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李明泉:巴蜀文旅融合——公园城市的内生动力与蓬勃生机

2022-07-02

2022年4月26日,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在《在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要求:“牢记嘱托、踔厉奋发,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奋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建设的新征程中创造新的历史荣光!”未来五年,是成都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攻坚突破期,是厚植宜居宜业优势的进位提升期。今后五年,成都全市工作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全面提升极核主干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唱好“双城记”、建强“都市圈”、提质“幸福城”,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在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上走在前列,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上走在前列,在永葆初心、为民惠民上走在前列,在高效协同、整体联动上走在前列,在遵规守纪、严于律己上走在前列的“五个走在前列”的奋斗姿态,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建设新篇章。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了发展目标和建设路径:统筹空间与功能、城市与自然、生产与生活、发展与安全、秩序与活力,着力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推动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走出新路子,绘就经济高质高效、动能充盈充沛、人民宜居宜业、城乡共富共美、社会和顺和谐的公园城市图景。

四年前的2018年8月28日,“新时代·新天府·新篇章——2018第二届天府文化论坛”在成都举办。我为论坛撰写了《草树云山如锦绣 玉垒浮云变古今 公园城市的文化特质·天府共识》,其中一些观点至今仍未过时,现抄录于此:


我们认为,公园城市是按照“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以人民美好生活为目的、以发展天府文化为灵魂、以自然人文景观为本底、以共建共享共治为动能、以现代经济体系为支撑的新时代城市发展形态。公园城市着眼于“城”、核心是“公”、魅力在“文”,公园城市文化化、城市文化公园化,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形成人、文、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是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空间载体。


我们倡导,公园城市的文化境界和建设路径应遵循以下几点:


——自然与人文的高度契合。“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人,是自然之子;城,为环境拥抱。现代城市如果远离草树云山,必将疏离自然生命的律动,不知季节已变换,成为钢筋混凝土的冰冷世界。只有重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充盈深厚浓郁的天府文化元素和符号,成都公园城市才具有“秦川得及此间无”的人文优势和诗意况味。


——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从金沙遗址可证明成都已有3200年的建城史,一层层文化积淀,彰显着成都的厚重与卓异;一页页史书典籍,述说着成都的往事与魅力。巴蜀文化与天府文化有如汇集宝瓶口的圣水,呈扇状丝丝入扣地浇灌滋养着公园城市的每一条绿道、每一处花园、每一个社区,再现“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花香茶香琴香书香墨香。


——空间与事象的精彩营构。公园城市是每一位市民、游客、嘉宾的城市。公共性、公众性、公益性是其本质特征。城市的每一处公共空间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史学空间、哲思空间、诗化空间、心理空间,它应当成为历史文化符号、公共文化活动、社会文化交往、非遗文化事象等的容纳地和蓄水池,使其成为营造弥漫天府文化的引力磁场和释放宝地。


——生活与生命的美好舒展。新时代的公园城市不仅满足人们在城市立业兴业、创新创造,而且能够在这座城市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灵魂的安顿所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城市的活力与生命的张力一旦结合,就会迸发出无穷的生长点和拓展出广阔的别样世界。公园城市的靓丽、恬静、清香、闲适,必然为生命的憩息、修性和奋然前行,托举起绿色青春的不竭力量。


——品牌与价值的完美重构。“少城花木称公园,冬日红梅夏日莲。”成都因公园城市建设而彰显品牌,天府文化因融入公园城市而价值卓越。公园城市将推进成都屹立于世界文化名城之列,在这颗蓝色星球上而熠熠生辉,散发出天府之国生态文明建设之光亮、市民美好生活之笑脸、城市个性特异之诗性。随着公园城市的推进,成都必将为建设“美丽中国”交出一份完美答卷。

