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年度重磅!上海博物馆文物考古大展开了!

2022-07-31

7月30日

上海博物馆

“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个特展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重磅开展!


展览精心遴选文物217件/组

文物总量314件

其中定级的一级品达67件/组

汇集了河南博物院、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

20家博物馆考古机构收藏的

诸多重要藏品,

涉及89个考古遗址

集中展现了河南省内发掘的

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发现。



展览以文物为点、以时间为线、以王都为面,带领观众顺着历史的轴线溯源而上,回到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探寻先秦文明的神采与魅力。








展览分为夏、商、周三部分,着眼于中华文明探源,以文物为点、以时间为线、以王都为面,带领观众回到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大地,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些文物承载着夏商周时期先民们的智慧和勤劳,反映了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礼乐制度及文化面貌,共同讲述中国历史上奠定华夏文明、逐鹿中原的恢宏历史。


:从文献到遗迹


大禹治水,划定九州,奠定了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文献记载禹都阳城、启都阳翟、后羿代夏、太康失国等历史事迹,随着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巩义花地嘴等遗址的发现,逐渐勾勒出夏人的活动踪迹,为探寻夏代早期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线索。


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过缜密规划、布局完整的大型都邑,发现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器组合等,一般被认为是夏代晚期都城。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不断交流和融合,并呈现出向四方辐射的强劲态势,突显了王权国家的性质。


兽面纹陶片
夏代早期(公元前21世纪—前18世纪)
2000年新密新砦遗址出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虽是一块小小的残存陶片,神秘的兽面纹却引人无数联想。


网格纹鼎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1987年二里头遗址VM1出土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 。


:从郑州到安阳


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王朝。商王朝建立后,王都曾在河南境内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考古发现的郑州商城遗址、郑州小双桥遗址,推测可能就是文献记载的商汤亳都、仲丁隞都。郑州商城在城市规划与布局、宫室建筑结构与技术等方面均是继承二里头文化的基础上走向成熟。


公元前13世纪,商王盘庚定都于殷,直至商朝灭亡。安阳市西北郊,跨洹河两岸的殷墟遗址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面积约40平方公里,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由多处手工业作坊、分布密集的居民区、王陵区和墓葬区所组成。王室贵族的陵墓规模宏大,随葬品制作精美、数量丰富。甲骨文记载了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青铜器、玉器被广泛地使用于祭祀、宴享、会盟等重大活动,成为等级制度和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代表了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兽面纹方鼎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前13世纪)
1974年郑州杜岭街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窖藏出土的王室重器,是商人置都于郑州的实物依据。


刻辞卜甲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H3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一片卜甲,32条卜辞,其中有一条与“妇好”有关。


亚址方觚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1990年安阳郭家庄M160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足内壁有铭文“亚址”,亚址为商王朝高级将领。


:从王都到封国


周人始祖后稷,善于农业耕作,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成周洛邑,作为周王朝的东都,举行朝觐、册命、祭典和征伐等重大活动。洛阳北窑墓地是一处西周王室成员贵族墓地,为寻找成周洛邑提供了重要线索。周平王东迁,始建王城,东周王城作为天子之都,仍是当时规格最高的都城。


周王朝为巩固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将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圣王后裔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随着分封制的推行,礼乐制度在更广泛的地域内传播开来。东周王室衰微,中原成为列国争霸的大战场,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圈。


齐侯盂
春秋晚期(公元前570年—前476年)
1957年洛阳中州大渠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齐侯为其次女仲姜所作陪嫁品,目前洛阳地区所发现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可称为“盂中之王”。


龙凤纹玉戈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1990年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出土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


虽然出土于西周墓中,但这是一件商代玉戈。


四联璜玉组佩
春秋晚期(公元前570年—前476年)
2002年叶县旧县M4出土
平顶山博物馆藏


春秋时期许国十五世国君许公宁所陪葬,研究这一时期玉石文化和礼仪制度难得的实物资料。


王子午鼎
春秋晚期(公元前570年—前476年)
1979年淅川下寺M2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楚庄王之子、楚国令尹王子午墓中出土的7件列鼎之一,气魄雄伟、结构复杂、装饰优美。


何以中国

文物考古大展系列


展览名称“宅兹中国”来自于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提及周成王营建成周(今洛阳),这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记载,隐含着当时的天地意识和国家观念,引此作为展览标题,意欲反映河南在三代文明持续演进中的突出地位及其对于阐述“何以中国”的重大意义。


