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戏剧》2022年第3期目录与提要丨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
原创 2022-07-02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 AMI”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导读
刊首语
目录
内容提要
封二丨
中央戏剧学院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研讨会
封三丨
第五届世界戏剧教育大会成功举办
刊首语
2022年第3期
由于对戏剧整体性的重视和民族文化自信的强调,关于中国戏剧演剧学派与体系的研究成为了近年来戏剧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研究对象来说,这应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偶剧、皮影戏等所有戏剧种类的演剧内容,但就其影响力以及规模来说,还是当以戏曲和话剧的演剧研究为主。在这两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再丰富其他的戏剧演剧研究,从中梳理总结其特点,也就能对中国戏剧演剧学派与体系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这需要有宏观的认识,也需要有大量代表性有价值的个案的微观解析,需要有理论的高度理性概括,也需要有来自戏剧创作实践的感性感悟。为此,在本期的“学科前沿”栏目里,我们刊发四篇从不同角度分析总结中国戏曲及话剧演剧特点的文章,分别是学者张华和傅谨的《论张骏祥对中国话剧演剧学派的理论贡献与导演创造》与《论对搭在表演中的重要性》,以及导演罗锦鳞和张曼君的《导演如何保持剧种特色,让中国戏曲艺术吸引世界观众》与《现代导演艺术的“进”与“退”》。希望能借此对有志于此课题研究的学人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在“经典新说”栏目中,本期推出的是与戏剧中声音及其叙事研究相关的文章,分别是沃尔夫冈·伊瑟尔的《失败的艺术:贝克特戏剧中被中断的笑》、李言实与董潇的《贝克特戏剧听觉叙事研究》和吴靖青的《约恩·福瑟剧作中的音乐性》。作为以行动为核心艺术特征的戏剧艺术,人们通常更注重的是视觉研究,或者说,对人物及事件等方面的研究往往会不自觉地偏向于视觉关注,使其处于显性地位,而对声音及听觉有所忽视,使其如“潜台词”一样处于隐性状态,等待人们去挖掘呈现。其实,戏剧本身是视听觉一体化的艺术,声音及听觉和动作及视觉一样,对人类感知外部及自己内部世界及其表现都同时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对读者与观众接受而言也缺一不可。而在当代戏剧创作中,声音与听觉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因此,对以往所忽视的以及当今日益凸显的声音与听觉研究,应当是当下及未来戏剧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开发的重要课题。以上三篇文章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希望能给我们重新感受认知戏剧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并自觉主动地、尽可能充分地调动起我们更多的感官,去更多面、更深入、更丰富地整体化认识把握戏剧作品。
“基础研究”栏目中有三篇文章:陈涛的《左翼色彩、在地意识与本体探索:跨国视域下的“南洋新兴戏剧运动”》、周宏亮的《太阳的后裔:论西班牙戏剧〈哥伦布发现新世界〉的印第安人及其婚庆仪式》和李婷文的《残酷戏剧、感性革命与冷战中的精神分析话语—解读生活剧团的阿尔托式戏剧》。从文章题目所涉及的不同国家地区及民族戏剧中,我们就可以窥一斑而想全貌,世界戏剧是多么的缤纷多彩!这些文章研究视角与方法也大不相同,相信会给读者以戏剧艺术与学术并驾博览的满足感。
最后是余莉婕、马述智的《中国青年文工团对国有文艺院团正规化建设的影响》一文。该文由对国家为了便于出访交流而特意组建的中国青年文工团及其活动情况的细致回顾与梳理,着重总结了其对推动建国初期文工团向专业化院团转变及建设现代化剧场的重要影响,其中包括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人艺)建设为起点,进而推动全国文工团向专业化院团转变等内容。因此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今天的文化组织建设也有参考及再思考作用。
目录
学科前沿
张 华
论张骏祥对中国话剧演剧学派的理论贡献与导演创造
傅 谨
论对搭在表演中的重要性
罗锦鳞
导演如何保持剧种特色,让中国戏曲艺术吸引世界观众
张曼君
现代导演艺术的“进”与“退”
经典新说
[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著 李言实译 刘雅 校
失败的艺术:贝克特戏剧中被中断的笑
李言实 董 潇
贝克特戏剧听觉叙事研究
吴靖青
约恩·福瑟剧作中的音乐性
基础研究
陈 涛
左翼色彩、在地意识与本体探索:
跨国视域下的“南洋新兴戏剧运动”
周宏亮
太阳的后裔:
论西班牙戏剧《哥伦布发现新世界》的印第安人
及其婚庆仪式
李婷文
残酷戏剧、感性革命与冷战中的精神分析话语
——解读生活剧团的阿尔托式戏剧
文化现场
余莉婕 马述智
中国青年文工团对国有文艺院团正规化建设的影响
内容提要
论张骏祥对中国话剧演剧学派的理论贡献与导演创造
丨张 华
综观张骏祥的理论著述和导演创造可知,基于20世纪40年代中国话剧演剧的现状与实际需求,致力于在中国与世界、传统与当下、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求一种能够在演剧中体现均衡、融会、协调的艺术契合点,籍以推进中国话剧舞台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是他孜孜以求的目标,并在客观上形成了对中国话剧演剧学派的重要贡献。在《导演术基础》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格体”论,在此框架下系统阐述了其现代导演观念、导演语言运用的基本方法及效果,并善于结合当时中国话剧舞台的状况和特点,每每使用自己或同时代其他中国导演的作品作为实例和样本。这种“中国化”的话剧舞台探索意识和“格体”论意义上的演剧思维方式,在其主要导演作品中也得到明确体现,以《北京人》《牛郎织女》最具代表性。
