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建筑丨香港故宫正式开放,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
-
2022-07-28
本文转自:Arup奥雅纳
©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位于西九文化区海滨,这座崭新的艺术宝库用现代建筑的语言描绘传统文化,将展示来自故宫博物院和其他世界重要文化机构的珍藏,呈现中外文化交融的独特艺术体验。博物馆已于7月3日正式对外开放。
©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博物馆共七层,内部展厅空间约7800平方米,设有九个展厅。建筑内还设有演讲厅、活动室及其他辅助设施,为丰富的公共活动提供适宜空间,培育大众对文化艺术的兴趣。奥雅纳与严迅奇建筑师事务所合作,为项目提供一体化工程设计,服务内容涵盖岩土、结构、机电、幕墙、消防、可持续、安保、声学、视听、景观设计及交通咨询。
现代工程——解构传统美学
垂直“中轴线”
北京城的“中轴线”为古都营造出独有的壮美秩序,而香港故宫的建筑设计与“中轴线”概念相呼应,用一条垂直的“中轴线”呈现中国传统视觉及空间美学。
©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香港人口稠密、空间紧凑,设计师充分利用稀缺土地资源,立体化呈现“中轴线”的设计概念。参照紫禁城中轴空间平面递进的布局,这条垂直“中轴线”层层递进,贯穿整座大楼,引领访客向上层参观。
©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项目地面、二楼及四楼分别设有三个面向不同方位的中庭,三个中庭与户外空间相连,东、南、西三面幕墙将西九文化区、香港岛天际线以及大屿山的亮丽景致引入馆内。这种结构解决方案实现展厅和中庭的垂直结构最少化,为创造无遮挡的景观空间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庄重身姿
香港故宫的外观设计撷取中国古代艺术文物造形精粹,简洁的线条精致典雅,塑造出“上宽下聚”的庄重身姿。东西两侧外墙采用倾斜设计,缩进的主入口为地面层提供更多广场空间,供市民及游客休憩,或举行文化艺术活动等。
©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在此形态下,建筑东侧的边界柱无法连续下降至地基处,其荷载须转移至西侧柱网。这两种结构方案在建筑四层及屋顶层间采用了一系列钢混凝土材质的转换桁架,实现这一独特设计。
数字技术——实现大繁至简
建筑外墙采用金色曲面铝制面板,营造出琉璃瓦般光影流动的视觉体验,呼应紫禁城的华美气韵。设计师通过精妙的灯光设计,更突出了外墙曲面在夜晚的光影效果。
©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远观建筑幕墙,外观简洁而气质内敛;近看,便能发现其筑造的精密与复杂。项目幕墙由4000余片形状、图案及曲线各异的面板组成,并在后方布置了超过20000个大小、长度不同的支撑构件。
由奥雅纳主导的建筑信息建模(BIM)在项目设计、建造和安装阶段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所有设计协调工作均在3D数字环境下完成,实现准确、高效推进,确保视觉效果的完美呈现。
精密设计——保驾珍稀馆藏
香港故宫开幕后,将展出由故宫博物院借出的900多件珍贵文物、香港文化机构借出的艺术收藏,以及香港当代艺术家响应故宫文化的作品。如何保障文物安全,成为香港故宫的首要任务。
©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奥雅纳机电工程师运用精准的环境控制技术,控制展厅内及艺术品储存空间的环境温度,为文物提供最佳保存环境。要求更低环境湿度的展品则收藏于配有专属环境控制系统的玻璃展示柜中。
©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团队为博物馆量身定制消防策略,为建筑、访客及展品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展示空间视觉美观的影响。中庭采用配有红外线火焰探测器的长头喷淋灭火;而展厅、储存室等水敏感区域则采用预作用洒水系统,以减少漏水等意外的发生。
可持续设计——提升参观体验
在全面的可持续策略框架下,博物馆采用一系列创新设计,以实现节能减碳和能源管理,并提升访客参观体验。
可持续设计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等,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旨在获得BEAM Plus金级认证,为亚热带气候区域的艺术文化设施树立可持续设计的典范。
©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展厅的灯光设计为塑造博物馆参观体验发挥着根本性作用。根据布展时时变换的需求,精心设计了灯光追踪系统,实现全区域覆盖,保证无眩光的舒适视觉体验。
©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身处博物馆,或许有时你会想在展厅中安静沉思,有时则希望融入公共活动的热烈氛围,在讨论中获得启发。团队的声学专家为项目设计不同声效模式,适应不同的空间需求,提升参观者的声音体验。同时,项目在适当的位置配备高性能声学幕墙系统,其吸音效果有助降低户外表演所产生的声浪对馆内参观环境的影响。
香江之畔,多元文化在此融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成为崭新的都市文化地标,传承中华文明的同时,亦推动东西互鉴,为城市打造促进世界文明对话的平台。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