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考古成果类展览的策划与展示——山东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展策展初探

原创 2022-07-18

史前文明,顾名思义是在史书记载之前的人类文明史。由于无文献可考,史前文明完全依靠考古学家的一把手铲来书写。滕州岗上遗址作为山东省考古研究院的一项主动性发掘项目,历经一年多的发掘,揭示出目前大汶口文化时期黄河流域面积最大的城址,发现了以钺为代表的玉石器、成套成组的陶礼器、四人合葬墓等丰富的大汶口文化遗存。2022年该遗址成为继章丘焦家大汶口遗址之后,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的又一处大汶口遗址。为普及考古成果,共享人类文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山东博物馆第一时间组建策展团队,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展览的策划与展示,于2022年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为公众奉上一场视觉盛宴。

作为策展团队成员,本文基于展览策划与展示的实践,以“文明之光——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展”(下文简称“岗上遗址展”)为例,剖析考古成果类展览的策划与展示思路,以期为类似展陈提供一些借鉴。


序厅


展览时空框架的搭建


以时间为纵轴

构建岗上遗址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展览以岗上遗址的发现历程开篇,以时间与关键人物为线索。1952年原华东文物工作普查队普查时首次发现岗上遗址,后经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院)等单位或独立或联合调查、勘探、发掘,历经60余载,直至2022年,荣获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全面呈现岗上遗址发现历程的同时,展览旨在让公众感受到考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作,需要几代考古学人的接续奋斗,方能呈现书写在大地上的千年人类文明。

展览以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考古发现的遗存与遗物为主,设计展览框架结构,即以城址为核心展现“区域中心,最大之城”和以棺椁、礼器为载体的“棺椁臻备 礼制滥觞”,后者则将展览推向高潮,让观者在欣赏成组(彩)陶器、玉器、石器、骨角牙雕器等出土遗物的同时,感叹大汶口先民生活的富足与精神世界的丰富。

以典型遗物与遗迹为横轴

串联起岗上先民的生活日常

展览通过岗上先民的房址遗存,诸如白灰面的墙皮、墙内木骨痕迹、地面加工时留下的脚印、墙体拐角、墙面雕刻装饰纹样等遗存,为公众勾勒一个真实而客观的史前房屋构建,背景图版则展示史前人类居住房屋示意图。


陶器组合展示


展览选取岗上先民制作的各类手工制品,为公众重构了一个精于制陶、专于玉石与骨角牙器加工的岗上先民形象。一件件造型多元、功能迥异的陶器标本以信息组团式的方式展示,背景图版展示器物组合使用方法,让观者了解到储水器与饮水器的组合使用关系,捕获到这些朴素陶器身上的生活气息与灵动神韵。石器的展示通过背景图版介绍石器的分类、石钺的诞生过程、石钺的装柄方法、纺轮工作原理等知识,配以石器实物展品,增进公众的观展兴趣。玉器采用组合展示的方式,还原单件零散玉器在生活中的功用,比如将绿松石串饰串联成项链展示在脖颈状的展架上,绿松石吊坠则以鱼线穿引后悬挂于独立展托上。在玉钺的展示方式上,则创造性制作了亚克力材质的手持柄,依据已有研究成果,将钺绑在手持柄上,一改以往单纯水平放置的做法,让展品自述“身份”。


玉松石项链展示


展览重点亮点的选择与展示


以大型城址与大型墓葬为展示重点

凸显岗上汶城面积之大

展览以岗上遗址发现的目前已知大汶口文化时期最大的城址和四人合葬墓为重点与亮点,通过标志墙、沙盘、场景复原等辅助展示方式将这两大亮点作为重点展示,让观众得以在城中窥史、墓边巡礼。

展厅标志墙将展览标题“文明之光”以发光字的模块嵌入岗上汶城的轮廓之内,点亮展览主题。岗上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子项目“考古中国——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目前考古发掘揭露的史前最大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城址以及出土的成套礼器组合成为文明化的重要实物证据。标志墙选取岗上遗址分布航拍示意图为设计元素,采用线条勾勒的方式抽象化地呈现遗址分布状况。标志墙两侧选用大汶口文化时期典型器物的轮廓图与岗上遗址出土的典型礼器的轮廓图作为装饰元素。

展览选取岗上遗址的分布图作为设计素材,以沙盘的形式具象化呈现遗址。沙盘上点缀郁郁葱葱的树木既提升了展览的视觉效果,减少了观众的视疲劳,又赋予岗上遗址以生命气息;以投影呈现河水流动与鸟儿纷飞的景象,增强了沙盘的灵动气息,增添了展览的动感元素。沙盘下方设计则以地层分布等考古学语言,为专业观众提供深度解读信息,满足观众多元化的观展需求。

