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你可能不信,现在已经不是国产古装剧中“以倭代华”的现象最严重的时期了。
现在大部分国产古装剧不过是搞点去掉袖子的狩衣,而且因为与戏服(经咨询是兵衣)存在相似之处,所以争议还比较大。
△从左到右为,狩衣,《长相思》路透,新《上错画花轿嫁错郎》定妆照,《安乐传》路透。可以隐约看出与狩衣一样腋下不缝合
狩衣图解,其实上图大多可以看作狩衣去掉袖子后加了根腰带。
△这张骑马路透最为清晰,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与狩衣一样腋下无缝合
建筑上漏几个唐破风,因为和中国建筑中的“抱厦”“卷棚”存在相似之处所以存在些许争议。△《风起霓裳》片头曲主图,《长相思》路透,《星落凝成糖》置景路透,《嫣语赋》路透,《梦华录》路透,《安乐传》路透
(不是说古装剧没有千鸟破风之类的问题而是我自己也分不清十字歇山顶和千鸟破风所以没敢往里放)因为后续打理成本问题,在院落中铺些白石子,搞个大型猫砂盆。△《斛珠夫人》剧照
△梦华录剧照
△《星汉灿烂》定妆照
△梦华录中“茶果子”和传统唐果子对比
△《落花时节又逢君》剧照
△左:日本浮世绘花魁特写 右:《说英雄不是英雄》剧照
因为成本问题用亿点日本横骨灯笼(这事造型师决定不了故不标注)。△《苍兰诀》《千秋令》《长相思》《长月烬明》《重紫》《玉骨瑶》《安乐传》
像《我叫刘金凤》这样一比一的复刻还原全方位照搬的事例已不多见,甚至有些服化师追溯过往时光的味道。
《我叫刘金凤》导演:(中国香港)刘惠康,造型师:(中国香港)陈乐勤。毕竟影视剧服道化出现“倭风”“以倭代唐”现象这件事要追溯到很久之前了。八九十年代正是日本经济腾飞的时代,日本与港台地区的经济交流不断加深,而经济交流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再加上港台服化师很难接触到古代文物以及现成的古代服饰方面的研究成果,所以港台服道化的风格就从戏曲舞台风格向着日本和风逐渐靠拢。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但是之前文化的影响力并没有随之消退,所以之后的港台影视剧依然长期保留日本的影子,影响了至少一代影视剧从业者。而在内地则可以追溯到《汉武大帝》《少年包青天》甚至老版《三国演义》。当初《三国演义》拍摄时正值中日蜜月期,国内的盔甲复原还没有什么成果,再加上剧组经费有限,《三国演义》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日本盔甲才有的栴檀板鸠尾板等结构。△b站网友关于三国盔甲的讨论
△左图为日本大铠详解,右图为94《三国演义》剧照
而《汉武大帝》女性角色则是借鉴了日本艺伎的妆容。
“……但就化妆问题,剧组与历史家和考古学家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商榷。日本文化其实是借鉴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而非我们去模仿。只是汉代的传统后来没有被传继下来,所以观众会对它感到陌生。”——刘晓东《少年包青天》主要是受强装束影响而酷似没袖子的狩衣的无袖圆领袍问题。△腋下不缝合+面料挺括
造型师:(中国香港)吴宝玲而国产影视剧“以倭代华”的高峰个人认为应当是10年代到20年代,也就是过去的十年,彼时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娱产业迅猛发展,却没有足够的古代服饰复原成果及研究成果给影视剧服道化以支持。另一方面,“日本冰箱论”“汉唐在日本”等因为时代局限性而存在的观点野蛮生长,现在在古装服道化复原方面异常努力(虽然因为能力不足而效果有限)的某著名制作人在当年也是“日本冰箱论”的坚定拥护者。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中日文化交流合作增多,日本文化产业发达,有不少古装影视剧就专门请了日本服化师来制作服装,比如《十面埋伏》《画皮2》等,其中《十面埋伏》中出现的日本天冠就影响了很多古装剧女性角色的造型。
