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中国艺术报》|孙立军:在艺技互补、道术相生中,绘就中国动画的辉煌图谱——纪念中国动画百年

2022-07-04

编者按


1922年至2022年,中国动画已然在百年的风雨征程中经历了萌芽与成长、徘徊与发展,并正在日新月异的技术与时代语境下演绎着创新与进步、蜕变与再生……

近日,为纪念中国动画百年,《中国艺术报》特别发表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文在艺技互补、道术相生中,绘就中国动画的辉煌图谱——纪念中国动画百年》,全文如下:

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剧照(1961)


在艺技互补、道术相生中

绘就中国动画的辉煌图谱

——纪念中国动画百年


孙立军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


1922年初,上海商务印书馆以提供材料、场地为基础,委托中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制作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尝试以动画的方式制作面向千家万户的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中国动画的起点。1922年至2022年,中国动画已然在百年的风雨征程中经历了萌芽与成长、徘徊与发展,并正在日新月异的技术与时代语境下演绎着创新与进步、蜕变与再生……

站在百年的时间节点上回顾中国动画,它既可被视作一部艺术史,又可以被视作一部技术史。艺术与技术构成一组互补相生的动态图谱,某种意义上折射出中国哲学观中“道”与“术”的关联。


回望历史:

中国动画在“道” “术”交融中

展现中华气韵与文化追求


以艺术史的视角回顾中国动画百年,我们所见证的,在某种意义上可被理解为中国传统艺术形态在动画视阈下的重塑与再生。内容上,中国动画大量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唱段、坊间寓言、章回体小说等文本,而形式上则充分借鉴工笔重彩、水墨绘画、年画、皮影、剪纸、木偶、脸谱等传统艺术形态。形式与内容互为表里,合二为一,配合动画独有的媒介性、技术性与假定性,历经百年发展,铸就中国动画“奇、趣、美”的视听体验,打造了独具东方神韵,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意向性美学风格。

水墨动画《山水情》(1988)

以水墨动画《山水情》为例,创作者将“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则与镜头运动巧妙结合,牵引观者视线游历山水之间,由高转深,由深转近,再横向于平远。如此一来,创作者不仅最大程度保留古典水墨绘画虚实相生的艺术风格,更是让静态的水墨画在银幕上“活”起来,将卷轴式的“观画”与空间感的“观影”合二为一,实现民族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中国传统艺术技法与动画视听语言巧妙结合的佳作比比皆是,如中国首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活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符号的动画短片《骄傲的将军》,造型极简而寓意深厚的动画短片《三个和尚》等。

动画短片《骄傲的将军》剧照(1956)

动画短片《三个和尚》剧照(1980)

转而以技术史的视角回顾中国动画百年,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中国动画人借由物质层面的技术革新,不断拓展着动画的视听呈现形态,使动画本体的边界得以无限突围与延展,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动画的“观看”体验呈现着愈发精妙的变化。胶片时代的中国动画人在技术层面运用的是传统的动画制作流程,如中国动画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万籁鸣所说,“画稿完成后,要由线描室的工作人员在特制的工作台上把它绘在透明的赛璐璐片上……在赛璐璐片上涂了颜色之后,就可以进入拍摄阶段。”胶片时代的技术背景下,中国动画呈现出鲜明的手工质感。但碍于制作成本高,制作周期长的局限性,胶片时代的动画创作很难实现产量上的突围。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中国动画创作由胶片时代进入数字“无纸化”时代,借助操作简易的二维动画软件,如Flash、RETAS、TVPaint Animation等,既可以实现过渡帧的自动运算,又可以实现数据库的建立,实现资源的高度整合与重复利用,极大程度上节约了动画制作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此基础上,三维软件的出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8K显示等高新技术的介入则在技术层面扩展了中国动画的视听表现力——细腻的材质纹理、立体的形体结构、逼真的光影效果、流畅的人机交互……技术赋能下,中国动画日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面貌,动画从一个“被观赏”的客体逐渐演变为一个“被体验”的时空,对于丰富国人的审美体验而言有着不可小视的文化意义。


展望未来:

中国动画如何真正彰显

中国风格、中国话语、中国情怀


“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用。回首动画百年风雨征程,技术的发展为动画艺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动画艺术的发展则不断向技术与工艺提出新要求,引领动画技术朝着更高的标准实现更新迭代。然而当动画进入市场化的浪潮中,在“眼球经济”的冲击下,当代一些创作者似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技术迷恋”“奇观至上”的误区,即将创作重心转向视听冲击,而忽视动画影像本体所应有的艺术性与精神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动画当前“有‘高原’,缺‘高峰’”的困境。因此,站在动画百年的时间节点,我们在感怀往昔辉煌的同时,更应注目前方,脚踏实地思考中国动画未来的发展方向,使中国动画能够真正代表中国风格、中国话语、中国情怀,为国人所热爱,为世人所欣赏,细说开来分为以下三点:

