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吴来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现状与治理实践 ( 以藏品库房为例 ) ——上海博物馆

2022-07-18


6月26日,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之文物库房建设与环境调控”线上论坛顺利召开,论坛累计近1.5万人次在线观看直播。

此次直播论坛分为主题讲座和圆桌讨论两个环节,扫码可看直播回放。本期回顾分享吴来明老师的主题演讲内容。


主讲1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现状与治理实践

——以藏品库房为例


吴来明老师围绕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文物预防性保护、文物库房和智能调控等方面,结合藏品库房环境调控案例,深度剖析“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现状与治理实践”。


01
馆藏文物保护环境的概念与特征


WW/T 0066-2015《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标准明确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定义:是指收藏与展示各类可移动文物的相对封闭空间的总体,包括文物的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箱、盒)等空间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条件。也就是说界定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空间及其空间当中的主要因素。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按空间分类微环境、小环境、大环境和室外环境:



 

  • 为什么要进行博物馆空间分类?


原因在于,不同环境空间所对应的风险特征、防控策略、技术措施有所不同,需要细化应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具有其特殊性,比如空间容积小、影响因素特殊、作用浓度低、管理要求高等。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开发或提升馆藏环境监测、评估、调控等技术手段与装备。


02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及其发展


预防性保护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共识,通过多年的积极研究与应用探索,我国也已经从“抢救性保护”逐步向“预防性保护”跨越,并正在向着风险管理的模式转变。

 


“预防性保护”概念第一次提出,是在1930年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关于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上,自提出到现在也是经过了逐步发展的过程,其定义在各类标准和文献中均表达了二个共同特征:其一,以避免和减缓藏品继续损害为目标;其二,采取的措施和行动上应间接作用于本体的周围环境。


2008年我国首次在《基于“洁净”概念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提出,并在WW/T 0066-2015标准中明确了这样一个理念:预防性保护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监测、评估、调控,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保存环境,达到延缓文物劣化的目的。


(1)“稳定”环境 —— 保持文物保存环境长期平稳地处于适宜指标下,防止相对湿度、温度等大幅度波动对藏品造成的损害。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设计指标,应该要满足文物本身的环境适应性。


(2)“洁净”环境 —— 控制文物收藏、展示等保存环境中特征污染物浓度等因素,使其处于安全阈值以内。


  • 实现预防性保护的基本方法:


(1)从源头控制文物保存空间的污染物、光照、温湿度、有害生物、振动等因素,加强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实施必要的调控措施;

(2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温湿度控制应优先调控湿度;

(3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要遵循有效、适度原则,采用相应技术路线和措施。


03
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预防性保护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理念。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馆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基本都是从预防性保护研究开始的。当前的预防性保护的科技系统研究,经历了5个五年计划的“探索、准备、研发、示范、推广”,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取得了迅速发展,提升了预防性保护能力。目前,第6个五年计划期, 正向“风险管理”拓展。此外,“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的推进,大力促进了各类文物保护、展示、利用专用装备的发展和应用,率先在文物保护环境监测预警、“稳定、洁净”调控、展陈和储存设施等方面取得快速发展。“文物保护装备”已成为我国特有的“中国产业”。



2005年,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上海博物馆)批准设立,组织开展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应用技术研究”、“珍贵文物保存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提出了“稳定、洁净”概念的预防性保护理念,开发了一系列文物保存微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方法、材料和装备等,自“十二五”起在国内得到示范和广泛应用,并且已经从“微环境”延伸到博物馆库房、展厅等“小环境”。目前,上海博物馆正牵头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将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理、智能调控、集成应用、综合平台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拓展推进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防控和服务机制的建设。



这一系列在中国的发展,与国际预防性保护推广是同步对应的。在我国,还设立了“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其中支持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通过开展一大批专项保护项目,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意识得到全面强化,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方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较大范围地提升了我国馆藏文物收藏保护能力。在科学研究方面,预防性保护这几年也逐步的开展了很多的研究,有了很大进步。


  • 起初的预防性保护,国内学者关注最多的是环境问题。


人们通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发现文物的自然劣化,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保存环境的影响。尽管是处于室内半封闭的环境,馆藏文物依然不可避免的受到不当的温湿度、空气污染物、光照、虫害、霉菌等因素的干扰和破坏。

 


  • 进一步的研究,关注环境作用机理与复合因素的影响。


这些环境因素与文物病害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些是单一因素引起多种病害,有些是多因素共同导致一种病害,有些则是多环境因素共同导致多种病害。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到目前为止,仍然在继续深入探讨环境因素与文物劣化之间的必然关系。


