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乔安娜·普赛-达特中国首展:将大自然的诗意融入不规则的画板中
-
原创 2022-07-26
美 国艺术家乔安娜·普赛-达特(Joanna Pousette-Dart)的创作致力于捕捉转瞬即逝的状态下光的遁迹,而对于形式和诗意的探索则是她艺术实践的核心。当下,艺术家于里森画廊上海空间开幕的中国首次个展则呈现了其最具代表性的弧形绘画。
有别于艺术家过往的大尺幅双联作与三联作,本次展出的十件未被命名的最新作品虽看似均由多个画板拼接而成,实则为艺术家在单块画板上营造出的视觉假象。贯穿于构图之中的线性图像仿佛复调音乐中的一段段独立旋律,在鲜活的色泽、柔和的棱角、不规则的色块拼接与光感的氤氲中,它们呈现出一种带有诗性的流动感,亦散发出某种有关大自然的气息——遥远的地平线与跃动的自然光线被提炼、融入艺术家的创作中,即便如此,普赛-达特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位风景画家。
普赛-达特在1947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文艺世家——母亲伊夫林·格雷西(Evelyn Gracey)是一名诗人,而父亲理查德·普赛-达特(Richard Pousette-Dart)则是第一代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之一,她的祖父母亦分别为画家与诗人。成长于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之中,她从小耳濡目染,亦拒绝被某种特定的艺术流派或是单一的美学风格所定义,而是通过抽象的视觉语言与诗意的表达形式,谋求自身所独有的风格。
曾于佛蒙特州的本宁顿学院(Bennington College)学习艺术,普赛-达特与肯尼思·诺澜(Kenneth Noland)及朱尔斯·奥列斯基(Jules Olitski)等格林伯格主义艺术家为彼时的同学,而后又深受以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为首的带有后绘画意味的1960年代抽象主义影响。虽然以传统绘画作为自己的创作起点,但并不完全认同纯粹的形式主义绘画方式,这使其开始寻求一种将绘画作为物体而非幻象的创作路径。
“乔安娜自1970年代以来的作品以她的画布所具有的不规则弧线形状为特征。而抛开它们的外观,挑战绘画物性则是乔安娜最为重要的贡献。”里森画廊中国总监董道兹表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1970年代艺术圈的环境——尤其是来自于观念主义的影响。但她将这种兴趣带入绘画,并继续发展她对于光的探索及其与物理形式之间的变化关系——这种创作方式于绘画媒介之中是独一无二的。”
01
视线之外
除却早期作品中印第安普韦布洛和拉美文化留下的印迹,普赛-达特曾坦言,诸多在1970年代活跃于纽约的艺术家给予了她重要影响,譬如美国极简艺术家保罗·穆根森(Paul Mogensen)、戴维·诺夫罗斯(David Novros)与布莱斯·马登(Brice Marden);而罗伯特·曼戈尔德(Robert Mangold)、伊丽莎白·默里(Elizabeth Murray)以及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使用异形画布的创作也同样影响了她的思维方式,但相较而言,她认为自己的创作并没有那么的“程式化”。
“我感兴趣的艺术家们,他们将绘画的感觉当作墙面或是物体来处理。”艺术家曾于一次采访中表示,“但我认为自己对于形状的使用是关于运动的,是独特的,它们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营造出一种空间连续体。”而美国艺术家与艺术评论人肯·约翰逊(Ken Johnson)亦认为普赛-达特的早期作品聚焦于某种“二元张力”,它介于“画板与色块的直线建筑结构以及绘画的自由表达与唤起空间的可能性”之间。
而回溯艺术史中更为早期的参考——文艺复兴大师如乔托在竞技场礼拜堂(Arena Chapel)的壁画,也为普赛-达特的创作注入了共鸣与复杂性。她着迷于这种“被绘画的场所”(a painted place)所带来的规模感与实践经验,亦曾坦言,如果可以的话,她希望直接在墙壁上作画——“不受客体性的限制,更好地唤起活跃的视觉体验,令整个作品呈现出光线在大自然中不断变幻的感觉”——这种视觉上的延伸感亦同样是她所追求的。
一直以来,普赛-达特对“人的视野所无法触及的阈限”怀有浓厚的兴趣——她亦称之为“外围视线”(peripheral vision):“我将画面的形状看作一个由我的外围视线来编辑的空间。因此,虽然这幅画本身是完整的,但我希望它像是延伸到画框之外的那个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我希望这幅画的节奏和光线能够在画面边缘之外继续回荡。”而正如她在接受艺术家琼·沃尔特马(Joan Waltemath)采访时提到的“每一个构图的灵感都来源于周边视觉所形成的感受和气韵”——她的画面则是这一整体气息中的一部分切片。
