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沉浸式”的乡村文旅体验,就是要让人们能够静得下心来,愿意走进景区,真正体验到不一样的乡村文旅韵味。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找准做强文化IP的发力点,让文化故事和内涵走进人心,提升乡村文旅项目的吸引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
当然,推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需要避免“抄作业”带来的同质化现象,因此要把发力点更多放在差异化发展上,尤其要在打造特色文化上多下功夫。而如何打造有品位更有玩味的沉浸式乡村慢生活,挖掘乡村的文化资源,突出乡村特色,因地制宜打造文化IP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将是我国乡村振兴路上需要不断思考实践的重要问题。
促进乡村旅游体验主题化,要根据乡村自身的资源特色,精准聚焦和科学选取旅游体验主题,有的放矢地规划、梳理、开发、打造旅游产品,实现不同产品在体验制造上的互补互衬,并以主打体验为中心脉络,形成规模化、体系化的高端体验价值链。主题化为沉浸式乡旅圈定了打造重点之后,其思路自然会变得清晰。
如以“花海”为主题的沉浸式乡旅,自然会围绕各式花卉进行场景设计,以“花海”这一主题打造网红打卡地、以“花朵”元素布置食宿环境;又如以“大米”为主题的沉浸式乡旅,自然应围绕“大米”的流程化生产加工设立相关参观基地、“米粒”形象的IP。加上“大米”作为一种食物同美食板块本身便有很高的相关性,所以也可以“大米”为切入点设计特色食品,展开“粒粒皆辛苦”的节约教育。
再如以“无中生有”的主题氛围营造思维,引入“恐龙乐园”作为主题,一方面可以很好的解决部分乡村当地特色文化不够突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该乡村找到独一无二的定位,打造风格性极强的场景空间。如恐龙主题博物馆。
旅游资源特别是自然风光、民族风俗等资源的分布往往具有地理上的区域集聚性,同一区域或相邻区域因高度相似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乡村旅游往往容易造成同质化发展的窘状。
故而在主题化确定的过程中,除了考虑规划乡村本地的特色资源,还要考虑该资源是否为当地所特有,具有难移易、难复制、可持续的特性特点。与此同时,选定的乡村资源该以何种方式呈现,也是主题化设计沉浸式乡旅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如以AR、VR、MR等技术呈现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吃、住、游、购、娱等多方面沉浸式体验项目,不仅可以将特定主题的乡村文化融于建筑、景观中,提升整个场景的的观感和互动效果,还可以活化乡村的本土文化,使之全方位呈现在游客面前。
如莱利斯塔德小镇韭葱农田的打造。其选定的主题“韭葱农田”本身并不是举国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但是因为设计师在该主题的呈现上引入了促进植物生长的红、蓝和紫外线LED光线,在带来了美轮美奂的灯光效果的同时,达到减少50%农药使用的实用效能,并以让“韭葱农田”成为了莱利斯塔德小镇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由此可见,合理利用数字技术,也是主题化沉浸式乡旅打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文化创意,不仅是基于对生活的热爱、对土地的情感、对自然的尊重,更是对有机农业、观光旅游、自然生态的产业联动。它不能是填鸭式的组合、大杂烩,更不能对民俗、地域等文化简单的粗制滥造。
真正的文化创意,是对在地性农业“把脉号诊”后对症下药,提出的应对方案,它既能激活农村产业,又能形成农村品牌优势。因此,打造出能触动游客心灵的全新的沉浸式休闲农业新业态,一定要在核心要素(主题)下,融入鲜活的文化创意,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给予参与者全方位的角色体验,或是追忆过去,触发情怀;或是探索未来,引发好奇,多角度、多层次的刺激满足参与者的内心精神需求。如坐落于台湾省溪头妖怪村的特色文化创意乡村,便是以动漫形象以及周边衍生品的开发为切入点,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妖怪传说”文化为线索,搭建而成的特色鲜明,有“妖气”更有人气的文化创意乡村。走进妖怪村,映入眼帘的是高高挂起、高不可攀、居高临下的红色灯笼和各种千奇百怪、牛鬼蛇神的夸张妖怪雕像。行于路上,就仿佛走在一条通往另外一个次元的道路上,拉满的是游客的仪式感与项目的玩味。紧接着,便是妖里妖气的创意商品店、伴手礼品店、小吃甜品店等等,就连冰淇淋的颜色,都细心的制作成施了妖法后的奇异色彩。给游客以虚幻又真实、真实,遥远又迫近、唾手可得又遥不可及的戏剧性矛盾体验。
当然,提起妖怪村,其网红产品咬人猫面包不得不提。因为咬人猫面包的大受欢迎,想要亲口尝到,就免不了要在其售卖店铺久保田烘焙坊前提前排队。另外,每逢佳节,文化秀、特色活动便如雨后春笋般接连涌现,让游客们沉浸在一起,与游客们玩儿到一起,感受特色项目的鲜活生命力。
以重温传统、回归田园、寻觅乡愁、诗意生活等为核心体验的乡村旅游与过多过滥的旅游辅助设施、商业活动难以“兼容”。以传统村落旅游为例,过多村民从事旅游接待和经商将导致目的地居民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给传统、原始的村容村貌造成视觉污染,“画风”突变也必然导致乡村旅游体验的“失真”。
乡村旅游的最大魅力在于其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因此,要将尊重和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的原真性纳入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而为了实现总体性目标,要求创意策划者站在总览全局的战略高度,专注于转化型思路与创新型思维构想,而并非纯粹的内容本身。故而在具体举措上,应是以适当的活动形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与资本的介入,助力农野趣味的“野蛮生长”。
如“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的发展模式,便是这样一种结构性优化的沉浸式乡村打造解法。一方面,“创客”团队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创意产出的多元化。“创客”包括但不限于农民、大学生、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创客”群体有着广泛的实践经验与社会阅历,而不同职业、文化背景、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的“创客”群体产出的创意理念之聚合地,自然是百花齐放且充盈着旺盛生命力的。而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的发展模式通过吸引外来人才提供创意、填充内容的方式,提供舞台、机会与场地而非单一性成果,从发展模式上避免了创意枯竭、选择空间狭窄等问题,有利驱动着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素材来源于新三农、沉浸城市、iMBox及网络,如需转载或有疑问请联系小编(微信号:Shiuzse404)~
投稿、合作 | cxf@urbanligh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