  • 环境控制应以“洁净、稳定、适宜”为目标,且湿度优先控制。


研究发现,当文物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中时,病害发生几率相对较小,材质劣化的速度将趋于缓慢。在温度和湿度影响中,湿度是最为主要的,并与污染物复合产生更多影响。另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材质的文物,应研究制订“最适当”的保存条件。

  • 环境作用是多方面的,研究范围有了扩大,探索病害与环境关系,成为风险管理的科学基础。


文物预防性保护越来越多得到关注,在环境致害机理、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控制措施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针对不同质地的文物,研究病害主要作用因素,探明病害与环境的关联关系,模拟研究获取阈值,为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是目前一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研究重点之一。


2021年5月18日开幕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集中展现了我国在预防性保护方面的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功能布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方案和规范;文物保存环境监测预警上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和离线监测技术手段;填补空白实现文物保护专用调湿剂、吸附剂、无酸纸、调湿器、藏展材料筛选评估方法等国产化;基于蒜素化合物的绿色环保文物消毒技术研发具国际领先;馆藏文物防震技术研究后来居上形成全球第一部《馆藏文物防震规范》;遗址博物馆预防性保护技术研究有了创新探索。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系列装备快速发展、形成产业化规模、得到推广应用,“稳定、洁净、适宜”文物微环境提升解决方案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恒温恒湿+净化过滤”微环境和小环境主动调控系统在有条件实施的博物馆得以应用,一批企业开发的集成高密封、恒湿、低氧、智能监控等先进技术的文物储存柜、气调库、展示柜等装备不断更新换代和应用,大大提高了脆弱易损、环境特别敏感、珍贵或重要文物的收藏保管、抵御风险能力。

 


04
文物库房预防性保护谈论


文物库房的预防性保护,归纳起来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应当综合分析和应对:


(1)博物馆建筑和布局:从博物馆选址与大气污染,建筑结构和材料的环保、节能,库房和展厅的布局位置、大小和空气缓冲等;


(2)环境质量监测评估:梳理影响文物保存的各类环境因素,制订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科学的监测、评估、预警、预测;为制订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环境风险应对调控:对室内小环境的空调系统、除湿机或增湿机等的调控,以及微环境被动或主动调控,包括温湿度、污染物和微生物、文物照明、文物防震等的有效调控;


(4)文物日常保养维护:通过适当的储存和维护,包括对藏品本体的观察检查、对空间和藏品进行定期清理,监测或控制储存或陈列环境,评估和改善储存区域、完善储存设施与储存方式,综合管理虫菌害,防止藏品进一步劣化;


(5)文物保存设施设备:配备合适的储存柜架、包装囊匣、展柜等藏展设施,营造“稳定、洁净”的保存环境,包括文物运输与包装材料等;


(6)建立完善管理机制:有效的、长效的管理机制,包括文物库房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制度、岗位、人员、培训、运维等。


从几个案例分析,可以认识文物库房的主要现状和问题,结合博物馆文物库房的预防性保护需求,给出一些对策建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文物库房的预防性保护能力提升,应注重综合评估提出适宜的“整体解决方案”,首先解决主要矛盾,避免效果较差的局部更换,并应防止过度防控。


 

05
馆藏文物保护、博物馆库房有关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文物保护行业技术标准和国家标准,其中部分与文物库房达标建设和设施设备有关。关于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目前只有GB/T 36111-2018《文物展柜基本技术要求及检测》中有涉及,现行环境质量标准还是基于国内外的传统经典要求,专门的环境标准已经提交报批稿。另外,从这些已有和在研标准当中可以看出,对于文物库房的标准现在还不太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博物馆文物库房建设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06
发展趋势:基于风险管理的文物预防性保护


预防性保护是最为有效、经济的保护手段。文物预防性保护与风险管理二者的理念十分相似,风险管理理论可以指导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

 

风险管理对风险、风险源、风险事件等定义,让我们了解了应该如何通过分析影响库房内文物保存环境的其他各类风险,来细化明确各种不确定性。


风险管理过程(流程)一般包括风险研究、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监督和检查四个循环环节。

 


  • 风险研究:通过信息沟通与咨询、明确环境信息研究,明确风险管理需求、提出风险管理机制、构建风险指标体系,包括风险跟文物病害的关系。


  •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步骤的全过程。通过合适的风险识别,分级分析风险状态,给出风险评价决策意见。


  • 风险应对:采用一种或多种处理、改变、规避风险的应对方案、处理手段、应急处置、日常预防性保护略等应对处理风险,包括风险发生可能性或后果的措施。


  • 监督和检查:通过监督检查、评审、报告、登记、审核等过程,形成风险管理经验总结、反馈、提高的长效机制。


在国际上,2003年提出“风险管理可以提供所需的系统和有效的预防性保护方法,不仅可以管理灾难性事件,还可以管理所有风险,包括累积性和灾难性风险”结论。因此,自 2005年以来,ICCROM 与国际伙伴合作开展了从传统预防性保护到基于风险管理的方法模式转变、预防性保护——降低文化遗产风险等系列推进活动,并在2017年免费提供一本指南和一套ABC方法,给出在各种环境中应用的方法手册。


