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在这场元宇宙展览中,以蜉蝣之态漫游太空

原创 2022-07-31






伴 随着雄浑的背景音乐,一个人形的闪亮晶体从马桶中缓缓升起,眼前是壮丽的宇宙,以及悬浮其中一个类似空间站的场所。这个好似扎哈·哈迪德概念图的场地,是线上展览“宇宙蜉蝣”的展厅(*可访问网址http://ce.spaceartdao.com/观展)。参观者将操控这个晶体状的小人,浏览展厅内二十位艺术家的二十余件作品。


“宇宙蜉蝣”元宇宙太空艺术展入口



展览“宇宙蜉蝣”由Space Art DAO承办、王莲仪策展,将视角对准“太空艺术”以及“元宇宙”。2021年,徐冰借助商业航天公司,试图将《天书》送入太空。今年3月,杰夫·昆斯也宣布要把他的雕塑送上月球。尽管都还未成功,但这些举动表达了当代艺术对太空的向往。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疫情期间实体生活的分隔,使得基于互联网的线上活动成为艺术界探索的热点。



展厅内虚拟体验



四月以来,Space Art DAO的一系列活动,将实体宇宙与“元宇宙”结合起来。与元宇宙线上空间的展览同时进行的,是一个基于实体宇宙的“时间胶囊”项目——这个项目将利用中国商业航天火箭,在2023年前,把一个芯片送上太空。芯片中包含了“宇宙蜉蝣”中展出的所有作品,以及面向大众公开征集的“时间碎片”。参与者可以把任何想说的话,以文字、声音、图片等多种形式存储在芯片中。同时,这些信息也被存储在区块链上。因区块链不可篡改的技术特性,使得这些信息将被永久保存。


人类文明的一个切片,在无穷的信息流中,被固定在区块链的一小“块”上,像是时间轴上一个微小的记号。而当这一小块芯片被射入无垠的宇宙,它又将成为广袤的空间中漂浮的一粒微尘。由此,在时间与空间上,这一项目回归了苏轼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情怀。



陈太中作品《胎》(2022)与蒲英玮作品《法币》(2022)



这种天地苍茫、宇宙洪荒的感受,也包含在了展览之中。在我看来,“宇宙蜉蝣”有别于普通展览的地方,一者是一种漫游的体验,二者是一种孤寂的感受。


自晶体状的小人——也就是展览中的“我”——从马桶中诞生以来,一种好奇心,以及漫游的冲动,驱使着我。首先我低头看脚下的这件作品,谢林佑的《文化发射器》,一个装载着火箭推进器的马桶,它仿佛在说,“又来了一个太空垃圾”。站在巨型坐便器上,极目远望,整个“展厅”沿着一条中轴线铺陈开来。我有一种想去探索的冲动,好像刚醒来的林克,站在海拉鲁的山头。



谢林佑,《文化发射器》,2022



展厅设计者规划了一条建议路线。然而,多年玩RPG游戏的经验让我对展厅中的“支线”充满兴趣。设计师似乎也特意保留了这样的可能。于是我开始探索这个展厅。有时,挑了一段小路,走了很久并没有遇到作品。但我没有白来,因为路的尽头是无垠宇宙的壮丽景致。我站在那里,欣赏片刻的风景,这是美术馆的白墙所不能给的。远远看去,另一条路的尽头好像竖着一根柱子,于是摸索着过去。路越走越窄,我要很小心地操控,防止自己掉下去,直到抵达终点。那里有一根柱子,上面有“Road Closed”和“不准掉头”的标识,让人想起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的海报——这件作品是耿大有的《鸵鸟》。我不敢违背它的指令,只好慢慢地往回退。



耿大有,《鸵鸟》,2022



以上描述的“漫游”的体验,给整个观览的过程带来许多偶然的瞬间。它们是艺术的场域里的偶发事件,一种建筑的艺术,好似美术馆里的窗户,他们总是能找到最合适的窗帘。



00张,《雏形0023》,2022



普通的观展体验大多是非私人的。哪怕挑了人最少的时候,博物馆的安保、或者画廊的前台依然会在。线上展览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独自浏览的地方,这种孤寂的感觉令人陶醉。面对背景里的宇宙,人的渺小越加体现出来。展览中一件名为《雏形0023》的作品,由艺术家00张制作。用户可以输入一段信息,留下自己的邮箱后,系统会向这个地址发送一段别人的留言。这个概念和“时间胶囊”的设定相得益彰,收到别人的“胶囊”与自己发出“胶囊”一样令人欣喜。



在画廊最高处纵身一跃



整个展览中,最震撼的作品莫过于杨振中的《我会死的(音频版)》。从2000年开始,艺术家拍摄了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近千位普通人,用不同的语言对着镜头说“我会死的”。展出的音频版,挑选了一百段音频剪辑起来。展览中,这件作品被放在展厅最高处,也是整个地图的尽头。我站在那里,静静地听了一会儿,思考策展人把它放在这里的用意。这似乎是一种邀请——于是我欣然接受,接着纵身一跃,以此作为对它的一种回应。





文丨袁政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元宇宙展览 科技艺术

1670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