△左:《十面埋伏》剧照,右:日本天冠
“侘寂风”“枯山水”等日本美学攻城略地,不少景区都在翻新时都参考了日本建筑,比如西安小雁塔就把园区的中式园林改为了日式枯山水(已做修改),陕南安康岚皋县南宫山景区就把景区翻新成了日本的样子(之前地点有误已做修改)。△上图为原貌,下图为“翻新”
《香蜜沉沉烬如霜》监制在更是可以在那个氛围下自豪地说出本剧某角色的灵感来自日本侘寂风。
另一方面两岸三地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许多港台影视从业人员来到内地工作,随之而来而来的自然也包括被日本风熏陶许久的一代服化师和导演,以倭代华现象开始泛滥成灾。
仅是服装造型方面有极为明显日本痕迹的电视剧就包括但不限于——△左:天龙八部剧照,右:乌帽子
△左:日本垂缨冠,中右:《美人制造》剧照
△左:美人制造剧照,右:日本婚服白无垢
△武周前后幞头示意图
△唐代婚礼复原图
有人可能觉得《美人制造》中出现的白色廓形帽子和明幅巾相似,这里特地贴出白色幅巾图片以供对比参考。△民间复原小组关于明白色幅巾复原
△上:武媚娘传奇造型 下:日本艺伎艺术照
△左:日本时尚杂志艺伎 右:武媚娘传奇造型
△《武媚娘传奇》剧组直接购买淘宝店和服用于拍摄
△复原小组初唐及武周时期装束复原
对这部把阿武拍成小白兔还取得优秀收视率的玛丽苏巨制不想多说什么,只求各位历史科普博主在讲到武则天这部分时尽量避免使用《武媚娘传奇》的素材。△左:江户时代日本大垂发(感谢评论区指出),右:《卫子夫》剧照
△西汉装束复原发型对比
△左:日本天冠 右:《班淑传奇》剧照
△左:班淑传奇剧照 右:日本和服
△左:日本立缨冠 右:《班淑传奇》剧照
△由于《班淑传奇》有明确时代背景,即东汉,所以贴一张复原小组男装对比图
△左:乌帽子 右:《醉玲珑》剧照
△左:乌帽子 右:《醉玲珑》剧照
△南北朝鲜卑帽平巾帻复原对比
平巾帻外罩笼冠暂时未找到复原图,南北朝出现的突骑帽合欢帽以及无名考小冠等暂时未找到复原图。△左:巴清传剧照,右:垂缨冠
△左:赢天下剧照,右:平安时代十二单
△先秦至秦装束复原
《巴清传》另几件有名的事就是魔改历史被秦粉小姐姐写了洋洋洒洒几千字上书广电,再到后来主演相继出事,可谓是叠buff式自作自受。△左:《将军在上》宣传海报 右:狩衣
△左:《将军在上》剧照,右:狩衣图解,可以轻松看出腋下不缝合
△左:《将军在上》剧照,右:日本画像 不管是线条轮廓与强装束设计理念的契合程度还是花纹的分布方式都是满满的和风啊
△民间小组关于宋代男装复原
另外《清平乐》故事发生背景在宋且也有民间复原小组负责部分服饰所以也可以参考。
△左:《思美人》剧照,右:和服面料
暂时未找到复原小组产出图,但思美人主要是布料问题,故附上战国时期纹样复原以供对比。
天盛长歌(2018)
△左:天盛长歌剧照 右:日本折编笠
上图这个角色在原著描写中戴的是斗笠,效果和历史上的唐代帏帽差不多,至于为什么会跑去复制日本折编笠,就要问剧组了。△唐代帏帽复原
△上:天盛长歌剧照 中:狩衣
△左:《天盛长歌》剧照,右:狩衣图解
结构不能说完全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说是直接买的狩衣来穿我都不惊讶……△《天盛长歌》男装与和服一样不缝腋下
《天盛长歌》是我印象中第一部架空背景的非仙侠上星古装剧。(以往的架空ip通常要套个时代背景,比如《花千骨》套了五代十国,《琅琊榜》套了南梁)没想到剧组把“架空背景”理解为了服化上可以随便杂糅和风元素,那只能说一手好牌打稀烂活该扑成黄泉——本原著党骂骂咧咧地说道△左:《柜中美人》剧照 右:日本服饰图解
