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数字化转型下的文创之城:让文化在数字世界“活”起来
-
2022-07-26
本文来源于:新京报, 记者: 郭懿萌 ,编辑: 刘倩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梅松认为,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里一个很重要的板块,文化产业要更多面对老百姓,不能干巴巴地讲知识,要用数字科技帮它“活”起来。“目前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要迎合着技术发展的潮流而前进。”
故宫窗花纹样在屏幕上旋转飘动,五彩鱼藻纹盖罐的鱼儿从莲花、浮萍中跃出,九色鹿从台阶上款款走下,飘逸灵动的飞天与游客同框合影……数字技术打破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壁垒,将原本只能放在橱窗里展示的实物,拉到游客面前,带给游客更多的沉浸式体验。
作为拥有丰富历史古建资源、悠久而厚重文化底蕴的北京,传统文化产业正在迎合数字经济的浪潮,进行更替变幻。
AR、VR、3D等数字技术带来全新沉浸式场景,也拉动了新消费,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
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更新”,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在数字世界中“活”了起来。
文化遗产“活”在数字世界 小小的北京雨燕从古建筑的横梁上跳进屏幕,飞跃在数字中轴之上,带着人们游览北京中轴线上19个遗产点。
作为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北京雨燕与这座城市相伴而生。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联合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将它打造成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IP形象,并将其设计为数字藏品公益发行。
去年12月29日“数字中轴”发布会上,“数字雨燕”在小程序上限量公益发行。9999份数字藏品在一小时内被领取完毕。
今年,实验室承接了第二届北京中轴线文创大赛。除了类似北京雨燕的数字IP征集外,他们还搭建了数字声音与数字建模的赛道。晨钟、暮鼓、鸽哨、寒暄声,还原中轴线上的老北京声音;寻着北京的标志纹理、雕塑石墩、民俗文化拍照,也可体验一次数字建模的新奇。
“文物是科技发展的见证,科技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强大助力。”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曾在研讨会上表示。
对于中轴线的文化传播,艺术宝的方法是组织它在全球超过100万的付费学员。
作为在线艺术学习头部公司,他们的受众主要是孩子。只是,在屏幕上浏览中轴线并不能给孩子带来持续的兴趣,数字和虚拟现实技术成为破题的一种途径。孩子们可以通过手机、Pad、AR、VR等移动设备,把真实的中轴线场景和虚拟的线上场景融合起来,创建一种全新的交互形式和交互内容。
“孩子们可以在家用手机和在太和殿参观的访客进行交互,猜灯谜、投壶。”创始人甘凌知道,只有让孩子在游戏里玩起来,才能把中轴线的知识和文化落到他们心中。
因为承办了中轴线申遗的部分宣传工作,艺术宝制作了一套中轴线系列宝盒,含有非遗纸艺、建筑、国宝文化、民俗、传统技法等模块。孩子用宝盒里的材料拼接雨燕风筝,搭建祈年殿,参与到中轴线创意设计和作品征集中来。
艺术宝研发的“神笔马良AI算法”也将“数字+文化产业”落地到了青少年培养当中。“神笔马良”通过底层AI算法逻辑将普通的实体物品或二维图画,转换为虚拟的2D或3D模型,在3D场景中赋予模型动态交互能力。
因为拥有数亿张学员画作的基础,“神笔马良”可以准确判断出孩子画作的具体内容,孩子画了一匹小马,AI系统分析后,便可以生成出一个3D的小马,孩子可以带着小马在艺术宝构建的元宇宙世界里玩。
利用“AR+3D”技术,孩子用积木拼成的车可以扫描进虚拟社区到处跑,虚拟世界画出的坦克,也可以将零件打印出来邮寄到家组装成实物。
在科技的助力之下,“神笔马良”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真。这种“数字+艺术”的新模式也将孩子的创新意识培养抬到了更高的地位。
老字号获得新动力 老北京喜欢顺口溜,“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杨越明开始关注老字号的转型工作。除了电商、直播这种供给侧的改变,杨越明更关注的是需求侧的消费者有没有转变对于老字号的看法。
“现在的老字号,往往会在双赛道上发力,一方面照顾老顾客的品位,保护原有的品牌优势,另一方面会和其他大IP进行联合营销,利用更有创意的手段吸引新顾客。”杨越明说。
