有衍生出一个可与之比拟的统一体。当下是一个无情的战场,数不胜数的冲突和与之无关的立场都在互相争执、攻讦,渴望得到认同。每一种立场都拥有自己的拥护者,即便各个群体的势力之间并不均等。今天,我们再也没有一个足够令所有人都相信和认同的神话,艺术则能够承担这个使命去建立一套广泛被接受的、普遍性的象征。
Q:你认为小朋友学习艺术需要天赋吗?
罗斯科:人们对艺术天赋、训练经验之间的关系总是有所误解。虽然我并不否认天赋和训练的重要性,但无论成人还是儿童,绘画都是一种天生的本能。这就像说话、唱歌一样,人无需专业知识,就拥有讲故事、与人交谈的能力,也能即兴哼唱出某段旋律。无论是色彩的涂抹,还是视觉透视、几何规则,孩子都能无意识地使用。可以说,孩子的绘画就是艺术,它们与大师杰作之间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Q:正如毕加索一直在追求像孩子一样画画。很多人对于看不懂的抽象画也会说:“我家孩子也会画。”所以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似性?
罗斯科:一,他们都运用了基本造型语言和要素;二,均展示出带有个人风格的共通特征。三,两者的创作性冲动的合理发展将引导出最好、最彻底的艺术体验。正如作家威廉·维奥拉(Wilhelm Viola)所说:“所有孩子似乎都能无意识地追随形式的永恒规律。”
马克·罗斯科《No.10》,布面油画,229.6×145.1cm,1950年
不过,如果孩子遇到困难或小障碍时,可以给他们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最重要的是发现其长处,鼓励他们建立信心,而不是把规范强加给他们。总之,心中要维持一个标准:孩子需要通过绘画去表达他们的认知,而不是忽略认知。
马克·罗斯科《No.1 Royal Red and Blue》,布面油画,288.9×171.5cm,1954年
Q:小孩子在学画时总有“十万个为什么”,如何回应他们源源不断的好奇心?
罗斯科:当孩子八九岁时,成长环境会促使他们萌生自我意识,尤其热衷于提问题,大人必须要解答他们的问题,不能置之不理。而且在回应时,千万不要介绍给孩子与其创作模式毫不相干的因素,因为这样会摧毁孩子的安全感,对他们创作的真诚和持续性产生威胁。
Q:你觉得一位艺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
罗斯科:一方面,他应当具有洞察和评估孩子个性、背景和潜质的方法,能够营造一种舒适、自信的氛围。另一方面,他必须具有作为艺术家的敏感度——这是成为理想教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资格条件。对他而言,艺术就是一种清晰的演讲语言,能启发恰当的理解和激情,只有艺术家教师才能最顺当地实现这个角色。
Q:具体谈谈“敏感度”吧,是否有某种标准?
罗斯科:敏感性是一种特别不稳定的变量,它从不会均匀地分摊给每个人。也不存在关于它的标准,因为建立标准就是粗暴地评判其程度和种类。我们确实必须依赖一种形而上学的直觉。某种程度而言,一个人强烈的美学偏好会摧毁其客观性。
在艺术教育中,这种敏感性成为教师影响孩子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可以让他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做出真诚、热忱的反应。他理解最晦涩的象征、最微弱的暗示,理解每个笑容、幻想,以及数不清的、不可预测的造型表现力。他应当有能力让孩子感受到其反馈,这种欣赏把教师也变成一个共同的创作者。
Q:你认为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罗斯科:艺术是关于精神的。儿童绘画的形式和色彩,作为一种自我言说的语言,其艺术表达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以及震撼人心的活力。不过,如果仅把培养艺术家定为我们的教育目标,那么为孩子们举办一些画展就足够。显而易见,这远远不够。
教育不是预言:一个学画的孩子将来未必是艺术家,就像一个学算术的孩子将来未必是数学家一样。对于教育者而言,艺术的意义不仅止于自身,还在艺术之外。艺术须有助于孩子培养健康的社会态度、坚定的精神意志、良好的个人习惯和自我担当的意识。
(注:以上问答根据书籍《艺术何为:马克·罗斯科的艺术随笔》中关于艺术教育的内容总结整理而来,以方便理解。)
马克·罗斯科《Green, Blue, Green》,纸面丙烯、墨水,123.2×102.9cm,1969年
马克·罗斯科《Untitled》,布面油画,172.7×137.2cm,1970年
你认可罗斯科的教育理念吗?看完之后,你学“废”了吗?虽然罗斯科自己的大学教育并不成功,但正是他身处其中,对看到的种种现象进行反思,才造就了其独树一帜的艺术与教育思想。
1969年,在他辍学46年后,也是离世前一年,耶鲁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学位。罗斯科在致谢词中调侃道:“你们一定要相信,我接受这个荣誉与你们决定颁赠给谁,同样艰难。”
他接着说道:“……那时,我们一无所有,不害怕失去任何东西,我们拥有想象力。现在的情形完全不同了。这是一个充满了冗词赘语、活动、消费的时代。我不想冒险讨论哪个世界的状况更好,但我相信那些从事艺术的人们,渴望找到一种静默的状态。在那里,他们能够扎根、成长。我们祈盼他们能找到。”
编辑、文 张剑蕾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时尚芭莎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