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文博日报】国家文物局等十部委发文 | 重庆打造博物馆强市 | 河南又添一馆
-
2022-07-21
2022年7月21日
■ 文化和旅游部 公安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应急管理部 市场监管总局 银保监会 国家文物局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 北京对文物建筑实施技术保护 白塔寺千余平外檐彩画光彩重现
■ 2022年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召开
■ 建博物馆强市,重庆力争2025年博物馆总量达135家
■ 新郑考院博物馆正式迎客
■ 146件非法打捞文物送博物馆
■ 沈阳博物馆100名候选志愿者参加面试
■ 河北:邺城遗址北吴庄出土佛造像修复完成千余件
■ 2022年“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穿越浙江一万年 跟着考古去研学”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文化和旅游部 公安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应急管理部 市场监管总局 银保监会 国家文物局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乡村民宿是指利用乡村民居等相关资源,主人参与经营服务,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是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推动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顺应人民群众乡村旅游消费体验新需求,引导乡村民宿开发和建设,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持乡村传统风貌,倡导低碳环保、朴实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文化为根。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蕴含的优秀传统、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凸显文化特色、乡村文明。
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发展,同时兼顾旅游者的利益。
坚持融合发展。丰富乡村民宿产品,创新乡村旅游业态,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助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
坚持规范有序。加强政府引导和统筹规划,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复制。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质量监管,持续提升乡村民宿安全保障能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乡村民宿发展格局,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平衡态势更为明显,更好满足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的大众旅游消费需求,乡村民宿产品和服务质量、发展效益、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标志性产品。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规划布局,优化资源开发
将乡村民宿发展纳入各地旅游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相衔接,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确保乡村民宿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客源市场、交通区位、水源道路等条件,评估洪涝、山洪、地质等灾害风险。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完善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确保生活垃圾规范处理、污水达标排放,提高乡村民宿的通达性、便捷度和舒适感。引导村民和乡村民宿经营主体共同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倡导低碳环保经营理念。(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文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丰富文化内涵,加强产品建设
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资源,充分展示地域特色文化,丰富乡村民宿文化内涵。尊重历史文化风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文物建筑等资源突出乡村民宿特色,将农耕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等融入乡村民宿产品建设,注重与周边社区的文化互动,鼓励乡村民宿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找准乡村民宿发展定位,适应不同群体、不同层次需求,打造特色鲜明、类型丰富、品质优良、价格合理的产品体系。以乡村民宿开发为纽带,开展多元业态经营,拓展共享农业、手工制造、特色文化体验、农副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等综合业态,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有效发挥带动效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引导规范发展,加强品牌引领
指导乡村民宿经营主体落实相关公共安全责任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建立治安、消防、食品、卫生、环境、防灾、燃气等公共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及必要的监测预警设施设备。乡村民宿应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器材,落实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指导乡村民宿使用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或手机APP、小程序、二维码等便利方式,落实旅客住宿实名登记、访客管理、接待未成年人入住“五必须”要求等治安管理制度。乡村民宿建筑应符合国家有关房屋质量安全标准。乡村民宿应配备卫生相关的清洗消毒保洁设施设备,没有条件设置独立清洗间、消毒间的,可通过专业洗涤消毒机构进行布草、公共用品等清洗消毒。推进实施旅游民宿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培育一批乡村等级旅游民宿。鼓励各地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民宿建筑、治安、消防、食品、卫生、环保、服务等地方标准。将乡村民宿纳入各级文化和旅游品牌建设工作。培育具有区域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民宿品牌,鼓励优质乡村民宿品牌输出民宿设计、运营管理、市场开拓等成熟经验。(公安部、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创新经营模式,带动增收致富