去年的服贸会,内联升带来一款“大云棉鞋”。如果追溯历史,这款棉鞋的样式和制作技艺差不多有600年历史。大云棉鞋的制作工艺是最接近朝靴的。这种制作工艺濒临失传,会这种工艺的师傅,已不足10位。
对于全聚德来说,他们的尝试是将一家分店打造成沉浸式光影餐厅。餐厅采用环形拼接和桌面投影的方式,在四围及餐桌桌面进行激光投影。
杨越明记得,9道菜,9个主题篇章,从锦鲤戏水变换到中轴线的古建筑古文物,文化的静美与厚重扑面而来。
数字技术也进入了老字号的后厨,去年9月,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将智慧食安系统在华天旗下同春园饭店、庆丰包子铺等多家老字号餐厅试点上线。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饭店的监控室中,就可通过云台清楚地看到后厨的一切情况。
一旦设备出问题、温度不达标,传感器也可以自动感知实时预警,并通过移动终端通知管理者,确保食材按照规定保质储存。
7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建伟在2022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始终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已数年稳居世界第二。
据测算,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梅松认为,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里一个很重要的板块,文化产业要更多面对老百姓,不能干巴巴地讲知识,要用数字科技帮它“活”起来。“目前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要迎合着技术发展的潮流而前进。”
打造“沉浸式”商业新模式
粉红的墙上挂着头饰与解谜画板,找到小店里的一套JK制服,就可推理解锁出游戏的下一个线索。顾客心满意足解了题,吴月(化名)的小店也多了更多人气。
这是吴月的小店第一次挪进商场。
三四年前,她开了一家“三坑”服饰小店,“三坑”服饰主销JK制服、洛丽塔裙和汉服。作为动漫迷的吴月也将自己的爱好转化为商业动力。
“三坑”服饰的销售路径和客源固定,店家们喜欢开在街边或者写字楼、居民楼里,这里租金低,空间也比较私人。
在圈子里做到小有名气后,吴月不断接到商场的入驻邀请。她希望给品牌做个升级,可是商场对于她来说,租金高且空间公开,用户是否契合有待验证。
她的犹豫在嘻番里投递橄榄枝的时候停止了。在传统大型购物中心面前,嘻番里像是个“新手”。去年12月底,商场第一次亮相,今年3月才正式开业。
商场没有传统商圈的名号大,但是整体的风格与玩法吸引了吴月——他们打算打造一个线下“元宇宙”沉浸式主题商场,让顾客能边闯关游戏边逛街消费。
“元宇宙”没有特定的定义,京文创研究院院长奚大龙认为,“元宇宙”就是数字经济里特殊的前沿、高新场景。人们将VR、AR等具象化的技术聚集,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场景。
在郎园嘻番里项目负责人梁一帆看来,“元宇宙”就像是二次元和现实世界连接的中间世界。人们可以在“元宇宙”有着多重身份,改变故事走向。
于是他们搭建了大型角色扮演游戏“梦境之镜”,顾客来到嘻番里,一进门就成为游戏中的玩家。游戏里有X星人、幻兽Z族、探险家三个阵营线。每个阵营一条主线、若干条支线,这些支线将顾客引导到各家商户的场景内,解谜成功可获得相应礼物。
去年,梁一帆带着郎园在杭州白马湖动漫广场的项目经验来到北京六道口,他知道,在这里他们要做一个全国都没有人尝试过的商场。
商场定位的受众是“Z世代”,也就是1995年之后出生的“网生代”。他们习惯了线上娱乐,看重兴趣社交属性,消费观自信,但缺少线下交流娱乐的平台。于是沉浸式商业就伴随着新消费的发展而前进着。
这种新观念吸引了从未入驻过商场的吴月。嘻番里对年轻品牌的理解以及沉浸式游戏体验风格,让吴月找到契合点。
“梦境之镜”给吴月的店铺带来了不小的客流量和新面孔。吴月感觉,有三分之二顾客进店的初衷是玩游戏。“他们没有穿过JK衣服,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些服饰”。
目前游戏有3个阵营50多条支线,梁一帆预计每三个月会开发出一条新的游戏阵营,打造AR虚拟NPC对顾客进行引导。所有的线下游戏点位和游戏地图全部穿插在商户内,基本覆盖一层与二层所有商户。
嘻番里团队也对今年3月和4月的统计数据进行过分析,“梦境之镜”给参与游戏的商户引流增幅超40%,商户通过游戏内容线销售额增幅也超过了35%。
这源于这个文化产业园区定位的精准。梁一帆知道,嘻番里的核心就是利用科技手段,打造一个针对“Z世代”,集游戏、社交、消费于一体的新场所,为真实世界提供一个进入“元宇宙”的入口。
专家访谈:文化产业数字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京报:怎么理解文化产业数字化?
