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装饰》2022年第4期介绍

原创 2022-07-12


艺术设计月刊

2022年第4期
1958年创刊/总第348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PREFACE

写在前面




乡村是什么?乡村是我们的先辈栖居的空间,他们在山山水水之间耕作,累积出我们文化的传统、审美的眼光、专业的技术、各异的手艺......乡村不仅是一种空间的存在、物理的形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技术的载体,甚至是生存理想的载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其中既有对劳作辛苦的感叹,也有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审美塑造。然而,乡村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难点,既要付出转型的代价——要变,也要承续传统,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发挥其独有的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了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好处在于乡村为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源,支撑了国家转型,使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短时间内就转变为制造大国。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也出现一些偏差,城市被视为更好的价值目标,迫使乡村成了一个离开的概念。尽管历届政府出台了很多针对乡村建设、农业发展的政策,然而在乡村建设的“城市化”模式中,人口流失、文化流失等问题仍然较为普遍。乡村的价值是什么?乡村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些始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领导人的名言提示人们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乡村的价值。乡村更多的不是问题,而是资源。


乡村显然也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场,这决定了乡村建设不可能以简单的方式就达成较好的目标。在我国的城市化达到了较高水平之后,政府的号召、政策导向加上社会的自觉,形成了新一轮的乡村建设热潮。在这一轮的乡建热潮中,艺术与设计的介入成为一个突出的特点,并取得了很多新的、有启发性的成果。本期《特别策划》以“乡村建设”为题,邀请了多位在乡村建设实践领域深耕的专家,以具体的实践案例来展示相关思考和成果。在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更为成熟、综合的思考,更多的对于乡村价值的尊重,更为务实的策略,以及可持续的模式设计。而能做到这些的一个共同的前提条件是,真正了解乡村,尊重乡村的文化,长期地深入到每个具体的乡村环境之中去,与村民交流,达成共识。乡村建设的主体永远是当地的村民,外部力量的介入更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启发和启动,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必然不能停留于物质空间的改造,而要指向人,激发村民们的创造力。


乡村建设的复杂性决定了没有简单的标准化模式,而是有着丰富的可展开的维度。绿水青山的景观价值、民风习俗的文化价值,包括特殊的耕作技术和水土观念等,只有尊重一地、一村、一镇的特殊性,才能探求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和模式,真正持续地给乡村注入充沛的活力。乡村应该成为一种可选的价值目的地,尤其在我们的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乡村意味着可取的生活方式,意味着更为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也意味着未来新的可能性。


这一轮新的乡村建设热潮也为本土设计提供了开阔的实践空间,有力地支撑了艺术与设计的学科建设,这也是我们需要就这个话题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讨论的意义所在。尤其在当下亟待建立文化自信的时候,乡村是我们触摸、深刻理解自身文化传统的重要资源,而只有实现乡村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的全面现代化。乡村建设不是一时的热潮,它需要长期持续的奋斗,希望艺术、设计在与乡村建设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共同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的贡献。


方晓风


特别策划:乡村建设

栏目主持:赵毅平


主持人语

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乡村这一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日益成为设计领域重点关注并开展研究与实践的对象,“设计下乡”“设计介入”“设计扶贫”“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成为现象级的话题,持续引发设计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在乡村建设中,如何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如何因地制宜并与当地的发展水平与文化相协调,如何保护传统和具有特色的乡村风貌,如何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实现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这一系列问题仍在被不断地探索与践行过程中。


本刊曾在2018年第4期将“设计·扶贫”作为《特别策划》的主题,以案例为主要形式,从设计、伦理、文化、生产、商业等角度探讨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种种方式、经验与思考。近几年,乡村的价值不断被重新认识,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强化,对于如何振兴乡村、建设乡村,众多学理性的研究与实践性的探索不断涌现,既有理论的深化、路径的创新、经验的积累,又有对以往存在问题的深刻反思,无不体现出研究者与设计师群体的文化自觉与社会责任感。


