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红色记忆 | 地雷战文物背后的故事

原创 2022-07-01

★ ★ ★

地雷战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民兵创造的最有影响力的战术之一,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烟台博物馆世纪之路东展厅,展出了当年胶东民兵地雷战用过的工具和武器,默默地讲述着那惊天动地的“雷鸣”。




地雷战始于平度大泽山 地雷战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胶东地雷战的发源地是平度的大泽山区。1941年初,在大泽山下成立了由高家、所里头、韭园、南台、北台五个村组成的民兵联防。春季里的一天,高家联防民兵获悉日伪军要进山“扫荡”,民兵们迅速行动,在高家村西通往山里的岔道口和韭园村西“蛤蟆湾”埋上了地雷。敌人踏进雷区后,路边、沟底的十几颗地雷先后爆炸,当场炸死三名日伪军,炸伤一批,其他的狼狈逃回据点。这次反扫荡,仅靠地雷爆炸就击败了敌人。首战告捷令民兵们信心百倍,从而拉开了胶东地雷战的序幕。

1942年秋,驻扎在夏丘(掖县)、华埠(平度)据点的日伪军企图偷袭驻高家村的西海军分区司令部。获知情报后,民兵们提前在敌人可能经过的路上埋好地雷。敌人快到雷区时,分散在周边山上的民兵鸣枪诱敌。日伪军见只有几个“土八路”,便蜂拥而上,触发了地雷,一时间绊雷、踏雷、子母雷、连环雷……遍地开花,炸死炸伤敌人百余名。

西海军分区将平度民兵有关战例上报,引起胶东区党委重视,要求总结平度地雷战的经验。胶东区武装委员会将平度的地雷战经验推广到全区,从此半岛雷鸣炸破敌胆。



民兵制造的地雷





海阳地雷战全面铺开 1943年春,海阳县武委会在小纪区南埠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议。县武委会主任栾进阶介绍了平度大泽山区民兵摆地雷阵杀伤敌人的经验,并发给各区数颗铁制地雷。这是海阳大规模开展地雷战的开始。领回地雷后,民兵们反复琢磨埋雷、爆破的方法和技巧,盼着早一天能派上用场。

5月的一天,民兵们得到线报,穷凶极恶的日伪军又要出来抢粮食。摸清敌人的动向后,海阳县小纪区瑞宇村民兵队副队长于凤鸣带领民兵,在东村、瑞宇之间的路上埋下两颗地雷,随后隐蔽在路边树林里。耀武扬威的日伪军行经此处,轰轰两声巨响,地雷在敌群中开了花,当场炸死炸伤5个日伪军,余者狼狈逃窜。

初战告捷,地雷大显威力,极大地鼓舞了海阳民兵们用地雷打击敌人的信心和士气。随后,行村区赵瞳民兵队长赵同伦,率赵守福等人,在村西南山枣埠顶附近埋设两颗绊雷,炸死炸伤敌人6名;文山后民兵分队长于化虎,带领爆炸组在野虎岭埋设地雷两颗,炸死炸伤敌人3名;大山区叶家村民兵队长叶洪福,在谢家村头埋雷一颗,炸死炸伤敌人5名;于凤鸣两次带领民兵,用地雷炸死炸伤敌人13名……地雷战在海阳连战连捷。

刚开始,地雷战仅在靠近敌人据点的地区开展,看到它的威力后,村村都搞地雷战,很快就普及到全县,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民兵埋雷用的工具






地雷战的技术与战法创新 随着地雷战的广泛展开,上级发放的铁雷供应严重不足。于化虎等民兵骨干根据放炮打石头的原理,摸索制出石雷,经过试爆,效果很好。这一创举把漫山遍野的石块利用起来,成为取之不尽的地雷原料。

在1943年的一次反扫荡中,于化虎带领民兵们在大街小巷、房前屋后布下70余颗石雷,结果炸死炸伤日伪军17名。县、区武委会总结推广其经验后,全县民兵普遍学习造石雷、用石雷。民兵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明创造出数十种石雷,成为打击日军的主要武器。

为避免踏雷,敌人想出一条毒计,让老百姓在前面开路。每逢出动,敌人就抓一些老百姓,强迫他们在前面踏雷开路,敌人尾随其后。为了不伤害无辜群众,民兵们发明了“蝎子雷”,老百姓在前面踩着发火线后,引发埋藏在后面较远处的地雷爆炸,正好炸到敌人队伍。还有一种人工拉雷的“长藤雷”,等前面的群众走过以后,埋伏的民兵迅速扯动长线,引爆地雷,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老百姓却安然无恙。

敌人对地雷很头疼,从青岛调来工兵,用探雷器起获不少地雷。为对付敌人工兵,民兵们研制出“头发丝雷”,把头发系在雷弦上,不易发现,一触即发,碰上小草都能爆炸,炸毁不少探雷器;民兵们还制出“真假子母雷”,上面的子雷是假雷,敌人工兵起出向上一搬,触动底下真雷的雷弦,被炸得粉身碎骨;民兵们又埋设“梅花雷”,将地雷按一定规律布设成阵型,排雷时防不胜防;还有一种延时爆炸的“土化学雷”,被敌人起获带回据点研究时才突然爆炸……

日伪军多次挨炸后,不走大路走小路,不走旱路走水路。很快民兵们在小路、水路也布上雷。比如用葫芦衬上防潮物件装着地雷,合缝处用船泥封严,做成水雷。在与敌人的反复较量中,海阳地雷发展出标语雷、飞行雷、天女散花雷、蜘蛛雷、土化学雷等30多种。

在战术方面,地雷战也由守株待兔的“预埋待炸”发展到主动杀敌的“飞行埋雷”,再发展到送货上门的“墙里开花”。“飞行埋雷”就是等发现敌人的踪影后,认准敌军行动的路线,迅速埋下地雷,飞快隐蔽,出其不意,每击必中。后来日伪军一旦出动“扫荡”,必遭地雷杀伤。到1944年春,日伪军被吓得龟缩在据点里不出来。民兵们就主动上门送货,潜入据点伺机埋设地雷,被称作“墙里开花”。




海阳民兵爆炸队闻名胶东 1943年冬,根据上级命令,赵守福、于化虎等60余人,组成胶东远征爆炸队开赴莱阳,在敌人出城的必经之路布下地雷阵,吓得日伪军不敢出城,当地老百姓无不拍手叫好。

1944年10月,胶东军区调爆炸大王于化虎等5名爆破队员,到烟潍路沿线开展地雷战。他们在黄县、蓬莱一带,手把手教民兵造地雷、埋地雷的技术,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爆破骨干。

当时,整个胶东地区都展开了地雷战,以海阳县的地雷战开展得最好。据不完全统计,仅1943年到1945年,海阳地雷战就炸死、炸伤敌人1025人,涌现出赵瞳、文山后、小滩三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造就了于化虎、赵守福、孙玉敏三名全国民兵英雄以及11名“民兵爆炸大王”。

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电影《地雷战》,主要以海阳县的地雷战事迹为素材,糅合其他地方的故事,将这段震撼人心的抗战历史展现出来。

★ ★ ★

     范一苇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地雷战文物 烟台博物馆 展览展示

2547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