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凤凰艺术 | 来白夜·艺空间,从杨宏伟的“近像素”看版画语言的当代性突破

原创 2022-08-13




 
“近像素” | 杨宏伟



近日,“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在成都白夜·艺空间正式开幕,展览由蓝庆伟担当策展人。


白夜·艺空间的现场共展出40余幅版画作品,包括“色彩像素密码”“像素分析”“像素山水”的系列作品其中杨宏伟的色彩像素新作《你看到的一定是不真实的》在公众面前首次亮相。 


开幕式上,凤凰艺术记者采访了艺术家杨宏伟和白夜创始人、诗人‍翟永明,针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以及传统艺术当代的转换的话题等展开了讨论。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在当代中国,由于油画、装置、多媒体艺术的活跃,版画一直处于不被大众了解的状况。而木口木刻版画,更是冷门中的冷门。艺术家通过自然而又华丽的刀法,在方寸之间创造一种视觉经验,并借助这种独特的语言系统,将内心难以述说的情境直觉地流淌于刀尖。


艺术家杨宏伟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他的木口木刻技艺都处于极高的水平。他擅长用多重叙事结构或视角来绘制图像,技法灵活多变、极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作为艺术家,他的构思具有原创性,且与当下的文学艺术观多有勾连及审美关系。


▲ 展览现场艺术家杨宏伟在导览中,成都白夜·艺空间
▲ “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开幕现场,成都白夜·艺空间

2022年8月6日,“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在成都白夜·艺空间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策展人、美术史与理论博士蓝庆伟担任策展人。展览展出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艺术家杨宏伟的部分旧作以及《像素》系列的新作。其中,他的色彩像素新作《你看到的一定是不真实的》是在公众面前的首次亮相。 



▲ “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开幕现场,观众与《色彩像素密码》互动,成都白夜·艺空间

视觉是极少数群体除外的生物所天生拥有的知觉之一,而观看却不是。对于人而言,观看是一种在经验指导下有自主意识的行为,进一步引发的思考更是建立在个体的知识架构之上。艺术家是特殊观看情境的制造者,从描绘自身所见所想到探索视觉线索与观众心理,每一种绘画语言产生所经由的程序相较以往都更为庞大。


▲ “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开幕现场,成都白夜·艺空间


过去十几年间,杨宏伟曾在国内外举办多次画展,其中木刻作品《日蚀》(2007-2008)、 大型木刻《天生一水》(2009),以及2010年创作的巨幅木口手卷《世纪坛》都备受赞誉。


早在2012年,杨宏伟就已经在白夜艺廊举办了个展“退潮“,他也曾与作家、诗人等多次进行跨界合作,2021年就曾与白夜创始人、诗人翟永明推出联名版画系列。


杨宏伟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在探索版画这种艺术形式的不同可能性。艺术家徐冰曾对他的作品《像素分析》如此评价:“这个项目的想法触碰到了复数性艺术领域,过去没有人触碰过的核心部分,它推进了版画艺术语言延伸的可能性”。


▲  “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开幕现场嘉宾合影,从左至右:建筑师刘家琨、艺术家何多苓、策展人蓝庆伟、艺术家杨宏伟、白夜创始人、诗人翟永明、成都D空间负责人戴红,成都白夜·艺空间


此次展览展出的40余幅版画作品中,除了“色彩像素密码”“像素分析”“像素山水”之外,还呈现了杨宏伟早年间的木口木刻作品。

在展厅移步换景,观众大可通过视觉的转换以及策展人的精妙布置深刻地体会到艺术家多年的潜心研究与探索以及作品之间的强烈对比。展厅按照时间线,从九十年代到当下,展示了艺术家二十余年的创作脉络,基本上涵盖了杨宏伟多年来的艺术创作历程。


▲ “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开幕现场,成都白夜·艺空间


展览中还设置了阅读与文创区,人们在观展感受视觉冲击力的同时,还可以坐下来仔细阅读有关艺术家的画册与评论,深度认知“木口木刻”的历史与魅力。



▲ “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展览现场的阅读与文创区,成都白夜·艺空间


与展览同期开启的,还有杨宏伟的个人讲座“色彩密码:你看到的一定是不真实的”以及“人人都是版画家——杨宏伟木刻工作坊”。讲座以杨宏伟的最新作品《色彩像素密码》为基础,由艺术家本人带领大家与作品发生十分有趣的互动,看看生活中的“眼见”是否真的“为实”。

▲ 讲座现场,成都白夜·艺空间
▲ 讲座现场,成都白夜·艺空间



传统木刻的当代变奏


艺杨宏伟早期接受的是最传统的美院版画教育,包括:铜版画、石版画、木面木刻和木口木刻等方面的训练,从事版画创作至今已经已有二十余年。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全世界,他的木刻技艺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鲜有人及。


