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黄隽等:北京、南京、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调查报告

原创 2022-08-15

第3620期文化产业评论



为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高质量发展,了解市民对博物馆建设的看法,2022年4–5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在北京、南京和西安以“博物馆之城建设:博物馆如何影响市民生活?”为主题进行问卷调查。本项目致力于刻画居民博物馆参观特征和认知情况,关注不同收入群体、不同年龄层差异等,并总结影响博物馆参观的主要因素以及居民最关注的意见和建议,为提升博物馆建设水平提供政策咨询依据。


策划与统稿 |  黄隽(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越欣(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撰稿与设计 | 陈艺博  陶佳祺
设计与讨论 | 曾丹 郑惠中 刘洁 崔新甜 谭昕雨 代睿 何佳霖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


博物馆如何影响市民生活

“博物馆之城”建设调查报告


主要发现


·市民对“博物馆之城”建设的知晓度和认可度较高。博物馆专业人员对博物馆的认可度与一般受访者存在差异。


·历史类博物馆是最受受访者喜爱的博物馆类型。


·收入水平和美育教育与参观博物馆频次呈正相关关系。


·家庭出行和朋友结伴出行是最主要的两类线下参观出行方式,博物馆的距离对于亲子和休闲目的为主的受访者影响更为明显,说明参观博物馆已经逐渐成为市民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博物馆的参观环境非常重要。大部分受访者支持博物馆低收费或自主定价的门票模式。


·50–59岁群体最关注“博物馆之城”建设。20–29岁年轻人偏爱民营美术馆,且支付意愿较高。


·“打造美育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和“加强与周围社区和城市的互动,提升辐射力和影响力”是受访者认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最亟待提升的两方面内容。


目 录


一、问卷设计与实施

二、受访者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三、三地受访者参观博物馆特征

(一)“博物馆之城”建设认知情况

(二)博物馆参观习惯与影响因素

(三)线上展览参与情况

四、受访者博物馆参观的群体差异

(一)年龄差异

(二)收入差异

(三)专业背景差异

五、印象最深刻的博物馆

(一)北京居民印象最深刻的博物馆

(二)南京和西安居民印象最深刻的博物馆

六、“博物馆之城”建设建议


一、问卷设计与实施


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九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博物馆事业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等集群聚落。


北京、南京和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博物馆是城市的会客厅,对于评价城市社会文明和文化气质具有重要意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南京、西安等20余座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目标或规划。


为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高质量发展,了解市民对博物馆建设的看法,2022年4–5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在北京、南京和西安以“博物馆之城建设:博物馆如何影响市民生活?”为主题进行问卷调查。本项目致力于刻画居民博物馆参观特征和认知情况,关注不同收入群体、不同年龄层差异等,并总结影响博物馆参观的主要因素以及居民最关注的意见和建议,为提升博物馆建设水平提供政策咨询依据。


调查问卷涵盖了个人基本信息、参观频次及消费、博物馆参观习惯、“博物馆之城”建设认知等方面。在收集到原始问卷数据后,通过问卷甄别、IP控制、时间控制、人工逻辑判断等方式进行数据质控,剔除逻辑不通、答非所问等低质数据。北京收到有效问卷为1122份,西安528份,南京545份。研究同时收集了北京博物馆从业人员问卷33份,作为对总样本的补充。本报告呈现调研问卷的主要内容。


二、受访者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1.北京、南京人均GDP均破2万美元大关,西安人均GDP也在1万美元以上


西安有着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十三朝古都。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是五朝古都。南京具有近2600年建城史、近500年建都史,是六朝古都。


从三地人均GDP水平看,北京、南京均在2万美元以上,两地水平接近,均属于国内领先水平,2021年北京人均GDP超过2.8万美元,南京人均GDP超2.7万美元,相比之下西安略低于北京、南京,2021年西安人均GDP为1.3万美元。


△图 2-1 2019-2021年北京、南京、西安人均GDP(以当年万美元计)


2.样本男性略多于女性,性别比例接近七普常住人口性别比


从样本性别结构来看,全部受访者中女性占比为48.97%,男性占比为51.03%,男女性别比例接近三地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情况。


