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在城市夜晚策展的15条心得
-
原创 2022-08-18
《许愿光塔》, Cyril Lancelin(法国)& V-Studio科技艺术工作室
受访者:袁樵、陈晓晗、张明烨、谢琼枝
采访:陈颖
编辑:钟刚
持续关注城市公共艺术,是打边炉自然呈现的一条编辑线索。随着城市光影艺术项目的不断举办,夜间的公共艺术成为一个新的关注方向。相比白天的公共艺术,夜间的公共艺术有何特征和魅力?它们在策划、作品选择和呈现上又给予了我们怎样的经验和启发?光影艺术和城市文化的塑造与形成之间,有何关联和影响?这都是打边炉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
第二届深圳光影艺术季在深圳市城管局的主导下,以福田区为主展场,同时激活了其它八个不同的片区。龙岗分展区在“无界融合”的主题下,与社区和环境产生了切实的在地互动,借此机会,我们与龙岗分展区的策展团队进行了一次对话。以下是我们根据采访形成的口述,依照惯例,发表前经过了受访人的审校。
在龙岗展区的策展工作中,他们基于各自不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当前光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判断,藉由策展呈现了城市公共空间当中的光影艺术的魅力和想象力。在他们看来,亮堂的灯光对感官的刺激,带出的情绪空间反而是狭隘的,暗,才能拓宽光影艺术的思考维度,并且在日臻成熟的科技艺术面前,惟有克制,才能把握到“光”的本质。
袁樵
深圳光影艺术季龙岗展区总策展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
1、细腻
我的工作主要基于上海,近两年,我来深圳的时间多了一些。深圳的光影艺术季已经举行了两届,去年,我参与了第二届光影艺术季龙岗分展区的策划,主办方希望我可以从技术、经济和艺术的层面去介入规划。
在第二届艺术季的大主题下,龙岗分展区的主题概念“无界融合”有不同层次的考虑,我们也尽量平衡几个不同的诉求。一方面,在“遇见未来”这个大主题之下,艺术季想要与龙岗的社区、环境和时间进行关联,产生切实的在地关系。展区所在的大运中心是该区重要的大型公共空间,边上有山、有大学,人与自然的联系也比较密切,我们希望能将不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让周边的社区都能够热热闹闹地参与进来,因此,除了光影作品,还设置有音乐和不同的互动体验,虽然因为疫情没有完全按计划进行,但这个想法一直贯穿其中,比如,我们在选择《森之屋》、《许愿光塔》和《五色光亭》这些作品时,都根据作品本身的特点,考虑到了人和环境的关系。
在我看来,与热闹亮堂的灯光节相比,光影艺术季强调的应该是“影”。“亮”会直接刺激人的感官,自然是让人兴奋的,从理论上,几万人同时聚在广场上,虽然很热闹,但人一多,就没有办法感受到作品的细微之处,艺术家也很难在这种狭窄的情绪空间中作出细腻的表达。因此,一定要允许“暗”的存在,然而“暗”却是更难的事情。
“无界融合”的作品不算太多,也比较分散,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动线设计的串联,让人在看完一个作品到达下一个作品的过程中,有期待和思考。比如,《森之屋》在离主展线比较远的水边,安装也不容易,我们这样做,是希望有些人可以在这边进入狭小的空间里,感受片刻的安静,而有些人站在对岸观看,也看到在城市里一抹温暖热烈的元素。我们希望人们不仅仅是热热闹闹地参加了一个夜间活动,而是还可以有一点内心的触动,甚至是对未来公共空间决策的反馈。其实很多作品并不单单靠灯光,比如《五色光亭》,小朋友们都喜欢在其中玩耍,但就算是简单的路灯,他们也会玩得很起劲,灯光只是锦上添花,它需要一些参与性和体验性因素的有机结合,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形式。今天各地城市的灯光秀已经是具有科幻感的激光束,技术层面发展了,但是回过头来,如何更紧密地触碰人的心理,与人的情绪互动,还需要更好地摸索,这是炫技解决不了的,对于技术,有时必须要克制。
《森之屋》,徐戈
2、持续
除了艺术上的呈现,龙岗相对其他区域而言,并不算中心城区,光影艺术季在这里也就承担了多层次的任务,管理部门希望将它打造成促进夜间经济的活动品牌。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灯光,一般都作为基础设施而存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夜间景观也有了更多需求,除了照明、景观的作用,2012年左右,我们还曾分析过灯光对于经济的促动作用,事实表明,城市夜间经济活动的活跃、夜间旅游的创收,与灯光艺术不无关系。然而,几天的活动真正能对夜间经济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呢?持续性是带动人气的关键,才有商机——真正的价值在这里。审美和参与度提高了,商业档次也可以跟着提升,这可能和策展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即话事权到底在谁的手上。
3、设计和组织