论对搭在表演中的重要性
丨傅 谨
谢克纳指出,表演者之间的关系是构成戏剧事件的三大关系之一,演员在特定戏剧情境中的对话与交流是戏剧基本的特征。演员在舞台上如何对搭互动,实为戏剧表演之根本。戏曲重视对搭,将对搭作为最基本的表演技巧,具有跨剧种的普遍性。表演中强调“一台无二戏”,在武戏里讲究“一棵菜”,都是戏曲表演的特点。而且,戏曲从表演训练阶段就融入对搭的练习,尤其是武打套路的训练。戏剧是群体表演的艺术,戏曲将对搭作为表演基本技能,使之贯穿从训练到艺术能力提升的全过程,深刻体现了对表演者关系的重视,有丰富的戏剧学内涵和普遍的戏剧学意义,对搭应该成为戏剧表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演如何保持剧种特色,
让中国戏曲艺术吸引世界观众
丨罗锦鳞
导演艺术的出现,对推动戏曲改革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导演除了要懂得戏曲艺术的美学和创作程式外,对剧种特色更需要掌握,才能更好地导演好各个剧种。要根据戏曲剧种和体裁的不同量体裁衣。让戏曲艺术吸引世界观众必须要考虑到东西方观众审美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也要重视汉语剧本的翻译以及外语字幕的提供,选择综合性更强的剧目。
现代导演艺术的“进”与“退”
丨张曼君
当数百年的戏曲传统在最近一百年时间里,不断地接受到现代艺术观念的挑战和冲击的时候,作为一个戏曲导演常常会感觉到退无可退,我们也许连守成的能力都明显不足,因为“传统”顺流而下,今天的我们不可能逆流而行。“退一进二”显然是解决戏曲现代化命题的一个方法。这也是我在投身现代戏曲创作时,为这个百年问题作出的解答。本文围绕戏曲现代性的命题展开,通过笔者的一些理念认知和创作经验,从而对此问题进行观照探讨。
失败的艺术:贝克特戏剧中被中断的笑
丨[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著 李言实译 刘雅校
在贝克特戏剧的演出中,观众会突然爆发出大笑,但是又会突然戛然而止。这是一种被中断的笑。这种突然爆发又突然中止的笑表现了文学作品和人类行为的相互影响。通过讨论喜剧与笑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喜剧是由两种对立的因素之中一方的崩塌造成的,其结果就是笑。笑是身体对危机处境的回应,起到缓解紧张,摆脱困境的作用。本文以《等待戈多》和《终局》为例,分析了戏剧结构与观众的艺术体验之间的关系。在观看贝克特戏剧时,观众将自己投射进剧中,因此观众自己既是被表现事物的生产者同时又是接收者,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主体,以不断创造和否定意义的过程,使得自我与艺术本身一样成为一种体验。
贝克特戏剧听觉叙事研究
丨李言实 董 潇
贝克特戏剧表现出跨媒介叙事的特点,其中听觉叙事尤为突出。本文从人声叙事、物声叙事、无声叙事和音乐叙事等方面对贝克特戏剧中的听觉叙事进行研究,试图探索贝克特如何用听觉叙事来解构人物、语言、戏剧,乃至叙事本身,引导西方戏剧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从戏剧剧场走向后戏剧剧场。本研究在扩展贝克特戏剧研究内容,丰富贝克特戏剧研究方法的同时,还试图探索一条将听觉叙事应用于戏剧研究的可能的路径。
约恩·福瑟剧作中的音乐性
丨吴靖青
北欧当代剧作家约恩·福瑟因全面开掘剧作的音乐性而独树一帜。他将节奏化和变奏效果贯彻戏剧语式的始终;他注重戏剧音乐性的时空开掘,在凸显“戏剧复调”的矛盾性张力的同时,又全力打造“戏剧复调”的整体统一性;他注重音乐性对全剧的定调与“数理—艺术”作用,为“极境”注入细腻感与丰富性,达到了抽象与具体、“极简”与“丰富”的精妙平衡。
左翼色彩、在地意识与本体探索:跨国视域下的“南洋新兴戏剧运动”
丨陈 涛
作为新马华文文学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系统的戏剧运动,20世纪30年代初爆发的“南洋新兴戏剧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倡“南洋色彩”,突显了新马华人作家的本土意识与在地化认同。同时,受到中国左翼思潮尤其是“革命文学”话语的影响,新兴戏剧运动也表现出强烈的左翼色彩,并自发探索现代话剧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所具有的表演性特征,从而在理论上开始了从“文本”到“舞台”的本体转变。从跨国化的历史语境与理论视域来看,“南洋新兴戏剧运动”不仅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困境的反应,还是对中国新崛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形态的认同,更是对新马地区自身发展的探索。
太阳的后裔:论西班牙戏剧《哥伦布发现新世界》的印第安人及其婚庆仪式
丨周宏亮
本文以西班牙黄金世纪戏剧家洛佩·德·维加的代表作、“美洲三部曲”的第一部《哥伦布发现新世界》为研究对象,分析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对于美洲的侵略与殖民,探讨美洲原住民对于以哥伦布为代表的西班牙“探索者”们的献媚与投诚。此外,本文还归纳了本剧中重点展示的巴哈马群岛印第安人的婚庆仪式,总结出其所具有的三大特点,即暴力抢婚、太阳颂歌和神前婚誓。
残酷戏剧、感性革命与冷战中的精神分析话语
——解读生活剧团的阿尔托式戏剧
丨李婷文
生活剧团在美国先锋戏剧史和文化政治史上被看作20世纪60年代的精髓,他们典型风格的形成得益于残酷剧论的启示。剧团与残酷剧论的相遇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之交,正值欧美二战后社会转型和伦理重建活动的转折期,戏剧革新与文化运动均提出治疗个人与社会文化的诉求,而蓬勃发展的精神分析方法为这些诉求提供了丰富却歧义丛生的语汇。精神分析话语影响了生活剧团理解和诠释残酷剧论的方式,激励他们发展出两种感性革命的戏剧样式:仪式戏剧和街头剧。两种表演方式都建立在戏剧唤起感觉,使个人和社会恢复生命力并实现转变的承诺上。这一承诺彰显出精神分析话语与残酷剧论结合的潜力和张力:精神分析话语既有助于戏剧释放潜能,打破传统伦理框架,又给生活剧团进行的戏剧/文化革新与伦理探索架设了玻璃天花板。
中国青年文工团对国有文艺院团正规化建设的影响
丨余莉婕 马述智
中国青年文工团是因1949年及1951年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而组建的,这两次出访东欧所获得的成果为国有文艺院团正规化建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建立为起点,推动了全国各地文工团向专业化文艺院团转变;其次,开启了现代化专业剧场的建造;第三,发现并培养了一大批舞台艺术中坚力量,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封二丨
