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2022毕业季,聚焦海外艺术硕士项目里的中国年轻人丨上篇
-
原创 2022-07-06
夏季往往是全球艺术市场的“慢季/度假季”,在新冠疫情两年之后,从业者们欣喜看到“慢季”的回归——这既意味着“年度艺术活动日历”的归位,也暗示着正常(normalcy)的归位。
在2022年的夏天,我们想利用这样的慢季,把聚光灯投射到一些非常年轻、甚至“初出茅庐”的艺术家身上。除早前已陆续推出的80、90后华人艺术家访谈外,本次的选题也诞生于这个想法。
商业价值以外,他们的创作也是反映时代脉络和预测未来趋势的重要具象表现。今年,这批从海外硕士项目中毕业的艺术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实——在疫情中入学,又在疫情中毕业——在艺术生涯进行自省和转变的两年沉淀中,不得不进一步思考社会与个人的关联。他们中,有的人创作方式深受社会环境影响以至完全改变;有的人则在减少的社会互动中,进一步深入探究了原本的方法和理念。
由于艺术表达拥有穿透地理屏障和探讨身份叙事的特质,这些在海外活跃的青年艺术家自然将成为世界认知中国当代文化的窗口。他们不仅正在蓬勃且流动的全球艺术讨论中留下痕迹,也有可能成为未来塑造当代艺术史的参与者。所以,我们聚焦海外艺术硕士毕业生,勾勒新一代中国青年艺术家的轮廓。
本次专题中涵盖的艺术家来自Artnet新闻中文网海外编辑的个人举荐。我们以抛砖引玉的初衷和姿态,集合了12位主要生活工作于英美两地的2022年应届毕业生。因地域因素与旅行限制,我们也意识到这份名单仍有遗憾,如美国西海岸以及更多国家艺术硕士毕业生及其创作在此次未有机会观察和了解。由此,欢迎读者在Artnet官方微信、小红书、微博等各平台留言举荐(可附上艺术家个人网站)——希望此系列,未完待续。
*美国艺术院校的艺术硕士学位通常为Master of Fine Arts(MFA),英国则以Master of Arts(MA)为主,本专题中提及的“艺术硕士项目”泛指以上二者及Master of Research in Arts and Humanities(MRes),特此注明。
闫雨
她是谁:闫雨,1996年生,2022年研究生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与公共领域专业。本科就读于史密斯学院,主修摄影与经济,现居美国波士顿。她是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2020-21年度的驻地艺术家。作品曾在R.W.Norton美术馆、麻省理工学院Wiesner画廊、以及Vanities画廊等地展出。
关于她:闫雨是海外华人青年艺术家中,为数不多坚持以社会调查为创作基础的艺术家。闫雨长期把跨学科研究和社会调查作为创作本体,关注社会领域中的公共议题。
闫雨的作品继承了体制批判(institutional critique)的衣钵,让人联想起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的《美国之家》(Homes for America, 1966)或是汉斯·哈克(Hans Haacke)的“曼哈顿地产调查”系列(Shapolsky et al Manhattan Real Estate Holdings, 1971)。与他们不同的是,闫雨成功地把严肃的社会问题用一种诗意的手法展现出来,将沉重化为轻盈。
毕业创作:闫雨的毕业作品《沃德箱:在边境线上》将视角对准了那些在入境时被扣留的无证植物,特别是石斛兰这一濒危品种。闫雨的母校史密斯学院的花房收留了很多这样的石斛兰,在那里,她开始研究这些植物的来历、它们入境所需的证件以及它们因人类的活动而不断变迁的历史。这些植物“流民”实则为人类的迁徙作了无声的注解,巧妙地暗喻了难民和偷渡者的种种遭遇。流散的植物成为了流散的人群诗意的化身。史密斯学院静谧的花园虽然听不见难民收容所中的喧嚣,却依然是各种法律、知识与权力的交会所。
作品最终以装置、视频、文献等多种媒材呈现。艺术家手工焊接制作了数个“沃德箱”,用于展示部分调查的结果(沃德箱发明于19世纪的英国,用于长途运输植物,曾被大量用于从中国走私偷运茶叶植株)。艺术家又用AI技术生成了一千张杂交石斛兰的照片,做成视频,配以八位外国学生、工人、难民关于他们入境经历的口述。
接下来:闫雨将会前往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从事展览策划,同时兼职哈佛大学的研究助理。今年9月,她将参加韩国Czong当代艺术机构的群展。
丁士伦
他是谁:丁士伦1998年出生于广州,现居伦敦,于2022年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绘画硕士学位。他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期间在斯莱德美术学院交换学习了六个月。他曾与The Artist Room、骆伯年艺术基金会等中外画廊和机构合作。
