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2022毕业季,聚焦海外艺术硕士项目里的中国年轻人丨下篇
-
原创 2022-07-07
刘佳林
她是谁:刘佳林(Lyn Liu)1993年出生于北京,现居纽约,于2022年获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硕士学位,2016年获得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艺术学士学位,2017至2020年间曾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她曾与Steven Zevitas Gallery、J: GALLERY等中外画廊合作,最近,刚毕业的她便在纽约切尔西的卡斯明画廊(Kasmin)举行了个展。从校园走出立即与业界领先的大型画廊合作,刘佳林也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以“上了堂突击补习班一样”的心态,通过高强度的学习得到了迅速成长。
关于她:她的创作媒介主要为绘画、版画及独立出版。对刘佳林来说,油画是唯一一个能完全靠自己完成的媒介,因此对其创作过程十分重要。她创作油画的方式像拍电影,会提前想好剧本、灯光、服装、声音等电影元素——通过这种策划,她试图用油画表现一个倒叙电影的开头。最近,她的绘画主题不乏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困惑。她关注个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无论是人与人、人与建筑、人与社会之间,她都认为存在一种“自愿性强制”的关系,脆弱而稳定,隐形但又无法挣脱。谈及疫情对创作的影响,刘佳林表示自己很幸运,研二恢复了线下教学后对自己的创作影响不大,“因为平时也是关起门来画画”。
毕业创作:在哥大的毕业展中,刘佳林展出了五幅绘画作品,其中一张题为《大手烟客》,画面是两个各自点烟的人,她们用来遮火的手比正常人稍微大一点。艺术家认为,既然常年戴眼镜的人会眼球更凸出,那么想象如果一个人常年孤僻又抽烟上瘾,永远自己给自己点烟,她的一只手也许会越长越大。画面中的两人保持着不远不近的尴尬距离,因为一起抽烟的陌生人们在对话的开始就知道了这段对话将在几分钟之内结束,所以都在试探和控制这段对话的亲密程度。
接下来:刘佳林正忙着搬新工作室,准备下一个展览。她现在的创作尺幅越来越大,最近的几张草稿同样关注人与人交往的平衡点。虽然她对其它媒介也很感兴趣,但现在一心想先完成手上的绘画作品。
杨兆博
他是谁:杨兆博1997年出生于厦门,现居伦敦,于2022年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硕士学位。他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及金匠学院纯艺本科,作品曾在Coningsby Gallery和伦敦雅山画廊展出。
关于他:杨兆博专注于雕塑、装置的创作,同时热衷于探索交互艺术的可能性。在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影响下——他创造的空间常以虚拟的方式抹去观众感观的界限,鼓励他们去超越感知和思考的极限——杨兆博关注自然生态与现代城市人群生活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观众对人为摸拟自然的感知状态。
毕业创作:痛风所导致的个人身体上的痛苦和疫情所带来的社会集体性焦虑促使杨兆博思考,在难以想像的宇宙能量面前,人类的存在和情绪显得无比渺小,现实中的矛盾与痛苦能否因为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而被忽视,这是否是一种变相的逃避或是乌托邦。他的毕业作品《Breath of the Dark》以此为起点,承载了他对宇宙的兴趣和对未知之地的无限向往。他在运用3D打印的过程中,发现建模软件中的可视化图形不受固有物理和视觉习惯的限制,让型体有机会脱离我们的想象。
接下来:杨兆博会探索更多在创作手法和材料上的可能性,继续通过模拟未知事物来刺激陌生的感官,使观众同时参与到现实和虚拟的世界中。