△复原小组复原及国家宝藏唐末男装复原
△左:日本特色头饰细工花,中:东宫剧照,右:日本杂志艺伎
△左:《东宫》剧照,右:大河剧公主切
△左:《青簪行》剧照,右:乌帽子
△左:《青簪行》剧照,右:垂缨冠
△上:乌帽子,中:《青簪行》剧照,下:平巾帻陶俑
《青簪行》剧版架空,但原著《簪中录》的背景是唐懿宗年间也就是中唐△《国家宝藏》复原男装造型,中唐女装造型复原
因为未播剧《隐娘》也属于中唐背景并且由民间服饰史复原小组扬眉剑舞团队把控造型,所以其造型也可以参考。△由民间服饰史专家负责的《隐娘》造型
为了强捧男主把原著好好的大女主改成了大男主,原著清风明月的男主角李舒白请了劣迹斑斑的吴某凡,女主演明明极其适合唐制复原却非要搞个缝合影楼装,男装弃幞头不用又无法顺利做出平巾帻就干脆上魔改版乌帽子,最后吴某凡落网,现在全剧除非服装重做后全部重拍否则出土无望。△左两张图为扬眉剑舞团队负责的《国家宝藏》初唐文成公主造型,右两张图为《青簪行》预告截图及海报局部,可以看出复原装束与女主演颜值更为契合费尽心机却竹篮打水一场空,活该这部大投资超时长拍摄的“巨制”深埋地下。
△左:垂缨冠+狩衣,右:《今夕何夕》剧照
△左:《无心法师3》定妆照,右:狩衣
《无心法师3》背景设定在唐,看文字描述描述应该是中晚唐。△晚唐幞头及男装复原
△左:《九霄寒夜暖》剧照,右:日本乌帽子
△左:《风起洛阳》武则天剧照,右:日本平安时代发式
△民间复原小组对武周时期装束复原
雪中悍刀行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于把原著中的白陵自尽改成了颇有日本特色的切腹自尽。
可以看出影视剧中大规模且明显的以倭代华现象集中出现在2015~2020年这段时间,尤其是《武媚娘传奇》《赢天下》《天盛长歌》这样大制作的剧中严重的倭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以上还是比较明显的容易被看见的仅造型有“倭风”问题的电视剧(电影我还没进行统计)像盔甲,因为非专业人士很难分清且制作成本较高而反复使用,所以其实是倭风问题的重灾区,不但是《三国演义》盔甲有日本痕迹,一直因服道化精美而被称赞的《琅琊榜》以及聘请《国家宝藏》负责人扬眉剑舞负责的《清平乐》在盔甲上也有问题(经查询,扬眉剑舞老师是主要负责礼服方面,盔甲部分不是由老师负责的),连在服化方面为人称道的河南卫视某期节目中也出现了盔甲以倭代华的现象。△左:琅琊榜剧照,右:日本铠甲
△左:河南卫视晚会辛弃疾盔甲,右:日本武士盔甲
△左:《清平乐》剧照,右:日本盔甲
△宋甲结构图解,图源:《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还有各种服装饰品方面的细节,比如《星汉灿烂》那个腰带的结,笔者一开始完全没有发现异常,而这种服化在各种古装剧中只会存在的更多。比如日本正装会在身上缝制家纹,最隆重的是五纹,分别在背后一个,袖子二个,胸前二个,而在中国很少会在胸前缝制图案。△上:《梦华录》剧照,中:羽织,下:裃
比如《风起陇西》中争议很大的女装造型,其实是在努力复原一个西汉装束,但是由于流苏和簪子本体的连接方式和日本簪更为接近,所以才会引起巨大的争议。△上:《风起陇西》剧照 下:西汉装束复原
比如微博科普博主洛梅笙提到,无系带的大袖罩衫其实和日本的羽织亲缘更近——如果把这个算上那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古装剧都存在倭风现象。https://m.weibo.cn/2034280670/478527860113709m.weibo.cn/2034280670/4785278601137092https://m.weibo.cn/2034280670/4785278601137092还有比如像另一位微博科普博主飞飞飞飞飞鸾提出,层层叠叠漏出数层内衬的“八字袖”是古代服饰乃至戏曲服饰中都不曾出现的,反而和日本平安时代礼服更为接近,那么有这样特征的服饰应该不止存在于《芈月传》一部剧里。https://m.weibo.cn/5098599226/478758661206981m.weibo.cn/5098599226/4787586612069812△左一:《芈月传》,左二:日本平安时代大河剧剧照,右一右二:民间复原