杨宏伟对木口木刻研究颇深,他对这种用木刻能表达出更为流畅有力的书写感觉特别痴迷。然而,艺术家的目的并非是了复兴木口木刻对于艺术家而言,‍版画形式的单一和局限也在迫使他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杨宏伟在这条寻找之路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与艺术实验


▲ 杨宏伟《辉煌的瞬间》,木口木刻,30×30cm,2007


在教了10年书之后,杨宏伟又继续考到中央美院跟随著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学习。他在研究生阶段做了80个研究,并不断思索再往后又该怎么呈现。那时他的艺术语言上已经与前期有了一些变化,包括木刻语言上的变化、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关系。

第二个台阶是杨宏伟留到中央美院任教之后,他想要的是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将思想性推进。这也与艺术家的性格有关,他说,“只有我做作品的时候才有安全感,所以我的作品量非常大,这也是我进行更广阔、更深入的思考的一个契机。”

第三是知识结构,在杨宏伟看来,人的知识结构和经历对其艺术的深入非常密切。“我是当过工人的,做过印刷、设计等工作。我上中专的时候,我第一个专业是旅游工艺品专业,我们要复制中国画卖给外国人,我又正儿八经地学过八年的中国画;然后又换专业了,换成了半年特种工艺,学习牙雕,玉雕;后又接触到大漆家具,我在大漆家具厂待了三个月,参与镶嵌贝壳、制作屏风。所以就接触了特别特别多的东西,这个其实对艺术创作有很大帮助。尤其对当代艺术,因为当代艺术的面貌十分丰富。之前的油画,国画,版画和雕塑艺术基础,提供给我了很多营养。”


▲ 杨宏伟,《海浴》,木刻,89x64cm,1996


关于传统版画的当代性,杨宏伟曾做了很多有关“技术问题”的讲座,从中也可以看见他的思考。在其中讨论了他艺术创作的过程:“我会经常去思考怎么去把技术性的东西转换成当代艺术语言。其实,第一是艺术家的工作状态,第二是你的方法,第三就是说你的脉络是十分重要的。”

在对于自己所有作品的回顾与反思后,杨宏伟发现里边就有一条线索——他一直在思考。比如说版画当中的“版”的概念很多,制作中可以感知到时间与空间概念的存在。做铜板的话,它的腐蚀是时间性的一层一层的叠加的成果,它的空间性就是铜板和木刻都要雕刻的成果,是一种微空间,这种空间性有“层”的概念。

因此,版画里边有很多元素有着转换成其他艺术形式的可能性,如装置和影像。此外,版画非常理性,你必须按照那个程序来才能够到那个结果,否则就会错,油画就较之感性。版画也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它的社会属性左右了人的思维和意识形态。


▲ “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开幕现场嘉宾合影,从左至右:策展人蓝庆伟、艺术家邱暗雄、策展人、艺评家吕澎、建筑师刘家琨、艺术家杨宏伟、成都D空间负责人戴红,成都白夜·艺空间


策展人蓝庆伟认为,“版画的这种这种社会性其实非常先进,与我们当下的一些元素十分相似。因此,把传统的版画和当代艺术无缝衔接,得到的结果也是十分自如的。杨宏伟很长的时间都在找寻打破版画技术、尺寸等枷锁的方法,技术与艺术的分离、版和画的分离成为了突破口。这个突破口与杨宏伟与他的博士时期的导师——徐冰的对话中,有着殊途同归之处——已有艺术的中间地带。”

▲ 杨宏伟,《涌动》,木口木刻,19x12cm,2000


对于杨宏伟而言,传统文化转型这并非是个简单的问题,他也一直在思考。中国画对艺术家的影响非常大,画国画使用到的工笔、白描、线描等传统的东西已经潜移默化到了艺术家的的身上。

杨宏伟认为,转型的难度主要有两点:第一,如果艺术家对传统不是特别了解,没有进行深入的学习,就很难和当代发生关系。第二,当艺术家陷到了传统的泥潭里时,往往很难出来。但是我们必须和今天的艺术、生活发生关系,最具体的方法就是需要不断的操作、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推进。“所以我觉得传统和当代的这个关系,就像一棵树的树冠与树根的关系,最准确的叫生长。”

艺术到底有什么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又怎样和当代艺术、与生活怎么结合?

