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万邦宁|从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展陈说起

2022-06-28


地域文化展览的创新与实践
——从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展陈说起
作者:万邦宁

摘要
地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一地域文化考古成果比较集中时,应以不同视角、不同主题、不同的策展思路去安排文物,达到举一反三、全面展示地域文化的效果,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与沟通。因此,如何透物及人,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地域文化的特色,是博物馆不可回避的命题。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地域文化研究兴起,地域文化展陈逐渐成为各大博物馆的责任与目标。几十年来,经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地域文化成果不断涌现,地域文化品牌逐渐凸显,地域文化展览层出不穷。本文从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展陈出发,就地域文化展示的创新与实践提出粗浅看法,不当之处,祈以指正。


1


荆楚文化叙事与展陈理念

2011年,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改扩建工程奠基。新馆新建工程总面积6.8万平方米,其中文展大楼4万平方米。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扩建工程完成后,总建筑面积将达到11万平方米,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居于前列。(图1)
图1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全景图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开放后,共有12个常设展览、1个数字馆、1个社会教育中心、3个临展厅。南馆以专题展览为主,北馆以通史展览为主,东厅为数字博物馆和社会教育中心,西厅为临展馆。展览总面积从原有的1万平方米增加到3.6万平方米,展陈文物从之前的约1万件增加到2.5万件以上。(图2)

图2 湖北省博物馆平面图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核心区域,而荆楚文化考古,又以曾国考古和楚国考古为主。这就决定了湖北省博物馆的展陈,必须以曾国和楚国的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然而,曾国和楚国时间相同,地缘相近,文化相似,交流频繁,如果仅从历史和考古角度叙事,很容易造成重复,也很难打造个性鲜明的展览。
这就出现了一组不容回避的问题:当地域文化的考古成果比较集中时,应该怎样选择角度去凝练主题?怎样设计展线去表达思路?怎样安排文物去支撑内容?以上是湖北省博物馆做荆楚文化展陈需要解决的问题,宽泛地说,也是各支地域文化在策划展陈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从2014年起,湖北省博物馆先后4次召开专题研讨会,深入研究陈列布展大纲,明确了“彰显荆楚文化魅力、展示湖北文明发展历程、突出馆藏文物特点、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展览理念。展览内容方案基本确定后,2016年2月、4月、10月,又组织召开三次大型专家论证会,邀请了李伯谦、冯天瑜、熊召政、董琦、杨志刚、龚良等知名专家对方案进行了审议。
展览方案几经修改,几易其稿,最后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认为展览主题和布局合理,承担了作为国家级博物馆应尽的责任;全面展示了湖北省博物馆的丰富馆藏,呈现了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充分彰显了荆楚文化魅力,凸显了湖北历史文化的特点,做到了区域通史展览和专题展览的统一。
从现有展陈看,湖北省博物馆展览为专题陈列、通史陈列相结合。展览既包括“曾侯乙” “梁庄王珍藏” “楚国八百年” “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 “天籁——湖北出土乐器”等原创展览,也包括“极目楚天——湖北通史展”。
众所周知,湖北省博物馆的藏品以先秦文物为主,其中青铜时代的文物,集中在曾国和楚国。因此,“曾侯乙”“曾世家”“楚国八百年”,包括越王勾践剑特展”三个展览,成为湖北省博物馆荆楚文化叙事的重中之重。
为了让每个展览都凸显特色,馆方在策展思路上,让“曾侯乙”展示先秦礼乐文化;让“曾世家”讲述考古故事;让“楚国八百年”展示楚人精神。至于“越王勾践剑特展”,则以单独陈列方式,凸显王者之剑、镇馆之宝的特殊身份。
以上定位,兼顾了历史、考古、文化三方面内容,也宏观展示了荆楚文化的高度,是湖北省博物馆的创新。