在城市空间中,大尺度感和高参与度的新媒体艺术,特点在于它的受众和传播影响力,但手法一般比较简单粗暴,很难有精细的艺术内容,容易偏向于渲染和传达某些氛围、情绪,和让人热血澎湃的宏大叙事。实际上,它需要更新一些设计理念和组织层面的考虑。上海疫情期间,“上海加油”几个光影在外滩常亮,好不好?总归还是有一点用,但有真正的帮助吗?无非就是一个精神的寄托。其实,灯光这个媒体还是可以更精细化,怎么样去把它用好,还有很多讲究。我认为在未来,政府不同层面的决策者、艺术家和市民都要共同参与进来,这也是我们可以通过光影艺术季来积累经验的。在深圳,光影艺术季由城管部门来主导,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上海、深圳、广州等等几个城市之间,经济实力并没有相差太多,各个城市也不乏灯光活动的推动者,于是近年来,灯光艺术在城市空间里的发展趋势相当火爆,但最值得警惕的正是这种一哄而上,除了浪费能源,还忽略了不同城市的地方性特点,过于简单地进行复制。上海的灯光秀主要聚焦的黄埔江两岸,这里的核心区域基本也都以公共建筑为主,在日常的夜景中,两岸的灯光是静态的,周末会稍微增加一些动态,节假日则会进行一些不同的编排,相对来说,黄浦江两岸的灯光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展示界面。深圳的城市灯光区域分布比较广,就像这次的光影艺术季,除了福田中心区的主场,还辐射和分散到了其他不同的行政区域。
4、锐度
深圳一直都在努力,从2020年开始的光影艺术季,两届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在有效的组织下,依然联动了城市各区。作为一个新城市,深圳的民众对于公共事件的参与度很高,深圳的管理部门在活动的组织上,与市民有着一种很特别的互动关系。除了体验,市民好像更愿意去反馈和讨论如何才能更好,以及如何更符合在地需要。比如,2019年深圳建国70年的灯光秀,就根据民间的讨论调整更新过几个不同的版本,后来通过创新、公众人物和团体的参与,效果慢慢变好了,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这一点上,对比其他城市而言,这是深圳最大的不同,上海则比较注重体验。
2019年 深圳市福田区灯光表演"城市交互"
上海面向大众的灯光秀活动比较像热闹的节庆,比如外滩跨年灯光秀,商业和节日的气氛会更多。上海是具备举办国际级别灯光艺术季的条件的,每年的城市空间艺术季,以及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都是对艺术的一种普及,我们也一直在推动,但落实依然有难度,最大的障碍是安全因素。我们也向全球征集过黄埔江两岸的照明方案,从征集到最后的实施,考虑的还是大多数受众的接受度问题,倾向于需要“一看就懂”的普适内容,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品味和喜好。创新一般容易引起争议,我们会在可控的范围内有限地去接受创新。在我看来,有些时候,确实需要通过强化尖锐度和冲突性来吸引大家的参与和对话。
5、沉淀
城市灯光艺术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依然需要不断摸索,需要讨论和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不仅包括策展机制,还有未来的方向,以及艺术、商业和群众性如何有机融合,如何与民生挂钩等等。如果光影艺术季能够持续下去,慢慢地积累,每年的思考得以沉淀,五年、十年之后就会形成价值。
陈晓晗
深圳光影艺术季龙岗展区总统筹,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秘书长,深圳市红树林基金会理事
6、文化入口
龙岗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行政区,和深圳其它区域相比,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呈现光影艺术展的条件还没有那么全面,更何况,光影艺术季龙岗分展区在当中只占了一块很小的区域。即便如此,我们也希望这个展览能像一个万花筒,市民通过这个多彩多变的小窗口,在光的万千世界中,可以看到更宽广、更有表达力和美学呈现的作品在这个后起区域的蝶变和升华。
龙岗区大运中心体育场三面屏
龙岗区城管局的执行团队也是有一定前瞻性的,在龙岗分展场,我们跳脱了新媒体艺术领域的框架,从城市规划和灯光设计的角度,邀请了城市灯光规划设计的领头人袁樵担纲策展,他带着与艺术领域策展人不一样的角度、视野和格局介入其中。对于新媒体艺术的把关,我们也邀请了该领域具有相当国际视野和实践经验的策展人李振华担任艺术顾问。从执行落地的角度,我们选择了获得国际认可,能为复杂的项目实施过程提供跨专业一体化服务的执行团队“声光行科技”,他们尤其擅长交互设计和沉浸式美学场景的营造,V-Studio的张明烨因为有多年和国际艺术家合作的经验,担任执行策展也是非常合适的,他能平衡艺术家创作理念和技术落地的不同需求,理解和揉合所有人的观点。此外,从城市策展项目的角度,我们邀请了在UABB有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的谢琼枝,共同组成了龙岗分展场的工作团队。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理念,我们探索的是如何在龙岗呈现一个与城区、自然与人有多重交互和体验的艺术季,各方的平衡达到了最好的呈现。整个作品规划上,三分之一的作品由国际知名艺术家来完成,第二部分邀请了一些国内新媒体艺术家参与,第三部分通过V-Studio,获取了不同的IP授权,多元化地去呈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利用大运中心在城市的建筑、空间和景观上的特点来构建光影作品,希望能为城市提供文化入口。因此,我们在策划过程中,特别为作品与人之间的互动创造不同的方式。当然也非常遗憾,由于疫情原因,很多增强体验的活动并没能实现,我们寄希望于往后,城市社区以及各个领域的人都能参与进来,实现更高层面的互动。