其实,当代艺术对于杨宏伟来说,就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能够和现实生活发生一些关系与连接。“艺术家的思考和变化亦是十分重要。如果今天因一张画成名了,但是还是按照这种方法继续重复,那一刻就不是艺术家了,是一个复制工人。就是你在复制你之前的东西。在艺术家眼里,对于传统艺术形式,我们只能是继承与发展,只能在之前的道路再往前走,一点点突破,但不能用创新来标榜。”

▲  “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展览现场,成都白夜·艺空间


对于本次展览,杨宏伟希望观众在观看作品时可以不再讨论作品本身,而是讨论它背后的一套逻辑。

如果没有当下广泛使用的手机,就没有作品背后的形式呈现,作品才可能跟随时代。他的作品利用了色彩的明度关系和色相制造了一个反差,虽然像素、色相之前就存在,但是却没有人使用这个元素。随着手机的出现,艺术家利用手机编码把这个所有色彩都编成灰度,这也就是杨宏伟的作品中传统与当代艺术结合的一种新方式。


像素与“近像素”


从2011年底开始,杨宏伟就以一种彻底理性的状态进入“像素分析”的版画实验。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宏伟在用很多小块的木头粘在一起做版刻的板子,以前粘的技术不好,放一段时间就碎裂了,突然有一天,他发现碎掉的一块木头,艺术家由此萌发了一个艺术灵感:为什么不主动把版给打碎呢?


于是,在获得了传统版画方面的成就之后,杨宏伟开始寻找一种新的视觉方式,开始了《像素》系列作品的创作。

如艺术家所说,《像·素分析》项目是版画艺术语言延伸的可能性研究,该作品的整体思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字印刷术,采用西方木口木刻版画技术语言形式,结合当代数字矩阵的核心理念所构成。

▲  “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展览现场,成都白夜·艺空间


“像素”译自英文“pixel”,图像元素(picture element)的简称。1957年,方形像素被美籍犹太人后裔拉塞尔·基尔希(Russell Kirsch)发现。杨宏伟的《像素分析》艺术项目就是基于“像素”这个概念不断发展而来。


艺术家手工刻制了三万多个像素块,称之“像素模块”。它用梨木制成,再把每个像素模块用木口木刻刀刻出疏密不同的线,并组织出来从99%-1%的灰度。然后用像素模块拼版,再手工印刷呈现图像。像素模块就像活字一样可以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图像。


▲ 杨宏伟《Pixel analysis  No. 1-1》,100x80cm,木口木刻 


本次展览展出的《像素分析8号》在像素模块背后隐藏的是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共有13幅,像素从大变小,依次递减,到最后已经简化成两块像素,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任何具体的视觉形象了。 


▲  “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展览现场,成都白夜·艺空间


这组作品除了表象的像素关系,还有一个藏在内部的美术史的线索,象征着西方美术史视觉发展的脉络:第一张还能清晰可辨一幅古典《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模样;到后面,第二张就有印象派点彩的效果了;再到后面,立体主义、抽象主义风格慢慢浮现;到最后,就是一种极简主义的构成方式


▲ 杨宏伟《Pixel analysis No. 1-2》,100x80cm,木口木刻 

除此之外,艺术家的《像素系列》作品都是以大家熟知的形象作为潜在的元素进行创作,比如一些西方名画或中国名画。杨宏伟说,他对图式的选择方式其实是一种“唤醒”,唤醒观众的记忆存储,最后形成观念的识别。


▲  “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展览现场,成都白夜·艺空间


“像素”这个概念也一直在杨宏伟的创作中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在像素系列作品创作的初始阶段,都是以黑白为主,“像素”概念也一直在杨宏伟的创作中不断发展变化。从2019年,杨宏伟开始了彩色像素的尝试,称之为“色彩像素密码”。他关于色彩像素密码的新作《你看到的一定是不真实的》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需要观者在场体验才能感受到密码背后的故事。


直到今天,杨宏伟仍未停止“像素模块”木口木刻的制作,通过这一方法,杨宏伟实现了从万(像素模块)到一,由一生万(图像)的图像生产术。


从《像·素分析》到《色彩密码》,杨宏伟在传统艺术门类的“局限”与时代变化的矛盾中,提供了一条可贵的语言方式探索路径——“近像素”在蓝庆伟看来,“近像素”意指杨宏伟艺术中从作品到图像的一次艺术实践,从作品创作向图像观看的一次转向,是艺术家对图像原点的追问和观者观看的主体让渡。近像素”是图像生产与传播复制过程中的技术留痕,是数字技术下——从图像到像素——版画语言的反向思考。



▲ 《色彩像素密码》局部, “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展览现场,成都白夜·艺空间