3.各年龄层样本分布均衡,比例接近七普年龄结构


三地受访者中各年龄区间分布差异较小,20岁以下的个体占比为9.02%,20–29岁个体占比为21.18%,30–39岁的个体最多,占比为22.05%,另外,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的个体对应占比分别为14.99%、14.03%、18.72%。


△图 2-2 受访者年龄分布


4.本科学历受访者占多数,比例略高于七普调查水平


三地受访者中本科学历的受访者最多,占比为64.15%,其次是大专学历占比为16.26%,另有少数受访者为其他学历。总体来看,大学文化程度受访者占比略高于三地常住人口平均水平。


△图 2-3 受访者文化程度结构

5.职业类型以企业单位人员为主,整体来看职业情况多样


三地受访者中企业单位人员人数最多,占比为44.46%,之后依次是事业单位人员、个体工商户、退休人员、学生。


△图 2-4 受访者职业情况


6.近四分之一受访者与近五分之一受访者的亲友具备专业知识经历


从本人从事文化艺术、考古、博物馆相关工作和相关专业学习经历来看,北京有25.49%的受访者有过相关经历。对比北京,南京受访者中本人有从事艺术考古博物馆等相关工作或相关专业经历的人较多,占比27.34%;西安受访者中本人有从事艺术考古博物馆等相关工作或相关专业经历的人较少,占比23.48%。


△图 2-5 北京、南京、西安受访者有无博物馆相关工作和学习背景

从受访者亲友从事文化艺术、考古、博物馆相关工作和相关专业学习经历来看,北京有21.21%的受访者亲友有过相关经历。对比北京,南京受访者中亲友有从事艺术考古博物馆等相关工作或相关专业经历的人较多,占比24.59%;西安受访者中亲友有从事艺术考古博物馆等相关工作或相关专业经历的人较少,占比16.29%。


△图 2-6 北京、南京、西安受访者亲友有无博物馆相关工作和学习背景


7.受访者月收入水平以5001–10000元为主


受访者月收入水平在以5000元以上的占比接近80%。受访者中月收入落在5001–10000元区间的受访者最多,占比为48.52%,其次为10000元以上,占比为29.61%。


△图 2-7 受访者月收入水平


8.过去一年平均每天闲暇上网时长大多在3小时以上


从过去一年的闲暇上网时长来看,受访者中有42.05%平均每天的闲暇上网时长在3–5小时区间,紧随其后的是1–3小时区间,占比为30.75%,另有18.86%的受访者闲暇上网时长在5–7小时,其余少数受访者也有不同程度的闲暇上网。总体来看,闲暇上网较为普遍。


△图 2-8 受访者闲暇上网时长


三、三地受访者参观博物馆特征


(一)“博物馆之城”建设认知情况


1.大多数受访者知晓“博物馆之城”建设


从“博物馆之城”建设认知情况来看,北京有91.71%、西安有87.12%、南京有78.17%的受访者知晓当地的“博物馆之城”建设。说明三地均较为重视“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宣传。


△图 3-1 受访者对“博物馆之城”建设认知情况


2.与国外博物馆相比,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当地博物馆建设水平较高


与国外其他地区博物馆相比,北京受访者对于当地博物馆的内容建设水平和影响力评价更高。北京有95.50%、西安有92.86%和南京有86.40%的受访者认为当地博物馆的内容建设水平与影响力非常高和比较高。可以看出,大多数受访者对城市博物馆的建设水平较为认可。


△图 3-2 三地受访者认为当地博物馆建设和影响力水平


3.博物馆从业者对当地博物馆建设水平的认知与市民样本存在差距


与一般受访者不同,我们对33位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与国外博物馆相比,认为当地博物馆建设水平比较高和非常高的占比为62.07%,而一般样本群体中,这一比例为93.14%。


△图 3-3 不同专业背景受访者认为当地博物馆影响力水平


(二)博物馆参观习惯与影响因素


1.过去三年博物馆线下参观受疫情冲击明显,但消费均值呈上升趋势


由于疫情防控的影响,2019–2021年三地受访者线下参观博物馆频次均值呈现下降趋势。


△图 3-4 2019–2021年三地博物馆线下参观频次均值变化


另一方面,受访者线下参观消费均值略有上升。对北京受访者来说,2019年为190.34元,2020年、2021年增长为194.84元、209.66元。对比来看,南京的博物馆参观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而西安2019和2021年度的平均参观消费高于北京平均水平。