我们吁请,国内外热心于致力于公园城市研究的专家,关心支持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对公园城市建什么、如何建、怎么管,公园城市文化特质如何体现,探索形成公园社区共商共建共享共治模式,提出具有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建设公园城市,要完整准确理解和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全面建设”下功夫,推进成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探索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为全国新型城市化建设提供具有现代化经验的成都样本和典范。


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观察,公园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城市品质,须臾也离不开文化的内涵和支撑,离不开旅游的感知和品鉴,离不开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所带来的全新景象和兴盛。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质决定了这座城市的个性和品格。这座城市的文旅融合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繁华度和美誉度,甚至考量着城市的兴衰成亡和现代化走向。因为,文化如魂,检验着城市的聪明与智慧;旅游如体,体现出城市的温度与韵致。离开了魂魄和形体,一座城市还能存在和发展吗?


在这个意义上,公园城市建设内在要求文化和旅游大融合大发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为公园城市增加和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使公园城市无时无处不有源源不断的“成都创作”“成都创造”“成都智造”,形成与公园城市相匹配的文旅创生创新能力;从需求侧方面为公园城市共建共享提供高品质生活方式,彰显城市美学韵味和城市强大而持久的吸纳力和影响力,让成都的文旅消费成为一种必须和向往。为此,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特组织国内专家学者撰写《成都市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报告》《成都市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报告》,从供给侧和消费侧两端来推进公园城市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无疑是具有战略考量和实践意义的研究工作。  


从文化和旅游方面思考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具有特别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文化建设为公园城市提供动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给文化的定义是:“应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文化是人类独有的创造物。文化既具有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址,又具有活态濡化的技艺典籍,呈现出因地域、民族等环境不同的文化多样性特征。


千百年来,成都既传承着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又孕育出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形成了古蜀文化、金沙文化、三国文化、丝路文化、道家文化、诗赋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市井文化、时尚文化、美食文化、非遗文化、熊猫文化、雪山文化等多类型多形态叠加融合的文化场域和文化符号,为公园城市建设奠定了雄厚坚实的文明基础,构成了公园城市示范区独特的文化气场和标识,是公园城市建设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内在力量。


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动力”,是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来的。会议要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从此,文化与改革、科技一道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强大动力。文化动力即文化内部各要素及文化与外在相关联社会形态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推动事物有序持久而生生不息的内在能量。文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重要支点、重要因素、重要力量源泉的动力作用更加凸显。天府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内驱力和新动力。


历史文化动力。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继续推进成都历史文化资源的原动力挖掘与创造性转化,深入提炼巴蜀文化和天府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表达形式,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知觉等人的多样需求角度构建“成都公园城市文化赋能体系”,推进公共商业空间、文博空间、演绎空间、会展空间、休闲空间、绿化空间等文化意味、审美情趣、艺术形式的有机有序有节奏有呼应的建设,创建与公园城市相匹配的“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示范区”,努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魅力、天府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


思想文化动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引领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促进社会各界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培根铸魂、润城化人,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持续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切实加强公园城市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动力基础与教育沁润,营造认知、崇尚、内化、体验的历史场景,组织开展富有史学性、教育性、体验性的沉浸式活动,不断夯实、优化和积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和思想资源库,让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深入人心,内化为公民的民族英雄主义情怀。


现代文化动力。推进富有世界视野、国家立场、人民情怀、巴蜀风格的“新时代天府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以人为本的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创意生产、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成果。构建以“作品”为中心的扎根生活、创作生产、政策扶持、效益评价体系,实施“成都文化艺术攀援登峰工程”,推出“天府文学”“天府艺术”“天府影视”“天府动漫”“天府评论”等系列成果;鼓励开展“想象激发思维,全民参与创意”活动,丰富文创、文旅产业的创新力和表达力;注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交叉融合,增强为人民群众提供均等化、优质化、特色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巩固、创新、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切实推动文化资源通过一系列中介向文化资本的转变,为公园城市建设不断提供内生力量。   