时间回溯至1973年,普赛-达特首次到访位于美国西南地区的新墨西哥州——她与友人在当地一处能够俯瞰查马河谷(Chama Valley)的台地上租了一栋房子,然后便在加利斯特奥盆地(Galisteo Basin)生活和工作,并于之后的若干年内频繁故地重游。毫无疑问,加利斯特奥四面环山的自然地貌对普赛-达特的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而这一旅居经历也成为了其创作脉络的重要转折点。
连绵的山脉与广袤无垠的土地令她发觉到自己绘画中的图形与地平线之间的原始联结,而幅员辽阔的土地所形成的视觉弧度则令她深刻感受到“地球的曲率”,混合着光线的色散所催生的奇异景观,她亦开始认识到自己原本的矩形画面对创作产生的局限性——“在矩形内作画似乎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武断选择——它只是把体验变成了一张图像。”在弧形画板上创作的想法,由此应运而生。
乔安娜·普赛-达特拍摄的新墨西哥州 © 乔安娜·普赛-达特
02
弧度与动态
“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被来自各个方向的遥远山脉所环绕,置身于此,你会认识到生物与地平线、大地与天空的原始关系。”普赛-达特曾如此表示——在1980年代再次回到加利斯特奥盆地时,她考虑放弃原本的矩形画板而开始尝试在曲线形状的面板上作画,以实现自己所追求的“规模感”;而从1990年代起,她正式开始运用曲线型画板作画。
无数个清晨与夜晚,普赛-达特运用一次性相机连续拍摄周遭的景观,并把这些相片拼接在一起呈现出360度的全景图。在她看来,一帧又一帧的图像生动展现了地球的曲率,记录了光线的变化如何改变一切景物的视觉关联。她开始根据这些素材作画,并将画面裁剪下来。而后,在家具工匠的协助下,最初的一系列曲线型画板由此诞生。
创作于1993年的《无题黑色边缘》(Untitled Dark Edge)便是这一系列作品中最为杰出的创作之一,如今收藏于波士顿美术馆。两个近似半圆形的画板组成了这幅绘画——带有弧度的一边朝下,两个画板紧挨着垂直放置在一起,黑色的色块由它们相交的边缘处弥散开来,呈现出朦胧的层次感。彼时的普赛-达特并未使用丰富的色彩,她更为关注的是画面中的几何图像与画板形状之间的交互。
普赛-达特曾于采访中谈到,画面构思的初期是最为耗时的:为了得到理想中的画面形状,她通常将纸张贴在墙面上,画出等比例的图像,然后反复观察——直到画面呈现出理想的感觉,它们才会被交由工匠进行画板的切割。而构思画面中图像的过程,则更像是在“解锁绘画的逻辑”——艺术家曾如此形容。这些图像往往来自于一些随意的水彩画或是笔记本上随意的涂画,而当漫长的构思结束、绘画正式开始时,这些图像便会以自身特有的速度发展下去——有些更快,有些则更慢:“理想的情况下,我会搁置它们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去继续创作,或是决定它们已经完成了。我总是花费很多时间坐在那儿思考……”
乔安娜·普赛-达特工作室,2021年
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摄影:由Mark Waldhauser拍摄
“我总是想做一些足以吸引你并让你在那儿驻足的东西。”普赛-达特曾于采访中说道。这些画板在她的工作室中被加工,而她的作画过程则通常由涂抹稀薄的石膏开始,继而在其上方连续叠加一层层同样稀薄的油漆;有时她还会在油漆中加入大理石粉,以此中和丙烯酸颜料为画面带来的所谓“塑料感”,令其呈现出哑光却依旧带有半透明的视觉效果与质感。
毛笔、水彩或水粉画笔、油漆刷,乃至泡沫软垫等等均为她所钟爱的绘画工具,她甚至会在笔杆上添加木制长杆,以增加自己与画面之间的距离,为自己的视觉判断力与身体灵活度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
观者时而将这些图形与船只、独木舟,抑或是美洲西北海岸的土著族群联系起来。而有关这些基于地球形状而延伸出的意象,普赛-达特认为对于它们的解读应是开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意象的形式变得扁平化,它们相交的区域被拉长,因而看起来更像是独木舟或船只一般。我觉得这成为了一种描述它们的方式。而它们彼此之间的组合、形成的平衡以及它们的绘画方式,都暗示着一种运动的状态,这可能也是另一个因素。”艺术家曾如此分析,而有关美洲西北海岸的联想,或许来自于这些图像呈现出的“泛灵论”(animism)气质:“这些绘画既是一种物件,也是一种观看方式,它们游走于二者之间。”
在普赛-达特看来,“抽象的力量”便是在于观者能够寻得某种特定的方式将自身与一件作品相关联——由线条、形态与色彩的运用催生出某种超越单一意义的感官联系。“我不会告诉人们如何观看我创作的作品。这也是我通常只会以最为开放的形式来命名作品的原因之一。”一如在本次展览中未被命名的十件作品,仿佛艺术家笔下的一抹抹留白,任由观者对其嬗变出属于自我的诠释与解读。
文丨Han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