再有被各剧组屡次使用却无法轻易修改的,含有唐破风千鸟破风以及枯山水的置景,那么连唐代男装服道甲胄几乎顶配一直难以超越的《长安十二时辰》也不能幸免。△《长安十二时辰》出现了枯山水置景
因为成本问题被大量使用的日本横骨灯笼更是几乎无所不在。也就是说,如果算上这些,那么近十年来基本百分之90以上的古装剧都有或多或少的“倭风”问题。中国古装剧服道化中出现“以倭代华”现象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长此以往日本文化输出渗透的结果。所以现在的问题来了,为什么早就存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以倭代华”现象在2022年的今天才引起大规模讨论上热搜。粉丝应该也比较委屈,为什么以往的剧从头到脚搬运日本服道化甚至直接购买和服制作狩衣都没有这样的大规模讨论,许多带有倭风服道化的剧成为经典,而现在我哥哥姐姐的剧出现问题就被百般出警呢?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国经济科技迅猛发展下,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也随之不断增强,“河殇派”逐渐没落,日本美学市场开始减少,“中国风”“传统服饰”不再是老土的象征,反而成了新潮时尚的代名词,年轻人也比较容易被国风文化吸引,对外国文化不再是全盘接纳推崇而是加以辨别地吸收,并且对外来文化的警惕也在不断提高。其次,科技发展,各时代的考古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复原水平提升,复原成果增加,汉服文化在民间得到大力推广,再加上自媒体的兴起,中国古代服饰相关知识的门槛逐渐降低,传统服饰爱好者民间复原组服饰文化科普类博主和官方的努力下,大众能轻松接触到的“古代服饰”解释权不再被单一古装影视剧所垄断,大众在耳濡目染之下,对“中国古代服饰”逐渐有了一个虽然笼统但有基本特征的概念,“以倭代华”的服道化在这样概念衬托下就变得怪异更让人轻松识别。民间的中日文化交流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加深,服饰爱好者能够更轻松地获取到日本传统服饰相关知识,清楚了日本服饰构造后更容易发现“日本冰箱论”“中国汉唐在日本”的错漏,而“日本冰箱论”“中国汉唐在日本”这样因时代局限性而存在的论调在各位爱好者和科普博主们海量的资料对比下不攻自破,将其奉为圭臬的人也越来越少。还有一点,随着限古令的实施,大量古装剧转为网播,千篇一律的流水线古偶成指数增加,而这些古偶的剧情演技往往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短视频时代观众也没有时间和耐心完整看完一整部剧,所以从剧照路透就可以开始讨论的服道化就成为了大家的关注重点。同时,影视行业负面新闻频频曝光,影视行业产出质量奇低收入却奇高的现象导致大众对影视行业容忍度降低,以往的古装剧服化出现问题是经济条件所限和资料不足我们能够给予充分理解,毕竟当时的影视从业者还是拿着微薄工资也能把故事讲好的艺术工作者。而现在影视剧投资如此之高,从业者收入不菲资料如此充足,观众甚至都已经对演技和剧情不做过多要求的情况下,影视从业者还不能把服道化做好,那我们就不太能理解了。△流水线古偶海报一览,这其中至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剧的剧情和演技都不存在什么讨论价值
