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讲解员面临的问题与转型探讨

原创 2022-07-07


讲解工作是联系博物馆和参观者的纽带,可以说讲解员就是一座博物馆的“形象代言人”。随着观众对博物馆参观需求的改变,博物馆讲解工作正面临着许多新机遇与挑战。

博物馆讲解的现状与问题


人员数量不足,无法充分满足观众需求 面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繁荣,博物馆的展览、社教等活动日益丰富,作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传播者,讲解员所具有的优势是其他形式难以取代的。

以山西博物院为例,近年来,院方通过口头调查、直接观察、问卷调查、观众留言簿等方式,发现人工讲解是观众参观时非常需要的一种服务。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2016年、2017年观众参观后的词云图中“讲解”“讲解员”“缺少”等字眼出现次数较多,而2018年“讲解”“讲解员”“太少”仍为高频词汇。

这并非个例,当前很多博物馆都存在讲解人员不足的状况。长期以来,人们对讲解员这个职业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常常单纯地把讲解员看成是青春职业。现行博物馆由于体制、编制、类型、属性、地域及功能的差异,对讲解员的录用、培养和发展方向的定位不尽相同,直接导致讲解员队伍文化知识、年龄、性别等层次结构参差不齐。讲解员人员流动大,讲解队伍结构不稳定成为普遍现象。

业务能力有限,无法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 随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观众参观博物馆不再是单一地满足求知的欲望,他们对博物馆的服务有了更多元化、更高层次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讲解员较多停留在引导参观和表演化解说的层次上,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较为薄弱,对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鲜有了解,导致讲解内容一成不变。很多博物馆讲解员的培训体制不完善,大部分讲解员很难得到系统的培训机会,且培训形式单一,缺少对外交流学习。在培训内容上,更多偏向于对讲解员讲解词的熟练程度、接待服务礼仪方面的培养,而对与展品相关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导致讲解员只“秀外”,不“慧中”。

缺乏对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2007年8月24日,新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定义进行了修订,“教育”一词被调整到定义的前端。而“讲解”可以说是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一种基础形式,也是最贴近观众,最直观的践行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方式,其作用和意义在于引导观众参观、诠释展览的同时,激发观众兴趣而引发思考,在与观众沟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共鸣,体现博物馆的人文关怀。从某种意义上讲,讲解员是一个博物馆核心的服务与教育人员,是实现博物馆传播、教育功能最直接的承担者。

由于业界的不同认识,外界对讲解员职业认识不充分,加之讲解员本身日复一日的有些工作重复,往往无法唤醒讲解员个体的工作热情和激情,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结构的断层,外在优势的逐渐流失,使得讲解员对工作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其实,讲解员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沟通载体,还应具有再创造的能力和功能。基于这些认识,业界应该跳出讲解员为青春职业的误区,突破长期以来讲解员在录用标准、培训方向、服务理念等观念上的制约。

讲解员的转型思考


创新讲解形式,突破传统讲解模式 随着物质生活、文化层次和文化自觉意识的不断提高,讲解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对展品的介绍和说明,更多的是知识的传递,内涵的揭示,文化的传播。受众已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依从个体兴趣,关注内心诉求,主动选择和探究。目前,程式化的讲解难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加之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博物馆的讲解形式也不应再拘泥于传统的讲解模式,应打破时间、空间、人员的限制,开拓更多元的讲解方式,拓展讲解的传播与影响力。

以山西博物院讲解团队为例,近年来策划推出“来博物馆约会吧”系列讲解延伸创新项目,通过馆内公益讲解、在线直播讲解、微信约读栏目、展览视频解读、抖音“晋来了”等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讲解新模式,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公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馆内公益讲解主要是延续以往的馆内讲解内容,更加深入挖掘和梳理文物背后的故事,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提供更有趣、更有针对性的讲解。基于观众参观模式的调研,为因时间、地域等原因不便来馆参观的广大观众策划了在线直播、微信语音分享类栏目《约读》,拍摄展览解读视频,在抖音平台发布博物馆有关的小知识,让公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看直播、听专家讲述、看视频、刷抖音等方式来了解博物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每一位参与者不仅是活动的体验者,也是博物馆文化的体验者,还进而成为历史、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更加体会到创新讲解形式,为公众提供多元化文化服务的重要性。

拓展知识结构,向专家讲解员转型 讲解是一门学问,不同的陈展主题和藏品,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讲解员只有具备考古学、文物学、文献学等相关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才能在自己理解的前提下,向公众传播正确的陈展主题思想和藏品价值。

同时,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快捷与多元。带着各种好奇走进博物馆的观众,渴求获取更权威、更科学、更专业的信息。这就要求讲解员不断学习,了解和熟悉博物馆行业及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信息和研究成果,用以充实讲解内容。当积累到相当程度后,一个讲解员就从一个类似导游的宣讲者变成了专业的阐释者,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专家,并最终转变为“善于讲解的专家学者”。这样,讲解员就既具备了专家型讲解者的能力,又具有专职讲解员善于表达甚至表演的双重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讲解效果。

提升综合实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讲解,是知识和语言的高度综合艺术,它综合了授课、播音、演讲、表演等多种专业技术手段,是专业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综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讲解知识,同时要有较强的写作水平,能够独立完成讲解词的编写;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及时发现观众的兴趣点;并且要有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目前博物馆社会功能多元化发展,讲解员的跨界能力备受关注,这就要求讲解员要结合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特殊定位,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培养多领域、多学科跨界能力,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博物馆讲解工作任重道远,讲解是一份需要时间来沉淀的工作。相信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与创新实践,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讲解员成长为复合型的多面手,为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作出更大的贡献。


刊于6月28日《中国文物报》7版


编辑:卢   阳  王欣怡

审核:冯朝晖

复审:崔   波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讲解员 转型探讨 博物馆讲解

4247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