张明烨
深圳光影艺术季龙岗展区联合策展人,V-Studio科技艺术工作室主理人
7、事件
在深圳,大家对光影艺术最初的了解,是“43栋楼”。2018年,政府出资对福田区的43栋高楼外立面进行了改造,增加了上百万颗LED灯,2019年,我就参与了43栋楼的灯光表演项目,共做了两次项目策划和执行落地,用艺术策展的方式来做城市灯光,在深圳,我们开了由国际艺术家创意光影内容的先河。
这两年启动的光影艺术季,特别提出了一个区别于“灯光节”的概念,从突出灯光,转向了涵盖广泛内容的综合文化事件。与传统艺术展相比,它的理念更接近一个夜间嘉年华文化活动,强调的是公共性,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里激发更多人的回应。实际上,“嘉年华”又过于商业,目前,“艺术季”还是比较合适的概念。
8、克制
灯光节追求的颜色是亮堂鲜艳的,艺术季则脱离了灯光范畴,虽然都有光,但显然我们是“玩光”的,更注重“光”所传递的内容。我们选择的作品对灯光的使用都很克制,《许愿光塔》除了中间的塔身是自发光,周围一千多个金属球的光都是反射光,很柔和,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比想象中的要好。还有,《五色光亭》的光是特意减弱了的,这种光会让眼睛感觉很舒服,人们在里面活动也会很惬意,这很好地表达了我们对光的理解。
《许愿光塔》 , Cyril Lancelin(法国)& V-Studio科技艺术工作室
9、体验
龙岗分展区“无界融合”的目标之一是融合周边社区,在蝴蝶造型装置《蝶舞未来》的区域,我们在广场上打满了萤火虫灯,遍布广场,既有艺术装置,又有灯光氛围。平时人们经常在这里跳广场舞,这些作品能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大运中心离生活社区有点距离,光影作品吸引了很多社区居民过来,看到很多小朋友在其中玩得很开心,我觉得挺有价值。用“平台”来描述这个艺术季比较恰当,我们不只想要观赏性,体验和参与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特意创作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大型地面互动屏装置《万镜迷呈》,计划邀请不同的艺术家和团体来参与表演。这些装置本身就是建筑,比如《许愿光塔》就是一个可以探索的光影空间,它是“白天+黑夜”的概念,白天是很酷的艺术装置,也是公众可以进入的活动空间,晚间则成为很炫的光影艺术装置,音乐和颜色带出了和白天截然不同的魅力。
《许愿光塔》 , Cyril Lancelin(法国)& V-Studio科技艺术工作室
10、内容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城市的需求都是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季,它既可以提升夜间经济的空间,又能作为符号和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深圳的光影艺术季是一个特别好的探索,它由深圳市城管局发起,八个区都参与了进来,以一个主展激活片区,这在中国的城市管理模式中,算是比较前卫和领先的。以我们的经验来说,这种为政府部门提供的策展服务,在深圳起码可以落实下去,可以说,政府的支持力度还是可以的。这里面,几件作品最后会留给城管局继续使用。
深圳号称有一千个公园,但内部非常缺艺术内容,这些好作品如果能长期为公园服务,对于白天和夜晚的公共景观的升级,会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事情。毕竟,美术馆空间针对的人群是有限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新媒体艺术家都愿意为城市空间设计好作品——虽然,公共艺术是妥协的艺术,城市空间并不是纯粹让艺术家去表达的场所,会有很多限制。政府意识到了内容的重要性,并且愿意为内容去付出,在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应该多给他们一些时间。上海虽然也有这个意识了,但是因为它的建筑,限制比深圳还多。
《蝶影翩翩》 , V-Studio科技艺术工作室
11、生命力
方向是正确的,但在未来,肯定要靠商业去支撑,纯靠政府去支持,路径是不对的。换句话说,光影艺术季的公共性本来就具备商业、品牌的收益能力,企业、基金会等等商业的注入才能有生命力,这就和美术馆、UABB是完全不一样的逻辑,它应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因此,在未来,艺术季的学术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也希望这种模式可以推广到其他城市,只要决策者可以拍板,很多优秀的策展人和艺术家都已经是准备好了的。
谢琼枝
深圳光影艺术季龙岗展区联合策展人,UABB执行总监
12、需求的多面
光影艺术季的核心是与光有关的公共艺术,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夜晚”和“户外”,因此,和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展览相比,它有着更多面的需求。政府作为主办方,除了对展览本身的呈现要求,还需要考虑到夜间和经济的联动。理想的状态,是公共艺术不仅能够对周边社区起到联合辐射的作用,更能激活夜间经济。