通过公园城市建设,使世界文化名城彰显新魅力,“三城三都”国际美誉度、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人文成都更加彰显中华文明、巴蜀魅力和时代精神。    

二、旅游兴盛为公园城市提升品位

旅游,是时空的切换,是异域的探寻,是审美的陌生化,是生活的新奇性,是人在行走过程中对自然风物的观赏体验。固守一隅终会所囿,走向远方必有所得。一个人只要离开原住地走向他处,都可视为广义的旅游。旅游的神奇与魅力就在于不断给游人以新鲜感兴奋感满足感,为人们诗意生活提供“相看两不厌”的美好景致和高雅品质,在与自然对话中获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启示觉悟。可以说,旅游的本质在于人心流动及其通感满足,获得心灵的愉悦与高峰体验。


一座城市提供什么样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直接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活跃程度和被喜爱指数;光观旅游人口数量的多少,也决定着这座城市的信息交流和品牌价值。当今世界,旅游产业的竞相发展,为“地球村”和全球化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知识流、产业流,使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色、历史文化等成为流动的资源,为旅游者带来心灵的愉悦和人生的洗礼,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生机。


关于旅游,1936年国家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首次提出,“外国旅游者是指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到其他国家旅行至少24小时以上的人”。1945年,联合国增加了“最长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限定。1963年,联合国国际旅游大会在罗马召开,大会提出应采用“游客”(Visitor)这个新词汇,指离开其惯常居住地所在国到其他国家去,且主要目的不是在所访问的国家内获取收入的旅行者。如今,虽受疫情影响,出入境旅游大幅减少,但国内都市游、郊外游、乡村游、一日游以及主题游、组团游、研学游等还是比较火爆,旅游的固有魅力是疫情难以阻挡和削弱的。


公园城市相较于花园城市、田园城市,在城市形态、城市功能、环境行为、产业转型、建筑语汇、生活方式等方面,超越了简单的种花植树美化环境的表层做法,更注重从“人的尺度”和美好生活需求来谋划实施新发展理念,创造更宜居更舒适更雅致的城市人文环境。这,无疑构成了成都旅游的新环境新空间新形态新方式,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反过来,源源不断的游客到成都来体验感受认知公园城市建设的新景观新变化新品位,又为成都注入新期待新活力新气象,公园城市的公共性、参与性、互生性得以良性呈现。


丰富优质的旅游产品必将为公园城市建设呈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景象。需要优化旅游发展布局,整合跨区域资源要素,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需求,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开发体验性、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着力满足大众旅游特色化、多层次需求。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深化“互联网+旅游”,建设智慧景区,开发建设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推进“旅游+”“+旅游”,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促进旅游与一二产业和生产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依托博物馆、国家公园、世界遗产地、红色旅游景区等资源发展研学旅游,拓展旅游新市场。


新兴旅游产业所带来的“活水”激荡起城市一浪一浪的发展高潮,把公园城市本身具有的旅游属性和禀赋舒展得淋漓尽致,激情四射。

三、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高端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文化随着人的流动迁徏而展开交流交汇交融。行走和好奇是人的本能和天性。旅游为人们展开游历的无限可能性,文化为人们提供求知的丰富经验性,二者的融合发展,在更广阔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的自然人文场景中,为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创生创造了发展空间。


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它具有无污染、低排放、节能源、高效益、循环发展的显著特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得以最好的统一。文旅融合体现在文化内涵、文旅线路、场景设置、文旅产品、体验空间、观赏方式、游乐精神等各方面多层次全过程之中,以满足人们身心需求和情感需要。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除了文化为旅游提供内容内涵、旅游为文化呈现形态形式外,更深层次的融合体现在二者的产业形态上。文化和旅游产业在生产资料、生产投入、生产方式、生产主体、生产产品、生产管理、生产服务、生产品牌、生产消费等环节上具有内在关联性、交融性和整一性,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补要素、产业链条和生长机能,成为融资源、融资本、融行业、融区域的新经济发展方式。


