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泛亚视野 | 数字驱动 奇思遗想——数字赋能语境下的非遗艺术创新
-
2022-07-20
谈起非遗,你或许会想起浓墨重彩的京剧脸谱,神秘迷人的少数民族歌舞,精妙绝伦的民间竹编工艺……
这些艺术瑰宝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然而,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些璀璨的非遗文化是属于历史的,是远离现代生活的,是需要保护在博物馆里的。
这种想法也揭示出了非遗传承中最大的命题之一,就是——
非遗文化如何突破时代的界限,在当今时代找寻新的发展?
如何既留存非遗文化的精髓,又寻求新时代的创新变化?
01 非遗X科技:非遗文化的数字之美
在成都非遗数字展览上,展出了多件以非遗文化为创作主题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将非遗之美绽放于21世纪,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创作者:Jeffrey Shaw 邵志飞、Sarah Kenderdine 莎若·肯德丁
尘封的古画已少有人去端详它的模样,在数字技术的创新结合下,传统的画面“活了”起来,曲面数字大屏和生动的人物故事,帮助观众以更加通俗有趣的方式体会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
此作品的原始资料是香港海事博物馆珍藏的《靖海全图》,该长卷是由19世纪初佚名画家绘画,用以记录和歌颂清朝嘉庆年统治初期(1796-1820),朝廷剿灭在广东水域盘踞为患的海盗。
《阮觉咸音》
创作者:Fn Media Lab
非遗音乐能够被听到,能否被看到?“阮觉咸音”这个作品是以“中阮”作为此次创作的主体。阮——因魏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善弹此琴,后人便将其称之为“阮咸”。
基于对科技和文化的挖掘,此作品结合触发音乐的听觉和光影艺术的视觉,将非遗音乐演绎可视化,创造出更加浓厚的情感氛围。
作品中由白色的石子构成的枯山水概念的互动体验场,投射在石子上的光影则是艺术家演绎的情感诉说的可视化表现。
参与者可进入体验区域内弹拨中阮,实时演绎律动,收录进程序后,进而衍生出新的叠加创作内容,同步呈现在石子之上。
《百鸟朝凤》
创作者:董悦、徐敏
技术和传统艺术的融合,使非遗得到了创新,再加上主题选自中国的传说故事——“百鸟朝凤”,孩童也能愉快地参与当中,更好自主地接受中国文化。
02 结语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非遗保护传承需要的日益迫切,传统博物馆式的展示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非遗在传播速度和广度上的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内容与AR、VR、3D投影等新兴数字化技术的结合,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带来沉浸式的互动体验空间,形成良好的传播和体验效果。
在未来,非遗数字化仍是一个有极大发展空间的研究与实践领域,有关人员也应积极在内容、媒介和技术之间搭设桥梁,通过更为适当的语言与方式来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泛亚文旅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赋能 非遗艺术创新 数字化技术 新媒体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