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当中国设计遇见欧美博物馆 | 北师大“未来设计种子基金” 项目

2022-08-07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以北京师范大学现有优势学科为基础,根植于艺术、科技、教育的交叉领域,开展在人文、艺术、设计、科技、社科等领域的研究和广泛的跨界合作,以及研究、教育、实践一体化,形成以学科互补、问题驱动、项目导向为特色的教学,设立设计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艺术与科技,设计与教育三个研究方向。


基于以上三个研究方向,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推出“未来设计种子基金”,面向全球遴选优秀创新设计或研究项目。首届“未来设计种子基金”入围的26个设计、研究项目,基于新技术革新及新文化形态建设,具有实验性和市场前瞻性,有助于设计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艺术与科技,设计与教育三个研究方向的延展。


北师大希望通过扶持项目,创造北师大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关于未来创新设计的合作机会,搭建设计学科交流平台,开拓创新型教育合作伙伴,促进北师大设计学科发展、融合。

 

▲图片选自北师大“未来设计种子基金”项目




作为北师大“未来设计种子基金”最终入围项目之一,“欧美博物馆里的中国设计研究”从设计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研究方向出发,探讨中国设计未来能主动在海外博物馆体系产生影响力的途径,寻找中国当代博物馆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项目从博物馆切入设计发展史,以设计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主流博物馆(设计双年展、奖项)的学术体系、公共收藏、公开展览脉络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被收藏、被展览的中国现当代设计目录,挖掘被收藏展示的设计作品在当代视觉文化体系中的价值。项目通过对海外博物馆的考察和调研,总结出中国当代博物馆系统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近日,“欧美博物馆里的中国设计研究”项目主创人罗怡就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分享。




Question 1


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项目?为什么想要做这个项目?


罗怡:这个项目在我脑海中潜伏已久。2006年,我从传媒行业开始进入到主要以“视觉”媒介为核心工作的当代艺术工作领域,“读图时代”的观看经验受到了艺术博物馆系统的梳理和清洗。当时我接触了很多设计师,很多人都有一些“艺术纠结”(所谓的鄙视链),“有用”“无用”之外,让我对“纠结”背后更深的原因产生兴趣。


随着博物馆相关工作的推进,我加深了对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博物馆系统的了解,在中西方博物馆和当代艺术、设计领域工作,从自己的文化出发,站在自己的文化外围(我在美术馆工作期间,每年有机会受各国家使馆、文化基金会邀请对他们的设计博物馆、当代美术馆进行访问学习),我发现关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艺术、设计“形象”在外部(所谓的发达西方世界)对我们的认知、我们自己的认知、正在形成的客观认知之间,有某种难以根除的刻板印象或是“误读”和“迷失”。然而,这是真的存在的吗?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投射的?谁参与了塑造?其间通过什么样的机制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这个机制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种“意识形态”、“文化建构”抑或是“社会建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否“在场”,如何“在场”?以上问题(核心是对现当代中国设计的关注)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格局有何关系吗?有任何规律、模式和具体的方法?中国现当代设计在何种程度上如何代表了现当代中国的国际形象,或者说成为建构现当代中国国际形象的一部分?其潜力与空间是什么?


另一个方面,西方设计博物馆作为设计史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权利机构”(米歇尔·福柯,2012)是如何推动设计史形成?如何参与到设计文化的沉淀、推动、影响中去的?如何选择、如何解读、如何展示、如何收藏、如何传播这些设计藏品/展品?标准何在?由谁决策?是否随着博物馆发展产生了某种变化?未来趋势如何?


伴随着这些问题,我经历过一些本课题的前期探索,可以说,多年的积累是我得以开始进行这个项目研究的基础。


邢丹文,《都市演绎》系列,V&A收藏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Question 2


问:项目的亮点是什么?项目进展如何?


罗怡:本项目研究计划主要是“近三十年海外博物馆里的中国现当代设计研究”,研究对象是自1989年至今,以欧美和日本博物馆为主的非国内博物馆以及相关联的 “设计双年展”与“综合设计奖项”所收藏和展⽰的现当代中国设计作品的概况。


项目希望从博物馆切入设计发展史,寻求对设计学和博物馆学两个方向都具备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的答案。项目期望对中国现当代设计、博物馆系统、中国的文化形象塑造起到深远的影响;能够从海外的博物馆视角发现中国现当代设计的世界影响力拼图,挖掘当代中国视觉文化价值(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版块——设计,在海外被建构的过程;为中国现当代设计从被动到主动影响世界找一条可能性路径;在中国现当代设计博物馆的建设高潮中,指导建设完备的展览与收藏的体系。同时,我们希望研究成果能够成为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的一些具备实践意义的课程。


项目原计划完成20-25家博物馆中国设计展览和藏品调研数据报告,目前根据实际的研究情况扩展到了30家博物馆,有一些结果符合我们的想象,更多有意思的结果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总之,我们力求以更为丰富的对象和数据进行更有力的研究和论证。


马可,《土地系列》,V&A收藏,摄影:周密


马可《土地系列》展览现场


Question 3


问:你认为博物馆对现当代设计发挥了什么作用?对于未来设计又将有什么样的影响?


