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虚拟IP作品分享:虚实结合的文化传播
-
2022-07-12
中信出版“元宇宙虚拟形象IP设计大赛”已圆满落幕。在赛程结束这一天,阿信在直播间邀请到了三位评委老师,回顾了本次大赛的赛况,同时也分享了他们在各自领域对于数字创作、元宇宙与文化传播的解析与思考。
那么,就请大家跟着阿信一起来看看老师们对于未来的畅想吧。
实拟虚境x虚拟实境
林 俊 廷
《造像》——认识汉字、感受汉字
在《造像》这幅作品中,作者引导观众使用手机或ipad跟随艺术装置一起写字,共同创造一个汉字的新世界。现场观众通过扫描作品提供的印章状的二维码,以描红的方法书写手机上出现的任意一个汉字,就会出现不同的场景、画面、音效与互动效果,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下雨声,为观众进行报时的钟声,飞翔天际的宇航员与群山重叠的水墨画。参与的观众越多,大屏上显示的元素、意象则越丰富,每一帧每一幅画面都是独一无二的数字作品。
《新石头记》——观想自然、感悟生命
林老师从《石头记》中提取了“别有洞天”这一关键词,利用新媒体技术,融合了太湖石、印章、神兽等传统元素,创作了《新石头记》。观众举起手机扫描屏幕上二维码,一枚刻有诗词的印章会随机出现在手机屏幕上,从而引发大屏幕上出现如凤凰、九色鹿、老虎、九尾狐等美好意象,带领观众进入诗词描绘的超凡动人意境。
阿信小笔记:
林老师认为,文化必须跟生活连结在一起,如果它远离了生活,就会慢慢消失。我们要打开虚实两面互为一体的元宇宙,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拉近了人们对于过去的遥望与未来的想象。中信出版虚拟形象的本质应是文化产品,既有独一无二的品牌特质,又具有文字传播的交互性,将无形的文化内涵转为可视化的文化体验,突出文字的力量,向大众展现出版的精神。
虚拟形象的内外兼修
艾 胜 英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动画系主任。
艾胜英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从虚拟形象的分类到虚拟形象的打造方法。
虚拟形象如何分类
虚拟形象的本质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种世界,在现实层面存在两种驱动逻辑。
一是由人驱动的:比如影视作品中的威震天可以在环球影城与游客交流,实际上是有人在进行扮演。再如,日本熊本县的吉祥物——熊本熊原是一个纯粹的虚拟形象,但它经常出现在媒体中,甚至在当地担任职务。
二是由AI驱动的:比如虚拟新闻主播或电子地图语音导航等是由AI驱动的,功能性较强。
现在的虚拟形象主要是通过角色来呈现人设和性格等特征,但是人仍是主要驱动力量,被称为“中之人”。虚拟形象在运作过程中与演绎者的捆绑关系非常重要,决定虚拟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呈现。比如。威震天的“破圈”就是得益于他与游客之间有趣爆笑的互动。
艾老师以一段视频展示了如何捕捉制作虚拟角色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过程。视频中,真人演绎者需穿戴装有传感器的特殊服装,头戴面部表情捕捉器,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和表情,以便后期进行虚拟形象的制作。
虚拟形象如何打造
虚拟角色外在形象的打造也是“女娲造人”的过程,存在写实和卡通两个维度。
写实维度:包括人、生物,与现实世界形象的比例相似,如机器人的行走坐卧等都是仿照人的形态来进行设计的,外星人一般也具有面部特征。但写实维度中存在着“恐怖谷效应”,如果一个角色的似人度特别高,就会使观者觉得比较恐怖、害怕,所以设计者在设计中要避免过度强调真人的特征。
卡通角色维度:多样化和特征符号化相对较强。卡通角色外在表现的辨识度较高,能高效、直接的传达出其文化特征,突出国际性和民族性。比如,米老鼠或哪吒等卡通角色通过高辨识度的外形设计,方便让不同族群的观众记住。而卡通角色的内在表现可以通过行为、动作、语言等表达它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
为了增加虚拟角色的粉丝粘性,设计者要为其进行活动赋能,也就是说其行为动作和事件过程中的表现与角色的整体人设是有关系的。
