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发挥博物馆优势 讲好黄河故事 讲清黄河文明

2022-07-16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公元前5000年最早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的仰韶文化的形成与扩张,到后仰韶的龙山时代各区域性文化与部族逐鹿中原,到夏商周三代定鼎大河上下,乃至秦汉帝国一统,直到公元1127年宋室南迁,黄河中下游一直是华夏族群和华夏文明的舞台中心。这里集中了中国最密集的人口,最早最重要的城市与古都,最初的文字和诗书礼乐等经典文献,天地之中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信仰,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族群、语言、文化底色和基本框架。

描绘黄河及其在华夏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视角——地质、地理、气候、植被和生态,以及生业、社会、民族、文化和文明,等等,但无论如何,要面对上下百万年、纵横数万里的黄河与华夏民族及其文化、文明的繁衍与发展,想象很无力,文字也很苍白,黄河之于中华文化的哺育之恩,文献记载非常单薄,不仅常常不足为凭,甚至往往直呼其为害河。好在今天有了科学,有了考古,有了不断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物证,更有了博物馆,可以将黄河和黄河文明全面、实证地揭示出来给人看。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过那么多不同的地方,科学发现又那么多,自然与人文遗迹遗物分布在那么多不同的地方,黄河沿线的博物馆联合起来讲黄河故事,是个不错的创意,新出版的《国宝中的黄河文明》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这本书由张得水、武玮牵头,黄河沿线黄河博物馆联盟九个省区的博物馆携手,选择9件国宝级文物,一馆一物,自上游的青海到入海口所在的山东,沿黄河东流之序排列,以黄河文明为总纲,分别讲述了彩陶农耕文明、青铜礼乐文明、丝路文明等不同侧面,以物见人,见工艺、科技、文化及其散射交互的文明之光,具象而又深入地揭示黄河流域农牧融合、海丝交融的文明景象,以及辽河文明、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激荡融汇,最终形成华夏和中华文明的宏大而入微的历史图景。

当下,国家正在以黄河沿线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为中心,全面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管控保护和主题展示,扎实推进文旅融合与传承利用,以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对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实现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博物馆当然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博物馆及其展品展览讲好黄河故事,展示黄河文化,讲清黄河文明,是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园沿线的各类博物馆既是公园建设的良好基础,也需要更新观念,积极参与公园建设和展示传播;既要讲好主线条、主旋律等大主题,也要讲好不同时空不同侧面的具体文化内涵。

相对于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古埃及文明的尼罗河,以及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黄河形成相对较晚,完全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引发青藏高原不断隆升的结果。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北麓到入海口一路奔腾,从青藏高原下切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奔流冲积成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横跨我国第一、二、三级阶地,加上中间向北一个几字形大弯拐,跨越了草原、沙地与东方黄土地上的农牧文明腹心地区。黄河中游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前缘和秦岭-淮河南北气候带交汇线上,在仰韶大暖期,因为黄土地的肥沃和易开垦等特性而成为最早以复合农耕为经济基础的仰韶文化的分布地区,奠定了华夏传统的族群、语言和文化基础,并在后仰韶时代气候波动、区域间文化竞逐加剧的过程中,成为逐鹿中原、各种先进文化因素汇集融合的熔炉和华夏文明的摇篮,关联起长江文明、辽河文明等,引领中华文明实现由多元到一体蜕变。

早期华夏文明主要是指黄河文明。黄河文明是比肩于尼罗河、两河和印度河的四大古代文明的人类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然而,黄河尤其是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缺乏尼罗河、两河和印度河那样的灌溉与航运便利,以及高度的农业手工业等社会分工和人口富集效应,而是依靠黄土地的易垦特性和众多支流河谷的既区隔又相互联系,开放包容,不断融汇周边地区的文化先进因素,包括西来的小麦、牛羊马等,最终成为熔铸夏商周早期王朝国家文明和早期华夏族群的关键性熔炉,成为早期中国形成与演进的关键性地理枢纽,也成为中华文明形成与演进这篇大文章的题眼。

讲好黄河故事,讲清黄河文明,阐释中华文明的根魂所在,助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沿黄博物馆肩负的不可替代的责任。在中华文明探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重大课题之下,无论是新建博物馆还是已有博物馆,沿黄各博物馆都应该进一步加强相关文化遗产资源的发现、征集、保管、研究、阐释与展示传播,不断挖掘和提炼黄河历史、黄河文化、黄河文明的内涵,定好华夏文明、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断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主基调和主旋律,充分挖掘共性中的个性,表达个性中的共性,尤其是应结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传播弘扬黄河文化、黄河精神。

博物馆不仅是重要的公共性文化殿堂,有时也是国家文化公园中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但无论如何,博物馆都具有强烈的媒介性特点,不仅博物馆的藏品、展品、展览都是传播历史、科学、文化信息的载体,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社会教育活动也具有强烈的传播示范效应,博物馆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报刊和新媒体等各种形式和机会,扩大对外传播。沿黄博物馆不仅可以联合出书,更可以联合策展——策划共同的巡展,策划黄河历史、黄河文化、黄河文明在博物馆相关业务中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与多样性表达,形成独特的博物馆文化品牌。

刊于7月12日《中国文物报》6版


编辑:卢   阳  王欣怡

审核:冯朝晖

复审:崔   波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博物馆 黄河故事

1267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