2


曾侯乙:礼乐文明的宏观呈现

自1978年曾侯乙墓发掘以来,曾侯乙墓相关展览展备受关注。迄今为止,湖北省博物馆分别在首栋展陈大楼、编钟馆、综合馆、文展大楼做了四次曾侯乙的常设展览,但前三次“曾侯乙墓”的展陈,主要还是从考古角度叙事,也没有完全结合东周礼制对曾侯乙墓的宴飨空间做场景还原。正值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开放,馆方终有所尝试。
曾侯乙所处的时代,群雄并立,百家争鸣,与世界主要古代文明一起达到巅峰,被誉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轴心时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呈现了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体现了古人敬畏天地、神明和祖先的丰富精神世界,揭示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天文历法、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极高成就,实证了当时人类智慧所达到的高度。
在过往展览中,“曾侯乙墓”从青铜器、乐器、漆木器、金玉器、车马器、兵器的分类来构建展陈单元,类似于考古发掘报告的撰写。新馆“曾侯乙”展分“敬天崇祖”“金声玉振”“所尚若陈”“民祀唯房”“车马仪仗”“永持用享”六个单元,多角度阐释曾侯乙文物,体现古代礼乐文明,凸显文物艺术特色,其展陈角度已不局限于考古成果汇报,而在于与历史文化的结合,乃至“透物及人”,注重对曾侯乙本人及“轴心时代”生活场景的复原。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曾侯乙”序厅主题词左右,分别著录了“姑洗之宫”“蕤宾之宫”等九组记载十二律的铭文和楚王熊章钟“隹王五十又六祀”的铭文,既从文化角度阐明了曾侯乙编钟的音乐成就,也从历史角度点明了曾侯乙生活的年代。此种开宗明义的做法,清楚直观阐明了“曾侯乙”展的特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应倶全,可谓提纲挈领,一目了然。(图3)
图3 "曾侯乙”序厅,铭文从历史、文化两个角度点题

“曾侯乙”展第一单元“敬天崇祖”,从“礼”的角度阐述主题。该单元以九鼎八簋为核心,从“牺牲与粢盛”“酒醴”“盥洗”三个角度介绍祭祀、宴飨时的食礼、酒礼、沃盥之礼,辅以五鼎四黄组合、铜镬鼎、鉴缶、大铜尊缶、尊盘、圆鉴、盥缶等重器来支撑内容,基本复原了先秦时期的礼器组合,让观众对周礼有了详细了解。(图4)
图4 曾侯乙“敬天崇祖”单元对礼制的展示

图5 用以还原古代礼乐场景的编钟、编磬轩悬展示

“曾侯乙”展第二单元“金声玉振”(图5),从“乐”的角度阐述主题。该单元以曾侯乙编钟为核心,从“燕乐”“房中乐”两个角度介绍祭祀、典礼、宴飨场合用乐和寝官用乐,辅以编磬、建鼓座、扁鼓、笙、箎、排箫、瑟、五弦器、十弦琴、悬鼓、卧鹿等来支撑内容。曾侯乙雅好音乐,曾侯乙墓共出土9种125件乐器,“金声玉振”的集中展示,也有利于馆方对“乐制“的解说与阐述。
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僭越,屡见不鲜。对此,学界多举曾侯乙墓九鼎八饒为证。然而少为人知的是,从乐悬制度看,曾侯乙仍然恪守常制。如中室的曾侯乙编钟、编磬呈三面摆放,符合《周礼·春官·小胥》记载的“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之礼。由于在以往展陈当中,湖北省博物馆没有复原“轩悬”场景,因此馆方介绍九鼎八簋时,只能从东周时期的礼崩乐坏着手,无法结合乐悬制度讲解曾侯乙墓器物组合的复杂关系。
新馆“曾侯乙”对编钟、编磬的展陈,复原了“轩悬”场景,并与第一单元“敬天崇祖”的九鼎八很簋隔墙呼应,形成宴飨空间,因此介绍周代礼制时要更为方便,对相关学术成果的介绍也更为直观,从展线上说,这颗隐形的“彩蛋”无疑会起到加分的效果。
3