程也
她是谁:程也,1992年生,2016年本科毕业于马里兰艺术学院绘画系,2022年研究生毕业于帕森斯设计学院绘画系,现居纽约。作品曾在洛杉矶TAG画廊、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弗洛伦萨Palazzo Jules Maidoff、上海Pantocrator画廊、北京树美术馆等地展出。
关于她:程也生于河南,曾在三个国家的五个城市生活过,最终定居美国。独特的经历使她尤为关注“家”这个概念,以及它所引出的移民、归属感、文化融合与文化失所等议题。
在程也的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常作为“家”的载体,与当下的环境和现代的生活并置。比如她的《小夜宴》就假托韩熙载之子的名义,将《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场景替换为在美留学生的聚会场景。在她的《引退之所》组画中,程也用古典意向的山水和抽象的几何图案描绘了道家神游天地、归隐田园,与万化冥合的状态。其创作中的种种尝试都围绕着对文化迁移、精神归属以及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Homi Bhabha)所谓“第三空间”的探索展开。
毕业创作:程也的毕业作品《记忆地图》由一个视频、一本手册和四幅多媒介架上绘画组成。纯黑的背景上面,记忆的空间以一种诗意的几何学方式展开。承载记忆的并非任何具象的物体或者事件,抽象的色块和若隐若现的仿宋山水指向一个无法抵达的地方,或是一段无法追忆的时间。程也说,她时常会用谷歌地图云游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然而,谷歌的小黄人却无法带她回到曾经的居所。对往昔的追思停留在扁平的街景和地图载入的空白中。
接下来:程也正准备搬入新的工作室,继续她的创作,为下半年纽约的展览做准备。
黄宝莹
她是谁:黄宝莹1997年生于深圳,现居纽约。她于2022年获得波士顿大学油画硕士学位,2019年获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插画荣誉学士学位,并获得多项奖学金,例如2019年度罗德家族最高杰出成就奖和2020年度纽约插画师协会The Jon McDonald最高奖学金等。她的作品曾在纽约、波士顿、杭州、和深圳展出,她在社交网络上——小红书和Instagram——共有4000多位粉丝,其中不乏业界追随者和早期支持其创作的藏家,而她还曾在“一条”平台售出多件作品并收获了数千关注者。
关于她:她在创作中关注生而为人的珍贵体验以及与相关困境的和解。她尝试过多种媒介,包括石膏雕塑、版画以及定格动画为主的影像,但至今仍是以架上油画为主。她依赖油画的特性如同依赖母语进行交流一般。
毕业创作:在毕业展示中,黄宝莹将自己最后一个学期的绘画作品综合呈现,其中显而易见的主题是日常瞬间捕捉下的静物——包括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主题,例如美国常见的Target超市红彤彤的自助收银台,那幅画被她起名为《大门》——以及她最近的创作主线花束系列。
研二开始时,她常被“寻找画面中主体”这个动机推动,人物形象逐渐离开了她的创作,花和植物、蔬菜水果占据了主角的位置。这些意象让画面有了一些生命的代号。在今年,她突然间领悟到了花身上附加的很多情感含义,这些含义引起了各种层面的共情——例如,人们总是觉得花是象征女性的,是美丽的——她希望通过绘画探索这些文化含义和其所指代情感的来源。
在研究生生涯中,黄宝莹常常体会到要成为艺术家很艰难,虽然这是一件自己从小就想做的事。幸运的是,她也遇到了许多真心欣赏自己的同学、老师和画廊主,学院里的一位老教授由于非常喜欢她的作品,在今年退休时以自己的名义给她颁发了一笔学院奖学金。波士顿的一位画廊主在毕业展中发现其作品后,也主动来工作室参观并邀她参展画廊的三人展。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结也是支持她继续探索和创作的重要动力。