当今文旅融合与“新经济”的出现密切相关。新经济与传统经济不同,传统经济是攫取型经济。“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它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此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智能制造、互联网+、分享经济等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蕴含着巨大商机。大部分学者认为,“新经济”可以分成四种具体形态: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共享经济和体验经济,这些形态都与文化和旅游产业密切相关,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在公园城市业态发展方面,促进天府文化与产业、与城乡、与生活等的内在关联、要素配置和粘合能力,催生新的经济产业部门和业态,形成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创意社会,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提供文化内容和思想理论支撑。推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构建以创意设计、传媒影视、音乐艺术、现代文博等为支撑的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创意经济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深度开发金沙遗址—三星堆、都江堰—青城山、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核心产品,创建“成都市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天府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创建与公园城市相匹配的“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示范区”。


公园城市建设需要推动文化旅游、体育消费、商务会展等关联产业发展,将天府文化与新经济布局、新城市品牌、新乡村内涵、新休闲空间、新生活方式等多层次多方式整合,规划实施以文化动力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和服务项目,全面增强国家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力、产业支撑力、创新驱动力、开放引领力、文化影响力和美好生活创造力,推动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促进四川全省“干支”协同和成渝“双核”联动,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促进城市品质和国际化水平提升。


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舞台就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其重要抓手是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关键在于“通”,融通历史、沟通文脉、打通节点、连通景区、畅通渠道、沟通合作,以现有世界级品牌为资源,打造成渝文旅融合城市群,增强成渝经济圈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以各地友好城市为节点,设立“一带一路”巴蜀驿站;以主题聚合为主,设计国内大循环旅游线路;以文化消费空间打造,满足城市多元化文化消费;以建设成渝大数据为依托,搭建文旅新经济智能化平台;以文旅新经济发展为动力,助推成渝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四、营构公园城市的文旅消费环境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以建设“成都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为突破口,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加快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补齐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短板,规范创新监管方式,持续激发消费活力,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可以直观判断,公园城市就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巨大的文旅消费空间,大街小巷、楼堂馆所、店铺商场、社区院坝、文博书店、剧场影院、花市夜市、滨河桥头、广场赛场、天府绿道等城市肌理和文旅空间,组合成为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烟火气息、有滋有味的文旅消费场所。切实推进吃穿用消费、住行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文旅消费等优化流通设施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居住小区的健身、文化、养老等服务设施,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交通流通体系创建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电商等流通主体,开辟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加快提升新型信息产品供给体系质量,重点发展适应消费升级的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智慧家庭产品等新型信息产品。


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稳妥把握和处理好文化消费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辩证关系,努力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健全文化、互联网等领域分类开放制度体系。推动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高产品品质和文化内涵;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支持其产品和服务出口。切实改善提升乡村旅游商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支持游艇、自驾车、旅居车、通用航空等消费大众化发展,加强相关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潜在需求大的体育消费新业态。打造“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利用开放性公共空间,开设节假日步行街、周末大集、休闲文体专区等常态化消费场所,新建和改造一批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统筹社区教育、文化、医疗、养老、家政、体育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改进社会服务,打造便民消费圈。


积极培育和壮大各类文旅消费供给主体,优化市场流通环境,消除所有制歧视,积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组织开展特色促消费活动,探索培育专业化经营管理主体。建立健全“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社会服务在线对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鼓励发展智慧旅游,提升旅游消费智能化、便利化水平。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线上线下文旅消费高效融合、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发展。引导文旅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积极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


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打造新型文旅消费增长极,培育建设国际文旅消费中心城市,着力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资源整合有优势的区域消费中心。积极主动与重庆联动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国际消费目的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五、畅通供给侧与需求侧交互渠道