上海博物馆与河南文博机构长期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2021年春,河南省文物局田凯局长到访上海,在上海市领导的见证下双方启动了本次展览的筹划,再续豫沪情谊。此后虽屡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双方团队依然精诚合作,迎难而上终获成功。在河南博物院的全力支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20家文博单位的倾情演绎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慷慨襄助与指导下,本展得以较为系统、深入地展现先秦中原文明的神采和特质,华夏文化早期“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及趋势。


上海市文旅局(文物局)高度重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原创策划,局长方世忠表示,作为“大博物馆计划”展陈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联手国内各大博物馆,充分挖掘优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最新考古发现,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灿烂成就,彰显博物馆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做好“以物论史”和“以史增信”两篇大文章。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河南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情谊深厚,在学术交流和陈列展览等方面多次成功合作。我们希望借此机缘,不断深化两馆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为豫沪两地的文化繁荣社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河南是夏商周的核心区,又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源地,我们选此作为“何以中国”系列的开篇,真诚期待与全国各地的同行加强交流,携手创作,谋十年之计,举协同之力,打造新时代新征程上这一彰显考古学“中国气派”的展览盛事,同时也熔铸“大博物馆计划”的风采与气质。


精彩展品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牌饰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高16.5厘米,宽11.0厘米
1984年二里头遗址ⅥM11出土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藏

跽坐人形玉佩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高5.6厘米,宽2.8厘米
1976年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司母辛觥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通高36.0厘米,长46.5厘米

1976年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镶嵌绿松石神兽

春秋晚期(公元前570年—前476年)

通高48.0厘米,长47.0厘米,宽27.0厘米

1990年淅川徐家岭M9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妇好鸮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

1976年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亚长方斝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通高66.6厘米,柱高13.9厘米

口径26.5–28.2厘米,足高25.6厘米

200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M54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展览图录

“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

上海博物馆 编

定价:490.00元

文博圈限时价418

(名额有限)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为上海博物馆特展配套图录。书中收录青铜器、玉器、漆器等文物共302件(组),包括完整器物图及局部细节呈现,并配有说明文字。另收录两篇重要研究专文,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河南地区的夏商周三代文明。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讲到周成王营建成周(今洛阳),并提及“宅兹中国”。这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记载,隐含着当时的天地意识和国家观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历史上人们对中原文化的认知,从历史、艺术、社会、信仰、文明等不同角度展示商周秦汉时期的青铜文明,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目 录

←左右滑动查看→

研究专文

夏商周时期的中原青铜文化
河南博物院 李琴


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上海博物馆 胡嘉麟


精彩内文

河南,地处“天下之中”,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中华文明多元文化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和交融后,在河洛之间凝聚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辐射性统治格局。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构建了古代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伴随着朝代更迭,王权政治不断强化,诸侯分封扩大了统治范围,促进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手工业分工进一步细化,生产力呈现飞跃式发展,创造了登峰造极的青铜文明与辉煌灿烂的礼制文化。成熟的文字系统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和百家争鸣的思想观念。


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源头,并对古代东亚文化圈产生深远的影响。





禹贡九州,奠定了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邦国林立从多元走向一体。公元前21世纪,大禹之子启继位,推举联盟首领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代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代共历14世17王,前后四百余年。中原地区与周边区域的交流融合孕育出共同的礼乐制度。河南境内发现的一系列具有王都规模的城址和大型聚落,揭开了夏代历史的神秘面纱。





商原是夏王朝东部的方国。商人始祖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公元前16 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王朝。商代共历17 世31 王,前后五百余年。商人敬鬼祀神,宗教活动空前发达。开始使用成熟规范的文字,建立了内服、外服并用的复合制国家体系,形成以“礼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手工业门类的细化铸就了制造业的辉煌,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推向了高峰。商文化对周边方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西辽河流域等地区,形成了以商王朝为核心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文化区域。



周原是商王朝西部的方国。周人始祖后稷,善于农业耕作。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西周共历11代12王,东周共历25王,前后共八百余年。周人提倡“德治”,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础,从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两个方面构建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乐制度,成为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的核心。东迁以后,周王室衰微,丧失了实际控制天下的能力。诸侯争霸,逐鹿中原,在纵横兼并的过程中,思想和技术广泛传播,文化和民族相互融合,为秦汉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
上海博物馆 编
定价:490.00元











预售链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预计8月10日发货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展览日期  

2022年7月30日-10月23日

  展览地点  

上海博物馆(第一展览厅)





-END-



资料来源:上海博物馆官微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展览图录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展览展示 上海博物馆 文物考古大展

1814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