本期《特别策划》以“乡村建设”为主题,邀请近年来深入乡村建设第一线的多位学者兼实践者,从自身的研究与落地的经验出发,呈现他们在乡村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与思考。6篇文章分别以重庆璧山莲花穴艺术村落活化项目、浙黔两省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实践、河北宽城柏木塘村旅游共建、江南水乡焦溪古镇设计、高荡布依山村共同营造、台州水淋头村与富阳横槎村的水土共制为例,探讨了乡村建设涉及的新主体构建、乡村家庭资源共享、乡村文化记忆建构、多利益主体协同博弈、“研究型”设计介入机制、乡村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协同治理等问题,颇具现实意义。文章继续以案例研究为主要形式,力求通过对乡村建设具体过程的深度解析和系统理解,直面现实情境,回应乡村建设中的真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为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赵毅平)


“同意、同向、共生、共享”构建艺术乡建“新主体”——以重庆璧山莲花穴艺术村落活化项目为例

  焦兴涛、王 比、刘向晖

内容摘要:本文以重庆璧山莲花穴艺术村落活化实践为例,提出了以“艺术引领+设计介入+文化驱动”“艺术引领+全链条参与+全领域进入”的模式来全面介入乡村“五个振兴”建设的具新路径。即:分别从艺术参与设计介入出发,从建设营运机制出发,从“新主体”的需求和具体现场出发,从持续生长的理念出发,达到各方凝聚共识,同构预期,共筑艺术乡建“新主体”的目标,提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规划原则,融入文化活动艺术作品和稻米良田村落乡居共处同聚,实现“产业景观化,景观产业化”,并以此营造艺术世界和原乡生活无缝衔接的艺术村落现场。


基于多利益主体协同博弈的乡村振兴模式——以河北宽城柏木塘村旅游共建为例

  郑昌辉、云 翃、王志芳、魏 丹

内容摘要:乡村旅游开发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带来了政府、企业、村民等多利益主体的博弈。整合多利益主体的诉求异同,平衡多利益主体的责权关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基于柏木塘村的实践发现,通过工作平台协调各主体利益、通过共同参与凝聚各主体认同、通过传承地方技艺及强化地方记忆来稳固地方特色及丰富场所精神是旅游型乡村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项目在设计、建设与运营等方面达到了多方认同与长效共赢的效果,其空间整治与旅游开发模式具有探索意义。

基于乡愁的乡建:江南水乡焦溪古镇设计实践研究

  汪瑞霞

内容摘要:乡愁记忆是一个包容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意象,是属于社会范畴的集体记忆。在思维的作用下,源自心灵的乡愁记忆与回忆对象之间存在着映射关系。作为文化情感维度的“乡愁”成为当下一种唤醒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媒介,“乡愁”为开拓“乡建”提供了前提基础和动力之源。本文结合江南水乡焦溪古镇设计实践提出,“融合共生”既是村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设计赋能乡建的方法与路径;并从社会、时空、媒介、功能四个维度系统建构乡村文化记忆,创新乡村空间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多元形式,以期在乡村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地域性与全球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的方式,将乡愁文化记忆转化为乡村持续走向未来的内生动力。

乡村家庭资源共享设计研究——来自浙黔两省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实

  丛志强、黄 波、段红娇、张振馨、张莉苑

内容摘要:章通过梳理浙黔两省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实践,提出了乡村家庭资源共享设计是通过低价微改、技能驱动和能力拓展,将家庭空间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再造,使其转化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空间、供给内容与供给主体的设计过程,本质上是对村民经济和社会权利之外的文化权利以及精神物质双富并行的深耕。文章对解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结构性失衡,重塑乡土文化自信,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内生性具有较大价值。

设计介入与共同营造:高荡布依山村的案例

  严 妮、高梦瑶、封基铖、周政旭

内容摘要:高荡村是位于贵州白水河谷地区的一处喀斯特盆地的布依村寨,仍保留着特色鲜明的建筑风貌和民族文化,但也面临着地域特色同质化、居住环境品质不高、生态环境退化、农田弃耕等问题。自2015年起,山村志团队与当地社区、地方政府、设计院所与专家学者一同组成了共同营造小组,建立了“调查研究—共识建立—设计实施—反馈调整”的“研究型”设计介入机制。通过“机制共建、设计共谋、空间共享、未来共议”的共同营造历程,实现了各主体对于布依村寨建成环境遗产价值认同、村寨公共空间及民居建筑的更新优化、村寨遗产保护展示与精神重塑。并基于前期的研究与建设经验,总结出了布依村寨建设指南,以引导村寨内的自发性建设行为。回顾7年历程,文章认为,基于共同营造的“研究型”设计介入是一种可持续的村寨保护及更新机制。同时,乡村作为一种持续演变的聚落单元,乡村更新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密切关注本地社区的发展及需求变化。