积极吸引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企业、能人创客等多元投资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民宿建设。鼓励农户和返乡人员开发利用自有房屋自主经营乡村民宿,在规划布局、质量标准、建筑风格等方面加强指导。在尊重农民意愿并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注册公司、组建合作社、村民入股等方式整村连片发展乡村民宿。鼓励城镇居民等通过租赁产权明晰的闲置宅基地房屋、合作经营等方式开展乡村民宿经营。发挥乡村民宿就业渠道多、方式灵活等优势,鼓励和引导村民参与经营服务,提升劳动技能,促进增收致富。(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资源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宣传推广,引导合理消费
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乡村民宿产品的精准宣传和互动反馈,推出一批有故事、有体验、有品位、有乡愁的乡村民宿。将乡村民宿纳入文化和旅游消费惠民、会展节庆活动内容范围,鼓励各地将有条件的乡村民宿纳入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会议培训、职工疗休养选择范围。支持乡村民宿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争取电商平台在宣传营销、品牌推广等方面给予扶持。根据节庆、假期分布情况特点,在旅游高峰期加强信息服务,及时发布乡村民宿位置分布、入住率、停车场、交通路线等信息,合理引导游客,缓解拥挤压力。加强对乡村民宿的消费引导,倡导健康消费、理性消费,不片面追求奢侈高价。(文化和旅游部、应急管理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各地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在规划建设、规范管理、公共服务、环境营造、安全保障等方面同向发力,解决乡村民宿发展中遇到的难点障碍问题,推动形成政府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的综合治理格局。(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文物局、国家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优化证照办理
坚持规范管理与促进发展相结合,鼓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先行先试、创新突破,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乡村民宿管理办法,协调市场监管、公安、卫生健康、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明确证照办理条件和流程。鼓励除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的领域的产品许可事项之外的,通过联合审核、一站式办理、多证合一、以备案代替发证、告知承诺制、信息共享等方式,优化证照办理流程,为乡村民宿经营者提供便捷、规范的证照办理服务。落实好《农家乐(民宿)建筑防火导则(试行)》(建村〔2017〕50号)相关要求。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鼓励复合利用依法登记的宅基地发展乡村民宿。符合地方人民政府关于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条件规定的,办理营业执照。(公安部、自然资源部、文化和旅游部、应急管理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用地用房
推动落实乡村旅游用地政策,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等资源。各地要依据国土空间规划,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有效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用于乡村民宿建设,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可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等必须在村庄建设边界外进行的少量配套设施建设,但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不得破坏生态环境和乡村原貌,确需占用耕地的应依法落实占补平衡。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自营、出租、入股、联营等方式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乡村民宿。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示范中,整合资源推动创建一批民宿集中村、乡村旅游目的地等盘活利用样板。(自然资源部负责)
(四)完善支持政策
统筹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危房改造、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公共服务均衡配置等项目布局,支持供水供电、消防水源、消防车道、垃圾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等乡村民宿配套公共设施建设。鼓励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引导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拓展乡村民宿经营主体融资渠道,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探索通过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信用贷款等形式支持乡村民宿建设和经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降低融资条件和门槛。调动农民群众等参与乡村民宿发展的积极性,对乡村民宿投资建设、改造升级可给予资金补贴或提供贴息贷款,对评定等级的乡村民宿可给予资金奖励,对返乡进行民宿开发创业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探索满足乡村民宿经营需求的保险服务,发挥保险业风险管理和补偿功能,支持乡村民宿应对疫情、极端天气等突发情况带来的经营风险。(自然资源部、文化和旅游部、应急管理部、银保监会、国家乡村振兴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人才培养