供给与需求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优化重组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强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从供给侧来看,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供给和生产端,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来“提质增效”;从需求侧来看,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们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更加凸现,认知需求、审美需求、情感需求、心理需求等的蓬勃兴起,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在繁荣市场中获得“满足满意”。


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一般情况下,需求天生就具有向下倾斜规律: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时(同时其他条件不变),他的需求量减少。换言之,如果一种物品投入市场的数量较多,那么,它就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需求有两个基本要素,即购买欲望、支付能力。需求是通过“人口变数”来细分市场的。只有深入研究把握“需求曲线”,才能动态调整供给结构,适时推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从需求终端来观察和调整产品生产,是当代市场的基本共识。但是,文化旅游产品却不仅仅是适应和满足消费,而是通过文旅创新来培养消费、创造消费、提升消费,形成大量的文旅消费依赖人口。这是文旅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显著特质。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从供给侧方面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旅游生产力,破除制约文化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和障碍,整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焕发文化艺术生产活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从需求侧方面就是通过文旅消费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素质的提升,从精神文化需求的丰富性、特色化、个性化上获得充分体验和满足,激发文化旅游产品服务的不断更新能力和价值提供。公园城市建设既要充分释放文化旅游创造活力,源源不断地提供文化艺术佳作和旅游产品服务,更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职责和使命,培养全社会审美人口,构建供给侧与需求侧开放合作、数字技术、金融支持、人才支撑、物流交易等平台,畅通二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沟通渠道,为公园城市建设创生充沛充裕充盈的高品质生活场域。


公园城市离不开美学精神、审美生活及其审美人口。美国约瑟夫•斯彭格勒(J・spengler)在《人口经济学》中认为,人口问题不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与审美价值的问题。美学的组成部分在价值系统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一因素既对人口增长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又可通过人口增长得到修正。他主张适度人口理论要强调美学,在人口经济学的发展中,应给审美价值以充分的重视。审美人口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旅游生产供给能力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人民群众审美意识的不断觉醒和日益增强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获得感满足度等关系国民综合素质、社会文明程度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大计方针。


建设公园城市应扩大和提高审美人囗,制订促进审美人口持续增长和审美素质提升的实施方案,大力开展全民审美人口增长行动,推进各文化艺术门类创作者、研究者、教育家等走进机关、学校、企业、街道、社区,在各类传播平台上,开展美的历史、美学原理、审美鉴赏、艺术知识等的研究培训,形成全社会浓郁清爽的美育文化气场。


建设公园城市应构建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品质优良、适销对路的文旅产品供给体系。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欣赏文化的渠道和途径。新的基于互联网的文化格式,如数字内容、动画游戏和实时视频广播,已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点。以区块链为例,“区块链+文旅”可以整合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资源和技术,通过架构去中心化、信息真实化、合约智能化、货币数字化等方式,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全方位置于区块链上,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改变传统文旅产业发展态势,使得行业价值链发生革命性变化。再比如,5G普及后可以促进智慧旅游的进步,涉及无感购票、自动指引、智能监控、安全防范、智慧餐厅、文物保护、景区运营等领域,构成一个全面而完善的智慧旅游生态体系,催生更多文旅创新企业。

