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Artnet线上拍卖上新丨聚焦“计算机艺术之父”查理斯·苏黎的先锋创作
-
原创 2022-08-13
过 去几年来,市场对数字艺术的兴趣急剧上升,展览、评论文章、拍卖专场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一些全球大型画廊对数字艺术家的代理数量也不断增加。
随着这个流派继续在艺术界掀起风暴,回顾一下数字与生成艺术运动的奠基者也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人是查理斯·苏黎(Charles Csuri)——他兼有艺术家、学者、教授和发明家等多重身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创作数字艺术作品,1967年,其作品就进入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永久收藏。
1944年,苏黎在美国军队服役时首次对数学和技术产生了兴趣。在战时受到的启蒙教育的激励下,他进入学术界,于1948年获得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之后成为该校艺术系的教师之一。在接下来的40年里,他也一直担任教职,最终在1990年成为荣誉教授。苏黎与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的艺术交流也起源于此。
拍品《帽中鸟》(Birds in the Hat, 1968)就是其早期绘图方式的一个标志性例子,使用的印刷技术允许墨水笔在数字输入的引导下进行创作。这幅作品由一台IBM 7094电脑和一台鼓形绘图仪来执行,艺术家对一幅鸟儿围着帽子玩耍的图画进行了数学转换,从而形成一系列图像。在这些图像中,鸟儿分阶段地在水平构图中“舞动”。因而,此幅《帽中鸟》是艺术家对图像转换的兴趣的一个缩影,也类似于一种对人类精神的转译。
另一件作品《镜中人》(The Man in the Mirror, 1965)乍看之下很像一幅线描画,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是由一连串的单点排列出来的。这件作品体现的是艺术家模仿机械的愿望,画中人是被称为“个人电脑之父”的计算机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他对苏黎产生了很大影响。
《缪斯》(The Muse, 1990)则是苏黎后期作品的一个例子,将厚重的凹凸画效果与3D渲染融入了一种被称为“纹理映射”(texture mapping)的技术中。这样的画面效果是由艺术家对油画表面进行映射,并将颜料肌理在三维空间中形成的“脊线”与“谷线”转化为数据后制作出来的。历史学家毛瑞齐奥·卡尔维西(Maurizio Calvesi)在1990年的《艺术档案》杂志(Art Dossier)中提到过这件作品,还讨论了苏黎与纽约艺术家圈子(比如罗伊·利希滕斯坦和阿伦·卡普罗等人)的密切关系,苏黎还为乔治·西格尔(George Segal)极具争议性的雕塑《The Diner》摆过造型。
苏黎的作品在今年初才首次进入拍场,2月他就去世了。如今,随着人们对数字艺术的兴趣不断增加,其作品的市场也不断向好。上述作品正在Artnet线上拍卖“当代艺术臻选”(Contemporary Finds)专场中进行竞拍,将持续至8月16日。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