罗怡:面对未来,面对不断创新的技术带来的社会进程的改变、思考、研究、探讨,博物馆对于未来设计在跨学科、跨边界的联系中延续传统、把握边界、引领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带动作用,也将促使未来设计为社会提出更多可能的解决方案。


Question 4


问:我们看到,项目的成果将有大量的访谈和线上课程,能否介绍一下?


罗怡:本研究项目主要研究对象是海外博物馆,由于疫情和出境政策的影响,访谈计划被迫延迟展开,计划于今年9月份去欧美行程中展开,届时将与大家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线上课程主要邀请研究对象中的海外博物馆的嘉宾和作品被海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设计师,分享设计类博物馆关于展览和收藏体系的学术研究、系统建立和运营情况。


都市实践,土楼公社,2008;模型曾展示于荷兰NAI


Question 5


问:为什么申请北师大“未来设计种子基金”?你期望本次申请的种子基金项目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这个项目有着什么期待?


罗怡:我虽然没在“体制内”工作,但是我一直对学术研究饱含热情。由于我的博物馆和城市文化咨询工作非常依赖系统研究,故十几年来积累了比较多的博物馆方面的研究资源,也不断有研究成果出版问世,这些基本是个人投入或是社会投入,虽然有些成果,像《当代艺术博物馆》等被广泛推荐为央美等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推荐书目,但我本人和教学研究的关联并不多。有很多院校的朋友觉得这是一个遗憾。


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第一次让我看到了由学院伸向社会的研究橄榄枝,老实说,产学研合作,院校多看重的是外界“产”的部分,忽略了“研”“学”也是很多设计公司或工作室投入的大头——这种情况尤其在设计业突出,像我了解的“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研究部就相当重要。


在我看来,北师大“未来设计种子基金”是国内第一次意识到社会研究的力量,并且非常有魄力支持这样的社会研究力量,因此我就毫不犹豫地申请了。感谢北师大“未来设计种子基金”以及各位评审老师给了我们参与的机会,感谢项目导师许平教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本项目期待能在以下几个方向有所造诣:以对设计博物馆的功能、性质、方向的系统理论梳理,形成对博物馆学的贡献;建设国际标准的展览收藏体系;将国际设计博物馆的更多资源凝聚在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通过活跃的学术活动,奠定北师大未来设计博物馆的发声起点,以理论服务实践;将学院的研究传递到大众, 以实践促进理论研究。



//


“欧美博物馆里的中国设计研究”

项目主创人


罗怡


独立策展人、博物馆顾问。沉浸文化创意产业逾20 年,拥有16年当代艺术与设计类博物馆的策展、管理经验。曾任今日美术馆副总经理(总编辑), 今日美术馆设计馆的筹建执行馆长。2012 至今,担任国内多个重要博物馆的筹建或项目咨询顾问,策划当代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多个展览和学术活动。有《美术馆》《艺术博物馆理论与实务》《文化造城》《像野狗一样生存》《艺术家怎么活》《在中国设计》《平面设计死了吗》《正在设计的未来》多部著述( 合著) 出版。硕士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圣马丁学院,澳门科技大学设计学博士候选人。



ABOUT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

三个研究方向


设计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

Design and 

Future Production / Lifestyle


面向未来生产、生活方式

及未来社会形态的综合性设计


“设计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在新型互联网文化、智能化社会及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基于对技术变革主导的未来文化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探索,推动具有前瞻性与实践性的设计教学与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注重人文精神和技术伦理,衔接设计美学与智能制造,涵盖文化生活与生产实践,专业包括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等已有专业方向;拓展未来生活方式研究、未来人居环境设计、未来体验设计等具有前瞻性专业方向。



艺术与科技

Art and Technology


面向前沿问题的概念性研究


“艺术与科技”基于科技为艺术设计领域带来的全面拓展,对涉及数字媒体艺术、多媒体设计、交互设计、人工智能可视化设计等多个方面的前沿方向进行概念性探索与实践。该领域的研究对接国际前沿学科,争创一流学术研究成果,以前沿问题为导向,以未来社会人类生活模式的技术性变革为基础,坚持可持续性创新探索。



设计与教育

Design and Education


面向设计专业的教学及

未来设计教育发展方向研究


“设计与教育”是在教育学领域所作的创新研究,旨在培养未来设计所需的新型人才,探讨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该领域研究面向设计学科的教育规律研究,青少年“设计思维”,中小学“美育教育”以及教育场景(校园、教室、桌椅、教具、服装及其他教育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该方向研究体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优势,突出师范类院校特色,开创设计跨学科教育的新方向,探讨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编辑  |  文 雅      设计  |  董姗姗  

责任编辑  |  余晓瑜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中国设计 欧美博物馆

1166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