乡村建设的水土共治思考——以台州水淋头村与富阳横槎村为例

  曾 颖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的是乡村建设的水土问题。从美丽乡村建设中对水与土问题的真实现场观察,提出需要重视水污染里的土壤介质和土壤污染里的水向度。文章认为,设计介入乡村建设时,要特别关注乡村的土壤与水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在乡村水污染、土壤污染的治理中,需要协同治理,发展出一种兼具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新方法。文章通过介绍和评析一种黄岩先民1000年前发明的传统水土共治智慧——筑墩,来讨论面对乡村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时,如何实现一种既能修复土壤污染又能兼具产业再生和文化复兴的景观设计新路径。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


公共艺术为社会赋能——第五届国际公共艺术奖案例解析

 张羽洁

内容摘要:当代公共艺术一直肩负着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赋能的责任。本文结合第五届国际公共艺术奖的获奖及入围案例,分析总结公共艺术为社会赋能的路径和方法,展现公共艺术在推动社会创新、化解社会隔阂、助力社会治理、干预灾难性事件,以及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上的积极作用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 冯


模块化与选择权——李桦的装配式建筑内装工业化实践与思考

  赵 华、贾  珊

内容摘要:建筑内装工业化的目的是促进现代工业技术在建筑内装领域的运用,内装工业化的过程是整合产业结构、改变生产和经营方式的过程,也推动了工业设计方法重新与建筑行业融合。建立全产业链的现代标准化体系,是实现建筑内装工业化的基础。模块化原理和方法是解决建筑内装系统性问题的有效手段,模块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标准化形式,通过建立通用规则,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技术进步,同时也使用户获得了选择权,从而解决了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我刊走访了在业内实践、探索多年的先行者,致力于建筑内装工业化研究的李桦老师。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周 志


清代玻璃套料工艺的融合与创新研究——以英国两大博物馆所藏鼻烟壶为例

戴睿琦、翁宜汐、冯信群
动的乘坐空间:齐柏林商用飞艇客舱设计起源与形成考略

张鹤田
“朗州”何以可能:唐代桃花源原型地成因探析

胡显斌、刘 格


设计实践

栏目主持:田 君


MX系列便携超声诊断系统(带台车)设计案例分析

赵近舟
“地方”的营造:慈云寺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李向北、李文霞

民俗民艺

栏目主持:赵毅平

论传统糕点艺术的振兴之路:基于对百年和果子铺“虎屋”的个案研究

 邵陆芸
南疍家女性的传统服饰比较研究

黄玉玲


个案点击

栏目主持:贾 珊


本真认同:密歇根州兰辛芬纳自然公园的地方情结和群体记忆生成路径解析

何疏悦、游岚彬、汪瑞霞、王祝根
设计“幸福”:从政策到行动的芬兰设计

赵泉泉


教学档案

栏目主持:王小茉

从嗅觉感知到形态表达的联觉设计实践:产品形态设计课程研究

孙辛欣、周 頔、姜 斌



院校风采

栏目主持:赵 华    周 志


以祖孙代际融合为导向的隔代亲子产品设计策略研究

薛艳敏、章铭铭、闫 雯
唐帝陵雕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

张 辉、张妤静
文化记忆视角下工业遗产价值重塑——以申新纱厂为例

乔 治、万 洁
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学龄前儿童医疗产品设计研究——以儿童雾化器设计为例

刘小雯、卫一翰、余隋怀
“装配”蔡家坡:艺术乡建中装配式技术乡土适应性设计策略

王 慧、张春颖、杨 帆
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建设语境下男性角色在年画中的构建

罗 斌
无屏智能产品交互设计的“舒畅感”体验研究

王 毅、李赛喧、杨 舒

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作品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装饰杂志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乡村建设

1544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