奚大龙:我认为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上个世纪王选院士通过激光照排技术,成功从计算机里输出汉字,改造了中国的出版印刷行业,之后出现了数字出版,这是“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改变了文化产业的业态,随后陆续出现了数字演播、数字音乐、数字娱乐等新业态。
同时,“数字产业化”也在悄然孕育,由数字技术带来的产品与服务形成产业,比如数字藏品,沉浸式体验等。现在一些剧院用数字化的内容来置景,观众佩戴AR眼镜,在观看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互动感。
新京报:近几年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速度加快,你觉得是因为什么?
奚大龙:第一,文化产业做数字化转型,来源于科技进步。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产业的转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同时,文化产业也会迎合数字化转型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需求的变化推动了数字化转型。90后被称为“数字原生代”,他们已养成了用移动终端来感知生活的消费习惯。同时,很多传统产业通过数字技术,转变了模式,从而创新了产品和服务方式。企业的需求也成为了数字化转型的动力。
为此,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与规划。去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促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新京报:数字化转型给文化产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奚大龙:数字化转型可以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升级,催生文化新业态,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而且还会给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营、服务带来生态化的转变。
“文化+科技”,“文化+互联网”成为了传统园区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趋势。园区的服务体系可以通过“前店后厂”来进行及时验证。园区既能够在线上进行研发创新,又能在线下让受众进行体验验证,二者互补,及时纠错。
一些园区通过数字化,搭建智慧系统,提升服务效能。还有一些扩大了自身的业务来源。比如,东城区有个园区叫红桥“智创”文创园。这个园区原本是红桥市场,主要卖水产和珍珠,具有自己的供应链。现在他们利用红桥的品牌与5G技术搭建了场景,用直播电商方式扩大收入来源,弥补线下受到的冲击。
新京报:现在的文化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有哪些类型?
奚大龙:有些园区科技业态底蕴厚重,自带数字化基因。比如中关村软件园,腾讯,阿里文娱等,他们主流业态就是数字经济。
有些园区比如航星园,不断引入文化科技类企业,由科技孵化器转型文化科技融合赋能,围绕产业发展导向积极引入增量。有些园区可以为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赋能,比如腾讯的“数字雨燕”;还有的园区可以承载城市综合功能,比如郎园的嘻番里。
新京报:北京在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中做得如何?
奚大龙:目前,《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2018》包括9大类、43中类、146小类,其中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明显的有16个小类,比如动漫游戏、互联网娱乐等各种在线体验的产业。
在北京,2021年这16小类文化企业的营业收入占比超过了全市文化企业的60%,拉动全市文化企业营收增长14.6个百分点。
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互联网大厂等科技资源。两千多万的人口消费力也带来强劲的内生动力。北京的文化产业总量在全国稳居第一。人才聚集,上下游产业链较完整。此外,动漫、游戏、电竞等新业态也率先进入专业化、体系化阶段,发展领先全国。
新京报:目前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中还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奚大龙:一是有些园区在数字化转型的模式上雷同,缺乏创新,对内容深度加工不够,缺少爆款产品。二是基础设施仍需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力度相较科技产业来说力度不够连贯持续。三是文化产业数字化为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亟待既懂文化、运营,又懂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实习生 郑欣怡,编辑 刘倩 ,校对 吴兴发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由 数艺网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