△图 3-5 2019–2021年三地博物馆线下参观消费均值变化


2.超半数受访者将博物馆作为境外旅游的必去之地,北京受访者比例更高


去境外旅游,北京有67.57%的受访者一定会参观博物馆,南京和西安分别只有46.59%和59.60%的受访者在去境外旅游时会参观博物馆。参观博物馆不仅成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体现出博物馆对百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图 3-6 博物馆是否为必去之地


3.“增长知识,培养审美”、“解压放松,休闲娱乐”、“查找资料,学术研究”是线下参观中最主要的三类参观目的


三地受访者最主要的参观目的包括是“增长知识,培养审美”、“解压放松,休闲娱乐”和“查找资料,学术研究”。其他原因依次为“彰显品位,社交分享”、“子女美育,家庭需要”和“网红打卡,获取谈资”。


△图 3-7 受访者线下参观目的


4.家庭出行和朋友结伴出行是最主要的两类线下参观出行方式


三地受访者博物馆参观出行方式最多的情况是家庭出行,占比为46.42%,其次为朋友结伴出行,占比为34.72%。再次是个人出行,占比为13.41%。可以看出,参观博物馆已经逐步成为百姓愿意花钱花时间的休闲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有所提升。


△图 3-8 受访者线下参观出行方式


5.多数受访者步行至距常住住所最近的博物馆耗时在60分钟以下,且常住住所5公里范围内博物馆个数为1–2个


三地受访者步行至距常住住所最近的博物馆的平均用时为51.58分钟,常住住所5公里范围内博物馆平均个数为1.42个,过去一年参观常住住所附近博物馆的平均次数为1.49次,平均消费为183.48元,参观本地博物馆平均能够接受的最长单程交通时间为1.98小时。


△图 3-9 三地受访者常住住所与附近博物馆参观分布情况


6.时空距离、博物馆设施和展品质量、宣传推广因素均是影响博物馆参观的重要因素


三地受访者中有29.43%非常同意“到博物馆的时间和距离会影响去博物馆参观”这一说法,非常同意“知名文物、综艺节目、网红元素会影响去博物馆参观”的受访者占比为46.53%,非常同意“博物馆设施质量会影响去博物馆参观”的受访者占比为40.74%,非常同意“展品陈列的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科技感会影响去博物馆”的受访者占比为44.09%。总体而言,时空距离和博物馆设施、展品均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去博物馆参观的决定,相较于时空距离,博物馆设施、展品的影响更加凸显。


△图 3-10 受访者博物馆参观影响因素


7.支持博物馆维持低收费或自主定价模式的受访者占大多数


博物馆的参观环境非常重要。从对博物馆免费的看法来看,大部分受访者均支持博物馆维持低收费或自主定价的门票模式。


△图 3-11 受访者对博物馆免费的看法


(三)线上展览参与情况


1.过去一年多数受访者参与过一次及以上博物馆线上展览


从是否参与过博物馆线上展览来看,超半数受访者参与过博物馆线上展览,其中南京受访者的参与比例最高,为63.53%,其次是北京,58.28%,之后是西安,50.11%。


△图 3-12 三地受访者是否参观过线上展览对比


2.博物馆官方网站是受访者最常用的线上展览平台


从线上展览使用平台来看,受访者使用最多的是从博物馆官方网站参观线上展览,使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短视频软件参加博物馆线上展览也是较为普遍选择。


△图 3-13 受访者线上展览使用平台


3.大部分参与线上展览的受访者对线上展览比较满意


从线上展览满意度来看,北京受访者对于线上展览满意度水平高于南京,认为线上展览比较满意和很满意的占比95.91%,南京认为线上展览比较满意和很满意的占比88.39%;北京只有4.09%的受访者觉得线上展览一般,南京有10.32%的受访者觉得线上展览一般,且有1.29%的受访者觉得比较不满意。


