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艾厂x集智俱乐部 | 复杂性研究与人文艺术潜在的交叉地带
-
2022-07-01
printf("Aiiiii Art Center!");
复杂科学 ×
艺术系列研讨会
发起人:十三维、汪嫣然、龙星如
主办方:集智俱乐部
联合策划:Conversazione
协办方:心识宇宙、福建师范大学美育中心、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复杂问题研究所
媒体方: 信睿周报
M. C. Escher, Reptiles, 1943, Lithograph.
© Rosenwald Collection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到复杂性研究启发的“思维方式”已迅速传播到认知活动的多个领域。混沌、自组织、临界、自创生、涌现 ……其概念层次的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世界的灵活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理由将复杂性理论视为一个扩充艺术与科学之间交叉领域的重要课题。艺术对复杂性做出反应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创造出显示“涌现行为”的系统。就本体论而言,我们不再将艺术品视为静态之物,而是将其看作不断发展的创造性过程的一个实例。同时,新兴的复杂科学(Complexity Science)也向当代艺术实践者提供了一个敞开的工具箱,这些工具包括混沌、分形、元胞自动机、遗传算法、蚁群算法、人工神经网络、L-System、人工生命等,它们进一步推动了数字美学、生物艺术与人工智能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复杂科学不仅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意识和生命系统的生成机制,而且有利于激发各学科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协同发掘后人类创造力和新美学的潜力,以期打开更趋向于综合性的创意空间。
由集智俱乐部主办,心识宇宙研究院院长、科普作家十三维,艺术评论人汪嫣然和策展人龙星如联合发起的“复杂科学与艺术”研讨会,旨在汇聚各领域内的行动者与思想者——包括科学家、艺术家、学者及相关从业者——展开超越单一学科的跨界知识讨论,探索复杂性基础理论与人文艺术潜在的交叉地带。本研讨会预计从2022年7月开始,每月举办一次,共计十二期。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报名参与。
活动介绍
现代性困境自其诞生之际,即体现为工具理性对自然的支配以及对人的异化;而在经历数字化转型浪潮的当下,它则表现为不断加剧的人类世危机:极端气候、资源枯竭、全球动荡……其背后的主导思维是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即笛卡尔式的二元论——造就了心灵-身体、精神-物质、自然-人文等一系列概念的对立,合理化并强化了主客体关系中固有的统治性和剥削性。这种过于简化的认识论模型在二十世纪已引起全球性的灾难和震荡。面对复杂性不断增殖和跃迁的事实,人类亟需新的知识范式来化解危机。
在科学领域,随着牛顿绝对时空观下的决定论、还原论科学受到挑战,相对论、量子力学、混沌与非线性科学发展让世界重新归于无序和复杂;尤其是非线性科学与混沌革命下诞生的复杂系统科学,即使在科学内部也已经让人窥见确定性的丧失。人们开始意识到,任何寻求以单一学科、单一视角或单一规律来描述世界的企图都注定以失败告终。但与此同时,打破系统边界的控制论的兴起及其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又使得机器与人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边界趋于消弭,仿佛能让整体在可控的同时又获得有机体般的节律。
在艺术领域,自文艺复兴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美学自治性也逐渐消逝:其在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曾一度达到巅峰,随后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见证了艺术创作的社会性转向及媒介实践的扩大化后,继而日益式微。这曾被艺术史学家称为“艺术(艺术史)的终结”。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从六十年代兴起的“系统艺术”再到九十年代以来产生广泛影响的“关系美学”,不断推动艺术实践深度地介入复杂的当代生态而与更多层级、更广阔的系统展开了连接和互动。在今天,追问艺术是什么,并非要恢复对某种纯粹的审美本体论的追求,而是意图探究在急遽变幻的当代境况之中,有哪些条件能构成艺术。