中央戏剧学院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研讨会
研讨会海报
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5月23日,中央戏剧学院召开了“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最新最美的中国形象”——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研讨会。会议邀请国内专家学者结合中国革命与文艺实践,共同交流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研究成果,“继承、发扬、革新、创造”,深入探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影响和时代意义。
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郝戎致辞并作主旨讲话《继承鲁艺传统 坚持“人民性”戏剧创作与教育之路》。郝戎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伟大的历史文献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集中体现,为革命文艺指明了方向。当年,鲁艺师生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作出大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作为鲁艺继承者之一的中戏,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的教育与创作原则,这就是我们的传统;学习《讲话》,研究《讲话》,践行《讲话》,继续艺术创作、戏剧教育的革命之路,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央戏剧学院的职责使命。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宋英、副院长徐贞出席会议。参加研讨会的专家有: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央戏剧学院特聘教授仲呈祥,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客座研究员廖奔,中央戏剧学院教授罗锦鳞,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彭吉象,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客座研究员孙惠柱,马可之女、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会长马海莹,凌子风、石联星之子,摄影师凌飞,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郭富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编审、中央戏剧学院客座研究员何吉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鲁太光,刘炽之子刘欣欣,复旦大学教授朱鸿召,剧作家、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王宝社,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姜涛,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陈敏,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崔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广东韩山师范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客座研究员陈建军,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谢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江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卓,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王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马娇娇等。
25位参会专家围绕《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理论意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的普及之路与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延安文艺工作者的艰苦历程、辉煌成就,延安文艺座谈会对新时代文艺的影响,延安文艺座谈会对戏剧民族化、大众化道路的推进,对美术艺术的启示,对丁玲、周立波、柳青、赵树理等作家的影响,对鲁迅艺术学院、西北战地服务团、民众剧团为代表的根据地演剧的重要指引意义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由中央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高音主持,中央戏剧学院各系师生代表一百余人旁听。
线上研讨会专家发言截图
封三丨
第五届世界戏剧教育大会成功举办
第五届世界戏剧教育大会海报
