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时尚·可持续 | 柳冠中:设计思维——从造物到谋事
-
原创 2022-08-08
设计不是奢侈,也不是个人爱好,而是一种长远的谋划,一种集约的考量。
柳冠中
编者按:
2022第二届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由清华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和浙江绍兴柯桥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致力于汇聚全球青年协同创新的力量,探索前沿时尚趋势,引领未来时尚主张。
本届大赛以“时尚·可持续”(Sustainable Fashion)为主题,倡导在纺织、服装与配饰等领域的可持续设计。通过从材料创新与循环利用到设计新方法的探索与创造,从可持续观念的创立到体系的不断迭代完善,实现时尚消费理念的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时尚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演进、时尚可持续新生态的升级与发展。
目前,大赛已完成作品收集。为进一步探讨可持续设计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整理了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政府津贴学者,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人文智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柳冠中先生以《设计思维——从造物到谋事》为题的演讲内容,希望能够为广大参赛者打开思路。
我们常常提及工匠精神,提及大国工匠。大国工匠是由什么延伸而来的呢?大国重器。因为要完成大国重器,所以才需要大国工匠。大国工匠的精神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绝非仅仅是做一个打工仔式的工匠。这就是我们学设计乃至任何学科都要注意的——做事。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业设计并非是“工业的设计”,它所追求的也绝非是所谓的“炫、酷、爆”,许多人认为工业设计仅限于外观、美化、造型,这样的意识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国家的发展。
同样一件物品,放在工厂里是产品,放在货架上是商品,在家中使用是用品,丢入垃圾箱是废品。我们的设计不能仅仅限于外观式样的设计。制造不是目的,所有的物品都处在流通当中,流通也不是目的,真正目的在于使用。我们要解决的是全产业链的问题,这个概念在目前的中国仍然没有真正落实下来,我们仍认为设计是最后一道关,我们的眼睛只看到好看、美化,但其背后却不是这样的。我们要解决制造的矛盾、流通的矛盾,最后是使用上的安全。
真正的设计是一个全产业链的工作,也就是做事。真正的设计要解决中国的产业链转型问题,解决中国的民族复兴问题,而不是眼下我们在局部所看到的问题。设计应该是一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更加合理、更加可持续、更加公平的学科,这是设计和艺术最大的区别。艺术是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它应该是自由的、百花齐放的。但设计不同,设计要关注的是如何提升大众整体的生活水平。设计最大的特点是不从自己出发,而是为别人服务。
我国自从本世纪以来,就非常重视设计。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发展专业的工业设计。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我国政府明确要求“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到了“十四五”规划,国家着眼于工业中心的建设。
二百年前,贝塔朗菲第一次提出系统的概念,提出离开系统结构的元素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必须建立系统结构。如今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能够即时地为我们提供我们想要的信息和知识,我们更应当去关注知识背后的东西。这也就是认识论的本体论和方法论。
我们常常追问:什么是美。我们对美的理解被引向了感官刺激的误区,所以常常以大为美,以多为美,以奢为美。难道朴素不是一种美吗?美并非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的一种感受和反馈,美是第二性的,是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环境下才能产生的,同样的事物换一个场合、换一个环境就会变成丑。审美不应该是感官上的,不能用感官刺激去下结论。
我们的设计必须要脱离对感官享受的满足,要追求扎根于实际。我们不能跟随外国的风格,弯道超越是超越不了的,我们必须换道超越,我们要创造自己的风格和体系。
2021年9月23日,习近平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诠释了中国方案——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将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我们不能一说到中国的美就想到故宫,那是帝王时期的美。在当代,我们要创造还未曾有过的生存方式,走中国自己的发展之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才是中国方案。
我们要思考什么才是人类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我们要的是车吗?不,我们要的是出行方便。明白了本质的诉求,我们才能不断地优化、不断地创新,而不是将产品做得越来越奢华。我们要去定义消费,根据国人的潜在需求提出技术所能适应的性能参数,推进技术的创新、转移、迭代和社会进步!
工业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是解决今天的问题,二是提出未来的愿景。设计应该是无言的服务,无声的命令!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要给人带来限制,它不应一味怂恿人,而是应该引导人,提高人的文明程度。不是一味让人享受,而是应该让人学会适可而止。
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今天的设计师首先要有抓住“需求、目的、本质”、建立系统性结构的抽象思考能力,其次,要能够跨界创新,做好设计不能离开与其他专业人士的合作,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扩展结构型知识,完成本质性的“创新”,最后是要贴近生活,研究社会的真正需求目的和语境,这样才能把握时代脉搏。
最后留给大家一句话:艺术家,见自己。科学家,见天地。设计师,见众生。设计不是奢侈,也不是个人爱好,而是一种长远的谋划,一种集约的考量。如果我们能本着这一点去培养设计师的话,中国的未来会更好!
文字整理:毕文立
排版编辑:毕文立
发稿审核:杨庆梅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