本次展览展出的《你看到的一定不是真实的》就是这个系列的新作,一眼望去,是一排11幅的彩色系列作品,上面每幅都有一个表面上清晰可见的汉字,但是借用手机的黑白照片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在彩色像素的隐藏之下,是十一位哲学家的头像。


这样的彩色方块也是艺术家用版画的印刷方式印制而成,所以本质上还未脱离他一以贯之的版画创作方式,但是这是一种更为抽象和哲学的思考方式,彩色的像素比黑白的更加具有迷惑性,在彩色、黑白两种模式下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图像。


这个系列的作品还有一个比较有哲学意味的点,在于在彩色、黑白两种模式下呈现出来的文字或图像是相呼应的,比如这次的在彩色模式下看到的11个字“你看到的一定不是真实的”与黑白模式下截然不同的哲学家头像,都在透露一种罗素“现象与本质”矛盾的哲学观。



▲ 《色彩像素密码》局部, “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展览现场,成都白夜·艺空间,图源:雅昌艺术网


彩色的像素系列作品在之前的作品基础上,增加了很强的互动性,你必须要到现场、借用现代科技设备(手机)的特定模式,你才能看到表面之外的信息。你还可以借用便签纸写下自己的感受贴在作品旁边,这些互动形式加在一起,才完成了艺术家完整的作品。


▲  “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展览现场,成都白夜·艺空间


在策展人蓝庆伟看来,常常是“照骗”生产者的手机,成为杨宏伟《色彩密码》解密的工具。在手机对彩色图像拍照之后,调为黑白模式,此时黑白的图像则呈现出了另外一个图像世界。


《色彩密码》这一“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塑造,不是有机器给予的,而是艺术家生产的,是一种数字时代图像模式下的传统艺术实施路径。不仅如此,《色彩密码》将作品创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交给了互动的观众,拓展着互动性艺术创作的新形式。你看到的悬挂在墙面上的“画”只是艺术作品的一个步骤,最终的作品不在展墙上,而在每个人的手机里。


▲  “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展览现场,成都白夜·艺空间,

▲ 作品观看说明,“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展览现场,成都白夜·艺空间






Q
&
A


对话 翟永明

(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Q

▲  “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开幕现场,策展人吕澎和白夜创始人、诗人翟永明 交谈,成都白夜·艺空间

Q

早在2012年,艺术家杨宏伟就于白夜艺术画廊举办过过个展“潮退”,间隔十年,杨宏伟“近像素”个展又在白夜·艺空间举行。您对杨宏伟的新作有什么样的评价呢?

翟永明:杨宏伟已经在白夜做了4次展览,通过这几次展览,能看到他不同风格的演变。最早是技术精湛的写实的木口木刻作品;到第3次“退潮”个展时,已经是半写实半观念的作品;后来还有合作联名款木刻作品,根据诗意转化为作品。他总是不断突破传统的局限,和当代生活发生关系,是一位非常敏锐的艺术家。


Q

2012年,在杨宏伟与您合作的展览中共同创作了联名版画作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也展示了文学与艺术相辅相成的魅力。您能再和我们具体谈一谈,在您所认为的艺术与文学、文字之间的关联,这之间的一些联系吗?

翟永明:文学与艺术一直有着紧密的关系,版画和文学则更为紧密,最早的活字印刷就与版画具有紧密相关。另外一方面,杨宏伟对文学很感兴趣,他平时交往的朋友都是文人。正因为他对文学的理解比不少艺术家更为深入,所以他的作品很有诗意,能够将诗意的文学性作为艺术创造来推进


关于艺术家




杨宏伟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艺术家


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并任教
2014年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2015年康奈尔大学访问艺术家
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国际著名艺术家徐冰
2016年保加利亚国家美术学院访问艺术家
2020年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访问艺术家


工作生活于北京,从事艺术创作与教学20多年,多次获得国内外艺术奖项。其作品《无法命名》《像素分析》《世纪坛》《天一生水》《仙境》受到美国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讲习教授刘禾、著名理论家作家李陀、国际著名艺术家徐冰、美国著名学者策展人巫鸿、著名文学家阿城、著名艺术家陈丹青的高度评价。巨幅长卷作品《无法命名》被著名收藏家稀克收藏。

关于展览

近像素——杨宏伟新作展


艺术家:杨宏伟

策展人:蓝庆伟


开幕时间:2022年8月6日 20:00

公众展期:2022年8月6日——2022年10月7日

(每日13:00—17:00,周一闭馆)

地点:成都市芳华街28号 白夜·艺空间


(凤凰艺术 成都报道 采访/李琦 编辑/祝明惠 责编/祝明惠 dbk 索菲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1974004697@qq.com,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凤凰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杨宏伟 近像素 白夜·艺空间

1634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