△图 3-14 受访者线上展览满意度


4.线上展览与线下展览各有优势,线上强在便捷性与科技感,线下强在沉浸感和互动性


对比线上展览与线下展览来看,两种展览模式各有优势。以线上展览的优点来说,受访者选出的两个最主要优势为“内容丰富,使用便捷”和“互动参与,科技感强”。对比而言,受访者选出的线下展览的两个最明显优势是“沉浸式体验感受更直观”和“讲解交流,能学到更多东西”。线上展览的便利、新颖也与线下展览的现场感和社交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a) 线上展览优点

△图 3-15 受访者认为线上展览与线下展览的优势

(b) 线下展览优点
△图 3-15 受访者认为线上展览与线下展览的优势


5.历史类博物馆被认为是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馆类别


受访者中有接近一半认为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馆类别为历史类博物馆,所占比例为48.07%;其次分别是综合类、自然类、科学类、红色类、艺术类、名人故居、专业类、红色类和区域类。


△图 3-16 受访者认为最具吸引力的博物馆类别


四、受访者博物馆参观的群体差异


(一)年龄差异


1.50–59岁群体最关注“博物馆之城”建设项目


分年龄来看“博物馆之城”建设的认知情况,50–59岁居民最关注“博物馆之城”建设,该年龄区间中有52.60%的受访者听说过并知道“博物馆之城”建设具体内容,高于全样本的35.40%。


△图 4-1 “博物馆之城”建设认知的年龄差异

2.博物馆对20–29岁居民群体的吸引力有待加强


20–29岁受访者群体过去三年平均线下参观博物馆频次分别为1.84次、1.66次、1.62次,明显小于全样本平均水平,分别为2.11次、1.90次、1.89次,反映出博物馆对20–29岁居民群体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图 4-2 受访者线下参观频次均值的年龄差异


3.50–59岁群体是目前博物馆线下消费的主力


50–59岁居民群体的平均博物馆线下参观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别和全样本平均水平,具体来看,50–59岁受访者过去三年的线下参观消费均值依次为290.00元、313.02元、340.62元,对应年份比全样本平均消费水平净差额基本均在100元以上。


△图 4-3 受访者线下参观消费均值的年龄差异


4.20–29岁年轻人偏爱民营美术馆,且支付意愿更高;而40–49岁群体对民营美术馆参观频次和平均消费水平最低


20–29岁年轻人更偏爱参观民营美术馆,并愿意为此付费。反观40–49岁群体,民营美术馆的吸引力比较有限,且该群体的支付意愿也比较低,平均参观频次及消费水平都与其他组别和全样本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而言,过去三年20–29岁群体与40–49岁群体在民营美术馆的线下参观频次均值相差近一半,前者的平均消费水平比后者高出近150元。


(a) 民营美术馆线下参观频次的年龄差异
△图 4-4 受访者民营美术馆线下参观情况的年龄差异


(b) 民营美术馆线下参观消费的年龄差异
△图 4-4 受访者民营美术馆线下参观情况的年龄差异


5.60岁以上群体对博物馆门票免费的呼声相对较大


60岁以上群体对博物馆门票免费的呼声相对较大,占比为36.31%。


△图 4-5 受访者认为“所有博物馆都应该免费”占比的年龄差异


(二)收入差异


1.不同收入水平的大部分受访者支持博物馆维持低收费模式


各收入水平群体对博物馆门票是否应该免费的态度较为理性,认为博物馆应该低收费的群体占多数,与全样本描述结果相一致。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博物馆应该维持低收费或者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收费标准,这既是出于减少对博物馆不感兴趣的人参观的考虑,营造良好的参观环境,又有助于博物馆建立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造血功能。特别说明,3000元及以下群体中认为“所有博物馆都应该免费”受访者占比最低的原因在于这一群体大多为20岁以下的无收入的学生人群,其参观博物馆大多是与父母一起进行的或收到了父母的经济支持。


△图 4-6 受访者认为“所有博物馆都应该免费”受访者占比的收入差异


2.中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在参观频次和参观消费上均存在较明显的差距


以3001–5000元为代表的收入群体与10000元以上为代表的收入群体在平均参观频次和平均参观消费上均存在较明显的差距。选取3001–5000元群体代表中低收入群体的原因是3000元及以下样本大多为20岁以下的无收入人群,其线下参观情况不具有足够代表性。