展览将四人合葬墓作为展示亮点与展览核心,参照考古发掘现场1:1复原墓葬模型,墓葬周围辅以抬高的平台,观众从平台下方蹬梯而上,站在平台上俯视墓葬,犹如身临考古发掘现场。同时,墓葬对面大幅的墓葬分布图营造了整体的空间氛围。墓葬左右两侧则以通柜将墓中出土的百余件随葬陶明器成组排放,既彰显墓主的身份,又能呈现大汶口文化时期高超的制陶技术和多元化的陶器类型。


四人合葬墓复原场景


以典型遗物为支点

设计互动展项,增加展览的可触性

展览选取岗上遗址出土的陶背壶、摇响铃、玉钺等典型遗物,制作复制品,设置互动展台。邀请观众动手在复制的陶背壶上穿线并背负在身上;制作陶制摇响铃复制品放于四人大墓展示区域,邀请观众亲手晃动,感受器物发出的声响;将玉钺复制品、木制柄、绑缚绳放在一处,观众可动手绑制玉钺。这些以典型遗物为支点设置的互动展项,极大地增强了展览的可触性,让观展不再停留于“观”的层面,可自由发挥想象力。

展览传播媒介的可视化与可听化


以多媒体为视听来源

增加展览的可视性与可听性

展览根据观众参观动线安排,设置五处多媒体(互动)展项,既有单纯的音视频播放,也有可动手互动检索的多媒体屏幕,还有根据出土文物(摇响铃)的声音而录制的音乐。这些多媒体展项既增加了展览的信息量,扩充了展览信息传播的渠道,又丰富了展览的视觉渠道。专家音视频的介入提升了展览信息传播的信度与效度,进一步夯实了岗上遗址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实证这一展览主题,让“文明之光”这一展览主题从实物层面提升到科学知识的层面。文物(摇响铃)录制的音乐,既为展览赋予灵动的声音,调动了观众的听觉,丰富了观众的感官体验,又让这些静止五千余年的人类文明杰作“复活”了。

在中心展区,四人大墓的背景墙上播放着以考古学家和岗上遗址发掘者为讲述者、以考古知识为模块制作的音视频。站在墓边,观看对面的视频,观众不但可以了解岗上遗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发掘经历,还能收获有趣的小知识,诸如:如何得知M1是一座四人大墓,墓中四人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器物箱”和“三联棺”有何独特之处,墓主人骨盆处的玉钺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息,M1出土的玉钺有什么含义,M1随葬猪头、猪蹄有什么含义,如何做好考古发掘中的信息保存,考古人是如何进行器物修复的,等等。多媒体展示手段大大提升了观众的信息获取率,让观众因为能看懂而对展览更感兴趣,进而喜欢上展览。

在展览第四部分“探源岗上、考古中国”单元,选取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制作的岗上遗址宣传视频,投射在弧形的墙面上,作为展览的总结和收尾。展览最后以数字展览的形式,将岗上遗址相关的人、事、物以“手动触摸、点击进入”的方式呈现在五块电视屏幕上,观众既可回顾展览知识点,又可拓展展览知识信息。多媒体的引入,既增加了展览的动感,又扩充了展览信息传播的媒介、提升了展览信息传播的效率。

以现代绘画手法,绘制大幅史前生活场景

增加展览装饰元素,营造展览的生活化气息

展览在场景色彩选择与背景图的配制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充分利用展柜中的灯箱,邀请艺术院校师生以现代绘画手法绘制史前生活场景,制作成装饰布放置于灯箱内。观众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展柜上方色彩感强烈、生活气息浓郁的史前先民生活场景。展柜背板选取较为热情的偏红色系。展厅入口处的吊顶灯箱里,同样采用放置先民生活场景绘画的方式。这些做法既增加了展览的亮度,又丰富了展览的装饰元素与生活气息。

综上所述,史前考古类成果展应以向公众传播普及考古学知识及古代人类文明信息为己任,设定明确的展览主题,营造多元化的传播媒介环境,设计互动展项,调动公众的多元感知,丰富观展体验,真正实现由理解而懂得,由懂得而喜欢,由喜欢而热爱,最终实现考古成果的转化与普及。

(代雪晶 徐文辰 陈阳)

刊于7月12日《中国文物报》7版

编辑:卢   阳  范一苇

审核:冯朝晖

复审:崔   波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考古成果类展览 展览展示 山东

1891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