最后一点,就是导火索《我叫刘金凤》这部剧实在是太过分,一比一纳米级复刻还原日本服饰,连垂缨冠暗纹都不放过的行为直接突破了大众底线,加上之前不久与之略有关联的的“毒教材事件”余韵影响,这才出圈引发大规模讨论而带动了大众对古装剧“以倭代华”现象的重视,要知道以往古装剧里的“倭风”妆造好歹会魔改一下或是只汲取几个日本元素,主演粉丝也多少还能通过“架空背景不用那么讲究所以根本无所谓我看你就是想狙我哥哥姐姐的剧”“小日本就是抄中国的你个崇洋媚外的精日文盲别想着带节奏”之类的说辞糊弄过去,但是在《刘金凤》不加掩饰的纳米级还原面前,这些说辞毫无还手之力。还有就是《我叫刘金凤》属于小成本制作网剧,资本可以选择直接切割,主演也不是什么大流量,也就基本不存在粉丝为了剧的顺利播出而大规模空瓶举报投诉相关言论,网友可以不太受干扰地自由讨论。当然牵扯到较大投资的《星汉灿烂》那就是资本和粉丝都没有想到的事了。那么这么多影视剧出现“以倭代华”的问题,是单纯的因为这些剧的服化造型师有问题吗?首先我认为一部剧的服道化并不完全由造型师一人说了算,制作人监制导演制作公司甚至主演等等都会影响到一部剧服道化的最终决定。制作公司可能存在问题,比如“以倭代华”现象严重的《青簪行》《雪中悍刀行》都由新丽公司制作,而《青簪行》造型师奚仲文的其他作品,如《花千骨》《九州缥缈录》等都没有那么明显的倭风现象。主演一般情况下是不存在问题的,可能存在问题的只有一例,就是和风严重的《武媚娘传奇》《赢天下》,拥有同主演范某某同制作公司唐德同造型师侯怡云,而范某某还干过诸如穿着日本传统布料所做的礼服却自认为是中国风的事,所以个人认为这两部剧倭风严重有着演员制作公司及造型师三方的原因。再比如导演个人喜好所导致,如李木戈执导的《东宫》《说英雄谁是英雄》有倭风现象等,徐惠康执导的《班淑传奇》《无心法师3》《柜中美人》《今夕何夕》都有大量的以倭代华问题。所以“以倭代华”现象可能不仅仅是个别造型师的问题,而是整个影视圈都有不少人对此较为推崇,而影视圈了决策层则对“以倭代华”现象存在默许和漠视。在这样的默许漠视下,“以倭代华”现象被无数影视从业者发扬光大了。比如说争议比较大的无袖圆领袍,其实一开始应该是来源于传统戏曲中的无袖圆领背心戏服,(经咨询,最早应该来源于戏曲中的兵衣)△戏曲中的兵衣图片
像古代服饰研究史鼻祖沈从文先生所负责的87版《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经典造型明显就来源于此。
△无开襟,腋下缝合,面料不挺括
但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圆领长背心”在今天的古装剧里,面料变得越来越挺括,肩部越来越突出直至飞出,且往往腋下不缝合,而且与狩衣一样选择在正侧面开襟,这就不由得让人想到日本的“强装束”设计理念以及没有袖子的狩衣。△可以看出,贾宝玉圆领背心与内衬较为贴合,布料也不算挺括,而左边的服装肩部直直飞出,面料极其挺括,简直是日本平安时代后期才出现的“强装束”理念的完美诠释。左图腋下大多数不缝合也是狩衣才会出现的特征
更有古装剧的“圆领无袖长背心”在缝合了狩衣的同时还缝合了裃的折痕。
△左:《山河令》剧照,中:裃,右:狩衣
《山河令》导演:(中国香港)成子瑜,造型师:韩广仁而这样与日本“强装束”理念不谋而合且腋下不缝合的“圆领背心”第一次出现在港台古装剧里,明显是受到日本文化输出的影响,而后来者更多的就是不加辨别和思索的套用。再比如中国古装剧出现的各种乌帽子,很可能是因为林青霞东方不败形象的大获成功而发扬光大,但是那部剧中东方不败在设定上是和日本有勾结,所以穿着日本装束在剧情逻辑和设定上都没有问题。
但是在后来,魔改乌帽子出现在了各种各样的中国古装剧中,和日本有联系的东方不败带着乌帽子当然没有任何问题,能成为一代经典造型,和日本没有丝毫关系的其他古装剧也也跟着带乌帽子干嘛呢?