(a) 不同收入受访者2019–2021年线下参观频次均值对比
图 4-7 受访者线下参观情况的收入差异

(b) 不同收入受访者2019–2021年线下参观消费均值对比
△图 4-7 受访者线下参观情况的收入差异


(三)专业背景差异


1.有专业背景的受访者线下参观频次更高,但消费水平却更低


相较于没有相关工作或学习经历的群体,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受访者群体的线下参观频次均值会更高一点,但该群体的线下消费均值却更低,这一情况在非国有博物馆和民营美术馆的线下参观中也有出现。


(a) 专业知识背景对线下参观频次的影响
△图 4-8 受访者线下参观情况的专业背景差异


(b) 专业知识背景对线下参观消费的影响

△图 4-8 受访者线下参观情况的专业背景差异


五、印象最深刻的博物馆


(一)北京居民印象最深刻的博物馆


北京地区的受访者中印象最深的博物馆排名前三位分别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其他受访者填写的博物馆大多均位于北京市。有十位以上受访者填写的印象最深刻的博物馆包括: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卢浮宫、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北京天文馆、中国科学技术馆和中国美术馆。



△图 5-1 北京受访者印象最深博物馆词云图


(二)南京和西安居民印象最深刻的博物馆


南京和西安地区受访者对北京印象最深的博物馆与北京地区结果大致相同,受访者中印象最深的博物馆排名前三位分别是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和西安博物馆;除这三个博物馆外,有10位以上受访者填写的博物馆大多位于北京、南京和西安。



六、“博物馆之城”建设建议


1.“打造美育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和“加强与周围社区和城市的互动,提升辐射力和影响力”是受访者认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最亟待提升的两方面内容


从博物馆亟待提升的问题来看,有博物馆参观经历的受访者最关注两方面的建设内容为“打造美育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和“加强与周围社区和城市的互动,提升辐射力和影响力”。另有部分受访者对区域分布、节能减排、数字科技等内容表示了关注。


△图 6-1 受访者认为博物馆的亟待提升之处


2.博物馆的亲民性、科技感、文化感、创新性、影响力、休闲性等属性均是北京受访者十分关注的建设领域。


通过开放性问题词频分析,我们总结了受访者对于“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建议。较多受访者反映的是博物馆的亲民性,如希望博物馆更多免费或降低门票收费,或推出更多参观优惠活动。其次,也有很多受访者对博物馆的科技感提出了建议,如希望未来博物馆建设能更加数字化、智能化,采用更多先进技术优化游客的参观体验。对文化感的建议则主要从注重展览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入手,希望更多体现我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还有受访者希望未来博物馆更具创新性,主要表现为展品更新换代和优化的需求。此外,还有受访者对增大宣传力度、增强休闲娱乐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综合三地调查统计数据和受访者建议词频分析,结合“博物馆如何影响市民生活”这一主题,我们对“博物馆之城”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提高博物馆的亲民性,注重博物馆与城市、社区之间的互动。博物馆从关注历史中的“物”的稀缺和价值,转向重视当下生活中“人”的感受与需求,突出人民性反映了博物馆整体价值观的提升。博物馆需要为公众访问、享受服务提供便捷通道和均等机会,建立平等良性、和谐互动关系


第二,增加博物馆的新颖性、放松感,注重休闲与美育融合,提升对公众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公众文化参与度。博物馆要让文物艺术品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让观展者得到更好的感官体验、精神收获和价值影响。博物馆应该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推动博物馆展览展示教育活动及其他功能进入商圈、社区、机场、车站等城市公共空间。除了学术研究和知识性,更需要把休闲功能短板做得更好。


第三,将科技和智能数字化融入博物馆建设中,提升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通过科技手段增强博物馆之间数字资源调动,吸引年轻人走入博物馆。传承中华文化遗产,开发数字藏品、艺术衍生品,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第四,创新博物馆的宣传方式和形式,提高博物馆以及活动的影响力。有专业背景受访者的数据显示,该群体在开放性建议部分较多地提及要做好博物馆宣传工作,增强博物馆影响力。同时全样本数据也显示,知名文物、综艺节目、网红元素会直接影响一部分居民是否参观博物馆的决定。通过多样化推广方式,举办更多有活力、有影响力的活动,能够让博物馆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三川汇文化科技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博物馆之城 调查报告 文化产业评论

1813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