将乡村民宿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纳入相关各级乡村旅游培训计划,整合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社会企业等力量,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作用,定期开展各种类型的岗位培训,按相关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加大人才返乡创业扶持力度,支持外出务工农民、高校毕业生等回乡进行乡村民宿创业,为乡村民宿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文化和旅游部 公安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应急管理部 市场监管总局
中国银保监会 国家文物局 国家乡村振兴局
2022年7月8日
北京对文物建筑实施技术保护 白塔寺千余平外檐彩画光彩重现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的妙应寺因院内白塔又称白塔寺。白塔与元大都城同时期建造,作为地标性建筑与大都并称为“金城玉塔”。近年来,妙应寺白塔中路文物建筑修缮工程和文物建筑彩画保护工程相继实施,1155平方米的建筑外檐彩画得到修缮。目前,妙应寺白塔已对外开放。
白塔是元大都城保存至今唯一完整的元代文物遗存,它既是祖国统一、民族融合的象征,又是中尼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新都既建,宜卜永年。以福为基,莫如起塔。冀神龙之扶护,资社稷之久长……”妙应寺的建造,不仅见证了元王朝的建立,也被寄予护持国运久长的美好寓意。
在近日举办的“历史文化‘金名片’绽放新光彩”主题采访中,白塔寺管理处赵煦介绍,白塔寺自1980年至2018年未进行过大规模维修,屋面、墙体已达到使用极限。2000年左右白塔寺具六神通殿望板就有糟朽,2003年、2013年曾先后两次对糟朽望板进行临时“托板处理”,以阻止屋面灰层脱落。2016年夏季,北京地区持续降雨,大觉宝殿、七佛宝殿屋面渗漏点明显增加,并滴入室内,严重影响内檐彩画保护和展厅文物的安全。东路、西路文物建筑屋面局部椽望糟朽、瓦件脱灰松动,下架油饰起甲脱落,对文物建筑实施技术保护已迫在眉睫。
妙应寺白塔中路文物建筑修缮工程于2019年6月24日开工,2020年12月5日完工。工程修缮建筑面积2509平方米。修缮内容包括对中路四座大殿屋面渗漏严重建筑进行挑顶、梁架归安加固;对东路西路配房屋面修缮;院内建筑重做外檐下架地仗、油饰;对塔院门、角亭、围墙、院内地面修缮等。
妙应寺白塔中路文物建筑彩画保护工程于2019年8月23日开工,2020年12月5日完工。修缮建筑面积1155平方米,工程内容为对白塔寺天王殿、大觉宝殿、七佛宝殿、具六神殿四座建筑外檐彩画进行修缮。
赵煦介绍,本次修缮完成了设计方案的全部内容,排除了古建筑的安全隐患,延长了古建筑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改善了文物保存及展示环境。如今,历经700余年风雨沧桑的古塔依然巍峨耸立,静待来客。(中新网 徐婧)
2022年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福州召开
7月15日,2022年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主会场设在福建省福州市。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视频致辞。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元、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会长潘征、中国文物报社副总编辑李学良等在主会场参加会议。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古村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国珍主持开幕式。来自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地古村镇等业界300余人线上与会。
单霁翔在致辞中说,中国古村镇既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文明长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承载者,更是当今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关乎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关键所在。希望大家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就“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与重要指示精神,切实领悟要义,畅所欲言交流,互相切磋研讨,提炼古村镇的价值及复兴发展经验,展示古村镇的和谐自然之美、淳朴人文之美、厚重历史之美,不断丰富、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进一步促进古村镇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研讨会以“乡村振兴与中国古村镇”为主题。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晓帆主讲“家国情怀——连结历史与未来的乡村遗产”,通过研究团队的实践,从家庭、习俗、景观、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具体认知,剖析了植根于乡村遗产中的家国情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唐孝祥主讲“基于古村镇遗产价值认知的东莞城乡风貌塑造探析”,为全面探析传统村镇遗产价值提供思路与参考。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胜熙以“乡村振兴在福建”为题分享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保障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福建探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单彦名主讲“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策略与行动”,通过翔实的案例剖析,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策略,以及怎样将策略落实落细到行动。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苏俊杰、山西省古建筑集团董事长王国华、浙江省衢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汤春山、中央民族大学环境设计系副教授赵海翔、广东省连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曹春生,分别分享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古村落保护实践与思考。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双溪镇、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渼陂村、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等“中国优秀古村镇”代表分享了保护经验。(国家文物局官网 冯朝辉)