“曾世家”:考古故事的耐心讲述

与“曾侯乙”从历史文化角度叙事不同的是,“曾世家”的展览,是一个较为纯粹的考古成果展。而实际上,把“曾世家”策划成为考古展,湖北省博物馆有自身的深刻考量。
曾国是一个古国,在文献当中记载不多。从1966年开始,以湖北随州、京山、襄阳等地为中心,包括河南淅川、新野、桐柏、罗山、潢川、安徽寿县、江苏六合、四川成都等地,都发现了大量带有“曾”字铭文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仅礼器的数量就有四十余批,在周代诸侯国中显得非常突出。很显然,曾国的势力在当时是非常强大的。
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曾国已经成为考古序列最为完整的一个诸侯国。从西周早期的曾侯谏、曾侯机,西周晚期的曾侯絴白,到春秋中期的曾侯宝、曾穆侯、曾侯戾,春秋晚期的曾侯与、曾侯戊、再到战国早期的曾侯乙、曾侯丙,曾国考古是湖北省近年来取得成果最多、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考古发现之一。
然而,据文献记载,在今天曾国的地域内,还有一个随国,与考古发现中的曾国在疆域、时间、历史上都极为相似。正因于此,早在1978年,李学勤先生在《光明日报》撰文,探讨“曾随一家”“曾随之谜”迅速成为热门话题。[1]
几十年来,学者们以考古发掘为经,以周代历史文化为纬进行了反复探讨,几乎所有治青铜时代的学者都参与其中,而每一次曾国考古新发现,都会把该问题推向高潮。2020年,枣树林曾侯墓地发掘,芈加编钟出土,自此困扰学界将近40年的“曾随之谜”问题得以解决,“曾随一家”成为定论。以考古为线索展示“曾世家”,既是对考古学界致敬,也是对学术史致敬。
从出土文物看,“曾世家”的叙事拥有足够的文物支撑。叶家山、曹门湾、苏家垄、文峰塔、枣树林、擂鼓墩,都是重量级的考古发现。曾国如此众多文物支撑一个展览,可谓游刃有余,足以引人入胜。考古发掘在时间上的非连续性和地域上的跳跃性,也给陈列展览留下了充足空间。
鉴于以上因素,湖北省博物馆在策展时,没有把“曾世家”打造成为一般的考古成果汇报展,而是以考古问题为主体,以回答问题为线索与内在动力,方法上构成线性叙事,多角度地反映考古工作的方法和思路。该展览按照考古发掘顺序,讲述曾国考古故事,缓缓揭开曾世家历史文化场景;与此同时,也在相关章节设置曾国考古问题,反映曾国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识方法,营造考古现场效果,增强观众互动。(图6)
图6 “曾世家”序厅

在“曾世家”的策展过程中,为了让观众对曾国历史文化有总体了解,湖北省博物馆在展览表述时尽量做到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
所谓宏观,主要是从曾国的历史文化脉络、曾国与周王朝和楚国的关系等方面来表现。在“曾世家”展当中,馆方通过不同时期的器物组合,介绍了曾国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的史实,以此让观众宏观了解楚文化。
所谓中观,主要是从城址、墓葬及出土文物、文物的组合形态等来表现。在700年曾国历史当中,叶家山、文峰塔、郭家庙、曹门湾、苏家珑、枣树林等墓地都是曾国考古的重点内容。在展览当中,湖北省博物馆结合这些材料,在适当的单元予以呈现,如叶家山M111的编钟组合、曹门湾的车马坑复原、从日本追索而回的曾伯克父青铜器群等。
以上这些内容,都以组合形式体现了曾国考古的重要内容。
所谓微观,主要是从艺术、技艺等方面来表现和突出典型或有趣的器物。如曾侯絴白戈,这是郭家庙墓地的采集品,也是多年以后发掘的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M1的墓主人,属春秋早期曾侯,几十年后被验明正身,如叶家山M111出土的铜锭,学界以往认为该铜锭的铜料来源于鄂东南,而最新检测结果证明铜料来自北方等。这些虽然毫不起眼,但又故事满满的器物,为“曾世家”的考古故事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
4


“楚国八百年“:深入浅出,透物及人

“楚国八百年”展览,是湖北省博物馆对早期“楚文化展”的提升。2014年2月24日,由中央电视台和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和湖北卫视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在央视一套、央视九套及湖北卫视首播,引起人们对楚文化的高度关注,2014年7月15日,《楚国八百年》又在央视九套重播,再度引发热议。湖北省博物馆把代表性展览的展名和纪录片同名关联,无疑会给观众带来更为直观的认知和了解。
“楚国八百年“展,从策展思路上说是一个透物及人的展览。展览以文化展为基本定位,分为“开疆拓土”“礼俗百业”“惊采绝艳”“上下求索”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有独立单元。
此举打破了文物类别叙述脉络,可以深入探究文物背后的内涵,还原历史背景与文化承载,其重点则在于着墨于社会生活,增加历史故事叙述,拓展艺术文化内容,突出楚人“筚路蓝缕”“一鸣惊人”的精神内涵,建构穿越古今的对话与信息关联,全面展示楚国的历史和文化。
应该说,这种策展思路,是文化人类学的思路,对观众了解楚国和楚人提供了更为恰当的角度。