关于他:丁士伦的作品以布面和纸本为主,他运用油画、水彩以及水粉,通过阅读历史来解释当下发生的令他感到困惑的事件,并寻找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疫情阴霾笼罩下,丁士伦萌生出创作强叙事性作品的想法。由于当时没有工作室,他就在睡前画一张类似于“每日一则”的小故事,而这个纸本系列一直延续至今。后来,他搬到了一个由桥洞改造而成的工作室里——因为只有6平米和不太好的采光,他只能打两个额外的光源进行创作,有点像在山洞里画画,这段经历影响了他许多日后的创作习惯。他在里面创作的第一幅作品尺寸跟他当时工作室的墙一样大(180 x 160 cm),描绘了长着翅膀的伊卡洛斯正欲飞翔的样子。
丁士伦,《Three Princes》,2022,布面油画,180 x 160 cm
毕业创作:丁士伦最近的创作关乎个人与集体、家庭与血缘,比如爱、侵入或背叛,饱含会扭转事件局势、决定事件走向的感受。本次毕业展中,他展出的《The Riddle》和《Three Princes》也延续了这些关注点,是他对于历史、当下发生的事件的想法与回应。不过,作品的呈现并不只是单纯的对于历史事件的临摹,而更像是一种重新演绎,比如作品《Three Princes》的背景原本是玄武门之变。
接下来:丁士伦正在准备9月份在苏黎世Galerie Maria Bernheim画廊的第一个个展,这也让他有了毕业之后继续留在英国创作的理由。
王阿囍
她是谁:王阿囍1995年出生于扬州,14岁随母亲移民到墨尔本,现居伦敦,于2022年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人文艺术研究硕士学位。她本科就读于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物体研究专业,主修陶瓷,去年6月从皇家艺术学院陶瓷与玻璃专业硕士毕业。她曾在景德镇度过间隔年,也曾参与全球首部探寻泥片贴筑起源与发展的纪录片的拍摄。其作品曾展览于第15届澳大利亚陶瓷三年展、伦敦设计博物馆、Cromwell Place、南京W艺术空间、Sounthwark Park Gallery等机构。
关于她:王阿囍认为,被展览于无菌、干净的展厅环境内的陶瓷,与泥土的本质相去甚远,阉割了触觉和陶瓷本身的互动感。对她来说,直接用手触摸材料的过程也是在倾听材料的需求。她通过触觉实验来探索不同的材料,比较和对比触觉发生的瞬间,以及触觉与记忆的联系。
王阿囍从陶瓷出发,运用刺绒枪、3D打印笔、蜡等制作雕塑,也会回收布料、易拉罐等材料进行手工作业。在疫情和工作室受限制的情况下,王阿囍把家作为工作室,对于自己日常生活会生产的垃圾产生了非常具象的感受,并开始思考如何“垃圾再创作”,做材料上可持续性的艺术实践。
毕业创作:王阿囍的毕业作品是泥土定格动画《Trilogy(三部曲)》。在没有故事板和分镜的创作过程中,泥土像是从她的指间流出,自由生长。她有意地接受了潜意识的直接叙述,而这种方式直接揭示了其儿时选择性遗忘的创伤和被暴力的经历。疫情期间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对于女性和亚裔的暴力行为,让她处于一种长期恐惧的状态中。这种持续的不安、愤怒、无力和幽闭的经历影响了她的生活,创作是她处理和消化这些问题的方式,也是她用来解构我们所生活的父权社会的武器。
接下来:王阿囍正在准备今年10月至11月即将在北京798七木空间举行的第一场个展。
她是谁:李黑地1997年出生于沈阳,现居伦敦,于2022年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绘画专业的硕士学位。她高中赴美,在马里兰艺术学院就读后转学至切尔西艺术学院并获纯艺本科学位。她曾与Downs & Ross、Linseed projects、Public Gallery、Gallery Vacancy、MAMOTH等中外画廊合作。
关于她:李黑地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身体体验和社会环境中的二元性,通过绘画、雕塑和行为艺术来展现她所追求的纯粹欲望和真相。她把创作比喻成“商代的龟壳占卜”,从构建一个混沌的世界开始,在抽象的环境中循序渐进,找出秩序。
李黑地喜欢边画画边听有声书,最近听得最多的是王小波,折服于他的黑色幽默和赤裸裸的描写。她的创作也深受电影的影响,尤其是娄烨的《苏州河》和陈果的《榴莲飘飘》。《青蛇》《倩女幽魂》《东方不败》的用色也能在她的作品中找到痕迹。用李黑地的话来说,绘画于她,更像是在用“一种视觉的形式去写小说”。
图片:由王文轩拍摄
李黑地,《Empty Your Heart with Mortal Dreams》,2022,布面油画,220 x 160 cm
