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e:流浪树计划” 是一个以SeeekLab新作品《Hi Tree!》为牵发的社会融合公益装置计划。该计划以孤独症儿童为关注对象,以社会人群融合为导向,以树作为概念载体,交互装置作为主要融合媒介,并伴随一系列助力社会融合的实践活动。
此次融合文化进校园活动由福建省随心助残公益服务中心、厦门市善合儿童启智中心、SeeekLab共同发起,内容涵盖:装置体验、艺术共创、公益科普三个主要方面。
活动目标在于通过装置互动提供社会融合新形式;结合艺术共创,挖掘群体融合创造的价值;助力孤独症相关信息的传播,促进人群的包容和理解。
6月8日到6月9日,“Hi Tree” 流浪到了校园中,开启了一次 “在树下”的校园融合活动。文中有3封关于融合的小信,是解开融合故事的线索,阅读中请查收~树下会发生什么?展信佳。
6月7日,连续几周的降雨在这天也丝毫不留情面。
这次校园融合活动的主题是 “在树下”,阳光明媚的理想场景早已鞭长莫及,于是我们决定赶着这场雨在校园里种下Hi Tree,在学校的架空层布置一个小小的活动区,给第二天来学校的孩子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这天清晨,偶然听见某个班级的同学们正在大声朗读于尔克的《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朗读声夹着雨声,和眼前的场景相映成趣;穿过疏密的树冠,雨水啪嗒落下打在深绿油亮的叶子上,有的则从Hi Tree的“树冠”上滴答落下,Hi Tree蓝绿色的“气根”在微风里招摇着。 置身这样的场景中,我们对即将发生的故事更多了一些期待。
课前,课间,放学后的自由时段,很多孩子会跑来看看这棵奇怪的大树。
⚪体验过程中,有的孩子在跳跃时会不自觉地拍手,有的则张开双臂努力向上,接着 “嗖!”地一下像一只破笼而出的小鸟,从“树”里飞出去。
为什么这是一棵树呢?为什么这棵树会出现在我们学校里啊?这棵树是干嘛用的呢?为什么要跳呢?为什么会有小鸟的声音?
于是,我们节选了孤独症作家东田直树著作《我想飞进天空》中的第25号问题 ——“你为什么要跳起来?”,模拟了一封他的来信......
第一天的融合课中,融合班的三名小志愿者们和我们一起给课上的孩子朗读了这封 “远方的来信”。信中,东田直树向同学们娓娓道来,为什么他会不经意地跳起来,他跳起来时的感受是什么,他有多憧憬变成小鸟扎进自然的怀抱里。第二天,孩子们围坐在树下,我们则成了答案的揭示者。融合班的小志愿者再次成为小小互动引导员。Hi Tree希望能通过与孩子的对话,帮助孤独症儿童传递一种 “看得见” 的声音 —— 重复,这一美好的身体语言。从榕树的外观设计意向到装置关注的孤独症人群科普讲解后;在理解之上,相信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感受。
这一次艺术共创的主题是:假如,我们的手是一棵小树。读到诗人瞿永明在《变成孩子》一诗中有这样一句 “像手一样说话”时,随即有了灵感。
两天的活动里,我们在地面上铺开五米的画布,让孩子们描摹下自己小手的轮廓,作为树的树干和枝桠,用画笔去生发他们充满想象力的叶子。
⚪我们给每一双创造后的小手,留下了小手证件照!
不用一会儿工夫,原本空白的画布上早已是一片森林。每一棵独一无二的树,都和谐地在这片森林里自由生长。
小手证件照!这么多的小手树,你喜欢哪一棵?
在架空层有一个角落,挂满了第一次特需儿童融合共创中小朋友们对 “一片叶子的遐想” ,我们将这些绘画作品也一起带到了校园中。
在第一次特需儿童的融合活动中,孩子们同样与Hi Tree度过了快乐自由的时光。
⚪他们真的很喜欢跳跃的感觉,和我们牵着手,停不下来,不想下来,每一次尝试都希望得到我们的鼓励和肯定,这是活动中孩子行为上给我们的反馈。
Hi Tree将继续流浪,我们希望在未来某一天,不同的孩子可以在树下一起跳跃,不分你我。点击下方,查看活动视频👇🏻
*文中视频与照片均已获授权(经同意后发布)
* 特别鸣谢: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展城校区的老师和同学们、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展城分校先锋融合班的小志愿者们、善合启智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