接下来:刚毕业的黄宝莹计划搬回纽约,刚刚在皇后区长岛市找到了理想的创作空间。目前几个展览同时在筹备,其中包括纽约的Morgan Lehman画廊和The Painting Center的群展,以及福州一岛之地艺术中心的双人展。未来一两年内,她仍旧会把创作放在第一位,因为“工作室里要摆满作品才足够有底气”。毕业之后的这段转换期对她而言,是梳理和消化过去两年在学校里接触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好时机。相信纽约这个城市也会给她带来新的机会。
贾一瑞
她是谁:贾一瑞,1997年生于山东,2015年赴美,后取得宾夕法尼亚葛底斯堡学院学士学位。2022年,获纽约艺术学院艺术专业硕士学位。现居纽约。贾一瑞的作品曾在迈阿密Jupiter Contemporary画廊、洛杉矶Bill Brady画廊、上海We Space、首尔LKIF画廊、纽约IRL画廊、北京蜂巢艺术中心等空间展出。
关于她:贾一瑞的创作将日常生活的片段重新演绎,以一种喜剧似的方式呈现出来。画面充满活力,肌理厚重、笔触明显。在艺术家如同电影宇宙的画面中,一个橙色头发、穿着婚纱、戴着独目眼罩的女性形象反复出现。她像是昆丁·塔伦蒂诺镜头中的一个人物,以一种乖张且不羁的姿态穿行在一幕幕荒诞的场景中。有时,画家把这个形象作为自己的替身,让她去经历难以言说的情景;有时,画家又会作为画面的导演,将生活的场景重新组合,制造出一种强烈的张力。贾一瑞说:“我就像画面的电影导演,整幅画的能量是演员,我喜欢观众在看画时,忙碌的目光被画面的能量和幽默包围的反应。”
毕业创作:贾一瑞将她的毕业组画与在迈阿密的个展同取名为《嗡嗡的搅拌机》(Buzzing Blender),“一切来自于生活的碎片叙事,它们被搅拌机杂糅在一起,与画面反复出现的引人注目的橙红荧光色一样令人迷惑”。在《两个傻瓜》(Two Fools)中,一对穿着制服的金发双胞胎盯着电视机上的一颗鹌鹑蛋;而另一件《让我带你去昂贵的地方》(Let Me Take You Somewhere Expensive)则描绘了一个在加油站手握两把油枪的新娘,但她的车却完全不见踪影。
接下来:贾一瑞目前在迈阿密Jupiter Contemporary画廊的个展将会持续到7月初。之后她的作品将参加迈阿密、首尔和上海的艺博会。年底,她将在洛杉矶举办个展。
郭雅格
她是谁:郭雅格1998年出生于内蒙古,成长于上海,现居伦敦,于2022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斯莱顿美术学院的绘画硕士学位。她高中赴英,本科亦毕业于斯莱顿美术学院的纯艺专业。她曾与180 Strand、PM/AM、South Parade、Linseed projects等中外画廊合作。
关于她:郭雅格运用油画来表达对个人身份的思考与内在情感的探索。她着迷于油画的可塑性、模糊性和共生的对立性——在她的小幅木板油画上,油彩的表达带有轻薄脆弱感:在油彩湿润时,它可以被推开、擦去、稀释,这一做减法的过程又是一种强有力的雕刻;而在她的布面油画上,油彩会随着时间层层叠加,保留内省过程留下的痕迹,如同不断做加法。
上学期间,郭雅格印象最深的是在研究格哈德·里希特的作品期间,她创作的一幅照片绘画,描绘的是一片她从未涉足、父母在旅游时拍下的景象——在其中,她体会到了一种“并未亲身经历,却费神作画”的徒劳感。她因未知和想象而产生的模糊性使其不断否认图像化,在拒绝将这片风景变成照片复刻的同时,她也在拒绝将它变得过于梦幻。郭雅格对“时间、轮回、记忆”的兴趣和思考也体现在了近期创作中对“蛾子”意象的运用。
毕业创作:本次毕业展中,郭雅格将展览环境置于月光普照的夜里,让想象与情感化身为幽灵四处游荡,酝酿出万事万物。她为展出的九件油画作品和一本收录了27张铅笔画的手制书冠以主题名“扰夜之蛾”(The Moth Disturbs The Night)。
于她而言,蛾子周而复始的生命周期仿佛一种轮回,它扑向光时像一种对宿命的接纳。而夜晚是个漫长而特殊的周期——人的意志在太阳落山后变得涣散,有了更多神游和自省的空档——经历傍晚、入夜、深夜、黎明各个时段,情绪在怀旧、孤寂、苦闷和希望中跌宕起伏。在卢梭、叔本华、奥维尔、王小波和萨拉·沃特斯的启发下,郭雅格通过“蛾子”的意象回顾了她独自思考与创作的夜晚。
接下来:下半年与画廊和独立策展人有群展和个人展的计划。
*我们持续欢迎读者在Artnet官方微信、小红书、微博等各平台留言举荐(可附上艺术家个人网站)。希望此系列,未完待续。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