2022年5月10日至20日,由中央戏剧学院承办的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第五届世界戏剧教育大会以线上观看论文和线上研讨的方式成功举办,大会主题为“戏剧与科技的发展构建”。来自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际戏剧协会、伦敦艺术大学以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18所加盟院校的200余名嘉宾、代表和学生参加了会议。线上研讨会于5月18日、19日分两场举行。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一级巡视员吕育忠做开场致辞,对本次活动的顺利召开表达了衷心的祝贺,同时强调戏剧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并指出艺术工作者需要关注新形势、着眼新问题、探究新领域,以实现戏剧教育领域的长足发展。国际剧协总干事长托比亚斯·比昂科尼受邀发表讲话,他肯定了疫情下举办线上大会的必要性,并表达了“全面推进优质艺术教育,实现重大社会文化目标”的美好愿望。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郝戎,在致辞中向参会的海内外来宾表达了欢迎,并期待聆听各位学者对大会主题的独到见解,以便为亚洲戏剧教育提供创造性的建议。来自中心加盟院校的各位代表也依次受邀发言。
在研讨环节,特邀专家伦敦艺术大学温布尔顿艺术学院表演系主任婕恩·诺尔斯和演出设计及技术课程主任艾丝特·阿姆斯特朗,以温布尔顿艺术学院中的个案研究为例,共同探讨了当地社区与企业是如何通过合作,为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郝戎发表了题为《借力科技艺术融合 再塑戏剧艺术“高峰”》的主旨演讲。他以中国《易经》中的“与时偕行”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传统戏剧艺术如何在科技进步、快速创新的语境下与其并肩发展,并探讨了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趋势给当下戏剧教育和创作带来的影响与变化,最后他提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优秀的“高峰”作品,且“高峰”作品的传播需要科技来助力。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一级巡视员吕育忠致辞
国际剧协总干事长托比亚斯·比昂科尼致辞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郝戎致辞
线上研讨会专家发言截图
学报简介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学术期刊,1956年6月创刊于北京,原名《戏剧学习》,为院内学报,主编欧阳予倩。1978年复刊,1981年起开始海内外公开发行,1986年更名为《戏剧》,2013年起由季刊改版为双月刊。
《戏剧》被多个国家级学术评价体系确定为艺术类核心期刊:长期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5年入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成为该评价体系建立后首期唯一入选的戏剧类期刊。现已成为中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同时作为中国戏剧影视学术期刊,在海外的学术界影响力也日渐扩大。
《戏剧》旨在促进中国戏剧影视艺术专业教学、科研和实践的发展和创新,注重学术研究紧密联系艺术实践,重视戏剧影视理论研究,鼓励学术争鸣,并为专业戏剧影视工作者提供业务学习的信息和资料。重视稿件的学术质量,提倡宽阔的学术视野、交叉学科研究和学术创新。
投稿须知
《戏剧》是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艺术类学术期刊。本刊试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作者来稿须标明以下几点:
1.作者简介: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
2.基金项目(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
3.中文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篇幅为150-200字。
4.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大致对应,长度为80个英文单词左右。
5.中文关键词:选取3-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6.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大体对应。
7.注释:用于对文章正文作补充论说的文字,采用页下注的形式,注号用“①、②、③……”
8.参考文献:用于说明引文的出处,采用文末注的形式。
(1)注号:用“[1]、[2]、[3]……”凡出处相同的参考文献,第一 次出现时依 顺序用注号,以后再出现时,一直用这个号,并在注号后用圆 括号()标出页码。对于只引用一次的参考文献,页码同样标在注号之后。文末依次排列参考文 献时不再标示页码。
(2)注项(下列各类参考文献的所有注项不可缺省):
a.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M].
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e.外文版专著、期刊、论文集、报纸等:用原文标注各注项,作者姓在前,名在后,之间用逗号隔开,字母全部大写。书名、刊名用黑体。尽量避免中文与外文混用。
来稿通常不超过10000字。请在来稿上标明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及电话,发送至学报社电子信箱:xuebao@zhongxi.cn。打印稿须附电子文本光盘。请勿一稿多投,来稿3个月内未收到本刊录用或修改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发现有一稿多投或剽窃现象,对我刊造成损失,我刊将在3年内不再接受该作者的投稿。来稿一般不退,也不奉告评审意见,请作者务必自留底稿。
《戏剧》不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也未单独开设任何形式的网页、网站。同时,中央戏剧学院官微上将选登已刊发文章。
特别声明: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图文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学报社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戏剧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