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AI+艺术】人工智能——AI艺术创作能有“美学”吗?

原创 2022-08-15

栏目导读

在往期【AI+艺术】栏目中,我们对于人工智能艺术设计的精彩案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也对人工智能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讨论。那么,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否能有真正的“美学”呢?

让我们走进本期的【AI+艺术】栏目。



第六部分

人工智能与美学



前言 ✦

PART 1 

AI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一直饱受争议。和生活中早已成熟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解决问题不同,人工智能技术长期未能染指美学研究的情感和艺术领域,如今虽取得了初步进展,但对于人工智能美学的研究不仅涉及情感和艺术方面的复现,还触及了人类身心问题及艺术本质问题,讨论起来相对复杂。


人工智能美学 ✦

PART 2 

✦  人工智能美学是什么  


“美学”原意为“感性、感觉”,后经过多次发展逐渐与哲学、情感融合。人工智能若要想成为真正的“智能”,必须实现对美学,即人类的情感、感性、创造等与形象、灵感有关的能力的模拟。让人工智能懂得美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现代艺术的多维度发展,或作为工具更顺畅地解决创作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与拓展对人类感受美的意识、神经活动等的认知。

人工智能要彻底实现像人类一样思考目前还难以实现,但对其未来的幻想未曾停止。目前主流的两种声音代表了两大通往“智能”的途径。

 ✦ 


人工智能艺术家本杰明·拉珀斯基 使用示波器创造抽象艺术

图源:人工智能美学与文学研究

✦  对于“智能”的主流争议 


以塞尔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只有机器真正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以及价值,才能被认为具有智能,即智能的标准在于是否具有意向性。而意向性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如何指向外在对象的,一个是我们如何确信正在发生的事情。举个例子,一个人正在画画,一方面是此人确实正在画画这件事,另一方面则是这个人确信他正在画画。此类学者认为正是由于意向性,使得我们能够与外界发生联系,而且能够确信这种联系,内外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系统性的意识和知识,才能称之为“智能”。因此意向性是建立在神经生物反应的基础之上,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而对于硅、金属等无机物构成的数字计算机能否产生这种主观的意向性这一点存疑。

 ✦ 


站长资讯平台

另一方面,图灵等人反驳,如果只从内在动机出发判断是否为“智能”,那么除自己以外的他人是无法判断是否具有意识的,这种意识更有可能倒向唯心主义。所以有学者认为,虽然塞尔说人类大脑的神经元活动产生了意识,但是到底如何产生的,科学家也说不清楚。既然如此,我们也不能证明神经元蛋白就比硅、金属之类的物质更有可能产生意向性。那么可以对人类神经系统研究建立神经网络模拟机制,例如将神经网络的工作机制简化为神经元的“刺激”与“抑制”,与计算机二进制对应,大大降低人类神经网络复杂性,为计算机模拟人脑提供一种思路。但对于此机制为何能产生意识等问题避而不谈,对由细胞构成的有机体个体和由硅、金属等构成的无机体之间的鸿沟如何看待也暂无解释,是这一观点的不足。


总结 ✦

PART 3 

文化是身体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研究者需认识到意识、艺术及文化与人类有机体具有不可分割性。但人工智能所追求的绝不是对人的完美复制。人工智能美学始终是以人为本,从人与造物的关系出发,其最终目的是回答如何更好的生活,这点需时刻谨记。


✦  本栏目由清华大学学生创客空间协会合作建设  


撰文 | 周凌镜

编辑 | 毕文立

审核 | 王旭东

中意设计创新基地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人工智能 AI艺术

2372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