建博物馆强市,重庆力争2025年博物馆总量达135家
7月19日,重庆市文物局组织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重要回信精神暨委属文博单位项目推进会。重庆日报记者会上获悉,到2025年,重庆力争博物馆总量达到135家,区县公共博物馆覆盖率达100%,基本建成全国一流的文物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全国一流的文物科技保护体系,建设博物馆强市。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重要回信精神。大家一致表示,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博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全国广大文博工作者的巨大关怀和鼓励。作为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贯穿于学术研究、展览展示、文物活化、对外交流等全过程中,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让优秀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接下来,我市将以博物馆改革发展为引领,持续完善历史、革命、统战、抗战、工业、自然与科技、石窟寺等博物馆群建设体系,建设重庆博物馆新馆、中国水文博物馆等市级重点文博设施。力争到2025年,全市博物馆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功能更加完备,博物馆总量达135家,区县公共博物馆覆盖率达100%,基本建成全国一流的文物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全国一流的文物科技保护体系。
具体举措
深化学术研究。以提升藏品保护管理基础和研究能力为基础,实施三峡文物、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深化对藏品价值的挖掘阐发,努力释放文物承载的文化力量。实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加强重庆地方党史、改革开放史、直辖发展史等相关主题的藏品征集和史料研究阐释。面向文物防、保、研、管、用等五大需求领域,促进多学科同文物保护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努力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
创新展览展示。探索建立独立策展人制度,支持原创展览、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支持基本陈列超过5年的博物馆实施局部改陈,基本陈列超过10年的博物馆实施全面改陈。开展全市博物馆优秀展览评选,鼓励非国有博物馆门票逐步降价和免费开放。鼓励文物博物馆单位可将展览策划、教育项目设计、文创产品研发等收益,用于公共服务、藏品征集及对符合规定的人员予以绩效奖励。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出台《重庆市文物大数据及智能化建设方案》,面向博物馆推出智能化文物知识挖掘和成果转化解决方案,让静止的文化遗产动起来、潮起来。实施博物馆研学计划,完善大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长效机制,丰富教育课程体系,共建教育项目库,推动博物馆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实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提升工程,建立文博机构与相关单位合作研发文创产品机制,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的文博开发项目,打造文博创意产业集群。
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实施“文化遗产走出去工程”,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积极参与中国援外文物保护工程、联合考古、遗产保护、联合申遗、学术交流、人才培训等领域的全方位、多渠道合作交流。实施重庆文物外展精品工程,打造巴蜀文明进程、自然博物、石窟艺术等重庆文物外展交流品牌。保护好利用好重庆驻渝外国机构旧址等开放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互鉴,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重庆日报)
新郑考院博物馆正式迎客
19日,新郑城区南街古巷锣鼓齐鸣、双狮共舞,巷子中间始建于清代的新郑考院博物馆正式开馆。
新郑考院为清代举行县级科举考试的场所,大堂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塑像,包括文举、武举两部分考场,保存较为完好,在省会周边仅此一处。考院所处的南街古巷修旧如旧,石板路、木雕门、石牌坊、老城门古韵绵长,巷内还有名相高拱故居、老红光饭店、庆保卤肉店等新郑人的乡愁记忆之处。
新郑考院是新郑文庙重要组成部分,光绪三十一年,兴学校,废科举,考院从此废弃。新中国成立后,考院一直作为教育场所,曾经做过师范、小学,后来教育部门在此设立印刷教学资料的印刷厂。近年来,新郑市对考院现存的古建筑进行加固维修,维修后考院包含有大门、东厢房、西厢房、大堂、南考舍、北考舍、西花厅等7个主体建筑。考院博物馆总占地面积4893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
考院博物馆负责人称,博物馆参观门票暂定为每人20元,郑州籍游客持身份证享半价优惠。其中展示中国科举制度和新郑科举考试方面的相关历史文化,分为科举历史、考院春秋、学优名仕、文韬武略、科考人生5个展览环节,展区以历史文物及策展为主体、再通过多媒体等方式,阐述科举延续1300多年的历史进程。(郑州日报 张立 王聪)
146件非法打捞文物送博物馆
7月18日,景德镇市公安局昌江分局站前派出所向浮梁县博物馆移交了一批水下文物,其中包括古钱币133枚和金属杂件13件,这批文物是站前派出所民警和“红马甲”义警队员于7月16日下午在昌江河畔巡逻时发现的。
潜水打捞146件“宝贝”
7月16日下午,景德镇市公安局昌江分局民警和“红马甲”义警队员在辖区河边开展防溺水巡逻和宣传时,发现有人在河中使用特殊设备潜水,出于安全考虑,民警劝说潜水人员上岸,并对其进行询问。原来,该潜水人员是广西男子马某,曾从事过潜水打捞工作,也爱好古币收藏。马某听闻去年有几个湖南人在景德镇市昌江河里捞到过古币,就于今年6月中旬来到景德镇,找时机下潜到昌江河多处水域“捞宝”。
经查,马某在景德镇捞到了不少宝贝,包括我国唐代古币开元通宝1枚,宋代古币崇宁重宝、天禧通宝、皇宋通宝、祥符元宝、熙宁元宝各1枚,清代各种古币126枚,以及产自日本的宽永通宝1枚,此外还有金属杂件13件,总数达146件。
文物移交给当地博物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民警对马某擅自潜水打捞疑似水下文物的行为作了批评教育。马某则表示,自己此前不懂得相关法律法规,现在认识到了错误,愿意将其在景德镇打捞出水的东西全部上交。
“水下埋藏的文物属国家所有,不是说自己打捞上来就归个人所有。经过教育,打捞人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愿意把这些东西上交。”景德镇市公安局昌江分局站前派出所副所长彭瑞说。
目前,经省、市专家初步认定,马某打捞出水的物件均属于文物,并建议将该批文物移交给浮梁县博物馆。