目前,我国已经立项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示范”,目标是构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防控管理框架体系,搭建“全国、区域、博物馆”三级风险防控管理统一服务平台,在风险识别(指标、准则与辨识)、风险分析(评估、预警与预测)、风险处理(环境调控、应急处置、预防决策)、集成应用(数据转换、网络集成、综合平台)等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开展示范应用与评测,为推进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组织给出的指南和方法是针对“藏品风险”顶层管理。藏品风险主要涉及本体风险(病害等)、安全风险(安防/消防)、灾害风险(自然/人为)以及环境风险(本体之外的环境)四大类,“预防性保护风险”即其中的环境风险,深入、细致研究与建立“预防性保护风险管理”机制,对于“藏品风险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预防性保护风险管理是指针对“入藏博物馆后”文物藏品在储存、陈列、运输三类保存场景中,指导和控制有关环境因素单一、复合、累积影响风险方面组织工作的协调活动。目前研究已经细化分级建立了“文物本体+环境因子+保存状况+预防措施”4个方面(一级指标)、12个层面(二级指标)和36个因素(三级指标)的风险防控管理指标系统,将按计划继续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



圆桌谈论问题是通过四个直播平台的评论中采集的,由主讲老师进行解答与讨论,此次讨论希望能将文物库房建设与环境调控现状及实施方向进行有效传达与分享,共同促进文物库房建设的高质量开展。

问题:基于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理念,您认为对于博物馆库房环境来说,重点需要做好哪几方面的风险管理工作?对馆藏库房环境藏品保存而言,最不利的因素有哪些?


答:这个问题涉及到了“预防性保护”和“风险管理”两个概念:

从预防性保护理念出发,应努力为文物营造稳定、洁净、适宜的保存环境,注重从源头控制、湿度优先控制。


用风险管理理论指导,应明确具体文物本体风险、环境主控因素风险、文物保存的现状条件,比如是什么样的库房/展厅?有没有小环境的调控?还有,应分析是否有预防性保护措施,存在什么风险问题。


所以,根据这个问题,对于文物保存,从预防性保护角度和风险防护角度来分析的话:


第一,从文物本体来说,为了保护文物,不同类型的文物还是要坚持分类分级保管,依文物材质与状况需求采取调控措施。有条件的、(藏品)量大的博物馆应优先考虑库房整体解决方案;条件不足的话,可以采用小设施、小范围来分别控制,比如说一个库房是一种调控环境,但是里边有少量的精品的有机文物,那就可以用恒湿储存柜或充氮储存柜(加以保存)。


第二,从环境风险来说,要明确环境(问题)。什么是明确环境(问题)?比如库房环境污染物、温湿度等环境影响因素到底是什么问题?具体是污染物偏高、温湿度波动太严重、指标达不到等?


第三,分析保存状况。在明确环境以后,要找到问题的来源。针对这些源头先采取排除法。例如,一些博物馆在库房里边还经常用药物驱虫,那么我们要做好虫霉综合安全防控,我们就应尽可减少或杜绝这些药物的使用。


第四,采取应对措施。应对措施首选仍是排除问题根源,如果不能排除根源,那就需要辅助设备调控。因此,如何满足用户特点和文物的保护需求,需结合库房预防性保护现状,从整体解决方案综合考虑,防控风险。


此外,吴来明老师结合实际应用与考察,进行以下补充:


第一,关于颗粒物防控,以上海博物馆为例,对展柜长期监测发现,95%以上是PM1, PM2.5和PM10的量很少,且PM2.5概念是针对人体呼吸道影响提出的,其对文物的影响尚未研究明确。因此,在今后调控净化方面,建议对污染物净化能力和净化范围进行科学、合适的考量。


第二,污染物来源。对博物馆内的环境质量及其来源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大多数博物馆受外界环境污染物影响不大,文物保存环境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装饰、装修等材料释放有害气体,不容忽视。因此,应明确造成环境气体质量的根源,有针对性的给出技术措施,为博物馆用户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调控方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博展联盟 | 文博行业交流协作服务平台。以行业社群为基础,“共建·共享·共生”为主题,搭建的文博行业协作平台;整合展陈行业资源,提供专项服务解决方案;以行业大数据为驱动力,为平台用户创新赋能;深度挖掘文化IP资源,推动展陈产业升级;促进跨界融合发展,引导行业发展方向。
/ 官 方 网 站 /www.518bwg.com
排  版|博小二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图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展联盟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吴来明 馆藏文物

3657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