六、大众文旅创生共同富裕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第20期《求是》杂志刊发重要文章《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强调“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价值取向。“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共同富裕涵盖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各个方面,既追求物质富裕,又追求精神富裕,而精神生活富裕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进一步提升成都天府文化高质量发展,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融合发展、巴适安逸与创新创造相得益彰、历史文化与开放时尚交相辉映,使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惠及成都市民和全社会,使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惠及本土和海内外,诗意天府、人文成都、书香社会、大众旅游等成为市民生活的宜居环境和生活方式,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将示范区建设成果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现实体验,全面彰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鲜明主题和价值追求。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坚定不移提质幸福成都,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稳步推动共同富裕,让市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按照《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2022年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计划》,2022年十大工程实施项目363个,总投资783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20亿元。此次发布的《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2022年民生项目机会清单》释放政府、企业两端供需机会497项,其中:“提升文化旅游服务品质,保障市民精神文化供给”列有24项;“聚焦百姓衣食住行,让城市更加幸福宜居”中,涉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活动,旅游设施,文化旅游综合体,文化产业发展、文旅消费项目36项;体育文化项目20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和大众文旅消费已构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要内容和基本形态。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切实解决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推动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结构性改革,努力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服务和品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文化企业推进内容创新,推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打造知名文化品牌。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区域均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文化、科学惠民工程,办好“乐动蓉城”“书香成都”等活动,建成天府文化公园、川大博物馆群等文化地标,高水平运营城市音乐厅、天府艺术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等文体设施,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实施城市文脉传承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遗产传承,建成宝墩、邛窑、东华门等考古遗址公园,让城市留住根脉,让市民记住乡愁,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城市特质更加鲜明。

七、迈向示范城市的新格局新通途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与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具有密切关联性和内在互生性。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大战略,统领成都市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始终保持“五个走在前列”,为全国城市现代化发展探索新路子,作出示范,提供经验;而成都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则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指导、为中心、为依存、为目标、为旨归,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中坚持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文化动力、文旅活力、融合张力、系统合力的主动积极功能,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贡献文化和旅游的新资源新能量新通途。这一“以大统小、以小促大”的三个示范区市建设,构成了成都现阶段科学发展的新格局。


“以大统小、以小促大”新格局要求深刻把握成都城市特质。成都是一座拥有红色基因、光荣传统的城市,也是一座勇于创新创造、奋进图强的城市。在唱好“双城记”、建强“都市圈”、提质“幸福城”中,以“三城三都”建设为牵引,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发更多镌刻成都印记的“现象级IP”。坚持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全面推动城市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以大统小、以小促大”新格局要求全面提升成都市民素质。以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带动人民身心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不断培养和壮大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艺术鉴赏人口、文艺创作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文化旅游民间社团和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社区主题文化活动、新文艺探索和新文化产业聚落中的独特作用,为千千万万艺术爱好者的美学追求和文化生活开辟更多更优的通途和生存发展空间。


“以大统小、以小促大”新格局要求系统提高成都文旅品质。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和资源要素配置条件,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数字化战略,打造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设计、汽车工艺、电子产业、城市建筑、生态产业、健康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强化文化旅游陌生化、过程式、体验性的独特魅力,加强街道社区微景观、微旅游、微休闲的烟火气、乡愁味建设,突出互动式、沉浸式、回忆式场景设置,为海内外各类游客提供具有成都记忆、技艺、意象、符号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再现“郁乎青葱,沃壄千里”(扬雄)、“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籍)、“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的“扬一益二”风姿和古意,把公园城市的无穷魅力和辐射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光鲜夺目,令人流连忘返。


“以大统小、以小促大”新格局要求深度挖掘成都消费潜质。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目的,坚持壮大国内文化旅游市场和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并举、高水平走出去和高质量引进来并重,推动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统筹推进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发展。积极服务扩大内需战略,努力改善国内文化和旅游供给品质、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服务质量,以优质供给提高人民消费意愿和水平。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创新消费场景、消费模式,培育新型消费形态,持续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增长极。与重庆联动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国际消费目的地。提质打造春熙路、交子公园、蓉北、西博城等高品质商圈,引领发展首店、首发、夜间经济等新业态,搭建“买全球、卖全球”消费服务平台,打响“成都消费”“成都休闲”“成都服务”“成都创造”品牌。


草树云山如锦绣,玉垒浮云变古今。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立足成都超大城市发展阶段特征,聚焦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城市人民宜居宜业、城市治理现代化创新探索,不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



作者:李明泉 (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成都市政府参事、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事业发展智库首席专家、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责编:徐安易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李明泉 巴蜀文旅融合 公园城市

1152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