7月18日下午,在昌江公安分局站前派出所的会议室内,马某将打捞出水的146件文物悉数移交给了浮梁县博物馆,并依法办理了移交手续。(大江网 吴国庆 刘静 新法制报 徐明)
沈阳博物馆100名候选志愿者参加面试
7月17日,沈阳博物馆首批志愿者招募活动进入面试环节,100名通过初步审核与筛选的候选志愿者参加了面试。通过面试的首批志愿者们将在馆内培训后统一上岗。
本次参加面试的候选志愿者有在校学生、退休职工、媒体从业者、教育工作者等,他们在面试过程中展示出了对博物馆事业的关注,对志愿者工作的热忱,充分体现出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由文化人,以人化文”的指导思想。一名候选志愿者说:“爱心是志愿者最好的舞台,奉献是志愿者最美的语言。希望我能通过面试,尽快上岗。在日后的志愿服务过程中,用专业知识、热情服务带领更多观众走进沈阳博物馆的大门,讲好沈阳故事,传播沈阳文化。”(沈阳网)
河北:邺城遗址北吴庄出土佛造像修复完成千余件
记者从邺城考古队获悉,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考古发现公布以来,文物修复专家历时十年对出土文物进行抢救修复。截至目前,修复完成佛造像千余件。
2012年初,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邺城遗址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佛造像共计2895件(块),另有3000件左右佛造像碎片。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品相之美世所罕见,被评为201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文物出土首要工作是保护修复。国家文物局拨付专项修复经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制定了保护修复方案,对出土文物的材料分类、制作工艺和基础病害进行了大量科学分析。文物修复专家以佛造像碎块为主,对泥垢、沉积物等污染物的清理,颜料层、金饰层的封护加固进行前期实践摸索,积累修复经验。
同时,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论证,在确保保护修复工艺和材料合理可行后持续进行保护修复。
保护修复的文物数量多,特别是对佛造像表面的色彩保护、金箔装饰加固工作艰巨。经过十年细致、辛勤工作,文物修复专家基本完成这批文物的档案记录、清理、加固、拼对粘接等保护修复工作,修复完成佛造像千余件。
据邺城考古队专家介绍,通过保护修复工作,恢复了佛造像的形态及彩绘、贴金风貌,消除了内在潜存的有害物隐患。修复过程中,在尽力恢复佛造像原貌的同时修旧如旧,不臆造补配。此次修复既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地区佛造像的类型、题材和组合提供了可靠的标本,也为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灭佛运动和佛像瘗埋方式提供了重要线索。(新华社 王昆)
2022年“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穿越浙江一万年 跟着考古去研学”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7月16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浙江省文物局主办的2022年“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穿越浙江一万年 跟着考古去研学”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正式启动。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陈广胜、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董事、副总经理张雄文,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书记、主任王姝,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卓军出席启动仪式,省文物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相关处室领导、研学学生及媒体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启动仪式上,陈广胜书记为杭州主场3支研学小分队的小队长们授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为三位小队长发放任务卡。
活动现场,良渚博物院小志愿者——小“良良”为大家带来《五千年 那一眼》主题诗歌朗诵,让大家在朗朗童声中感受良渚五千年的悠悠文明史。
八十多年来,几代浙江考古人立足中国传统和浙江现实,扎根田野、接续奋斗,不懈努力,考古实证浙江是世界稻作、蚕丝、茶叶、漆作、瓷器的主要起源地,全球最早或者最早者之一的独木舟、彩陶和水利系统的发现地,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以及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实证地。浙江的考古对构建浙江大历史、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展现浙江人对我国、对世界及至全人类的贡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次活动聚焦省内重大考古发现,通过探究式学习为主,现场考古专家讲解为辅的形式,在全省11个设区市同时开展考古研学活动,广泛宣传浙江考古成果,把浙江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呈现给青少年学生。联动城市包括:杭州市(主场)、宁波市、温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舟山市、台州市、丽水市,参加学生数共计超过800名。
为充分体现浙江考古标志性成果,让考古走进青少年,省文物局遴选策划了11条考古研学路线,并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浙江省考古研学地图。
开营出征仪式结束后,11个设区市的研学学生们在考古专家的带领下,分别前往考古遗址公园或博物馆进行了考古研学活动,分别包括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宁波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温州市瓯窑小镇、湖州市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嘉兴市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绍兴市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金华市浦江上山考古遗址公园、衢州市衢江西周高等级土墩墓群、舟山市舟山博物馆、台州市黄岩沙埠窑考古遗址公园、丽水市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穿越浙江一万年”系列活动,后续还将推出考古公开课等活动。(浙江省文物局官网)
编辑:Banana
-END-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博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