中国动画作为“中国风格”,其重点在于古典气韵之“新构”。在媒介融合与视听技术发展态势日新月异的当下,动画创作者应当思考如何在创作中做到传统艺术形态风格与审美的“高保真”,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传统艺术同当代国人审美范式与心理需求相契合的切口,让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再生于更广范围的观众群体间,从而实现动人心弦、深入人心的精神共振。这一传播效果的达成,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代动画创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气韵”的把握。“气”是中国哲学中一个独特的哲学范畴,它介于事物的无形与有形,串联审美的主体与客体,追求精神与物质的互通、交流与理解。而“气韵”一词最早出现于谢赫的《古画品录》,早期多见于画论,宗白华先生曾言:“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由此可见,中国哲学与美学观中的“气韵”强调的,某种意义上可被理解为是一种鲜活灵动的、富于生机的“生命精神”,因此,古典气韵之新构所强调的,则是精准把握传统艺术在形式与内容上对“生命精神”的诠释中与当前时代语境相互契合的部分,并结合当代技术美学,思考如何为古典的“生命精神”赋予更为精妙的表达。

8K水墨动画《立秋》剧照(2020)

以8K水墨动画短片《立秋》为例,故事讲述了“地球上最后的自然生命”与人工智能的机械生物间的试探、互动与博弈。《立秋》中,水墨是古典的,机械是现代的,生命与存在则是贯穿古典与现代的永恒哲学命题。8K超高清显示技术配合古典水墨兼工带写、虚实相生的艺术风格,将自然生命的灵动与智能机械的冰冷归于一处,引得观者自发思考技术革新下人类命运终将归于何处,以此实现“气韵”的新构。

中国动画作为“中国话语”,其重点在于文化观念之“传承”。正如有学者指出,所谓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那么放在动画的范畴中,某种意义上可将“中国话语”理解为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与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与建构,二者的关键均在于本土文化观念的传承。国人的审美方式、文化趣味植根于本土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及审美情趣,“寻根”式的文化观念建构有助于中国动画所传达的观念与价值能够更为广泛、深入地触及观众的心灵,激发一份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鲁迅于1934年致青年木刻家陈烟桥的一封信中曾写道:“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于动画而言同样如此,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8K水墨动画《秋实》2020年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提名

以全球首部8K水墨动画短片《秋实》为例,故事短小精悍,以一只蝈蝈为切入点,展现了秋实之际的丰盈之景与自然生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哲学思辨,由景至情无不饱含着东方古典的哲思与灵韵。2020年2月,《秋实》代表“中国动画学派”时隔35年再次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全篇虽无一句台词,但在展映现场,观众伴随着蝈蝈的命运起伏,或屏息凝神,或欢笑满堂,并为8K超高清显示技术下中国古典水墨的气韵生动所深深折服。由此可见,中国动画“走出去”,需要在建构作品的民族性,传承本土文化观念的基础上,在视听技术与视听语言应用上做到与国际接轨,由此实现在技术与艺术、形式与内容上均具备高度时代性与竞争力的动画佳作。

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海报(1941)


中国动画作为“中国情怀”,其重点在于时代精神之“发扬”。动画因特殊的制作手段、流程与技法,与真人实拍取材于生活,以实景实物为蓝本进行编排、拼接与重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外化为高度假定性的架空世界、超现实的视听奇观与叙事编排等,也正是因此,动画被称为“笔尖造梦”的艺术。但这并不代表动画创作可自我满足于梦的华丽与虚无,而忽略对社会现实与时代精神的观照。真正能够抵住时间的考验而成为经典的佳作,往往能够鲜明地、生动地、艺术化地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国人的集体记忆。因此,当代动画创作者需要精准切中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精神的特质与内核,让中国动画充满人间烟火,向中国观众输出正向的、积极的、进步的精神力量。回首中国动画百年,中国动画对于时代与民族现实意义上的观照从未停止——早在1931年,中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便已制作了大量“抵制日货、救亡图存、反帝反封建”题材的作品,如《国人速醒》《精诚团结》《国货年》《血钱》《民族痛史》等;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问世,在全民抗战的历史时期,暗喻了“团结一致,打败日寇”的救亡图存精神;2005年,中国第一部现实题材动画长片《小兵张嘎》借由“嘎子”这一经典形象将中国少年的“精气神”动画化重塑与发扬;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动画长片《最可爱的人》以“抗美援朝”的史实为蓝本,借光影力量再次擦亮民族最闪亮的精神坐标……真正具有时代意义的动画创作需要做到“以情动人”,这里的“情”所指向的,正是这样一份属于国人集体记忆、具有广泛感召力的家国情怀。


动画电影《小兵张嘎》海报(2005)


动画电影《最可爱的人》海报(2021)



结 语

技术与艺术的共生,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站在中国动画百年的历史节点,回顾往昔之时,所见的是中国动画先驱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凭有限的物质条件坚持创作之不易;展望未来之际,则深感中国动画在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不断更新迭代的技术支持下所蕴含的潜能之无限。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作为一线动画创作者,更应深刻考量艺术创作所承载的文化使命与责任。站在动画百年的历史节点上,笔者深感当代文艺工作者应当坚持“二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明确艺术创作应扎根时代,来源生活,为着人民。动画作为面向广大未成年群体的艺术形态,对于孩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与审美能力、思维能力、艺术感知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言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因此,中国动画人应当在创作中坚持德行操守,于内容层面,明确中国动画应当表现的、回避的、淡化的、强调的究竟是什么;于形式层面,应积极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精品为立身之本。相信未来,中国动画将更好地彰显中国话语、中国气韵、中国风貌,于世界艺术之林大放异彩。

来源:中国艺术报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北京电影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中国艺术报 孙立军 艺技互补 中国动画

1734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