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装饰》2022年第4期介绍
-
原创 2022-07-12
艺术设计月刊
写在前面
乡村是什么?乡村是我们的先辈栖居的空间,他们在山山水水之间耕作,累积出我们文化的传统、审美的眼光、专业的技术、各异的手艺......乡村不仅是一种空间的存在、物理的形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技术的载体,甚至是生存理想的载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其中既有对劳作辛苦的感叹,也有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审美塑造。然而,乡村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难点,既要付出转型的代价——要变,也要承续传统,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发挥其独有的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了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好处在于乡村为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源,支撑了国家转型,使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短时间内就转变为制造大国。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也出现一些偏差,城市被视为更好的价值目标,迫使乡村成了一个离开的概念。尽管历届政府出台了很多针对乡村建设、农业发展的政策,然而在乡村建设的“城市化”模式中,人口流失、文化流失等问题仍然较为普遍。乡村的价值是什么?乡村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些始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领导人的名言提示人们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乡村的价值。乡村更多的不是问题,而是资源。
乡村显然也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场,这决定了乡村建设不可能以简单的方式就达成较好的目标。在我国的城市化达到了较高水平之后,政府的号召、政策导向加上社会的自觉,形成了新一轮的乡村建设热潮。在这一轮的乡建热潮中,艺术与设计的介入成为一个突出的特点,并取得了很多新的、有启发性的成果。本期《特别策划》以“乡村建设”为题,邀请了多位在乡村建设实践领域深耕的专家,以具体的实践案例来展示相关思考和成果。在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更为成熟、综合的思考,更多的对于乡村价值的尊重,更为务实的策略,以及可持续的模式设计。而能做到这些的一个共同的前提条件是,真正了解乡村,尊重乡村的文化,长期地深入到每个具体的乡村环境之中去,与村民交流,达成共识。乡村建设的主体永远是当地的村民,外部力量的介入更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启发和启动,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必然不能停留于物质空间的改造,而要指向人,激发村民们的创造力。
乡村建设的复杂性决定了没有简单的标准化模式,而是有着丰富的可展开的维度。绿水青山的景观价值、民风习俗的文化价值,包括特殊的耕作技术和水土观念等,只有尊重一地、一村、一镇的特殊性,才能探求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和模式,真正持续地给乡村注入充沛的活力。乡村应该成为一种可选的价值目的地,尤其在我们的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乡村意味着可取的生活方式,意味着更为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也意味着未来新的可能性。
这一轮新的乡村建设热潮也为本土设计提供了开阔的实践空间,有力地支撑了艺术与设计的学科建设,这也是我们需要就这个话题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讨论的意义所在。尤其在当下亟待建立文化自信的时候,乡村是我们触摸、深刻理解自身文化传统的重要资源,而只有实现乡村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的全面现代化。乡村建设不是一时的热潮,它需要长期持续的奋斗,希望艺术、设计在与乡村建设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共同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的贡献。
方晓风
主持人语
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乡村这一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日益成为设计领域重点关注并开展研究与实践的对象,“设计下乡”“设计介入”“设计扶贫”“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成为现象级的话题,持续引发设计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在乡村建设中,如何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如何因地制宜并与当地的发展水平与文化相协调,如何保护传统和具有特色的乡村风貌,如何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实现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这一系列问题仍在被不断地探索与践行过程中。
本刊曾在2018年第4期将“设计·扶贫”作为《特别策划》的主题,以案例为主要形式,从设计、伦理、文化、生产、商业等角度探讨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种种方式、经验与思考。近几年,乡村的价值不断被重新认识,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强化,对于如何振兴乡村、建设乡村,众多学理性的研究与实践性的探索不断涌现,既有理论的深化、路径的创新、经验的积累,又有对以往存在问题的深刻反思,无不体现出研究者与设计师群体的文化自觉与社会责任感。
本期《特别策划》以“乡村建设”为主题,邀请近年来深入乡村建设第一线的多位学者兼实践者,从自身的研究与落地的经验出发,呈现他们在乡村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与思考。6篇文章分别以重庆璧山莲花穴艺术村落活化项目、浙黔两省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实践、河北宽城柏木塘村旅游共建、江南水乡焦溪古镇设计、高荡布依山村共同营造、台州水淋头村与富阳横槎村的水土共制为例,探讨了乡村建设涉及的新主体构建、乡村家庭资源共享、乡村文化记忆建构、多利益主体协同博弈、“研究型”设计介入机制、乡村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协同治理等问题,颇具现实意义。文章继续以案例研究为主要形式,力求通过对乡村建设具体过程的深度解析和系统理解,直面现实情境,回应乡村建设中的真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为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赵毅平)
焦兴涛、王 比、刘向晖
郑昌辉、云 翃、王志芳、魏 丹
汪瑞霞
丛志强、黄 波、段红娇、张振馨、张莉苑
严 妮、高梦瑶、封基铖、周政旭
曾 颖
栏目主持:赵 华
张羽洁
栏目主持:萧 冯
赵 华、贾 珊
栏目主持:周 志
栏目主持:田 君
栏目主持:赵毅平
栏目主持:贾 珊
栏目主持:王小茉
栏目主持:赵 华 周 志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装饰杂志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