因为一个剧火了,一个角色成为经典,就对这部剧所有的造型不假思索地盲目套用借鉴,这样缺乏思考的跟风就是许多倭风元素能在中国古装剧中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再比如像“细工花”“和服带结”这样的细节,比起阴谋论,个人更倾向于认为是“诶这个头饰很好看啊就给我的新剧用上吧,诶这样的打结方式好新颖啊给我的新作品用上吧,什么这些是日本的东西,没关系新剧架空背景无所谓,而且反正日本都是学我们的嘛”这样的拿来主义以及侥幸心理。还有像《青簪行》中出现的魔改乌帽子,除了导演和制作公司喜好可能影响外,从其他配角的造型以及女主路透中出现的笼冠造型可以看出一开始造型师是想向着男装全员平巾帻的目标靠拢。△左:南北朝平巾帻立俑,右:青簪行配角剧照 可以看出还是有一点相似之处的
但是由于以往国产古装剧中极少出现平巾帻,又难以找到足够多的复原资料,再加上历史上的平巾帻可能不太符合剧组审美,所以服化师最终可能是为了“保险起见”还是选择了在国产古装剧中屡屡出现,与平巾帻外形上有一点点相似性而结构上几乎毫无共同点的魔改版乌帽子。至于《青簪行》原著设定在晚唐,彼时平巾帻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为什么剧组宁愿魔改乌帽子和垂缨冠也不愿选用辨识度极高有大量复原品以及充足前人经验的各种幞头,那可能只有剧组自己知道了。
像比如有位微博网友表示,曾经有襄阳唐城设计者咨询过专业人士的意见,但是就单单因为喜欢就在襄阳唐城加入了“唐破风”的建筑结构。对普通人来说,这种“喜欢”无可厚非,但是对影视从业者来说,这样的“喜欢”就应当引起争议了。
再比如经济成本的问题,日本横骨灯笼泛滥而中国传统灯笼式微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成本问题,日本横骨灯笼成本仅一元不到网上零售价也在10元左右。
而传统中式灯笼零售价则基本几十元起步。
还有日本枯山水基本由白沙石枯木石板和少量绿植组成,而中式圆林则需要用到大量绿植石板和假山,采购成本个人不清楚,但是就后续维护成本而言应当是要比中式园林便宜许多的,这应当也是各影视城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古装剧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和小圈子论资排辈也可能是“以倭代华”现象出现的潜在原因之一,前文提到古偶剧需求量极大,横店影视城一天就有十几部古装剧在拍,一个造型师对一部剧的造型设计到完成服装制作往往只有数月而已,通常这部剧还在拍下部剧就已经开机,不得不马不停蹄地在两部剧之间游走,而又因为造型师内部存在的论资排辈问题,新人必须熬资历难有施展拳脚的空间更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去改变整个行业,这就导致负责大制作并有一定影响力的造型师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潜下心去博物馆去图书馆学习研究服饰复原成果,只能在魔改复制同行作品以及自我剽窃的过程中疲于奔命。△流水线古装剧中出现的“撞衫
当然还有小圈子内部傲慢心态的影响,当民间古代服饰研究蓬勃发展,许许多多优秀的复原小组做出了极其惊艳的复原,这些复原成果也有不少登上了央视综艺的舞台,而这些影视从业者却依然处于观望状态,宁愿不加思考地不断copy同行作品盲目跟风热剧造型,也还是对民间复原成果视而不见,除了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外,无非就是高高在上的心态圈子内抱团取暖的风气影响所至。△民间复原小组对壁画古画中神仙的复原图。我希望这样的装扮能够在丧葬风西幻风遍地的中国古装仙偶剧中占得一席之地