艺术和科学,这两种文化曾经因现代性进程产生分岔,各自演化出独立的话语系统。但是,当代控制论的产生、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出现,使得数字媒介也成为艺术呈现的终端,并使人类主体、机器、信息甚至自然世界都成为整个艺术生态系统的一环。这两种文化的再度交汇,意味着一种新的历史时刻的到来,这要求我们偏离人类中心主义的位置,超越传统审美经验高度依赖的主体性原则,在由生物、技术、环境等交织而成的综合场域之中,重新定义感性、激发认知,发掘非人类主体的创造力,将艺术看作不断发展的创造性过程的一个实例。
由此复杂科学与艺术结盟,意在尝试综合不同文化的认知路径。我们将此视为一条化解人类危机的实验性路径。作为中国境内最具影响力的复杂性研究社群,集智俱乐部发起“复杂科学与艺术”研讨论坛,在复杂性基础理论的导引下,汇聚各领域内的行动者与思想者——包括科学家、艺术家、学者及相关从业者,针对具体议题,进行超越单一学科的跨界知识讨论,协同发掘后人类创造力和新美学的潜力,以期打开更趋向于综合性的创意空间。我们将艺术家和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关系作为一种整合性的集体智力实践,以期建立起跨学科界限的协作网络,打破知识与实践彼此区隔的现状。为此我们希望以跨学科创造力提供必要的认知和审美资源,在全球环境急剧变化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设想一种多元、开放和创新的行星化未来,以回应数字化转型浪潮和人类世生态危机。
Tomás Saraceno, On the Roof: Cloud City,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NY, 2012.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
© Photograpy and Collage by Studio Tomás Saraceno, 2012
发起人
十三维
杭州心识宇宙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
集智俱乐部核心作者,科学作家
十三维,现就任于杭州心识宇宙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集智俱乐部核心作者,科学作家。长期关注研究意识与认知科学、复杂系统与因果科学,文艺理论与数字美学、游戏科学等,曾在集智俱乐部、神经现象、返朴、文艺报、得到app等多家媒体报刊发表横跨多个领域多篇深度文章。目前正主导研究AGI与WEB3、元宇宙结合方向多个项目,包括基于WEB3的AGI框架、以Mind为核心的合约系统、元宇宙注意力和生态建模等。
汪嫣然
跨学科研究者、艺术评论人、诗人
汪嫣然是一位现居上海的跨学科研究者、艺术评论人、诗人。在艺术、哲学和科技的交叉领域进行工作,研究兴趣包括技术现象学、新物质主义和女性主义理论。曾就读于同济大学哲学系、巴黎高等艺术研究院,现为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系博士候选人。其艺术评论见于《Leap艺术界》、《画刊》、Art-Ba-Ba等媒体。同时也是法中艺术促进会(APECA France-Chine)的艺术顾问。
龙星如
策展人,写作者
龙星如(Iris Long),策展人,写作者,研究方向为艺术创作与数据、环境及技术的关系,以及科技的心理地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博士就读于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前沿实践方向。策划展览包括《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Hyundai Blue Prize策展人奖, sophialexa.com),《他山之石,新代理人》(PSA青策计划大奖),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等,她也为艺术家刘昕、Lauren Lee McCarthy等策划国内首个个展。2019年担任ISEA电子艺术研讨会国际评委。2020年担任计算机图形学会议SIGGRAPH ASIA艺术板块国际评委。2021年,她发起了“端口:云下贵州”项目,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科技基础设施的长期调研和策展项目。个人网站:irislong.xyz
内容架构
本次研讨会拟设如下主题(方向):
01
艺术视域中的复杂性线索
在狭义的“复杂科学”正式进入艺术讨论范畴之前,视觉文化领域一直存在关于对称性和打破对称的张力。关于递归、动态、随机和混沌的实验,以及从数学思维得到的启发,可以在包括造型艺术、音乐、文学以及建筑等诸多领域得以体现。
“
1.对称性与复杂性美学:艺术发展中的暗线
2.神经美学、计算美学与视觉艺术
3.音乐复杂性、范畴论与声音艺术
4.文学复杂性、多重分形与计算语言学
5.建筑:参数化设计、物导向本体论与具身认知
02
复杂系统与跨媒介艺术
关于“秩序”与“无序”的探究自1970年代便存在于计算机艺术家的创作中,计算机不仅作为创作工具,也作为方法上的形而上机器存在(用 Max Bense 的话来说,这包括“对美进行编程”的可能)。同时,逐渐兴起的复杂科学也成为视觉文化的重要隐喻和创作模型。这也部分归功于两篇重要的文本——Ilya Prigogine 和 Isabelle Stengers 的《混沌中的秩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1984年)和 James Gleick 的《混沌:一种新科学的形成》(1987)。如果说哥德尔定理、控制论与图灵机等概念在1950年代后便给艺术创作提供了关于逻辑操作、过程、美学和认知的新语境,复杂科学的兴起则似乎打破了之前的机械决定论色彩,将混沌、随机过程、甚至对自然的模拟引入创作进程中,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更为复杂和多层次的技术和媒介系统的诞生,以及从形而上到应用层面的一系列技术推演和反思的浮现。
