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汉画像石中的《纺织图》
-
原创 2022-07-16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收藏有一块描绘纺织内容的汉画像石。这块画像石出土于徐州市贾汪青山泉,纵103,横92,厚20厘米。从其拓片中可见,画面最上部有四位妇女调丝、纺线,纺好的丝团悬挂在檐下,一位织女正转身接抱婴儿,准备喂奶。此图再现了汉代织女辛苦劳作的情景,是汉画像石珍品之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汉画像石拓片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们刻画在墓室、祠堂上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它生动地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典章制度、衣食住行、神话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世的依恋、死后的追求;显示了两千年前人们高超的艺术水准。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称汉画像石。宋代以后,汉画像石受到金石学家的注意。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考古发掘获得大量画像石的基础上,人们对其开展综合研究。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平面阴线雕和浮雕两类。平面阴线雕又分阴线雕、平面磨光阴线雕和铲地平面阴线雕等。使用浮雕的画像石较多,有深浅两种。早期画地多不做处理,构图较古拙,雕工颇为粗糙;东汉时雕法比较复杂,以浮雕为主,同时也沿用其他雕法;东汉晚期还有少量的透雕出现。画像石大多被赋予象征意义,是墓主生前生活环境的缩影。纺织、农耕、收获、放牧、采桑、采盐等生产劳动场景,在汉画像石中都有反映。
织绣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内容。我国又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两种重要纺织原料——麻和蚕丝的国家,国际上把大麻叫“汉麻”,把苎麻叫“中国草”。公元前四世纪时期希腊、罗马称中国为“赛里斯”,意即丝绸之国。西汉时期丝织业比较发达,织物有布、绢、锦、罗、纱等品种。西汉时不仅有纺纱的工具,而且出现了纺织机,同时还有织造提花织物的机械——提花机。汉代纺织品的提花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物质基础。
汉代的普通织机是一种斜织机,在汉画像石上已发现多例图像。汉代的纺织机,织工可坐着操作,并可通过踩蹑使马头前后俯仰而控制综之提降。踩蹑提综是一项重大发明,为织女能够编织各种图案提供了有效的技术设备,也是织女长期劳作改善自我工作条件的创造。
局部《纺织图》
这块汉画像石中的《纺织图》生动地描绘出寻常人家的纺织情景。它依序展现出络纱、摇纬、织布的全过程。全图的趣味中心,是一个抱着婴儿的妇人向织女走去,而织女正转身来接抱婴儿的情景。织女虽转身却未下机,把母子亲情和机上劳作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极富张力,其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汉代“女修织纴”的真实写照。
纵观已发现的汉画像石,没有一块仅仅刻绘单一的纺织内容,汉画像石中纺织图像或置于建筑物内,或与阙、车马、祭拜、乐舞等内容结合,或饰有仙鸟瑞兽、祥云瑞枝等吉祥福兆之纹。这块汉画像石冲破了以贵族生活为主的选材传统,以织女生产生活为描绘对象,画面有动有静,有远有近,形态逼真,不拘细节,善于艺术概括和夸张,大胆追求神似,有声有色地表现了汉代社会生产活动。其雕刻技法,以线雕和浮雕相结合。线雕细腻真切,清晰可见,浮雕浑厚深沉,立体感强。通过对织女织机、阙台建筑、乐舞杂技、人物车马、星座瑞象等内容的有机组合,表达了人们渴望生命延续与重生的美好愿望。
刊于6月21日《中国文物报》8版
编辑:卢 阳 范一苇
审核:冯朝晖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