(据说某著名制作人在复原服饰贴下评论有在新剧里尝试上图服饰的意愿,虽然这个制作人黑历史极多,审美水平和能力堪忧,但我还是很高兴终于有人能站出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我衷心地祝愿他能取得成功,并且对他所说的仙侠剧保持期待)△汉代马王堆曲裾复原款,马王堆的复原款汉服很早就出现了,然而遗憾的是,我一次也没在国产古装剧中看到它的身影。当某剧制作人把架空ip时代背景定为仿汉后服道化依然和上图无关
△复原小组关于魏晋南北朝女装复原,按理说魏晋南北朝服饰是最适合做无明显特征的架空/仙侠服装的,然而我依然是几乎没有在任何古装剧中看见类似的服饰
朴素的“拿来主义”,“日本冰箱论”和“架空背景服道化无所谓”理论支撑下的侥幸心理,不敢有所突破又对前人经验不加筛选地套用,线上古代服饰研究完整资料获取难度大,受日本文化输出影响后的审美喜好问题,小圈子内抱团取暖,对民间智慧嗤之以鼻傲慢的态度等复杂原因混合叠加,一同促成了以往中国影视剧出现的大规模“以倭代华”现象。时代变了,资本与影视从业者却逐渐落后于时代而不自知。他们依然固守着“日本冰箱论”“中国汉唐在日本”等思想,沉浸在那个以和风为美为“高级”“有质感”的时代,沉迷在小圈子互相吹捧的氛围中无法自拔。高高在上的傲慢又让他们逐渐脱离群众,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艺创作纲领抛诸脑后,对民间智慧嗤之以鼻,对群众的关注点甘当鸵鸟。诚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产剧出现大规模倭风现象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日本冰箱论”更是影响了至少一代影视从业者的理念。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横店影视城襄阳影视城也不可能短短数天内拆完“倭风”建筑,各个剧组更不可能在一天内销毁所有“倭风”服饰铠甲配饰。让“以倭代华”现象在中国古装剧中绝迹不可能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任务,这将是一场持久战,但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我相信终会有成效。“倭风”严重的剧或屡战屡败或扑街或命运多舛其实就是对资本的一次警告从《青簪行》回头看:服道化严重以瀛代华的影视剧是不是翻车了一半?这次由《我是刘金凤》而引发的大规模讨论则是无数观众对在抵制方面做出了实际行动,各位网友的发声与关注让资本知道“以倭代华”的剧不但在收视率播放量及口碑方面难以取得预期中的成绩,更是面临无法顺利播出可能积压的风险。《星汉灿烂》已经使用后期手段p掉所有争议部分,我希望更多的剧组能够意识到并且理解观众对倭风的厌恶,后续的剧组能够多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不说潜心学习精益求精,至少能够避免使用具有争议的服饰,尽量避免镜头中出现过多日本建筑元素。也希望在拍剧或未播出剧的剧组至少能在服装方面能够通过重新制作服装补拍重拍或后期制作抠图p图等方式挽救一下。同时我也很高兴地看到更多剧组愿意从传统文化中取经,更希望我们观众能对有想法敢于尝试敢于突破甚至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影视从业者多加宽容和鼓励,给他们试错的勇气,哪怕他们最后做出的东西是堆垃圾,那么最初的鼓励也不过分,因为文化需要足够宽容的土壤才能繁荣发展,一堆又一堆的垃圾和庸作可能就是“经典”诞生的基石。最后用文明6的话来结尾吧,中国勤勤恳恳点了商辅飞,好容易经济科技领先,这才有精力查看排行榜,突然发现隔壁日本不知什么时候点了文化胜利,而且果实在神州大地上开花结果了,那我们便只有正本清源,努力发扬自己的文化,奋起直追。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0900516/answer/255475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