13、公众意识
从内容上,大部分作品的视觉呈现和互动性都体现了与大众关系,尽量不会选择生僻、晦涩的作品。比如《五色光亭》,从一开始设计就考虑到了公众,也考虑到与户外巨大而空旷的场地景观进行结合。大运中心在深圳是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公共设施,作为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运会的主场馆区,公共空间的尺度非常大,除了具备不同功能的体育运动场所以外,还有路面、园林、景观绿化带、湖面等等空间,复合性比较高。没有赛事的时候,公共空间的功能就显露了出来,这里周边的大型公园比较少,这个区域成为了周边市民运动休闲的主要场所。《五色光亭》在搭建的时候,周边社区居民就对这样一个空间感到很好奇,很期待。对于他们这些长期在这里休闲的人,这个地方突然有了一些艺术项目,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被欢迎的感觉。这个光亭每天18:30亮灯,很多小孩会在那里等着,18:29就开始欢呼倒计时,然后把我们在当中配置的一些公共家具当成游乐场,玩得不亦乐乎。作为体育场馆,首先考虑的应该是人流的疏散,但当我们把它转换成公共艺术空间时,我们考虑的却是观众的停留。
《五色光亭》,大星吉子设计©️第二届深圳光影艺术季龙岗展区
同样是激活片区,UABB的策展思路强调的是城市的框架背景,它的落地点是建筑,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研究、艺术展览和跨界合作。UABB的定位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非常有雄心,这种雄心是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特色,深圳的规划部门有非常多的有识之士,他们接触国际前沿的理念非常早,希望通过双年展带动和促进深圳城市的发展,为深圳城市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这是一种比较有远见的想法。双年展作为一个有效的平台,它能够吸纳到世界各地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智慧的意见和观念,来为深圳的发展提供视野和思考。另外,双年展也真正地为深圳留下了遗产。对应来看的话,光影艺术季这样一个服务于市民们的公共艺术项目由城管局来发起和主导,的确是城市治理和服务理念的提升,这是非常好的。城市管理部门非常重要,他们有这样的一种远见,会有利于城市未来整体的气氛和品质的提升。
《万镜迷呈》 , V-Studio科技艺术工作室
14、探索性
实际上,UABB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门槛还是挺高的,因此不得不在公共教育方面做工作。相比UABB,光影艺术季对公众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从某些方面来看,它在艺术学术上的追求比UABB稍微低一些,但是在满足经济和公众需求方面,可能会比UABB更高一些。就像UABB大概从2011年开始引入当代艺术展览,“光影”和“艺术”这两个词也都不是限定词,都蕴含着一种跨界多元的可能性。我观察到世界上一些主流的艺术项目,都强调互动性,除了眼睛可以看展览,耳朵和身体都可以去参与和感受,这是一个探索的趋势。
15、学术机制
从顶层的逻辑上,光影艺术季已经改变了灯光节的概念,这里面包含有几个层面,一层是嘉年华式的节庆,这是政府所熟悉的概念,嘉年华式的节庆带动城市旅游、经济是有效的。但灯光作为艺术的介质,它的艺术性和表现性是朝着多媒体艺术的方面发展的,实际上,艺术季作为一个大型艺术展览,已经向双三年展的领域靠近。
如果参照双三模式,策展人主导和学术机制是必须要有的——嘉年华不一定需要学术机制,灯光节可能更强调灯光产业的输出,而艺术季则需要在一定的学术机制基础上,再依托于策展人的制度和艺术家的创造力,它需要尊重这两者样给城市带来的成果。这就是谁拥有对光影艺术季话语权的问题,是灯光产业、经济需求还是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学术内容和艺术创造?关键的东西显露出来,才能发挥出该有的能量。
光影艺术季在初创阶段的两年,刚好也是疫情的两年,客观而言,它遇到的实际困难比较多,但展览还是服务到了一定的人群。光影艺术季作为一个多元化的灯光平台,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而它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光影艺术季,如何成为一个更受认可的展览,最后能为城市留下什么,这是需要进一步去思考的。我相信持续的实践会有更多的积累,还是蛮值得期待的。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info@artdbl.com,微信:artdbl2017,电话:0755-86549157。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打边炉ARTDBL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