图片:由王文轩拍摄
毕业创作:近一年来,李黑地对“水”这一意象十分着迷。水面之上的倒影、波纹和水面之下的暗流涌动呈现出了不同层次的真实性。而我们面对真理时的肉体也如盛器中的水一般,需要做好被穿插、打碎和淹没的准备。她的硕士毕业作品围绕也与“水”有关的意象展开:《Slow Dip, A Billion Worlds Rise》有被包裹住的感觉,甚至有一些人形;《Empty Your Heart with Mortal Dreams》则在电闪雷鸣间炸裂开来,仿佛有瀑布从天而降——好似从压抑、抗争到释放的过程。
接下来:李黑地的作品将会参加纽约的艺博会和Downs & Ross画廊群展、位于马赛的艺博会,年底将在上海举办个展。
陈莫新
她是谁:陈莫新1996年出生在俄罗斯莫斯科,从小在莫斯科和中国黑龙江省两地生活,小学到中学成长于北京。在位于加州圣何塞的小山上的一所基督学校完成高中学业后,她移居到氛围截然不同的波士顿。本科在麻省艺术设计学院双修绘画与交互媒体专业,今年刚刚研究生毕业于波士顿大学纯艺术绘画专业。
关于她:疫情开始那年,陈莫新进入研究生项目。她买了一部无人机,不时用它以不同视角俯瞰观察并记录不同地貌。她思考着空间、边界、环境与个体间的关系,并对我们如何建立并生活在这世上提出疑问。
她的很多作品都是混合媒介,其中也包括日常生活中收集的一些“垃圾”或非传统材料,如今她几乎所有作品共有的媒介包括丙烯颜料和中国墨水。由于油画颜料很慢干,陈莫新倾向于使用丙烯,因为它符合其创作时速度状态,满足了短时间内叠加不同层次的需要。而使用墨水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对自己源于东方的反映;另一层则是其黑暗的质感,她会将中国墨水与其它源自西方的媒介混合,实现降低饱和度的若隐若现的存在感。
陈莫新工作室一角,她在创作作品前期草稿
毕业创作:陈莫新的毕业作品题为《昨日已经逝去,明日还未来到》(Yesterday is Passed, Tomorrow has Yet to Come) 。这件混合媒介作品用到了丙烯、中国墨水、喷漆、家居建材(补墙的腻子、油漆、混凝土、木材)以及用过的筷子,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媒介中列出的“水”与“空气”。
作品形状灵感和参考来源于地图,把她从小到大主要生活过的地方的地图轮廓一一描绘出来并稍作修改,填充并叠加上不同的颜色、肌理和层次。随着它们一块一块地拼在一起,不难看出实际上它们是没有办法完全接合的,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相邻的地方。然而,这些地界被陈莫新强行连接在一起,和她本人一样,被世界多样的文化碰撞形成新的自己,这些多元文化身份及主体,记载着她的过去和现在。
接下来:六月底参加纽约Chataqua艺术驻留项目,紧接着会参加纽约Morgan Lehman画廊的一场群展。今秋,波士顿的Distillery画廊会为她举办走出校外的第一场个展,她还受邀参与另一个在宾州的艺术驻留项目。陈莫新说,希望这一生能一直持续创作,虽然目前作品还未能达到让自己维持生计,但继续从事艺术领域相关的工作是她的目标。
方媛
她是谁:方媛,1996年出生并成长于深圳,现居纽约布鲁克林。2022年取得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并获得罗德家族最高杰出成就奖和多项奖学金。作品被顺德和美术馆、北京X美术馆、日照潇当代美术馆收藏。曾作为最年轻艺术家在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今年又于纽约ATM画廊举办个展,展出毕业系列作品“战场”。
关于她:方媛的绘画实践始于一种对外界环境的自我抽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都市成长的经历,让她能敏锐地捕捉到周围环境持续的变化,以及这种无常带来的焦虑与不安。对她而言,变化是一种真实、可触碰的物理经验。与变化相对的,是她对永恒这一概念的探求。在创作中,方媛试图去捕捉处于所谓无尽与尘世之间的幻象。通过表现律动和速度,她让不同层次的空间彼此交融,在平面上构建出三维空间的平行和叠加,并试图去描绘那些无形但又彼此依附、交织的关系。
毕业创作:方媛的毕业作品延续了她一直以来的对于抽象风格的探索。抽象表现主义在方媛的画布上又获得了新的赋能。大尺寸的画幅让画家以及后来的观者,沉浸到画面中去,被各种交错的线条和形状环绕,表现了在混乱世界中个体的状态。
接下来:方媛即将于七月底在洛杉矶的Bill Brady画廊举办个展。她的作品接下来会陆续出现在北京、深圳与上海的艺博会,并且会参加在悉尼、纽约与首尔的群展。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