阿信小笔记:
艾老师建议,中信出版可以通过不同的活动、事件对虚拟形象进行赋能,与出版有关,与读书有关,做到内外兼修,引导粉丝找到与虚拟形象的关联,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
扩展现实技术应用与元宇宙
金 云 水
同济大学媒体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副主任。
扩展现实包含了混合现实和虚拟现实两个概念,目前被认为是我们所畅想的未来进入元宇宙的媒介。金老师首先科普了各种跟现实有关的名词,小伙伴们可以根据这个公式再一次直观的认识一下混合现实、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增强虚拟等概念。
下面阿信就和大家一起看看,增强现实技术在数字教育和新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
《向着宇宙》小鹰儿童博物馆合作项目
在火箭AR科普软件中,小朋友通过扫描场馆墙绘或书籍,即可在真实世界中,以全息成像的方式来观看飞船拼装过程或风动的科普动画,并可以动手参与交互组装。动画介绍了火箭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全方位地展示了宇航员在舱内的日常生活工作状态。
上海博物馆《线上博物馆》项目
上博的线上博物馆项目利用头戴式虚拟现实交互App,“复活”了博物馆文物“蟠龙纹鼓座”和应用场景,观众可以戴着头盔,拿着手柄做敲打动作,App页面上会根据敲打节奏出现比较炫酷的特效,“零距离”感受乐器的演奏方法。
金老师最后介绍了元宇宙IP的营销路线。一是短视频IP路线,如Tik Tok 平台的IP “pipi与gigi”和“kai与abby”,短视频的播放量一般在3000万。二是直播IP路线,如Asoul、星瞳,定期直播与玩家互动,注重培养与粉丝的互动。
阿信小笔记:
金老师认为增强现实技术的优势有高沉浸感、高交互性、强调虚实结合,深度提升用户的个性化体验感,未来会对文化、教育等行业会带来显著影响。
聊一聊中信出版的虚拟形象
沙龙中各位评委老师们分享了对于本次大赛征集来的虚拟形象的看法。
首先,老师们肯定了设计者们对于虚拟形象设计的思考性和创意性,每幅作品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另外也认为,在IP形象的延展性以及与中信出版、阅读以及文化的连结方面,需要更加深入的进行思考。
对于虚拟形象如何体现了中信出版的品牌特性,三位老师给出了如下见解。
“虚拟形象的设计要先从文化出发,再去思考形象的具体呈现,也可以根据书籍的不同种类,延展相应的虚拟形象”
——林俊廷
“认为中信出版的虚拟形象首先要有一个基本形态,即核心元素,然后通过不同的造型表达不同的态度、性格,有针对性的吸引目标人群。中信出版可以深挖出版文化深度,突出中心品牌特色”
——金云水
“中信出版的虚拟形象应根据不同的读者群体设置不同的事件、活动,达到精准传播的目的”
——艾胜英
那么在虚拟形象后续的开发中,如何更好地融合数字技术与文化艺术呢?三位老师也给出了各自的观点。
“中信出版打造的阅读元宇宙空间应是对实体书籍的一种补充,对文化、知识做更深刻的延展;还应强调社群功能,如元宇宙里的你读的书越多,涉猎的层面越广,则能量获得的就越多,就会有志同道合的书友来到你的空间进行互动。”
——林俊廷
“目前市场上的儿童绘本已应用增强现实技术,丰富读者的互动体验。中信出版可以尝试跨媒介叙事,将实体书籍内容转化为电影形式或游戏形式等,配套出版虚拟现实体验套装,在元宇宙构建玩家社区”
——金云水
“中信出版应突出其出版的专业性,打造精英化书籍,引领先进文化。虚拟形象的拓展要以中信出版用户大数据为基础,在业内进行针对性强的、高效的战略布局。”
——艾胜英
中信出版的虚拟形象将从扁平的界面上走向虚拟与真实复合存在的元宇宙空间,在未来成为中信出版品牌连结现实和虚拟世界的精神领袖。
最后,阿信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和大众积极参与到中信出版元宇宙世界,也请持续关注即将开启的“中信出版元宇宙故事大赛”,并期待大家与我们的虚拟IP共同创造更多的未来可能性!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多媒体未来实验室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