在“楚国八百年”展当中,湖北省博物馆在《老子》乙本的众多竹简当中选择“大器曼成”章向观众展出,可谓煞费苦心。
众所周知,《老子》为道家经典,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影响世人两千余年。通行本《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晩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2〕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大器晩成”作“大器免成”,但一般认为“免”通“晚”,毕竟《吕氏春秋·乐成》有“大器晩成”可资对应。然而,纵观《老子》,除了大方无隅、大器晩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外,通行本《老子》第四十五章还有“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3〕以上的四字短语,别的都是正反呼应,只有“大器晩成”,虽则“晚”矣,毕竟有“成”,句意明显不合。
郭店楚简《老子》乙本“大器曼成”出来,可谓真相大白,因 为“曼”有“无”之意,所以“大器曼成”就是“大器无成”,整段文字也就通顺下来了。湖北省博物馆选择《老子》乙本“大器曼成”章,既是向学术史致敬,亦为观众理解枯涩难懂的竹简提供了通俗易懂的选题案例。
在“楚国八百年”“礼俗百业”的“车马出行”单元,湖北省博物馆对“镇馆之宝”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做了条分缕析的介绍与说明。而在接下来的“祈福祭祷”单元,则是大量的镇墓兽、漆棺、龙座飞鸟等与死亡、祭祀相关的漆木器,两相对照,颇异其趣。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漆奁的外壁是一幅精美的漆画,描绘了战国时期人物车马出行的场景。画面以树木分隔为“出行”“驱驰”“出迎” “相见”等章节,馆方通过图版和动画的方式对车马出行场景进行了复原,另有轻松活泼的音乐加上衣袂飘飘的动画人物,塑造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活场景。
然而,仅仅一墙之隔,镇墓兽、漆棺、龙座飞鸟等丧葬漆器扑面而来,包山2号墓的漆棺与严仓1号墓的漆棺以独立空间方式呈现,尤其通过投影展示强化棺椁图案细节,让观众直观感受阴森狰狞的场景,直抵楚人营造的地下世界。此种强烈反差,能够提升相关文物的内涵与张力,也让观众对生与死的命题有了更多体悟。

5



结 语

以上针对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曾世家”“楚国八百年”三个展览,从地域文化的策展思路和展陈方式进行了探讨。
本文关注点在于同一地域文化考古成果比较集中时,应该如何选择角度去凝练主题,如何设计展线去表达思路,又如何安排文物去支撑内容。从湖北省博物馆的做法来看,现有的三个展览基本达成了馆方意愿,也有效展示了荆楚文化精华,可视为一次有益的尝试。
地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地域文化的展示过程中,以不同视角、不同主题、不同的策展思路去安排文物是必要的,此举不仅可以拓展地域文化的外延与内涵,就地域文化当中某些或显性或隐性的元素进行揭露,达到举一反三、全面展示地域文化的效果,也能够通过展览,达到博物馆与观众交流之目的,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与沟通。
对博物馆来说,地域文化的展示,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文物展示,也包含了地域文化的风貌展示,乃至于地域文化族属的性格展示。因此,如何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到地域文化的特色,是博物馆不可回避的命题。

作者简介:万邦宁,主要研究方向:展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学勤.曾国之谜[N].光明日报,1978—10—4 (4).
[2]王朝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2—113.
[3]王朝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2—123.

(责任编辑:耿坤/见习校对:范炜)

本文来源:
《中国博物馆》2022年第一期
原标题:地域文化展览的创新与实践——从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展陈说起
部分图片为编辑后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博展联盟 | 文博行业交流协作服务平台。以行业社群为基础,“共建·共享·共生”为主题,搭建的文博行业协作平台;整合展陈行业资源,提供专项服务解决方案;以行业大数据为驱动力,为平台用户创新赋能;深度挖掘文化IP资源,推动展陈产业升级;促进跨界融合发展,引导行业发展方向。
/ 官 方 网 站 /www.518bwg.com
排  版|博小二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图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展联盟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湖北省博物馆 新馆展陈 万邦宁

23769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