“
1. 复杂科学作为语境:从信息美学到控制论艺术
2. 生成艺术:从元胞自动机到神经网络
3. 生物复杂性:艺术中的生命、生态论题
4. 思考机器:人工智能艺术与人工生命
5. 游戏艺术:从规则到因果涌现
6. 加密艺术:协议、交互与多主体网络
7. 结语: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
时间周期
2022年7月-2023年6月,每月上旬进行。具体时间请关注集智俱乐部公众号后续推文。报名研讨会的成员可以在群内及时获取每期信息。
第一期时间:
2022年7月9日 14:00-16:00
活动详情请关注后续推文。
报名方式
第一步:扫码填写报名信息。
第二步:填写信息后,进入付款流程,提交保证金1299元(符合退费条件后可退费)。费用将用于项目报告、内容生产及社群运营。集智学园VIP可免费参与本系列研讨会。
第三步:添加负责人微信,拉入对应的研讨会讨论群。
团队介绍
集智俱乐部
集智俱乐部,英文名:Swarma Club,成立于2003 年,是一个从事学术研究、享受科学乐趣的探索者的团体。它倡导以平等开放的态度、科学实证的精神,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交流,力图搭建一个中国的 “ 没有围墙的研究所 ”。
Conversazion
Conversazione 简称CVSZ,是一个研究性艺术设计组织,关注生态与地缘、城市与剧场、媒体技术与空间政治等跨学科议题,在北京、纽约及波士顿等地举办近百场论坛、放映、实验戏剧及展览。CVSZ希望通过不断提问、深入调研、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对话,构建研究型社群,并在实践中发现变革的可能。
心识宇宙
心识宇宙(Mindverse.ai)是一家前沿AI技术初创公司,我们的愿景是通过人工智能赋能虚拟人大脑,让虚拟人具有思维、意识和人格。虚拟人、虚拟分身是通往元宇宙的重要窗口。心识宇宙研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能让虚拟人拥有感知现实、思维推理、自我意识和人格,成为元宇宙的原住民,并陪伴、服务每一位人类用户。我们希望集结最酷的人,用最酷的科技做最酷的平台,一起创造未来。
福建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
福建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9年,是福建师范大学独立设置的实体性教学科研单位。中心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大力推进美育研究、教学与实践为发展 目标,积极整合福建师范大学资源,研究中外比较美育实践的成功经验与理念,侧重 美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美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研究、美育教学国际发展研究等。
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
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成立于2021年,是一所地处上海的人工智能艺术机构,它将积极支持、推动和孵化国内外与智能算法相关的创作者及作品,提供其自由表达的空间。艾厂致力于成为人工智能艺术前沿的开拓者和推广者,探索创意的未知边界和可能性。艾厂旨在为当下人工智能艺术的挑战、实践和创意提供更为丰富的见解。在学术研究层面,艾厂将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合作,定期举办展览、讲座论坛, 出版相应的研究成果;在实践层面上,艾厂将积极推动和探索人工智能艺术的应用场景。
复杂问题研究所
复杂问题研究所从艺术出发,触达社会化应用场景,促成多个领域和群体之间的基础信任与行动连接,推动有针对性的联合研究,致力于发想社会、生态、文化、经济等共益模式的跨学科协作网络。
《信睿周报》
《信睿周报》是中信出版集团出品的一份关注思想与艺术的出版物。它以人文精神为立足点,关注由当下正在发生的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前沿议题,以学术随笔、访谈、书评、纸上展览等方式呈现全球思想界和艺术界审视、回应、参与这些议题的尝试,主张打破学科界限、尊重多元文化,尝试建构一个充满思想活力、积极关怀现实的精神世界。纸刊及电子刊每月1日、15日出版,中信书店及各大电商平台均有售。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艾厂人工智能艺术中心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